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娟 谭延国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变化,探讨其与梗死灶大小、神经学状态和神经学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48 h内、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血清S-100β...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变化,探讨其与梗死灶大小、神经学状态和神经学预后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48 h内、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血清S-100β水平。所有患者于相应时间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学状态评估,并于出院时评估神经学功能(B I)。结果患者组各时间点S-100β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100β于所有时间点,较大、中等和较小梗死灶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相应NIHSS和出院时B I均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P=0.000)。较大梗死灶组血清S-100β水平较高。结论S-100β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明显升高,有望成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评估、揭示疾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Β蛋白 脑缺血 神经学状态 神经预后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肌肽酶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2
作者 张岩 谭延国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年第6期1005-1008,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肌肽酶(HSC)的变化,并探讨HSC水平同脑梗死灶大小、神经学状态和功能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法分光光度法检测急性脑缺血患者发病后48h内、第5d、第7d和第14dHSC活性。所有患者于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学...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肌肽酶(HSC)的变化,并探讨HSC水平同脑梗死灶大小、神经学状态和功能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法分光光度法检测急性脑缺血患者发病后48h内、第5d、第7d和第14dHSC活性。所有患者于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学状态评估(NIHSS),出院时评估神经学功能(Barthel index)。结果 (1)HSC于发病第5d即开始降低,第7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4),第14d升高到正常水平(P=0.105);虽然发病48h内、5d及14dHSC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第5d、第7d和第14dHSC活性均显著低于第3d(P=0.023,0.002和0.013),第7d也低于第5d(P=0.000),第14d同第5d和第7d相比无差异(P>0.05)。(2)发病后的第7d和第14d,大梗死灶组、小梗死灶组和对照组HSC差别显著(P=0.032和0.033)。经两两比较,大梗死灶组于第7天HS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14dHSC也分别低于较小梗死灶组和对照组(均为P<0.05),而小梗死灶组和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3)未发现HSC同NIHSS和Barthel Index有显著意义的相关性。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HSC活性显著降低,并且梗死灶大的患者降低的幅度大。HSC能否作为缺血性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值得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人血清肌肽酶 神经学状态
下载PDF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S100β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喻志华 周华 《湖北中医杂志》 2013年第11期1-2,共2页
目的 通过测定针刺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变化,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h、第7d和第14d血清S100β水平,同时用... 目的 通过测定针刺前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变化,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h、第7d和第14d血清S100β水平,同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学状态评估。结果 S100β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明显升高,电针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β水平,电针百会、水沟组降低最为明显。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脑开窍 针刺法 S100Β蛋白 急性脑梗死 神经学状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