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人宗教信仰的社会行为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立峰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78-81,共4页
本文主要以现代日本人的宗教信仰生活为中心 ,概述了其宗教信仰生活所反映的文化心理特征。
关键词 日本 宗教信仰 社会行为特征
下载PDF
男男性行为者网络活动及网络性伴相关社会行为特征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王毅 李六林 +3 位作者 张光贵 樊静 赵西和 龙星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网络活动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在固定场所进行MSM人群的招募和寻问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在调查的400人中,87.8%常参与MSM相关互联网活动,网络活动目的41.9%为寻...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网络活动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在固定场所进行MSM人群的招募和寻问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在调查的400人中,87.8%常参与MSM相关互联网活动,网络活动目的41.9%为寻找性伴、31.9%为放松心理、14.5%为交友;认为网络对自己行为影响很大、较大分别为27.1%、27.9%,认为较小、很小分别为4.6%、2.5%;51.0%以网络进入MSM圈子,69.0%以网络寻找性伴。网络性伴平均年龄为(24.8±6.4)岁,低于其他性伴类型的(36.1±13.5)岁(t′=-7.808,P=0.000),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网络性伴比例越大(χ2趋势=106.322、68.398,P均<0.01),学生及干部职员/其他职业、未婚、同性性取向者网络性伴较高(P均<0.01)。认识当地MSM朋友数≥6,近6月性伴居住城市数≥2,知晓HIV知识,来自咨询服务、来自互联网者网络性伴比例较多,HIV知识信息来自朋友者较少(P均<0.05)。首次性行为年龄越小、累计男性固定性伴数越多、近1周肛交次数越少者网络性伴比例越大(χ2趋势=15.903、32.802、13.583,P均<0.01);首次性行为对象为男性,近6月性伴数≤3、有男性固定性伴、有保护性主动肛交、有保护性被动肛交者网络性伴比例较大,有女性性行为、有女性固定性伴者网络性伴较少(P均<0.05)。结论 MSM网络活动极为普遍,网络对HIV防治的正面效应和负面作用互显,应针对性探索和加大更适合网络活动MSM特性的网络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行为 网络活动 网络性伴 社会行为特征
原文传递
儿童的社会行为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韦志钢 陈欣银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3-29,共7页
一、问题儿童正常与异常的社会行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感兴趣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研究表明,早期的社会行为特征,尤其是典型的外显与内隐行为问题,如攻击和社会性孤癖(Achendach,1982)可以预示青少年期与成人期... 一、问题儿童正常与异常的社会行为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感兴趣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研究表明,早期的社会行为特征,尤其是典型的外显与内隐行为问题,如攻击和社会性孤癖(Achendach,1982)可以预示青少年期与成人期的生活适应问题,如犯罪(Robins,1966),精神疾病(Frazee,1953)。近年来,受社会佳态学理论(Bronfenb-renner,1979)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家庭、同伴、学校、社会、文化等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而且,很多研究已经揭示出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家庭、学校等社会因素的关系,迄今为止,关于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几乎完全局限于西欧与北美地区。因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 社会行为特征 社会 外显 评价量表 学习成绩 重要课题 社会因素 教师评价 行为发展
下载PDF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之我见 被引量:1
4
作者 郑爱文 李敏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13-117,共5页
“经济人”是经济学中经典而又常新的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经济人到现实道德人的理解路径,引发出我们对现时代的经济人———道德人复合性主体应具有的行为特征及构建其的现实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 经济人 道德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特征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精神分裂症的跨文化精神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小东 程艳梅 刘知源 《临床医学进展》 2020年第5期841-848,共8页
本文分析由中国知网(CNKI)收集的自1982年开始至2019年8月,有关维吾尔族与汉族间精神分裂症跨文化相关因素的差异性研究文章,从生物遗传学、临床精神病学和社会行为特征三个方面了解研究现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维吾尔族 汉族 精神分裂症 生物遗传学 临床精神病学 社会行为特征
下载PDF
培养学生的个性
6
作者 邹漫丽 舒蔚 《湖南教育(上旬)(A)》 2003年第9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培养学生个性 独特性 教学方法 新课程 思维特点 社会行为特征 教育价值观 多媒体技术 审美教育 现代学习方式
下载PDF
A new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of deficits in processing faces: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autism research 被引量:2
7
作者 WANG RuoSi LIU Ling LIU Ji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1024-1035,共12页
Deficit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are one of the behavioral signature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Because faces are arguably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stimuli that we encounter in everyday life, investigating th... Deficits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are one of the behavioral signature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Because faces are arguably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stimuli that we encounter in everyday life, investigating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with ASD to process faces is thought to be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ASD. However, although a considerable body of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SD individuals show specific impairments in face processing,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studies argue otherwise.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we found that this controversy is largely attributable to the different face tests used across different studies. Therefore, a more reliable and valid face test is needed. To this end, we performed a meta-analysis on data gleaned from a variety of face tests conducted on individuals with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DP) who suffer a selective deficit in face processing. Based on this meta-analysis, we selected an old/new face recognition test that relies on face memory as a standard diagnostic test for measuring specific face processing deficits. This test not only reliably reflects DP individuals' subjective experiences with faces in their daily lives, but also effectively differentiates deficits in face processing from deficits caused by other general problems. In addition, DP individuals' performance in this test predicts their performance in a variety of face tests that examine specific components of face processing(e.g., holistic processing of faces). Finally, this test can be easily administrated and is not overly sensitive to prior knowledge. In summary, this test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face-processing ability, and it helped to resolve the controversy whether individuals with ASD exhibit face-processing defic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developmental prosopagnosia face recognition face discrimination old/new face recognition tes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