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46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针 宗旨 特色——庆祝武汉大学出版社被评为全国优秀出版社
1
作者 赵继准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3期136-138,共3页
关键词 高校出版 大学出版 教学科研服务 学术丛书 武汉大学 国家教委 学术著作 宗旨 自学考试 重点图书
下载PDF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杂志社被评为首都广告行业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2
作者 苟永明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CSCD 2006年第2期I0004-I0004,共1页
关键词 先进单位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广告行业 首都 国家表征 杂志 期刊 出版
下载PDF
漓江社被接管一年后
3
作者 晓芳 《出版参考》 2005年第08X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漓江 李元君 出版 企业效益 经营策略 企业文化
下载PDF
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家校社一体化治理
4
作者 罗恒 刘嘉欣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4,共4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探究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家校社一体化治理理论逻辑与现实进路,研究表明:国家政策层面要统筹资源,提升课后体育服务水平;社会发展层面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体育教育功能;自身变革层面要顺应...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访谈法探究小学课后体育服务的家校社一体化治理理论逻辑与现实进路,研究表明:国家政策层面要统筹资源,提升课后体育服务水平;社会发展层面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体育教育功能;自身变革层面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课后体育服务形式,可以作为课后体育服务家校社一体化治理的理论逻辑。因此,可以强化顶层驱动,发挥政府支持引领作用;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家校社联动体育赛事活动;加强教师培训,积极引领校外俱乐部进校园;打造“高参小”项目,依托社会力量强化资源供给;增加家长责任意识,鼓励参与课后体育服务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课后体育服务 家校一体化 协同治理
下载PDF
虚拟网络健康互助群中成员获取社会支持与信息互动的研究
5
作者 刘旸 李丽婷 《教育传媒研究》 2025年第1期77-82,共6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网络健康互助群成为患者获取支持的重要平台。本研究以糖尿病病友群为例,探究虚拟网络社群中病友信息互动的方式及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病友在交流时呈现出多模态的特征,让他们获得来自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网络健康互助群成为患者获取支持的重要平台。本研究以糖尿病病友群为例,探究虚拟网络社群中病友信息互动的方式及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病友在交流时呈现出多模态的特征,让他们获得来自其他病友的关心和支持,但是在信息支持和陪伴支持方面,又存在着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信息准确性无法判断等问题。由此可见,虚拟网络社群在为患者提供帮助的同时也需警惕其潜在的风险,为其提供一个真正有益于患者健康与康复的交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网络 会支持 微信平台 病友群
下载PDF
文化符号论视角下的印尼客家社群姓名演变
6
作者 周巍 周琳 李晓霞 《肇庆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0-26,共7页
从文化符号论视角出发,通过对12位印度尼西亚客家人受访者的深入访谈,总结了当今印尼客家社群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地理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5种主要的姓名类型:显露型、隐含型、本土型、英文型和双名型。印尼客家社群的姓... 从文化符号论视角出发,通过对12位印度尼西亚客家人受访者的深入访谈,总结了当今印尼客家社群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地理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5种主要的姓名类型:显露型、隐含型、本土型、英文型和双名型。印尼客家社群的姓名演变不仅是文化符号演化的过程,而且也体现了本土化特征和全球化发展的需求。这一过程反映了社群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身份的构建,以及对传统和现代价值观的不断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论 姓名 演变 印度尼西亚 客家
下载PDF
“非遗”视角下蜂疗现状调查与社群传习特征分析
7
作者 胡赟 徐欣云 +2 位作者 张燕燕 王钰婷 何小菁 《亚太传统医药》 2025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调查蜂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现状和传习特征,提出代表性项目培育、均衡化管理、分类保护的建议,为蜂疗群体的壮大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应用网络检索法统计蜂疗非遗项目数量,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深入挖掘蜂疗社群的传... 目的:调查蜂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现状和传习特征,提出代表性项目培育、均衡化管理、分类保护的建议,为蜂疗群体的壮大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应用网络检索法统计蜂疗非遗项目数量,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深入挖掘蜂疗社群的传习特征。结果:各级别蜂疗非遗项目仅为17个,数量偏少,但分级分类保护特征明显,近五年来整体发展趋势较好。群体中无专业背景或非医专业背景占比较多,但医疗类专技人员比例也较多。蜂疗领域的工作性质分类中,以蜂疗宣传推广、蜂产品生产经营和养蜂群体最多。结论:蜂疗社群兼具民间组织、知识组织和学术协会的三种特性。可依托蜂疗的特殊性确定社群边界、内部分层和群体秩序。“养习通医”和“继学开新”是蜂疗社群中两大主要身份和传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疗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群特征 传习特征
下载PDF
“社群”赋能课程思政智慧教学:聚焦ISW建设的内蕴逻辑与实践路径
8
作者 范洪彪 彭璐 刘艳芹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5年第1期92-96,共5页
移动互联技术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亟须变革与创新,探索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智慧教学新模式刻不容缓。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改革面临的现实挑战,如深度融合难、广度拓展难和形式多样难等问题。阐述了“教师学习社群”理论指导下ISW项... 移动互联技术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亟须变革与创新,探索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智慧教学新模式刻不容缓。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改革面临的现实挑战,如深度融合难、广度拓展难和形式多样难等问题。阐述了“教师学习社群”理论指导下ISW项目建设的内蕴逻辑,包括学习社群场景情境应用逻辑、教学技能工作坊的内蕴形式以及相较于传统教学培训的优越性。详细介绍了ISW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工作坊建设的实践路径,涵盖“大思政”视野布局和“小思政”精心规划,包括打造思政名师团队,运用移动互联ChatGPT大语言生成技术的BOPPPS智慧教学模式,制定分层、分类、分段育人模式以及整合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等,为专业课教师队伍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学习 ISW教学技能工作坊 大思政 小思政 移动互联
下载PDF
圈层化网络社群对青少年的伦理挑战及其应对
9
作者 刘昊琛 冯永刚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38,共5页
青少年在网络空间构筑了基于共同兴趣和偏好的“新社群”。网络社群内部的圈层化趋势加强了青少年之间的联系与共鸣,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他们的社会认知和伦理判断。然而,这种圈层化也带来了新型场域对伦理空间的冲击、圈层区隔对伦理关... 青少年在网络空间构筑了基于共同兴趣和偏好的“新社群”。网络社群内部的圈层化趋势加强了青少年之间的联系与共鸣,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他们的社会认知和伦理判断。然而,这种圈层化也带来了新型场域对伦理空间的冲击、圈层区隔对伦理关系的界分、特定惯习对伦理实践的影响和微观规训对伦理意识的裹挟等问题,将他们置于伦理挑战的情境中进行考量。鉴于此,创构主流舆论传播新格局、释放网络圈层整合共振力、激活多元话语互促生命力、注重外部治理和内部自律的统一性,对于网络社会治理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层化 网络 青少年 伦理挑战
下载PDF
“教联体”建设的样本与路径--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果展示暨“教联体”建设经验交流会会议综述
10
作者 樊璐 陈文华 《基础教育课程》 2025年第1期72-76,共5页
为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2024年12月12-13日,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果展示暨“教联体”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成都市锦江区召开。本文梳理提炼了会上呈... 为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2024年12月12-13日,家校社协同育人成果展示暨“教联体”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成都市锦江区召开。本文梳理提炼了会上呈现的各地“教联体”建设的典型经验,包括研制地方方案,探索地方模式;坚持政府统筹,明确主体责任;联结育人资源,搭建课程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形成良好生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共育实践等。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将以项目研究持续推动“教联体”建设,为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建设提供参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协同育人 “教联体”建设 项目研究
下载PDF
社群融合引导下世博B地块央企办公园区有机更新研究
11
作者 孙薇薇 《城市建筑》 2025年第2期42-47,共6页
城市空间有机更新需要关注建成空间的多层面社会意义。本研究通过世博B地块央企办公园区这一实证案例,采用结构化调查问卷、半结构化访谈、公共空间观察等社会调研方法,发现实证案例中存在多层面社群隔离问题,并结合定量分析方法针对社... 城市空间有机更新需要关注建成空间的多层面社会意义。本研究通过世博B地块央企办公园区这一实证案例,采用结构化调查问卷、半结构化访谈、公共空间观察等社会调研方法,发现实证案例中存在多层面社群隔离问题,并结合定量分析方法针对社群隔离问题提出具体的、有利于社群融合的园区有机更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融合 央企办公园区 群隔离 有机更新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实证研究
12
作者 余志德 《小学科学》 2025年第2期22-24,共3页
本文对学校、家庭、社区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主要职能定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小学科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旨在打造更加完善、优质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通过家校社三方的协同共育,提升科学教育效果,促... 本文对学校、家庭、社区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主要职能定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小学科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旨在打造更加完善、优质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通过家校社三方的协同共育,提升科学教育效果,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家校协同育人 研究
下载PDF
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教育理论研究
13
作者 赵子漪 孙晓旭 《辽宁高职学报》 2025年第1期95-99,共5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家校社协同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在这个背景下,聚焦于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教育,对其理论基础、基本原则、运行机制和实践策略进行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教育是一种整合家庭教育、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家校社协同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在这个背景下,聚焦于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教育,对其理论基础、基本原则、运行机制和实践策略进行深入探讨。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教育是一种整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实现三方合作育人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家校社协同教育的理论架构,明确其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并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旨在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以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家校协同 教育理论 运行机制
下载PDF
“园一社”互动的空间生产
14
作者 肖宇飞 王海英 《福建教育》 2025年第1期42-46,共5页
幼儿园和社区是学前儿童完整生活的最近空间。园社互动空间是超越“园一社”独立空间的“第三空间”,是一个中间地带。其空间建构是一种“关系空间”的生产。在实体空间维、表征空间维、想象空间维,园社互动空间的生产对“园中有社”“... 幼儿园和社区是学前儿童完整生活的最近空间。园社互动空间是超越“园一社”独立空间的“第三空间”,是一个中间地带。其空间建构是一种“关系空间”的生产。在实体空间维、表征空间维、想象空间维,园社互动空间的生产对“园中有社”“社中有园”状态的形成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从共同需求、制度创生、缝隙空间、情感空间四个方面提出的巩固“园一社”互动空间稳定性的实践路径,让“待在一起”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一”互动 空间生产 关系空间 中间地带
下载PDF
中学生心理危机“家校社医”协同干预范式的建构与实施
15
作者 高霞 罗心瑜 《四川教育》 2025年第2期20-21,共2页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危机,有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成都市成华区从“家校社医”协同推进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实困境出发,以区域研究为载体,提出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医”协同模型,探寻心理危机干预“... 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危机,有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成都市成华区从“家校社医”协同推进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实困境出发,以区域研究为载体,提出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医”协同模型,探寻心理危机干预“家校医社”协同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家校社医”协同干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 “家校医” 协同机制
下载PDF
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
16
作者 许钦凤 祁凡 《小学科学》 2025年第5期100-102,共3页
面对以往以直接教学模式为主的科学教学实际,莆田市某小学以“让学生拥有伴随终身的科学核心素养”为核心,全局性思考构建学校科学教育的整体图景。通过数智化打开家校协同空间、创建家庭科学研究室,践行建构主义、创新课程新样态,响应... 面对以往以直接教学模式为主的科学教学实际,莆田市某小学以“让学生拥有伴随终身的科学核心素养”为核心,全局性思考构建学校科学教育的整体图景。通过数智化打开家校协同空间、创建家庭科学研究室,践行建构主义、创新课程新样态,响应政策号召、整合社会资源三方面,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着力在“双减”教育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家校协同共育 科学核心素养
下载PDF
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教育家期刊社线上圆桌论坛实录
17
作者 姜乃强 张光伟(设计) +4 位作者 邓胜旺 何超英 刘永昶 石桂芳 郭宏才 《留学》 2025年第1期30-35,共6页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发布意见,提出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发布意见,提出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意见”描绘了至2035年我国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蓝图: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业务精湛 期刊 专业化教师队伍 高水平教师队伍 必先 圆桌论坛 优秀教师
下载PDF
经济论坛杂志社青年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成功举办
18
作者 《经济论坛》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12月14日,经济论坛杂志社青年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燕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2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名青年专家,组建成一支力量精干的青年编委队伍。会议... 12月14日,经济论坛杂志社青年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燕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2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名青年专家,组建成一支力量精干的青年编委队伍。会议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论坛杂志社主办,河北省期刊协会会长刘卫国出席会议并致辞,经济论坛杂志社社长、总编史广峰主持,会议邀请华北理工大学期刊社主任李鹤飞、河北北方学院副研究员治丹丹为青年编委讲座指导,与会青年编委对《经济论坛》2025年选题策划和栏目设计进行了热烈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都经贸大学 期刊协会 选题策划 燕山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栏目设计 河北北方学院 期刊
下载PDF
面向数字社会的学生社群互动行为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荣怀 刘梦彧 +1 位作者 虎莹 郭炯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2,35,共9页
命运与共是当今世界的显著标志,人际交往对于社会生产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学生的成长空间,数字交往成为当代学生主要的人际互动形式,网络社群则成为学生成长的主要空间。然而,这也导致学生直面数字社交带来的... 命运与共是当今世界的显著标志,人际交往对于社会生产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学生的成长空间,数字交往成为当代学生主要的人际互动形式,网络社群则成为学生成长的主要空间。然而,这也导致学生直面数字社交带来的交往异化和主体性丢失问题。因此,研究从交往理性的视角构建了数字社会CSS架构,涵盖数字文化(Digital Culture)、主体空间(Individual Space)和社会秩序(Social Order)三个层面,该架构为数字社会成员在新时代的生存发展和社会交往提供了可信机理。基于此架构详细分析了个体面向数字社会所应具备的胜任能力,具体包含数字文化中的工具意识、数字素养和主体效能;主体空间中的自我意识、身份认同和行为约束以及社会秩序中的群体意识、情绪驾驭和社会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 学生 学生互动行为 交往理性 学生成长空间
下载PDF
陶行知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思想与实践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申国昌 贺鹏丽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4,共4页
陶行知在总结自己教育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糅合古今中西教育思想精华,形成了一整套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思想与实践颇有独特性、创新性和前瞻性。陶行知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构建了家庭、学校、... 陶行知在总结自己教育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糅合古今中西教育思想精华,形成了一整套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思想与实践颇有独特性、创新性和前瞻性。陶行知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剖析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内在逻辑关联,指出家庭是协同育人的基础,学校是协同育人的纽带,社会是协同育人的保障,三者存在于一个彼此联结的逻辑循环之中,有机联动,共同发挥作用,体现了系统思维。同时以坚持整体教育观、推行工学团组织、倡导“小先生制”等推进一体化育人的实施路径,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普及教育的变革,推动了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实质性发展与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 家校 三位一体 协同育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