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雕塑视角下“进化意识”对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1
作者 郝锐昌 《河北画报》 2024年第4期103-105,共3页
基于社会雕塑视角,探究“进化意识”对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主题和审美观念。通过解释和阐述“进化意识”的核心概念,包括对进化、演化和变化的认知,分析社会雕塑的视角。社会雕塑强调了艺术在社会中... 基于社会雕塑视角,探究“进化意识”对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主题和审美观念。通过解释和阐述“进化意识”的核心概念,包括对进化、演化和变化的认知,分析社会雕塑的视角。社会雕塑强调了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美学的表达,还包括社会和文化的反映。“进化意识”将社会雕塑置于社会演化的框架中,强调了艺术对社会历史和变革的见证和记录作用,同时强调了社会的不断演化和变化,为当代创作语境下的社会性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雕塑 进化意识 方法论
下载PDF
斯蒂格勒,博伊斯和社会雕塑
2
作者 夏开丰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5-215,共11页
斯蒂格勒认为参与是心智灵魂现实化的条件,但这种参与已经依赖于技术,这同时导致了“参与的丧失”和“象征的贫困”。尤其是在超工业社会中,营销技术控制了人们的意识时间,导致消费者普遍的“废人化”。斯蒂格勒在博伊斯的“社会雕塑”... 斯蒂格勒认为参与是心智灵魂现实化的条件,但这种参与已经依赖于技术,这同时导致了“参与的丧失”和“象征的贫困”。尤其是在超工业社会中,营销技术控制了人们的意识时间,导致消费者普遍的“废人化”。斯蒂格勒在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概念中看到了为抵抗“参与的丧失”所作的贡献,并试图通过复活“业余爱好者”的概念延续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的思路。“业余爱好者”以自由发明的方式不断地从潜能走向实现,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异性。这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也重新发明了政治,即独异性的政治,业余爱好者通过自己赋予自己时间而塑造共同体的时间,完成“社会雕塑”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格勒 博伊斯 社会雕塑 参与的丧失 象征的贫困 独异性
下载PDF
作为“社会雕塑”的建筑——以当代艺术家于振立自建工作室为例
3
作者 叶洪图 罗莹 张滨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11期74-75,共2页
当代艺术语境中,艺术表现形式与媒介纷繁芜杂。在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社会雕塑”(Social Sculpture)观念之后,当代艺术家开始以艺术的形式介入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也有艺术家将自己的整个生命即生存本... 当代艺术语境中,艺术表现形式与媒介纷繁芜杂。在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社会雕塑”(Social Sculpture)观念之后,当代艺术家开始以艺术的形式介入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也有艺术家将自己的整个生命即生存本身(也包括生存境遇)用以介入。艺术家将生活、工作的领域(工作室)作为一种拥有岁月与人性温度的作品呈现,赋予其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品格。文章以艺术家于振立工作室为例,通过对这一艺术案例持续深入的考察,探究艺术家自建工作室作为当代艺术家精神载体的“社会雕塑”的生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雕塑 于振立 工作室 建筑
下载PDF
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谈“社会雕塑”概念
4
作者 宋志来 谢泠婧 《艺术科技》 2022年第22期134-136,共3页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德国后现代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于20世纪提出的重要观念,随之提出的“社会雕塑”概念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卢卡奇深刻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杂性,他的现实主义文论含有内在的整体性,又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德国后现代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于20世纪提出的重要观念,随之提出的“社会雕塑”概念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卢卡奇深刻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杂性,他的现实主义文论含有内在的整体性,又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具有璀璨的人性光彩。文章立足艺术学、美学、文学理论等领域,借助卢卡奇物化理论,探讨博伊斯“社会雕塑”概念的内在成因以及艺术主体性的问题。通过分析博伊斯的艺术作品探讨其艺术创作产生的根源及美学思想内涵,并简析卢卡奇反物化思想与社会雕塑概念的辩证统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物化 博伊斯 社会雕塑
下载PDF
永远的乌托邦:“社会雕塑”——博伊斯的艺术世界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杰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4年第7期71-74,共4页
博伊斯继承德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以"社会雕塑"为观念,视每个人都具有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意识到语言的技术功能化对人类自由的压制和对人类自身所产生的异变所带来的危害,并认为艺术是自... 博伊斯继承德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以"社会雕塑"为观念,视每个人都具有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意识到语言的技术功能化对人类自由的压制和对人类自身所产生的异变所带来的危害,并认为艺术是自然与世界的中介,个体自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艺术活动,都会散发出灵韵。其艺术既有明显的历史主义对现实社会批判与纯粹审美状态的矛盾,也有理性主体受到后现代思想的质疑和冲击,却无法超越主体认识的有限性,不能融入更为客观化的社会,必然成为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雕塑社会 人人都是艺术家
下载PDF
绘阿格里巴的少年——围绕“社会雕塑”开展的个人创作
6
作者 郭最 《雕塑》 2024年第2期72-73,共2页
作为战后德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实践模糊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并提出了“社会雕塑”的艺术概念。在他看来,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应通过“社会雕塑”将个人创造力与社会的重塑联系在一起。作者以此提出“绘阿格... 作为战后德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实践模糊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并提出了“社会雕塑”的艺术概念。在他看来,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应通过“社会雕塑”将个人创造力与社会的重塑联系在一起。作者以此提出“绘阿格里巴的少年”计划,试图将个人实践与“社会雕塑”概念相结合,反思当代社会对美学标准的塑造以及社会中个性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该过程中重新思考了个人在系统化教育中的挣扎,并认为博伊斯“社会雕塑”所倡导的开放性使得其对当今社会问题仍有着十足的穿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伊斯 社会雕塑 社会三重理论 艺术教育 独异性
原文传递
作为社会雕塑的7000棵橡树 被引量:7
7
作者 杨义飞 《美术学报》 2011年第3期103-107,98,共5页
本文以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82年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参展作品"7000棵橡树"作为切入点,以此研究博伊斯"社会雕塑"理念及拓展的艺术观;进而通过此作品与20世纪中叶艺术思潮的关系,理解博伊斯对日常生... 本文以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82年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参展作品"7000棵橡树"作为切入点,以此研究博伊斯"社会雕塑"理念及拓展的艺术观;进而通过此作品与20世纪中叶艺术思潮的关系,理解博伊斯对日常生活的思考与介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00棵橡树 社会雕塑 现成品 审美日常生活化
原文传递
从“现成品”到“社会雕塑”——博伊于斯以人智学为基础的艺术观
8
作者 沈莹 《世界美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7-112,共6页
约瑟夫·博伊于斯(Joseph Beuys,1921-1986),20世纪最具创造力和颠覆性的艺术家,以其制造的众多个人神话和艺术神话成为最令人费解的艺术家之一。有人称他为萨满教的巫师、先知,从宗教神秘主义或幻象启示的角度解释其作品;有人称他... 约瑟夫·博伊于斯(Joseph Beuys,1921-1986),20世纪最具创造力和颠覆性的艺术家,以其制造的众多个人神话和艺术神话成为最令人费解的艺术家之一。有人称他为萨满教的巫师、先知,从宗教神秘主义或幻象启示的角度解释其作品;有人称他是狂妄自大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将他的个人经验神话化,用以说明他对主题和材料的选择。而实际上,博伊于斯是人智学的伟大实践者:一方面,他将"思"作为最本质、最原初的创造性力量,通过思考人将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从而改善自然与社会;另一方面,他泛化了传统的艺术观念,提出"扩展的艺术观念"和"社会雕塑",将存在之事物、语言、行为、活动纳入艺术名下以"塑造"社会。博伊于斯的艺术活动包括有形的"可见艺术"和无形"不可见艺术",任何单向地考察都是片面的,本文从博伊于斯对杜尚"现成品"概念的背离入手,通过考察人智学认识论来分析博伊于斯的艺术观,及其理论核心"社会雕塑"之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伊于斯 现成品 人智学 思考 社会雕塑
原文传递
浅谈波伊斯的社会雕塑
9
作者 尹鹏 《明日风尚》 2019年第11期143-143,共1页
波伊斯是20世纪后半叶欧洲著名的艺术家,受德国神秘主义鲁道夫·施坦纳深奥哲学的影响,探究非传统材料变革了以往雕塑的传统,亦如蜂蜡、动物油脂、毛毡和死掉的动物,极力倡导'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他在被杜塞尔多夫美术... 波伊斯是20世纪后半叶欧洲著名的艺术家,受德国神秘主义鲁道夫·施坦纳深奥哲学的影响,探究非传统材料变革了以往雕塑的传统,亦如蜂蜡、动物油脂、毛毡和死掉的动物,极力倡导'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他在被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开除后提出了'社会雕塑'的概念,这些概念都促使了传统雕塑的观念的终结和新的人类学意义上的概念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伊斯 二战经历 社会雕塑
原文传递
艺术无边界:多面体的西斯特·盖茨及其“社会雕塑”式艺术实践
10
作者 高麟 《美术文献》 2022年第10期88-90,共3页
西斯特·盖茨作为一位多面体般的艺术家,在近年来实践了许多优秀的创作项目,其“社会雕塑”式的艺术作品更使得芝加哥南部地区焕然一新。他通过一系列的“知识生产”和艺术实践再塑当代社会的形貌,实践“多彻斯特计划”后的他也将... 西斯特·盖茨作为一位多面体般的艺术家,在近年来实践了许多优秀的创作项目,其“社会雕塑”式的艺术作品更使得芝加哥南部地区焕然一新。他通过一系列的“知识生产”和艺术实践再塑当代社会的形貌,实践“多彻斯特计划”后的他也将代表个人经典意识的作品和项目带入亚洲区域,受到一二级市场的热捧与追随。西斯特·盖茨除了完成自己作为艺术家的使命,也为当代艺术生态展现出一条能够改变客观世界认知方式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雕塑 艺术实践 “多彻斯特项目” 西斯特·盖茨
原文传递
元宇宙中人人都是艺术家——博伊斯对数字时代的启示
11
作者 沈聪 胡翌霖 《当代美术家》 2023年第6期40-44,共5页
现代艺术在重建人与世界的联系上做出了多种尝试,印象派画家试图在一个科学化的世界图景中重建一种“现代人”与“现代世界”的共存。但以梵高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家又试图从个体的经验与想象出发探索世界对个体展现的多样性,海德格尔以梵... 现代艺术在重建人与世界的联系上做出了多种尝试,印象派画家试图在一个科学化的世界图景中重建一种“现代人”与“现代世界”的共存。但以梵高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家又试图从个体的经验与想象出发探索世界对个体展现的多样性,海德格尔以梵高为例提出艺术家和艺术作为世界之多重解弊的重要力量。但博伊斯的艺术思想则超越了海氏思想中的视觉中心主义,试图通过艺术实践的“物质研究”及“扩张的艺术观”去弥合艺术想象力与社会的物质现实之间的鸿沟,通过“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一概念,为“作为艺术家的人”和“作为艺术作品的世界”重建联系,以“社会雕塑”作为方法打开在世界之中的人/艺术家得以重建自由人性的公共空间。然后,在今天的元宇宙技术时代,空间的概念被数字技术所重构,我们可以思考彻底摆脱空间的实体性,在数字空间中的人与“元宇宙”以更彻底的基于艺术创造的方式构建联系,从而回忆起现实世界之中“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瑟夫·博伊斯 人人都是艺术家 元宇宙 社会雕塑 数字时代
下载PDF
生命意识——东北当代画家于振立艺术思想述评
12
作者 郭燕 《美术大观》 2014年第9期60-60,共1页
本文以东北地区大连艺术家于振立作为研究对象,以生命意识为主线,梳理于振立多年艺术创作成就。选取抽象油画和当代社会雕塑两个主题内容,挖掘其绘画中涌动着的生命价值,阐述于振立在东北当代抽象绘画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 抽象油画 社会雕塑 生命意识
下载PDF
繁荣的“废墟”绍兴罗北座谈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薇 陈思羽 《时代建筑》 2018年第6期80-85,共6页
2018年5月,李翔宁在绍兴召集并主持了"罗北沙龙"。在现场听业主与建筑师介绍并参观后.李翔宁从"历史遗产与日常之间"出发.提到了建筑内部的木构微展;支文军观察到了个性化风格的系统建立与社会性的建立:祝晓峰从&qu... 2018年5月,李翔宁在绍兴召集并主持了"罗北沙龙"。在现场听业主与建筑师介绍并参观后.李翔宁从"历史遗产与日常之间"出发.提到了建筑内部的木构微展;支文军观察到了个性化风格的系统建立与社会性的建立:祝晓峰从"本体与再现"阐述前童文化中心与罗北改造的本体话题如何延续;王辉指出现场原始的第一手空间体验的重要性.认为罗北具备日常性的"灵韵";裘浙锋则从业主角度来定义罗北——一种表达空间生产的"社会雕塑":彭怒指出了几个作品共有的某种独特的"松"构造:张晓春认为王灏的一系列建筑里存在着持续的建造实验:刘可南从废墟花园的空间层次设计上谈了自己的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与集体记忆 社会雕塑 本体与再现 “灵韵” “松”建构
下载PDF
当代艺术中的自然崇拜视点
14
作者 赖海燕 《艺海》 2016年第11期144-145,共2页
艺术中的自然崇拜从德国浪漫主义传承来,德国艺术与自然崇拜是有密切联系的。艺术家把自然风貌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通过对场景的主观化表现,诉说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巍峨的群山经常和十字架、哥特式教堂组成大自然与宗教的融合为一的象... 艺术中的自然崇拜从德国浪漫主义传承来,德国艺术与自然崇拜是有密切联系的。艺术家把自然风貌作为艺术创作的题材,通过对场景的主观化表现,诉说他们的内心精神世界。巍峨的群山经常和十字架、哥特式教堂组成大自然与宗教的融合为一的象征,不再以圣母形象和基督来象征宗教,而是把自然作为一种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自然崇拜 社会雕塑
下载PDF
黄永砯的“戏法”世界——以展览《蛇杖Ⅲ:左开道岔》中的动物作品为主例
15
作者 易闻佳 《艺海》 2019年第8期66-69,共4页
黄永砯作品复杂而晦涩,但是创作形式却很有趣,笔者坐拥于观众席位,很想去一探究竟。关于他的作品,无论是脉络,或者思想,整理起来总是会走向文化间的繁琐与缠绕,想要真正去表达清楚,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此篇研究点主要关注展览《蛇杖Ⅲ》... 黄永砯作品复杂而晦涩,但是创作形式却很有趣,笔者坐拥于观众席位,很想去一探究竟。关于他的作品,无论是脉络,或者思想,整理起来总是会走向文化间的繁琐与缠绕,想要真正去表达清楚,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此篇研究点主要关注展览《蛇杖Ⅲ》中的作品,来研究当下的黄永砯到底在做什么,想什么,与未来、过去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在这篇文章中,将会以这场展览的布展顺序作为论述线索,使得更接近“在场”的概念,与艺术家“面对面”来一场虚拟的作品访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永砯 悖论 现成品 社会雕塑
下载PDF
扩展的观念:重读博伊斯
16
作者 姜山 《艺术与设计》 2024年第1期128-131,共4页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的展览“扩展的观念:博伊斯与中国”目前正在展出。这场展览与201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形成了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呼应。两个展览都使用了昊美术馆的博伊斯收藏,这批收藏也...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的展览“扩展的观念:博伊斯与中国”目前正在展出。这场展览与201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形成了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呼应。两个展览都使用了昊美术馆的博伊斯收藏,这批收藏也在国内的不同语境中展出过。2013年展览中,全景式的黑板将观者代入一个课堂中,多少带有一点传播新知的启蒙姿态一一毕竟多数人那时还没有见过如此大量的“真正的博伊斯”,而今年的这一场博伊斯展,则分为五个模块,依次是:“神话/象征”“扩展/观念”“社会/行动”“博伊斯与教育”“博伊斯与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美术学院 博伊斯 社会雕塑 美术馆 五个模块 全景式 收藏 不同语境
原文传递
公共艺术能推动社会进步吗?以美国休斯敦排屋项目为例
17
作者 陈文佳 《公共艺术》 2021年第1期76-83,共8页
获得"麦克阿瑟奖"等美国国家级奖项资助的休斯敦排屋项目起源于艺术,结缘于社区。它由艺术家发起,开展公共艺术项目和全年展览;资助青年学生;让旧屋变成创意办公空间,吸引年轻的艺术家和创意人才;也为年轻的单亲妈妈和孩子提... 获得"麦克阿瑟奖"等美国国家级奖项资助的休斯敦排屋项目起源于艺术,结缘于社区。它由艺术家发起,开展公共艺术项目和全年展览;资助青年学生;让旧屋变成创意办公空间,吸引年轻的艺术家和创意人才;也为年轻的单亲妈妈和孩子提供公益住房和社区支持。这个项目实现了公共艺术以社区为对象的创作和展示,发展了本地的美育资源,也为社区存在的社会问题提供了解决答案。项目发起人里克·罗也是一位成功的艺术家,他的初衷是为社区带来积极的影响,这与《孟子》的名句"达则兼济天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排屋项目的理念和影响超越了公共艺术项目本身,更像是一场促进了社区振兴的社会实验。本文以排屋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阐释其在美国社会广受认可和好评的原因,同时比较类似的公共艺术项目,对排屋项目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见解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社会雕塑 城市振兴 社区教育 社会进步
原文传递
激浪派与观念艺术的生成
18
作者 肖伟胜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7-109,207,共14页
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兴盛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激浪派,艺术动力来自于达达主义和约翰·凯奇的作品和哲学理念以及偶发艺术的直接促动,它的两个主要特征的样式是事件乐谱和激浪装备。销蚀艺术门类之间的边界,消融艺术与非艺术... 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兴盛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激浪派,艺术动力来自于达达主义和约翰·凯奇的作品和哲学理念以及偶发艺术的直接促动,它的两个主要特征的样式是事件乐谱和激浪装备。销蚀艺术门类之间的边界,消融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以及消除艺术与生活屏障的要求,都贯穿到了激浪派运动之中。约瑟夫·博伊斯作为激浪派的代表,理念或观念是其作品最为核心的内容,他早期激浪派的作品所使用的媒材都具有象征性内涵,后来趋向于“社会雕塑”的创作则具有浓厚的政治隐喻性。这些接近于交往互动模式的观念艺术,不仅引发了关于艺术的本质的重新思考,扩展了艺术的概念和边界,还蕴含着艺术家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和实现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理想民主社会的允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浪派 事件艺术 人种学艺术 社会雕塑 观念艺术
原文传递
解读波依斯及其作品 被引量:3
19
作者 侯宝川 《装饰》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84,共1页
约瑟夫·波依斯是二战之后欧洲艺术史中最神奇、最有成就、最富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创造了无数的作品,在雕塑、装置艺术、行动表演等作品中,他使艺术家、批评家和观众迷惑不解,兴奋激动,也因此而争论不休。
关键词 约瑟夫·波依斯 扩张的艺术观念 社会雕塑 暖性
原文传递
诗意建构与修复——以愈园生态艺术行动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靳立鹏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25,共3页
四川美院愈园生态艺术行动是整合艺术、生态、教育、疗愈、科学与社会等多个维度的跨领域、开放式实践。结合系统思考、社会雕塑与联系式美学等理念,它是在微观层面对疫情与气候变化等全球生态危机的在地回应。愈园项目将行动与愿景结合... 四川美院愈园生态艺术行动是整合艺术、生态、教育、疗愈、科学与社会等多个维度的跨领域、开放式实践。结合系统思考、社会雕塑与联系式美学等理念,它是在微观层面对疫情与气候变化等全球生态危机的在地回应。愈园项目将行动与愿景结合,旨在促进自然、社会、身心、文化与教育的多重疗愈,探索创造面向未来的生存与行动主义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思维 社会雕塑 联系式美学 建构式行动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