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话语建构中的音乐、事件与新闻性:基于Bilibili抗击新冠疫情主题音乐作品分析
1
作者 方贤洁 卢毅刚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2-114,共13页
在现代性社会中,从单个事件到整体事态链的呈现,新闻传播在不断拟合、抽离和选择中成为公众感知事件并籍此产生相关话语行动的“支撑体”。但话语行动者自身的主观动因会使其通过生产不同的文本来展示其话语行动并以此回应对现实的认知... 在现代性社会中,从单个事件到整体事态链的呈现,新闻传播在不断拟合、抽离和选择中成为公众感知事件并籍此产生相关话语行动的“支撑体”。但话语行动者自身的主观动因会使其通过生产不同的文本来展示其话语行动并以此回应对现实的认知、情感与态度,而音乐正是其中显见且具有高度可传性的文本样态。作为话语建构主体的行动者自身在以现代性为特征的社会情态中,通过事件感知的诉求而卷入新闻传播的实在中,而对这种实在进行回应又可能借助音乐的文本形式表达并使音乐文本本身也存在新闻性,新闻作为一种中介赋予话语建构过程中感知和表达的社会公共空间指向。为进一步证实音乐存在新闻性并通过音乐文本形成话语建构这一理论假设,本文选择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Bilibili为研究环境,以新冠疫情事件为研究线索,以基于新冠疫情事件所生产和传播的音乐作品为研究样本证明理论假设的同时也充分阐释音乐在建构当下社会性话语实践时其在本体论上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话语建构 音乐 新闻性 Bilibili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 被引量:2
2
作者 何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6,F0003,共7页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不是某几个思想家任意的和人为的虚构,而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两次学术启蒙带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话语体系变化的理性反思。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的学术启蒙:一次是20世纪70...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不是某几个思想家任意的和人为的虚构,而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两次学术启蒙带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话语体系变化的理性反思。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的学术启蒙: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关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讨论。在这两次大的学术启蒙推动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界开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形成了以创造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为学术平台、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资源的学术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就是我们今天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文本,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就是把这个文本从自发的形成提升为理性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术启蒙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构
下载PDF
《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评介
3
作者 胡辉莲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19年第2期59-62,共4页
陈建平、尤泽顺等推出的《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一书聚焦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社会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之间的共变关系。一方面传承了世界范围内社会语言学的学术传统,系统研究了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现实... 陈建平、尤泽顺等推出的《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一书聚焦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社会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之间的共变关系。一方面传承了世界范围内社会语言学的学术传统,系统研究了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现实社会语言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推动了社会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在理论整合、方法探索、视角选取方面寻求突破,在社会语言学领域发出了中国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 社会语言学 话语建构 政治话语
原文传递
Being Chinese in Lived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s:A Discourse Analysis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Percep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被引量:1
4
作者 Yuanyuan HE Lin XIAO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21年第2期219-240,264,共23页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s a group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perceptions of Chinese culture.It examines the discourses that the students drew on to assign meaning to Chinese culture and how the students used thes... The current study investigates a group of Chinese undergraduates’perceptions of Chinese culture.It examines the discourses that the students drew on to assign meaning to Chinese culture and how the students used these discourses in constructing their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A qualit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collecting written self-reflective reports on critical intercultural incidents from 39 Chinese undergraduates at a university in Beijing.Questions designed to evoke reports from the students had them describe incidents in their past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s that made them acutely aware of themselves“being Chinese”and specify aspects of Chinese culture that they felt such awareness could be attributed to.A discourse analysis reveals the multiplicity and contextuality of the students’notions of Chinese culture.The findings rais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undergraduates’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ir much debated“identity cri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Chinese undergraduat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cial constructionism discours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