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古的祓禊风俗与《唐风·扬之水》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炳海 《中州学刊》 1988年第3期95-96,共2页
《诗经》三百篇,古今注家有歧义者甚多。然而讲解某些诗篇却又古今一词,对诗的解释基本一致。这后—种情况往往并不意味对诗的解释已完全正确,有时倒是因为诗的意义过于隐晦,不容易被人们理解。《唐风·扬之水》就属于这种类型,全... 《诗经》三百篇,古今注家有歧义者甚多。然而讲解某些诗篇却又古今一词,对诗的解释基本一致。这后—种情况往往并不意味对诗的解释已完全正确,有时倒是因为诗的意义过于隐晦,不容易被人们理解。《唐风·扬之水》就属于这种类型,全诗如下: 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 诗不长,文字也比雅,颂的许多篇章远为平易。但是,由于汉儒解诗的风气相沿成习,一直用这首诗去附会晋国早期的历史,把它变成贵族集团内部斗争的注解,致使人们一直“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唐风·扬之水》,诗序是这样概括的:“《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曲沃焉”。二千多年来,解此诗者基本是以诗序为宗,少有例外。如结合上古民俗加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石 《诗经》 祓禊 歧义 民俗 集团内部 文字 贵族 汉儒 泼水
下载PDF
西子经典形象与祓禊之俗及魏晋隋唐的女性观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航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79,共6页
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但受制于当时的女性观,还往往与民俗文化有关。魏晋隋唐时期,西施演变为浣纱女,并出现西施在吴宫采莲为乐的传说,便是一个显例。"浣纱"、"采莲"皆与祓禊之俗有很深的渊源,且与女性的关系非常紧密... 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但受制于当时的女性观,还往往与民俗文化有关。魏晋隋唐时期,西施演变为浣纱女,并出现西施在吴宫采莲为乐的传说,便是一个显例。"浣纱"、"采莲"皆与祓禊之俗有很深的渊源,且与女性的关系非常紧密。祓禊之俗与男欢女爱千丝万缕的关联,正契合了魏晋隋唐放诞的世风。虽然许多女子都曾被附会为浣纱女或采莲人,审美的需要和习俗的特点却使得"浣纱女"和"采莲人"最终成为西施的经典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施 浣纱 采莲 祓禊
下载PDF
上巳节祓禊习俗与水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丑平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76-79,共4页
古人在三月的上巳节日里,要在郊外水滨进行沐浴,以达到洗除污垢、除灾去凶的目的,这一习俗被称为"祓禊"。古人在上巳节进行祓禊习俗与他们对水的认识观念和崇拜心理有关。在古人看来,水具有神奇的功用:水不仅可以达到除垢去凶... 古人在三月的上巳节日里,要在郊外水滨进行沐浴,以达到洗除污垢、除灾去凶的目的,这一习俗被称为"祓禊"。古人在上巳节进行祓禊习俗与他们对水的认识观念和崇拜心理有关。在古人看来,水具有神奇的功用:水不仅可以达到除垢去凶的"禳灾"目的,而且是男女情爱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生殖力,可以使不孕妇人怀孕生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巳节 祓禊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农耕祓禊与生育祓禊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家湘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21-25,共5页
祓禊相当于正雩,包括农耕祓禊和生育祓禊。古人祓禊时将人口生产、农业生产拼接在一起,将风雨气候、山川草木、俊男美女等杂乱印象拼接在一起,这个拼接起来的观念世界以比兴为联系方式,影响到中国文学思维的形成。
关键词 祓禊 农耕 生育
下载PDF
中日两国岁时习俗比较研究——祓禊·端午·七夕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兴国 《日本问题研究》 1995年第2期26-33,共8页
从上古开始,中国人民就有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去水边祭祀沐浴,祓除不祥的“祓禊”习俗。自魏(220-265年)以后,祓禊固定在三月三日举行。从汉代起,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们常在这一天引水环曲成渠,流觞取饮,赋诗行令,称作“曲水流觞”。 日... 从上古开始,中国人民就有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去水边祭祀沐浴,祓除不祥的“祓禊”习俗。自魏(220-265年)以后,祓禊固定在三月三日举行。从汉代起,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们常在这一天引水环曲成渠,流觞取饮,赋诗行令,称作“曲水流觞”。 日本上巳祓禊习俗,始见于典籍,系《日本书记》载显宗天皇元年(485年)三月上巳,开始举行曲水宴:“三月上巳,幸后苑曲水宴”,这里的上巳,即三日。 据说,奈良时代宫内的曲水流觞,是由在日的汉人指导下进行,从内容到形式都按照中国的祓禊习俗。平安时代,在上已沐浴祓禊,除去宿垢的思想基础上,日本出现了将纸人放入水中流走的“流雏(偶人)”习俗,期待纸人能带走人身上的秽气。 室町时代,流雏完全取代了曲水之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且由于这一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 五月五日 七月七日 日本 牵牛织女 节日习俗 《荆楚岁时记》 祓禊 小伙子
下载PDF
从杜笃《祓禊赋》试观先秦时期迷信思想及崇巫观念——与出土文献合证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筱婷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46-53,共8页
作于东汉之杜笃《祓禊赋》系篇描写古代祓禊民俗场面之作,祓禊是上巳日里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巫术仪式,观审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祓禊一事是加载官方礼制文书的,可见这是一个举国参与的祭祀活动,其受重视之程度... 作于东汉之杜笃《祓禊赋》系篇描写古代祓禊民俗场面之作,祓禊是上巳日里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巫术仪式,观审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祓禊一事是加载官方礼制文书的,可见这是一个举国参与的祭祀活动,其受重视之程度毋须赘言。随着社会的变迁,上巳习俗渗入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时代内容和特色,与它的原生形态有着极大的不同。俗信从迷信中的解放,是民俗发展必然的结果,然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日益进步和逐渐丰盈的知识。随着社会、思想多元的呈现,许多迷信被解放出来转化为俗信时,就成为生活上、心理上常见的习惯,如上巳节、端午节、中元节的过节习俗即是由此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祓禊 辞赋 迷信 巫术
下载PDF
也说“祓禊之间”
7
作者 钱寅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66,共1页
叶庆兵先生读《史记·外戚世家》“武帝祓霸上还”,三证南朝至唐人所见《史记》应作“武帝禊霸上”,遂以为今本“祓”字乃“禊”字之讹(叶庆兵:《祓禊之间》,《读书》2021年第6期)。其说似是而非。宋裴骃引徐广“临水祓除谓之禊”,... 叶庆兵先生读《史记·外戚世家》“武帝祓霸上还”,三证南朝至唐人所见《史记》应作“武帝禊霸上”,遂以为今本“祓”字乃“禊”字之讹(叶庆兵:《祓禊之间》,《读书》2021年第6期)。其说似是而非。宋裴骃引徐广“临水祓除谓之禊”,叶氏遂以为所释者为“禊”。然复按徐注,下言“《吕后本纪》亦云‘三月祓还过轵道’”,故所释者仍为“祓”。徐又言“盖与‘游’相似,故或定之也”,清张文虎据此疑“徐所见《史》本‘祓’字讹‘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祓禊 裴骃 《读书》 《史记》 吕后 张文虎 外戚 霸上
下载PDF
从上古暮春上巳节祓禊礼仪到园林景观“曲水流觞”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贵祥 《建筑史》 2012年第2期58-70,共13页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类典型景观。这一景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代暮春时节的祓禊之礼。这个于每年三月第一个巳日举行的礼仪,在汉代时已经成为官民共享的具有节日特点的修禊仪式,故又称上巳节。魏晋时代将这一礼节固定为每年农历...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类典型景观。这一景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代暮春时节的祓禊之礼。这个于每年三月第一个巳日举行的礼仪,在汉代时已经成为官民共享的具有节日特点的修禊仪式,故又称上巳节。魏晋时代将这一礼节固定为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又称三月三节。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三日,由大书法家王羲之等41人雅聚于会稽山阴兰亭,做曲水流觞的修禊之戏,王羲之因此而书写了著名书法作品《兰亭序》,从而记录了古代中国文人的一段雅事,并成为后世文人仿效的对象。从《营造法式》中可知,宋代以来,曲水流觞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园林景观形式,应用在流杯亭等园林建筑物中。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清代皇家宫殿与苑囿,以及王府住宅与花园,甚至佛教寺院中,曾建有不止一处流杯亭建筑。本文梳理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脉络,并对其原始意义及其衍生的园林景观意义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水流觞 祓禊 上巳节 三月三 流杯亭
原文传递
孟姜女故事与上古祓禊风俗 被引量:6
9
作者 康保成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64-74,共11页
数千年前产生的华夏古俗,受现代文明冲击,已濒于灭亡的边缘。然而,在家喻户晓的孟姜女故事中,却残存着上古祓禊风俗的遗迹。其中湘西傩戏《孟姜女》保留的祓禊古俗较为完整。揭开这个事实,对于研究中国风俗史、宗教史、戏剧史,都有重要... 数千年前产生的华夏古俗,受现代文明冲击,已濒于灭亡的边缘。然而,在家喻户晓的孟姜女故事中,却残存着上古祓禊风俗的遗迹。其中湘西傩戏《孟姜女》保留的祓禊古俗较为完整。揭开这个事实,对于研究中国风俗史、宗教史、戏剧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让我们逐一展开论述。一、“祓禊”古俗觅踪祓禊之俗最迟西周时已形成。每逢春天二、三月,男女同到水边沐浴,兼有祛疾与择偶双重内容。“祓”本是“拔”字,言拔除、拂除病气之意,”禊”字就是修洁、净身的意思。古人认为,一切灾难、疾病与不祥,可以用清水洗掉。《周礼·春官·女巫》条云:“女巫掌岁时祓除畔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已如水上之类。畔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诗经·郑风·溱洧》记周时郑国祓禊风俗,其第一章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姜女 风俗 上巳节 上古 择偶 故事 沐浴 湘西 祓禊 下池
原文传递
上巳节:水上踏青阳,祓禊兼祈福
10
作者 龙晓添 《文史知识》 2022年第4期91-96,共6页
上巳节原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固定在三月初三,是民众水边祓禊、祭祀祈福、郊游踏青的节日。根据文献的记载,上巳在周代就已经出现节日雏形,到汉代有了上巳节之称,而魏晋开始有固定的节期,从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转而在三月初三... 上巳节原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固定在三月初三,是民众水边祓禊、祭祀祈福、郊游踏青的节日。根据文献的记载,上巳在周代就已经出现节日雏形,到汉代有了上巳节之称,而魏晋开始有固定的节期,从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转而在三月初三。此后因为时局动荡,战争频发,上巳节时盛时衰。唐代社会逐渐稳定,经济、文化、外交的发展与兴盛,促使很多节日趋于丰富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巳节 祓禊 踏青 郊游 祈福 丰富多样 节日
原文传递
兰亭禊事与魏晋风度——读王羲之《兰亭集序》 被引量:2
11
作者 胥加美 《科技创新导报》 2008年第18期138-138,共1页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兼文学家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这是一篇历来为人称道的诗序名篇。文章简短约三百多字,文字清新朴素,但要真正理解它,读懂它,还须了解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本文主要介绍其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兼文学家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这是一篇历来为人称道的诗序名篇。文章简短约三百多字,文字清新朴素,但要真正理解它,读懂它,还须了解与之相关的背景资料。本文主要介绍其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集序》 上巳祓禊与曲水流觞 魏晋风度
下载PDF
《兰文化探微》之五——沐浴洁身祈赐福——古代祓楔礼俗与兰(佩兰)
12
作者 吴厚炎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7年第1期34-38,共5页
祓禊是古代除灾去邪的一种祭祀仪式,为儒家礼制中的“吉礼”.之后,演变为同“水”有关的民俗.
关键词 民俗 祭祀仪式 古代 祓禊礼俗 佩兰
下载PDF
“修禊事”通释
13
作者 田有成 《哈尔滨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76-76,共1页
“修禊事”通释田有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高校文科教材如《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汉语》、《大学语文》等,多选用了《兰亭集序》,不一而同的都对“... “修禊事”通释田有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高校文科教材如《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汉语》、《大学语文》等,多选用了《兰亭集序》,不一而同的都对“修禊”注为:“古代一种风俗。人们欢聚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集序》 专有名词 《大学语文》 《古代汉语》 陕西榆林 应制诗 郑樵《通志》 祓禊 古代文学作品
下载PDF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曲水流觞”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颖 陈其兵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4-147,共4页
“曲水流觞”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非凡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本文论述了“曲水流觞”的起源、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分析了“曲水流觞”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位置,指出了其对现代园林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 古典园林 曲水流觞 起源 祓禊 兰亭集序
下载PDF
从民俗活动走向园林游赏——曲水流觞演变初探 被引量:17
15
作者 王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0-33,共4页
曲水流觞是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重要手法和程式之一,其景观意趣和造景理法深刻地反映了传统园林的特点。曲水流觞有着悠远的演变历程,研究其发展的过程对理解传统园林艺术,探索我国现代园林设计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结合民俗材料、... 曲水流觞是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重要手法和程式之一,其景观意趣和造景理法深刻地反映了传统园林的特点。曲水流觞有着悠远的演变历程,研究其发展的过程对理解传统园林艺术,探索我国现代园林设计之路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结合民俗材料、文学作品和现存实例,初步考证了曲水流觞活动从民俗活动走向园林游赏的发展过程,探讨了曲水流觞景点的主题、意境、文化内涵及其形式变化,并由此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理念和“一法多式”的造园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水流觞 祓禊 兰亭雅集 一法多式 园林史
下载PDF
春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情恋性爱母题 被引量:5
16
作者 曲德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36-40,共5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情恋性爱母题 ,绝大多数与春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仅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感应 ,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其意象创新 ,对形成民族审美特色 ,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社祭 婚俗 祓禊 意象
下载PDF
上巳节考论 被引量:4
17
作者 贾艳红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63,共5页
上巳节是汉至唐代的重要节日,也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对上巳节相关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存在歧异,甚至出现一些误区。上巳节源于古代祛灾求福、祓除不祥的"祓禊"之祭,是民间禁忌与古老的"祓"祭仪... 上巳节是汉至唐代的重要节日,也是民间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对上巳节相关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存在歧异,甚至出现一些误区。上巳节源于古代祛灾求福、祓除不祥的"祓禊"之祭,是民间禁忌与古老的"祓"祭仪式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时代应该是在东汉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巳节 祓禊 东汉 禁忌
下载PDF
“牛郎织女”传说新探 被引量:5
18
作者 蒋明智 《文化遗产》 2007年第1期86-94,共9页
《诗·小雅·大东》是最早记载牛郎织女传说的诗篇,但论者一般不将此诗所记的牛女作配偶看待。笔者认为,在西周时期就已产生了天帝之孙织女与牛郎结为夫妻,因违背天帝意志,被天河阻隔,一年一度才能在鹊桥相会的传说。他们美好... 《诗·小雅·大东》是最早记载牛郎织女传说的诗篇,但论者一般不将此诗所记的牛女作配偶看待。笔者认为,在西周时期就已产生了天帝之孙织女与牛郎结为夫妻,因违背天帝意志,被天河阻隔,一年一度才能在鹊桥相会的传说。他们美好的爱情是与西周社会开始出现的"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和从群婚的混沌中走出来,有了一夫一妻的专偶婚息息相关。将牛郎织女的配偶关系视为尚处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阿注婚"的观点是站不住的。由于西周时期一夫一妻制已与宗法制联系在一起,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等级制度和财产观念等,开始向爱情生活渗透。这是造成牛郎织女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神话 传说 阴阳观念 祓禊习俗 阿注婚 专偶婚
下载PDF
上巳节渊源名实述略 被引量:3
19
作者 孙思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18-123,共6页
上巳节是两汉尤其是东汉以后才开始形成并流行起来的节日,它采纳了古老的巫术仪式“祓禊”,又包含了许多鲜活的世俗内容。在上巳节起源,上巳节与祓禊的关系,“上巳”文献的使用,桃花水、《韩诗》残句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上还存在许多误区。
关键词 上巳节 祓禊 韩诗 桃花水
下载PDF
中日三月三节俗比较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秀文 《日本研究》 CSSCI 1999年第3期92-96,共5页
关键词 三月三节 比较分析 生命 祓禊 节俗 节日文化 节日习俗 女孩节 上巳节 三月三日 曲水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