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5篇文章
< 1 2 10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北魏乐舞俑造像的服饰艺术与社会风尚
1
作者 孔令奇 仓敏钰 赵杨帆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16,共6页
北魏是中华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随葬的乐舞陶俑记载了当时的服饰艺术形式与社会风尚。针对北魏典型墓葬出土的乐舞俑造像进行梳理与分析,认为北魏早期的乐舞服饰具有较强的鲜卑民族特色和西域风格,流行胡风。随着南北方文化的相... 北魏是中华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随葬的乐舞陶俑记载了当时的服饰艺术形式与社会风尚。针对北魏典型墓葬出土的乐舞俑造像进行梳理与分析,认为北魏早期的乐舞服饰具有较强的鲜卑民族特色和西域风格,流行胡风。随着南北方文化的相互传播与交融及统治阶级的干预,汉族文化成为风尚主流,乐舞服饰在款式上出现了融合并迭代出新的式样,其中也不乏佛教盛行带来的装饰形式,整体呈现出多元文化互鉴融通之后的美美与共,显现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多元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乐舞俑 服饰 社会风尚 互鉴融通
下载PDF
新时代社会风尚建设的实践哲学阐释 被引量:3
2
作者 揭春兰 韩璞庚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121,共9页
社会风尚表征着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美德善行的社会样态呈现。社会风尚包含良好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两个维度,良好价值追求维度在实践中逐步成为社会主导的价值标准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标准,进而形成人们良好的... 社会风尚表征着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美德善行的社会样态呈现。社会风尚包含良好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两个维度,良好价值追求维度在实践中逐步成为社会主导的价值标准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标准,进而形成人们良好的行为方式。新时代社会风尚建设在现代化的“冲突”与“转型”中面临多重境遇,社会风尚建设亟需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从实践主体、实践对象、价值评价三个维度出发,将社会风尚建设的具体实践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有机联结、相伴携行。社会风尚建设从“解构”到“建构”的实践进路选择,使得实践理性占据重要位置并使得社会风尚实现了日常化、生活化。社会风尚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良好的社会风尚最终能导引社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风尚 实践哲学 实践理性 私人自律 现代化 社会交往 思维创造
下载PDF
良好社会风尚视域下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3
作者 郗俊翔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19期173-175,共3页
良好社会风尚,是新时代推动社会革命重要内容和强大武器。雷锋精神本身来源于良好社会风尚,又对新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积极反作用,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人们的道德自觉,驱动优秀文艺作品的... 良好社会风尚,是新时代推动社会革命重要内容和强大武器。雷锋精神本身来源于良好社会风尚,又对新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具有积极反作用,能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人们的道德自觉,驱动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锋精神 社会风尚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形成与建构研究
4
作者 姚树标 黄冰 林伟濠 《大众文摘》 2023年第31期0159-0161,共3页
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指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通过探索古今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将文章分成四个部分,重点研究尊师重... 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指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通过探索古今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将文章分成四个部分,重点研究尊师重教风尚形成和重构。第一部分开篇点题,从古至今角度上,对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形成进行说明。第二部分阐述并强调教师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探究当代尊师重教“式微”的现状,第四部对相关资料探究,通过“五位一体”建构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教师队伍、社会氛围、学生美德、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一系列角度深入考量提出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构的基本框架,弘扬尊师重教优良风尚,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师重教 社会风尚 尊师重教的形成和建构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初期社会风尚的演变 被引量:13
5
作者 范小方 童学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18,共7页
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成为激发社会新风尚的温床;同时,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风尚的演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身体力行,成为社会新风尚的楷模。这些,在整个社会风尚的演变中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初期 社会风尚演变
下载PDF
明清时期陕西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风尚的嬗递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晓虹 郑召利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1999年第3期39-43,91,共6页
关键词 明清时期 社会风尚 商品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 农业社会 西北地区 时空差异 社会风气 陕西 商业活动
下载PDF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交际舞的散播与社会风尚嬗变 被引量:4
7
作者 肖红松 陈娜娜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102,共7页
20世纪20年代,北平营业性舞场逐渐兴起,舞者队伍扩大,交际舞业"迅速极盛"。该行业在丰富城市娱乐生活的同时,却诱发了奢靡、享乐、纵欲等不良风气的蔓延,导致北平市政府一再禁舞。30年代初,北平舞业"盛极而衰"。北... 20世纪20年代,北平营业性舞场逐渐兴起,舞者队伍扩大,交际舞业"迅速极盛"。该行业在丰富城市娱乐生活的同时,却诱发了奢靡、享乐、纵欲等不良风气的蔓延,导致北平市政府一再禁舞。30年代初,北平舞业"盛极而衰"。北平的官方、民众、媒体在此间的诸般心态及举措反映了交际舞在该市散播历经波折,呈现出这一时期北平新旧观念并存、博弈的社会风貌,也说明北平的传统保守气质使其社会风尚的嬗变显现出相对迟缓的态势。从根本上说,该市的社会生态系统制约着其社会风尚变迁的深度与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平 交际舞 散播 禁舞 社会风尚
下载PDF
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 被引量:3
8
作者 胡启南 郑百灵 《求实》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共2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荣辱观 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旗帜 引领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组成部分
下载PDF
略论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特点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燕京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晚清时期北京社会风尚与全国一样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渐次发生趋新的时间 ,比之东南沿海地区略显滞后 ,然一旦发生速度即相当快 ,对全国有一定的昭示作用。就风尚整体而言 ,不变的东西多于变的东西 ,变化的部分也不都... 晚清时期北京社会风尚与全国一样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渐次发生趋新的时间 ,比之东南沿海地区略显滞后 ,然一旦发生速度即相当快 ,对全国有一定的昭示作用。就风尚整体而言 ,不变的东西多于变的东西 ,变化的部分也不都是一变从新。趋新风尚局限于官吏和新知识阶层。晚清北京风尚的变化一直延伸至民国以及更晚近的历史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北京 社会风尚 生活方式
下载PDF
论核心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风尚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静芳 王蓓蕾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135,共4页
社会风尚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场域"。以核心价值观为视域,在科学辨识、理性审视当代中国社会风尚的内涵元素、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构建"共享风尚"作为未来中国社会风... 社会风尚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场域"。以核心价值观为视域,在科学辨识、理性审视当代中国社会风尚的内涵元素、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构建"共享风尚"作为未来中国社会风尚的一种理想境界,构成本文探讨的思想基础、认知视野和价值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 社会风尚 共享风尚
下载PDF
明代中后期河南社会风尚的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兴亚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07-110,共4页
社会风尚是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一种时尚.它与地区、民族、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有明一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的繁荣,市场上提供给人们的生活消费品的品种及其数量增多,社会风尚也“日以侈靡相高”.这一变化... 社会风尚是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一种时尚.它与地区、民族、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有明一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的繁荣,市场上提供给人们的生活消费品的品种及其数量增多,社会风尚也“日以侈靡相高”.这一变化,从明中叶开始,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城镇,尤为显著.万历年间的张翰曾说: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吴”。在同一期间,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商品经济发展虽不如江南发达地区,可也在渐进之中;社会风尚也在由俭朴向奢侈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社会 明代中后期 嘉靖 侈靡 衣着服饰 明中叶 社会风尚 庶民 江南 宴会
下载PDF
晚清社会风尚及其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燕京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6期135-139,共5页
晚清社会风尚发生了从“淳厚”到“浇漓”、从“扬”到“洋”再到“新”的变迁。究其原因,一方面它是历代中晚期因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僭礼逾制现象的继续;另一方面则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晚清社会风尚的变化新旧杂陈,带有明... 晚清社会风尚发生了从“淳厚”到“浇漓”、从“扬”到“洋”再到“新”的变迁。究其原因,一方面它是历代中晚期因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僭礼逾制现象的继续;另一方面则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晚清社会风尚的变化新旧杂陈,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凸显出地域差异和社会群体差异。晚清社会风尚的变化只是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一个起点,它没有因改朝换代的结束而结束,而是随民国以后社会风尚的变迁而继续发展,在它的影响下,社会风貌不断趋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社会风尚 变化 趋新
下载PDF
西夏女兵及其社会风尚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玉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118-122,共5页
西夏妇女善骑射、敢战斗,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所罕见的女兵现象,其妇女尚武斗,喜复仇,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巾帼女将。与此相联系,其妇女独特的审美观与殉情习俗等均反映出西夏妇女勇健无畏、刚烈骁勇、任侠果敢的风尚。其独特风尚,源于古... 西夏妇女善骑射、敢战斗,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所罕见的女兵现象,其妇女尚武斗,喜复仇,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巾帼女将。与此相联系,其妇女独特的审美观与殉情习俗等均反映出西夏妇女勇健无畏、刚烈骁勇、任侠果敢的风尚。其独特风尚,源于古代西北社会固有的强劲民风、地理环境、经济生存方式、战争军旅生活及其统治者着意强化民族意识等诸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女兵 社会风尚 民族意识
下载PDF
试述民国四川社会风尚变化的特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先明 冯静 +1 位作者 陆铭宁 邱梅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5-58,共4页
本文论述了民国时期四川社会风尚变化的四大特点,即:新风尚出现时间晚于沿海地区,呈现城乡不平衡现象;社会风尚呈现多元、多性质并存状态;新风尚变化多属外表的、浅层次的;风尚破“旧”大于“立”新。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四川 社会风尚 变化 特点
下载PDF
宋代都城社会风尚初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吉军 《浙江学刊》 1987年第6期102-109,共8页
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如何,是精神文明的社会表现。而社会风尚是社会大多数成员或社会群体精神风貌的总和,它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是在一定存在的基础上由社会成员某些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审美的观念综合凝结和转化而成... 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如何,是精神文明的社会表现。而社会风尚是社会大多数成员或社会群体精神风貌的总和,它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是在一定存在的基础上由社会成员某些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审美的观念综合凝结和转化而成的,它是一种带群众性的社会风貌和社会力量。“京师,天下之本”。一个王朝的都城,其社会风尚对全国有着巨大的影响。王安石说:“京师者,风俗之枢机也,四方之所面内而依仿也。加之士民富庶,财物毕会,难以俭率,易以奢侈。至于发一端,作一事,衣冠车马之奇,器物服玩之具,旦更奇制,夕染诸夏……”。耐得翁也说:都城“风俗典礼,四方仰之为师”。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风尚 都城 资治通鉴 商品经济 王安石 司马光 中国历史 历史时期 礼制 社会经济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勤俭节约社会风尚探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高远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6-120,共5页
20世纪50年代,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体现于城乡社会民众的工作劳动和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有与中国共产党党风联系密切、泛政治化、形成迅速的特点。其形成原因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制度和群众运动的制约、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 20世纪50年代,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体现于城乡社会民众的工作劳动和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有与中国共产党党风联系密切、泛政治化、形成迅速的特点。其形成原因有: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制度和群众运动的制约、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的思想教育、开国元勋的模范作用等。探讨50年代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勤俭节约 社会风尚
下载PDF
略论晚明社会风尚的变迁 被引量:3
17
作者 邵金凯 郝宏桂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58-62,共5页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晚明社会出现了重利趋商、浮靡奢侈、违礼逾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风尚。尽管它没有像文艺复兴那样把社会导入人文主义的轨道 ,但它对于打破明代社会沉闷风气及推动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明代 晚期 社会风尚 价值观 重利趋商 社会发展 社会趋势向 生活消费方式
下载PDF
晚明文艺思潮和社会风尚对张岱散文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丽杰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4期156-158,共3页
张岱的散文创作既与晚明尊人重生、尊情适性的文艺思潮一脉相承,又与当时闲适娱乐、通脱自由的社会风尚息息相关。
关键词 晚明 文艺思潮 社会风尚 张岱散文
下载PDF
运河文化与江苏社会风尚变迁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韬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67,共4页
江苏社会风尚变迁与大运河之历史休戚相关,约可分为四个特征各自不同的阶段。江苏社会风尚之变迁与江南文化之形成密切相关,江南文化则多与“运河时代”之“民富士文”相符。历朝历代对大运河的经营促使运河两岸一系列城市依水而建、因... 江苏社会风尚变迁与大运河之历史休戚相关,约可分为四个特征各自不同的阶段。江苏社会风尚之变迁与江南文化之形成密切相关,江南文化则多与“运河时代”之“民富士文”相符。历朝历代对大运河的经营促使运河两岸一系列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品格独特的沿运城市使江苏社会风尚呈“多元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社会风尚 运河文化
下载PDF
对民初社会风尚变化的考察与反思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维革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34-137,126,共5页
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期是一个革故鼎新的历史时期,社会风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股改革不适应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习俗的潮流蔚然兴起。但在这股巨大的改革潮流中,也出现了一些畸变现象,主要是:从“排外”到“崇洋”;从“尚俭”到“崇奢”... 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期是一个革故鼎新的历史时期,社会风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股改革不适应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习俗的潮流蔚然兴起。但在这股巨大的改革潮流中,也出现了一些畸变现象,主要是:从“排外”到“崇洋”;从“尚俭”到“崇奢”;从“重农抑商”到“重商轻农”。作者在对民初上述社会风尚变化与畸变现象考察的基础上,认为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关系问题:首先是质、量、度的关系;其次是破与立的关东;第三是变革与国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风尚 辛亥革命 生活方式 重农抑商 民初 社会变革 破与立 南京临时政府 封建社会 工商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