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触体素、S-100蛋白、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人淋巴结的分布
1
作者 吕世军 刘雨清 +5 位作者 张伟栋 黄岩 张式暖 郭爱华 吴洪娟 孙永红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02-304,W001,共4页
探讨突触体素、 S- 10 0蛋白、 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人淋巴结的分布 ,为淋巴结的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提供形态学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观察人类腹股沟、腋窝、肠系膜、肺等淋巴结 40例 ,10 %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结... 探讨突触体素、 S- 10 0蛋白、 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人淋巴结的分布 ,为淋巴结的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提供形态学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法观察人类腹股沟、腋窝、肠系膜、肺等淋巴结 40例 ,10 %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结果显示 :突触体素、 S- 10 0蛋白、 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呈细丝状沿被膜和门部结缔组织小梁及血管进入皮质后主要分布于副皮质区 ,环绕淋巴小结 ,进一步分支到达髓质。同时在淋巴小结生发中心及副皮质区有 S- 10 0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髓质髓窦内有 NSE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结论 :淋巴结内有突触体素、 S- 10 0蛋白、 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支配 ,并有 S- 10 0蛋白、 NSE免疫反应阳性细胞 ,为淋巴结的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提供形态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体素 S-100蛋白 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 淋巴结 分布 神经免疫相互作用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5
2
作者 郝飞 《皮肤病与性病》 2017年第2期91-92,共2页
玫瑰痤疮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本病可能在一定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多种因素诱导的以天然免疫、神经免疫相互作用及血管舒缩异常为主导的慢性炎症。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 发病机制 玫瑰痤疮 神经免疫相互作用 遗传因素 天然免疫 慢性炎症 血管舒缩 发生机制
下载PDF
神经-免疫调控在呼吸道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中英 臧娜 刘恩梅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4-442,共9页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神经-免疫调控对于呼吸系统抵御外界有害刺激、维持稳态至关重要。神经-免疫之间密切关联、相互作用,参与了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形成了对炎症等反应监测和调节的环路。本文综述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神经-免疫调控对于呼吸系统抵御外界有害刺激、维持稳态至关重要。神经-免疫之间密切关联、相互作用,参与了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形成了对炎症等反应监测和调节的环路。本文综述呼吸系统的神经-免疫调控及其在呼吸道疾病中的作用,为深入了解神经-免疫的交联效应、探索其在呼吸道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免疫 神经-免疫相互作用 呼吸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温督通阳论治酒渣鼻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勇 闵潇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第10期980-981,共2页
酒渣鼻又称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面部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少部分在鼻部出现赘生物。临床上可分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肥厚增生型与眼型。本病的发病机制... 酒渣鼻又称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面部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少部分在鼻部出现赘生物。临床上可分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肥厚增生型与眼型。本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天然免疫异常、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神经脉管调节异常、微生物诱发炎症反应与皮肤屏障障碍等埋。由于本病对容貌影响较大,致患者自卑、焦虑、社交恐惧等。笔者现对温督通阳论治酒渣鼻的思路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渣鼻 论治 通阳 神经免疫相互作用 毛细血管扩张 天然免疫异常 血管扩张型 玫瑰痤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