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符号化对生活世界的解构与重组——波德里亚与哈贝马斯社会符号学思想比较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齐效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7-13,共7页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重要的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和波德里亚,其批判理论都强调了对语言符号的重视,皆在通过符号生产方式的转换达到理想之境的建构或重构。不同的是,哈贝马斯的符号之维,是以普遍语用学为组织原则,以主体间的交往为契机,以交...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重要的社会理论家哈贝马斯和波德里亚,其批判理论都强调了对语言符号的重视,皆在通过符号生产方式的转换达到理想之境的建构或重构。不同的是,哈贝马斯的符号之维,是以普遍语用学为组织原则,以主体间的交往为契机,以交往合理性为尺度,渴望建构一个新理性原则下的"生活世界"。而波德里亚的符号之维则较为深刻地解析了"仿真"和"类象"对"生活世界"的腐蚀和侵袭,商品拜物教让位于符号拜物教,消费的异化使"生活世界"更加异化的社会现实,凸显出敏锐的后现代主义眼光和理论旨趣。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对其进行多向度、多视角的甄别和阐释,指出交往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社会符号化的进取精神和脱离生活实际的乌托邦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波德里亚 生活世界 社会符号化
下载PDF
符号化社会定义下的高校学生工作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徐保华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69-170,共2页
符号化社会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契机。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主动出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注重对人的开放性培养,帮助学生厘清符号背后的社会文化,引导其遵守人际交往的道德礼仪符号并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 符号化社会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契机。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者应主动出击,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注重对人的开放性培养,帮助学生厘清符号背后的社会文化,引导其遵守人际交往的道德礼仪符号并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社会 高校学生工作 开放性培养
下载PDF
开创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启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43-47,共5页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符号的时代,是被符号——包括明星符号所统治的时代。符号化的明星们充当了我们时代的生活导师。然而,明星们虽然在传媒中“风光无限”,但在学术研究中却是“寂寞”的。已经有了80年影视明星发展史的中国,却找不到一本...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符号的时代,是被符号——包括明星符号所统治的时代。符号化的明星们充当了我们时代的生活导师。然而,明星们虽然在传媒中“风光无限”,但在学术研究中却是“寂寞”的。已经有了80年影视明星发展史的中国,却找不到一本有关影视明星研究的像样的学术著作。因此,开创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明星 符号学研究 符号社会
下载PDF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ark Phenomena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4
作者 Hongmei Y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6年第10期51-53,共3页
Linguistic marker is a common phenomenon,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of markers in various languages. Mark theory was first proposed by the Prague School in 1930s, which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language analy... Linguistic marker is a common phenomenon, and 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of markers in various languages. Mark theory was first proposed by the Prague School in 1930s, which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of language analysis system. The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markup languages are mainly pragmatic, which have procedural meaning and no conceptual meaning. Markedness phenomenon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 symbols, but also the product of social life and different cultures. Due to the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peaker, thu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language, society and culture mark. The mark phenomena of English nouns a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category of nouns and the opposite nouns. However, Chinese nouns have no strict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theory of mark phenomenon and analyze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ark phenomena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astive Study Phenomena of Markedness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Cultu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