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原史前社祖雕塑初探
1
作者 孙保瑞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3-74,共2页
板山坪境内至今存在一处大型史前生殖崇拜图腾遗址,有雕塑群、祭祀台、沐浴潭及开阔祭祀场地等。从美术考古角度考证,结合史料,确定此处为保存完整的人类早期以雕塑为主体的环境设计广场。
关键词 生殖图腾崇拜遗址 环境艺术雕塑群 社祖
下载PDF
“礼”之体与“仪”之用——中国与世界的仪式人类学对话 被引量:11
2
作者 彭兆荣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共5页
中国的"礼仪之邦"之名与实有着自在的传统逻辑和脉理,其中"礼"为体,"仪"为用,一直是维持、维系中华文明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礼"是我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仪"成为社会生活和历... 中国的"礼仪之邦"之名与实有着自在的传统逻辑和脉理,其中"礼"为体,"仪"为用,一直是维持、维系中华文明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礼"是我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仪"成为社会生活和历史关系的重要形制,二者互为一体。"礼"与人们的基本生存、生计和生活之饮食文化有着原生性的关系。而在中国社会,"祖-社"是一个关键性的切入点。况之西方社会,西方没有中国式的"礼",却不乏"理仪"之重。在仪式的形制中,中西方都重其形式在社会关系中的平衡和教化作用。近代以降,西方文化强势进入中国,促使中国传统的"礼仪之邦"向"理仪之邦"转变,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中华民族文明的根基。而当我们反思、反省近、现代不同时期对孔子"复礼"的批判时,我们多少已经陷入到了西方"文化殖民"的泥沼。因此,当下应该恢复和弘扬一些传统的礼仪遗产,使"礼仪之邦"更加名符其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仪 体用 圣-俗 -
下载PDF
儒教在南洋的歷史、傳播與存在意義:天命、神道設教、“祖”“社”與開拓主權的系統觀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琛發 《汉籍与汉学》 2018年第1期38-57,共20页
參照《詩經》記載古公亶父由邠遷岐的過程,漢文化内部一直流傳着依靠'落地生根'去'開枝散葉'的傳統;先民安身立命實不見得一定要依戀故地,還鼓勵着開疆拓土,結合新土地資源去成就傳承的生機,由此印證'我在';此... 參照《詩經》記載古公亶父由邠遷岐的過程,漢文化内部一直流傳着依靠'落地生根'去'開枝散葉'的傳統;先民安身立命實不見得一定要依戀故地,還鼓勵着開疆拓土,結合新土地資源去成就傳承的生機,由此印證'我在';此即《大學》所謂'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其實現在《禮記》總結的'右社稷而左宗廟',象徵新土地的歷史與資源皆備於我,由我成全。民間依此繼承實踐,即是各層次社會廣泛'祖'與'社'祭祀活動。南洋先民也因此常是有意識有組織的開拓群體,是遵循明清族譜《遷流詩》又或者天地會傳承自儒學經典的觀念,經略腳下土地,並且視已故領導精神不滅,化身當境集體祖神,指導各區土地神;於是,公共廟宇與祭祀活動也是不離當地民衆集體建構'祖'和'社'的歷史印象,由此印證文化(價值觀)和土地資源都是結合在'我'之行動方才實現意義。此刻亦實現'我'與土地一體的主權認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主權 洪門 ”與“
原文传递
从开拓意象到在地演变——开漳圣王信仰在清代英荷南洋属地的跨海网络 被引量:5
4
作者 王琛发 《闽台文化研究》 2016年第4期70-78,116,共10页
南洋各地的开漳圣王信众,正如其他神明香火下南洋,出现近代西方殖民地新港口,又是重叠昔日南海丝路聚族立庙,反映他们自发延续祖先航路,走向国际商贸和域外开发,树大根深。随着地方脉络演变,中华传统提倡崇德报功,国际港口人来人往,使... 南洋各地的开漳圣王信众,正如其他神明香火下南洋,出现近代西方殖民地新港口,又是重叠昔日南海丝路聚族立庙,反映他们自发延续祖先航路,走向国际商贸和域外开发,树大根深。随着地方脉络演变,中华传统提倡崇德报功,国际港口人来人往,使得一村族亲发起的庙祀亦可能转化为同姓或异姓联宗,扩大原有实力,保护大众共同码头/开拓区。而先民以崇奉祖神洒血流汗开拓土地,其实是延续《礼记》"祖""社"观念的民间实践,把人视为实现神圣价值观的载体,认为土地资源只有通过文化与价值观才能体现意义,以信仰文化呈现个人安身立命到集体开枝散叶的神圣主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亲 港口 码头 祠庙 联系网络 ”与“
下载PDF
台湾与南洋华人的民间神道信仰:同源、在地分流与互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琛发 《闽台文化研究》 2016年第3期40-48,共9页
台湾与南洋华人民间共通的信仰文化现象,表现在地方居民的崇德报功、慎终追远,就是闽粤祖籍地神明经常会被转化成为地方上的集体祖神兼所开拓土地保护神。先辈可说是延续原乡民俗化《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理念,以&q... 台湾与南洋华人民间共通的信仰文化现象,表现在地方居民的崇德报功、慎终追远,就是闽粤祖籍地神明经常会被转化成为地方上的集体祖神兼所开拓土地保护神。先辈可说是延续原乡民俗化《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的理念,以"祖"象征家族/民系文化走入具体时空,结合"社"象征土地与资源神圣,通过神庙、神明、节日、仪式内涵,内化大众神人同在感受,转化原乡伦理为地方经验,完成群体地方上开枝散叶的主权认知。各地华人信仰既然重视对己对人正心诚意,遵循导人向善的义务,既能认祖归宗又重视本身主权意识,华人信仰团体也因此较能成为各国多边交往的公道聆听者、转述者、诉求者,有利多边往来所需的真诚、客观、包容、善意与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与文化 地方经验 ”与“ 公共交往
下载PDF
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秋祭仪式考察分析
6
作者 薛可 王晓航 《八桂侨刊》 2020年第1期65-72,共8页
在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兵败,20世纪初中国海禁取消及英国对马来西亚加速开发,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动荡局势的影响下,广西人先后三次较大规模地迁徙至马来西亚。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迁徙的广西人具有了新的身份——马来西亚华人。长期... 在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兵败,20世纪初中国海禁取消及英国对马来西亚加速开发,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动荡局势的影响下,广西人先后三次较大规模地迁徙至马来西亚。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迁徙的广西人具有了新的身份——马来西亚华人。长期的异乡生活、浓厚的祖籍记忆和强烈的身份认同,使仪式文化现象通过马来西亚各州广西会馆的引导和组织在广西籍华人族群中得到传承。经过对雪隆广西会馆举办的秋祭仪式活动的调查和对参与活动的主要人员的访谈发现,广西籍华人秋祭仪式已发生了从宗族祭拜到“社群共祖”祭拜的转变。同时,广西籍华人秋祭仪式也显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如敬老重教的承继。此外,由离乡背井带来的环境、生活和身份的变化,使秋祭仪式在宗教、信仰、“先人”崇拜等方面显示出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独有的特征。雪隆广西会馆秋祭仪式充分显示了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当前的传统文化体系的建构状态,辩证、客观地看待这一文化体系将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合作提供契机,为深化中马合作搭建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 秋祭仪式 群共 宗教 先人崇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