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郑杭生教授创立的社会运行学派 被引量:3
1
作者 董驹翔 董翔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9-12,共4页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学派意识淡薄,而郑杭生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理论自觉为指引,致力于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在他从教50周年的今天,形成了成熟的社会运行学派。社会运行学派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国气派,学派特征鲜明:有自... 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学派意识淡薄,而郑杭生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以理论自觉为指引,致力于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在他从教50周年的今天,形成了成熟的社会运行学派。社会运行学派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国气派,学派特征鲜明:有自己独立的主导观念作为学派的坚实学理基石,具很强的学术衍生力,学术团队(学术共同体)完备;同时,它的学术历史感和社会哲学性质使之对社会具很强的认识和解释功能,体现了理论的前瞻性并为干预、调整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学学科建设和改革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杭生 社会运行学派 理论自觉 社会哲学 社会学学科建设
下载PDF
“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以郑杭生及其社会运行学派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奂平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48,共7页
郑杭生所领导的社会运行学派的发展历程表明,"理论自觉"是中国社会学提升理论地位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理论内涵的内在要求,也是形成学派的巨大动力。当前,中国社会学要以更加明确的"理论自觉",把握中国社会转型和社... 郑杭生所领导的社会运行学派的发展历程表明,"理论自觉"是中国社会学提升理论地位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理论内涵的内在要求,也是形成学派的巨大动力。当前,中国社会学要以更加明确的"理论自觉",把握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当前资本主义新危机的有利机遇,积极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反思性梳理中国社会学相关概念、理论与方法,注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提升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的地位和学术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杭生 理论自觉 社会运行学派 中国社会
下载PDF
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学派的成长——郑杭生的社会运行学派及其贡献 被引量:1
3
作者 董翔薇 董驹翔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9,共4页
郑杭生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始即以理论自觉意识确定了以"社会运行"为主导观念的社会学定义,并衍生出"社会转型论"等四论;更形成以"社会运行"主导观念为导向的有自己话语体系的学术群体。社会运行论社会学... 郑杭生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始即以理论自觉意识确定了以"社会运行"为主导观念的社会学定义,并衍生出"社会转型论"等四论;更形成以"社会运行"主导观念为导向的有自己话语体系的学术群体。社会运行论社会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中占据了学术高地,有了学术制高点,是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创新。社会运行论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和学术创新正表现为从强势的西方社会学理论中解放出来,为自己正确定位,加强自主性,形成社会运行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自觉 社会运行 社会运行学派 郑杭生
下载PDF
社会运行学派的学术轨迹与学派实践——兼论郑杭生先生的学派情怀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力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4,共5页
社会运行学派作为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第一个目标明确的本土化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社会学学派,兼具"本土特质与世界眼光"。以郑杭生先生领衔的社会运行学派在中国社会学重建后的三十余年探索中,立足中国社会转型的本土实践,面向... 社会运行学派作为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第一个目标明确的本土化社会学理论体系的社会学学派,兼具"本土特质与世界眼光"。以郑杭生先生领衔的社会运行学派在中国社会学重建后的三十余年探索中,立足中国社会转型的本土实践,面向现代性长波推进的全球世界,秉承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强调中国社会学的学术话语权,不断地坚持理论自觉,更提出理论自强,沿着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创建之路留下了坚实的学术轨迹。自觉清晰的学派意识,矢志不渝的学派情怀,顶天立地的学派实践,自由论争的学派成长环境,宽松融洽的学派氛围,推动了持续的学派创新。社会运行学派经历了一个从"成长"到"长成"的成长过程,而且,中国社会学社会运行学派依然在不断成长,继续成长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行学派 学术轨迹 学派实践
下载PDF
社会运行学派:理论自觉历程中成熟的中国社会学学派 被引量:1
5
作者 董翔薇 董驹翔 《云梦学刊》 2014年第1期14-20,共7页
郑杭生自1980年代初在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探索中,由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理论起步,从理论、历史和实践几个方面考量和设计社会学研究对象,提出"社会良性运行"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并据此对中国... 郑杭生自1980年代初在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探索中,由提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理论起步,从理论、历史和实践几个方面考量和设计社会学研究对象,提出"社会良性运行"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核心理念,并据此对中国社会学进行从探索、应用、拓展到深化的系统研究。这样的学术历程,是郑杭生和他的学术群体理论自觉的历程,也是形成中国社会学"社会运行学派"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派 社会运行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形态 建设性反思批判精神 社会运行学派 郑杭生
下载PDF
理论自觉与社会运行学派的发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洪大用 黄家亮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2,242,共11页
本文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次解析社会运行学派的理论结构,分析该学派理论建设中理论自觉的主要维度,指出该学派是在对"中西"、"古今"、"理实"三大基本关系的深入反思中不断发展的,是社会... 本文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次解析社会运行学派的理论结构,分析该学派理论建设中理论自觉的主要维度,指出该学派是在对"中西"、"古今"、"理实"三大基本关系的深入反思中不断发展的,是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成为了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学的重要借鉴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行学派 理论结构 理论自觉
原文传递
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学派建设——以郑杭生及其社会运行学派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家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7-103,共7页
促进我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和推进我国社会学的学派建设是贯穿郑杭生学术生涯的两条主线,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学提升自身品质、构建自身主体性的切入点。二者是相互推动、彼此促进的。一个学派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理论学说和团队人才,从郑杭... 促进我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和推进我国社会学的学派建设是贯穿郑杭生学术生涯的两条主线,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学提升自身品质、构建自身主体性的切入点。二者是相互推动、彼此促进的。一个学派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理论学说和团队人才,从郑杭生及其社会运行学派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在理论构建中还是在团队人才培养中,都需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同样,只有在通过扎实实的理论建构和团队人才培养,理论自觉这一理念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行学派 主体性 理论自觉 学派建设
原文传递
中国社会研究与中国社会学学派——以社会运行学派为例 被引量:28
8
作者 郑杭生 《社会学评论》 2013年第1期5-13,共9页
本文论证了学派对学科、学界以及对中国研究的重要性,考察了社会学学派在中国发展的曲折道路,解释了在改革开放后学派意识和学派传统的恢复并没有与社会学的重建保持同步的原因。同时也以社会运行学派为例,着重指出学派意识、学派建设... 本文论证了学派对学科、学界以及对中国研究的重要性,考察了社会学学派在中国发展的曲折道路,解释了在改革开放后学派意识和学派传统的恢复并没有与社会学的重建保持同步的原因。同时也以社会运行学派为例,着重指出学派意识、学派建设还都是逐步增强的,后来也出现了较为成熟的社会学学派。本文还指出了照搬西方所谓"近亲繁殖"的说法,无视中国学派传承和发展的传统,对中国学派形成和发展起了釜底抽薪的消极作用。本文最后强调,中国社会学需要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的互相争鸣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派传统 学派意识 学派建设 社会运行学派
原文传递
学派琐谈——围绕“中国学派”的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丽梅 胡鸿保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115,共5页
"社区学派"或"中国功能学派"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史上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学派,还曾被当作"中国学派"的标志。但从学科史的角度来看,学派在正常情况下应呈现一种多元共生现象,范式统一往往不是学术发展与... "社区学派"或"中国功能学派"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史上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学派,还曾被当作"中国学派"的标志。但从学科史的角度来看,学派在正常情况下应呈现一种多元共生现象,范式统一往往不是学术发展与范式转换的自然过程和结果,而是特定意识形态强力作用下的历史产物。区分国际/国内具体场景,认识学派的主观建构性,廓清个人与学派的关系、学派与一国学术传统的差别,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及其学派的划分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功能学派 社会运行学派 建构 “一国传统”
下载PDF
当代中国大陆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学习、探索与争鸣 被引量:3
10
作者 谢立中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9-52,共14页
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中国社会学工作者围绕着"社会学理论"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即对中外已有社会学理论成果的学习、消化和吸收,构建中国人自己的社会学理论,围绕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展开探索和论辩。总体来看,... 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中国社会学工作者围绕着"社会学理论"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即对中外已有社会学理论成果的学习、消化和吸收,构建中国人自己的社会学理论,围绕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展开探索和论辩。总体来看,中国社会学理论工作者对中国早期社会学的理论成果的挖掘刚刚起步;已产出的一些本土化理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围绕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当代中国社会学者们也展开了有意义的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 社会学理论 理论社会 社会运行学派 多元话语分析
下载PDF
郑杭生社会学中层理论谱系研究——基于学术史的视角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发祥 周贤润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5-91,共7页
郑杭生先生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界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郑杭生毕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学的本土化,其社会学中层理论是宏观社会学理论的下行与应用。基于一种理论自觉的高度使命感,郑杭生及其学术共同... 郑杭生先生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当代中国社会学界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郑杭生毕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学的本土化,其社会学中层理论是宏观社会学理论的下行与应用。基于一种理论自觉的高度使命感,郑杭生及其学术共同体立足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实践经验,通过一次次深入调研,对其宏观社会学理论开展应用、检验和自我完善,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社会学中层理论。郑杭生社会学中层理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与内在结构。理论自觉、理论建构与理论应用,是郑杭生社会学中层理论的发展逻辑。开展郑杭生中层社会学理论谱系研究,对于探究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本土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杭生 社会学中层理论 思想谱系 学术史 社会运行学派
原文传递
社会协商论:包容共享与社会公正新探——试析郑杭生先生对中国特色中层理论的贡献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敏 和思鹏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7-84,共8页
郑杭生先生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学理论的应用研究,这一过程形成了对中层理论的论述。社会协商论在社会运行学派的中层理论中有其重要的位置,郑先生最早的相关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本... 郑杭生先生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学理论的应用研究,这一过程形成了对中层理论的论述。社会协商论在社会运行学派的中层理论中有其重要的位置,郑先生最早的相关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以来,关于社会共同性及其两个方面的思考,以及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意义资源和意义效应等探索,促成了这一理论的提升和深化。这期间,当代世界与中国社会经历的持续巨变,与早期工业化和现代化相联系的阶级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对于传统的阶级政治及其政治诉求和政治协商,表达多元利益诉求的社会协商旨在探求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杭生 社会运行学派 中层理论 社会协商论
原文传递
创建中国学派 倡导理论自觉——纪念恩师郑杭生教授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星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47,共4页
郑杭生教授的社会学学术之路可分为早期(1981~1993)思想的成熟期,创建了社会运行学派;中期(1994~2006)思想的发展期,创立了“五论”社会学理论,即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和实践结构论;晚期(2007~2014)思... 郑杭生教授的社会学学术之路可分为早期(1981~1993)思想的成熟期,创建了社会运行学派;中期(1994~2006)思想的发展期,创立了“五论”社会学理论,即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和实践结构论;晚期(2007~2014)思想的深邃期,提倡社会学界要追求“理论自觉”,掌握“学术话语权”,致力于创立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的社会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杭生 社会运行学派 理论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
原文传递
何以为善:郑杭生慈善社会学思想理论评析
14
作者 江立华 王斌 《社会学评论》 2016年第2期50-58,共9页
郑杭生对慈善社会学的研究和思考,与他所创立的社会运行学派中的"论"、"史"、"法"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讲,郑杭生关于"新型现代性"的论述,可启迪我们更新本土慈善发展范式的核心理念和主体关系... 郑杭生对慈善社会学的研究和思考,与他所创立的社会运行学派中的"论"、"史"、"法"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讲,郑杭生关于"新型现代性"的论述,可启迪我们更新本土慈善发展范式的核心理念和主体关系。而他基于中国社会思想史和社会史所总结出来的"善"之四种境界以及慈善转型的命题,则能为我们带来通透的历史体悟与现实认知。另外,郑杭生提出的"以论带史"、"二维视野和双侧分析"以及"类型比较"等观点,也有利于弥补当前慈善研究的方法短板。更为重要的是,郑杭生通过筹建和运营基金会,扩展了慈善社会学研究的传统边界,极大程度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化。因此在现阶段,我们亟须从"行"与"思"两个维度上,继续深化对郑杭生慈善社会学思想的探索,从中不断发掘出实现社会善治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杭生 慈善 慈善社会 社会运行学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