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科交叉融合在神经学科诊疗创新与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1
作者 李昊 牟思奇 +1 位作者 孙旭东 张谦 《医学教育管理》 2024年第2期173-178,共6页
学科交叉融合在神经学科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的支持。随着神经学科日益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神经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神经学科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同时... 学科交叉融合在神经学科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的支持。随着神经学科日益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神经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神经学科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带到其他领域中去。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科交叉融合也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提供了新思路。通过鼓励跨学科交流和合作,搭建合作平台,交叉融合培养出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医学人才,为神经学科的发展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交叉融合 科研素养 医学人才培养 临床神经学科 交叉融合培养
下载PDF
缪中荣:神经学科“蓝海”的探索者
2
作者 费菲 马海伟 +1 位作者 曲莉莉 赵海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6期1-4,共4页
场景:2013年6月28日,2013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现场一化年轻讲者介绍完其介入手术技巧后,听众席首排的一位专家向他指出:你的方法有些问题。接下来,专家详细解析并说明了理由。台下这位专家,正是大坛闻际脑血管病会议执行主席缪... 场景:2013年6月28日,2013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现场一化年轻讲者介绍完其介入手术技巧后,听众席首排的一位专家向他指出:你的方法有些问题。接下来,专家详细解析并说明了理由。台下这位专家,正是大坛闻际脑血管病会议执行主席缪中荣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学科 脑血管病 手术技巧 专家 会议
下载PDF
北京某公立医院医改试点中保持神经学科优势实践探索
3
作者 朱丽丽 张国 《中国医院》 2018年第6期51-52,共2页
某院作为神经学科特色鲜明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自2012年12月1日开始,作为北京市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试点单位,探索发挥神经学科领先优势,在明确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学科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同时,推出便民举措,开放门诊号源、开展知名专... 某院作为神经学科特色鲜明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自2012年12月1日开始,作为北京市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试点单位,探索发挥神经学科领先优势,在明确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学科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同时,推出便民举措,开放门诊号源、开展知名专家团队服务等举措,有效引导患者理性就医,解决患者就医难问题,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立医院 医院改革 学科建设 神经学科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神经学科建设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利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年第5期259-260,共2页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神经学科
下载PDF
神经学科青年医师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桐 康帅 +3 位作者 王安心 黄义炳 吕寿祝 高晓艳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6期631-634,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学科青年人才培养策略。方法以2015-2019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学科入职的青年医师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性别、工作经历、学习经历、职称等资料,对其入职后科研成果(科技论文、纵向课题)进行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神经学科青年人才培养策略。方法以2015-2019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学科入职的青年医师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性别、工作经历、学习经历、职称等资料,对其入职后科研成果(科技论文、纵向课题)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75人,神经学科青年入职人员以国内院校博士学历和临床型毕业生为主,入职后共发表文章153篇,其中SCI论文98篇,发表SCI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5分的论文有10篇,为论文发表量的6.5%,SCI发表量的10.2%。入职后共20人(26.7%)获批课题,其中9人为初级职称,11人为中级职称;获批课题2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5项。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论文总量随入职时间增加而增加;SCI论文数量与入职时间和学历有关,入职时间每增加一年,SCI发表量增加0.56篇(β0.56,95%CI 0.03~1.08,P=0.039),八年制博士与非八年制博士相比,SCI论文少发表1.54篇(β-1.54,95%CI-3.05~-0.02,P=0.047);纵向课题与职称和入职时间有关,中级职称较初级职称课题量增加0.55项(β0.55,95%CI 0.18~0.93,P=0.005),但课题数量随工作年限增加而减少0.17项(β-0.17,95%CI-0.31~-0.03,P=0.020)。结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学科青年人才具有较强的科研基础及能力,但高分文章比例较低,应加强青年人才对院内神经学科资源的利用,加强医院相关科研平台的利用。相比非八年制博士,八年制博士科研基础较薄弱,医院应多关注八年制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推进导师制,进行系统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学科 青年人才 培养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在神经重症医学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田锐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31-0134,共4页
探究集束化护理在神经重症医学科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集束化护理组各43例。常规组接受传统护理,而集束化护理组则... 探究集束化护理在神经重症医学科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集束化护理组各43例。常规组接受传统护理,而集束化护理组则实施了综合性护理干预。研究评估了两组患者在心理状态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集束化护理组在焦虑和抑郁量表得分上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提高神经重症医学科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束化护理 神经重症医学科 脑卒中 心理状态 并发症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集束化护理预防重症医学科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足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4
7
作者 丁彩霞 王甜 强李伟 《贵州医药》 CAS 2020年第9期1498-1500,共3页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预防重症医学科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完善重症医学科神经系统危重患者肠内喂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我院重症医学科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行肠内营养的患者9...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预防重症医学科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完善重症医学科神经系统危重患者肠内喂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我院重症医学科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行肠内营养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集束化护理。两组患者均护理观察至肠内喂养结束。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清学指标进行检测并行组间比较,收集整理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并行组间比较,统计两组患者发生喂养不足率、转肠外营养率并行组间比较。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率调查并行组间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开始进行肠内营养时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肠内营养时,观察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较开始肠内营养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开始肠内营养时均下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3)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结束时发生喂养不足率及转肠营养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4)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充分利用已经临床证实的预防肠内营养喂养不足的护理措施,对保持患者足够的营养供给效果显著,明显降低了喂养不足率及并发症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 集束化护理
下载PDF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精神病学科发展与外籍科主任的贡献(1921—1941)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茜雅 甄橙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4期492-499,共8页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精神科成立于1921年,1941年前曾有4位外籍科主任任职。在他们的带领下,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精神科从零开始,得到长足发展。本文介绍4位外籍科主任在北京协和医院及医学院任职期间的学术经历和主要贡献,总结其对神经精神病...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精神科成立于1921年,1941年前曾有4位外籍科主任任职。在他们的带领下,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精神科从零开始,得到长足发展。本文介绍4位外籍科主任在北京协和医院及医学院任职期间的学术经历和主要贡献,总结其对神经精神病学在中国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选拔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神经精神病学科 外籍科主任
下载PDF
《血管内神经外科—多学科探讨》
9
作者 幸兵 《国外医学情报》 2003年第3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血管内神经外科-多学科探讨》 医学书籍 内容评介 脑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颈动脉退行性病变
下载PDF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科发展报告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金雄 陆曦 +1 位作者 李智文 陈龙飞 《海峡科学》 2013年第1期89-97,共9页
该文回顾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科发展历程,重点介绍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锥体外系疾病、痴呆、神经症等领域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工作成绩,展望福建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神经学科 发展历程 现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多学科神经功能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NSE、S100β、NPY及生活功能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樊润利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127-129,共3页
目的:研究多学科神经功能干预的实施方法及在缺血性脑卒中(CIS)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某院收治的84例CIS患者随机分为C组和C+S组各42例,C组实施常规护理,C+S组实施常规护理+多学科神经功能干预护理。于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分别检... 目的:研究多学科神经功能干预的实施方法及在缺血性脑卒中(CIS)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某院收治的84例CIS患者随机分为C组和C+S组各42例,C组实施常规护理,C+S组实施常规护理+多学科神经功能干预护理。于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分别检测神经功能指标(血清NSE、S100β、NPY)和生活功能指标(FMA量表、Barthel指数)。结果:护理后,C+S组患者血清NSE、S100β、NPY均低于C组(P<0.05),C+S组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C组(P<0.05)。结论:通过予以CIS患者多学科神经功能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效果,提高生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学科神经功能干预 神经功能 生活功能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基因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薇 吴娜 赵旭东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14期2112-2113,共2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向神经学科的不断渗透,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AD的发生与脑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AD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向神经学科的不断渗透,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AD的发生与脑内多种调控基因的失调密切相关。本文就从基因水平揭示A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基因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分子生物学技术 发病机制 记忆力损害 认知障碍 神经学科
下载PDF
第八届中国心脑医学论坛在京召开
13
作者 李晓雅 《中国社区医师》 2010年第37期22-22,共1页
我国已有2亿高血压患者,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其导致的心脑损害,尤其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是心脑血管医生的共同目标。在这一背景下,9月11日~12日,第八届中国心脑医学论坛在北京召开,搭起心血管与神经学科相互沟通的学术... 我国已有2亿高血压患者,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及其导致的心脑损害,尤其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是心脑血管医生的共同目标。在这一背景下,9月11日~12日,第八届中国心脑医学论坛在北京召开,搭起心血管与神经学科相互沟通的学术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损害 医学论坛 中国 高血压患者 心脑血管 神经学科 致残率 发病率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稿约
14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为脑血管病专业学术期刊。内容有脑血管病临床诊断、治疗及基础研究。本刊遵循普及与提高、民主与争鸣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力求成为广大神经学科医师的挚友。
关键词 脑血管病 杂志 中国 稿约 学术期刊 临床诊断 办刊方针 神经学科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稿约
15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56-56,共1页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为脑血管病专业学术期刊。内容有脑血管病临床诊断、治疗及基础研究。本刊遵循普及与提高、民主与争鸣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力求成为广大神经学科医师的挚友。
关键词 脑血管病 杂志 中国 稿约 学术期刊 临床诊断 办刊方针 神经学科
下载PDF
专辑寄语
16
作者 廖小平 《海南医学》 CAS 2010年第1期1-1,共1页
关键词 神经系统感染 神经学科 神经科学 退行性病变 神经肌肉病 学术交流 学科建设 脑血管病
下载PDF
睡眠障碍:危害严重的慢性疾病
17
《中外妇儿健康》 2006年第11期25-25,共1页
近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举行的年度中枢神经学科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神经学科专家,针对睡眠障碍与各种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 慢性疾病 睡眠障碍 危害 神经学科
下载PDF
睡眠障碍:危害严重的慢性疾病
18
作者 张文霞 《中外妇儿健康》 2007年第1期24-24,共1页
近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举行的年度中枢神经。学科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神经学科专家。针对睡眠障碍与各种疾病的关系逆行了深入探对。
关键词 慢性疾病 睡眠障碍 危害 中枢神经 神经学科
下载PDF
脑卒中智慧医联体平台:打造同质医疗
19
作者 徐书贤 《中国医院院长》 2018年第22期46-48,共3页
借助互联网建设的脑卒中智慧医联体平台有效提升了区域神经学科的发展,实现信息支撑资源下沉,贴合国家分级诊疗的医改政策,有利于患者诊疗,形成科学有序的地区就医格局。
关键词 脑卒中 联体 智慧 医疗 同质 神经学科 医改政策 互联网
下载PDF
血浆游离DNA水平增高可作为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的独立指标(英文) 被引量:6
20
作者 Rodrigues Filho EM1 Simon D +4 位作者 Ikuta N Klovan C Dannebrock F de Oliveira CO Regner A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58-258,共1页
Trauma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under 45 years worldwide and up to 50% of trauma fatalities are due to brain injury.Prediction of outcome is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TBI and research effor... Trauma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under 45 years worldwide and up to 50% of trauma fatalities are due to brain injury.Prediction of outcome is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TBI and research efforts have focu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biomarkers with prognostic value following TBI. Therefore,our aim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cell-free DNA concentrations correlated to short-term primary outcome( survivor or death) and GCS scores following severe TBI. A total of 188 victims of severe TBI were enrolled in this prospective study,outcome variables comprised: survival and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using the GCS at ICU discharge. Control blood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25 healthy volunteers. Peripheral venous blood was collected at admission in the ICU. Plasma DNA was measured using a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ssay for the β-globin gene. There was correlation between higher DNA levels and both fatal outcome and lower hospital admission GCS scores. Plasma DNA concentrations at the chosen cut- off point( ≥171,381 kilogenomesequivalents /L) predicted mortality with a specificity of 90% and a sensitivity of 4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levated plasma DNA levels we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death( P < 0. 001). In conclusion,high cell-free DNA concentration was a predictor of short-term mortality following severe T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学 疾病 临床研究 症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