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卒中患者3.0T MRI弥散张量成像及神经束成像检查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马晓平 马任飞 +4 位作者 卢学明 魏娟娟 尚小芸 赵志 何景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第14期141-143,共3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患者越来越多,脑卒中已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占22.45%。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人,死于脑卒中的患者达150万人,存活的脑卒中患者600-700万人,其中7...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病患者越来越多,脑卒中已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占22.45%。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人,死于脑卒中的患者达150万人,存活的脑卒中患者600-700万人,其中75.00%留有神经功能的障碍,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急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临床规范治疗对患者的康复和预后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T MRI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束成像 急性脑卒中
下载PDF
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徐睿 康新国 +2 位作者 何玺 刘宗才 曾宪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TureFISP)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判定腰椎间盘突症(LDH)所致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单侧坐骨神经痛LDH患者(病变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腰骶部MR检查... 目的探讨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TureFISP)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判定腰椎间盘突症(LDH)所致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单侧坐骨神经痛LDH患者(病变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腰骶部MR检查。将3D-TureFISP序列与DTT图像融合,于L4~S1椎体水平测量双侧神经根FA及ADC值,结合融合图像所示神经根形态、走行及FA、ADC值判定LDH患者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D-TrueFISP序列与DTT融合图像可清晰显示神经根形态及走行。病变组40例(受累神经根51条,未受累神经根189条)中,37例影像学检查判定的责任神经根与临床症状相符,3例不符。对照组(240条神经根)左侧与右侧神经根FA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神经根平均FA值为0.346±0.042,ADC值为(1.296±0.080)mm^2/s。病变组患侧神经根FA值为0.253±0.021,ADC值为(1.743±0.089)mm^2/s;对侧神经根FA值为0.339±0.013,ADC值为(1.297±0.075)mm^2/s。病变组患侧神经根FA值明显低于自身同层面对侧神经根(t=0.806,P=0.038)及对照组神经根(t=0.963,P=0.043),ADC值明显高于自身同层面对侧神经根(t=0.866,P=0.040)及对照组神经根(t=0.921,P=0.042)。病变组对侧神经根FA及ADC值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TureFLSP序列联合DTT技术可清楚显示神经根解剖形态及走行,结合量化分析判定LDH患者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为临床提供更多诊疗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扩散张量神经纤维示踪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正常成人_4、L_5、S_1神经根 被引量:7
3
作者 黄山 晏铮剑 +2 位作者 邓忠良 吴伟 张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06-1509,共4页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的可行性及量化特征。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接受3.0 T飞利浦磁共振检查机DTI及DTT,测定L4...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的可行性及量化特征。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接受3.0 T飞利浦磁共振检查机DTI及DTT,测定L4、L5、S1神经根各向异性系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并进行双侧神经根及同侧上下神经根弥散数值的比较。结果:20名健康志愿者DTI及DTT均成功,DTT图可以清晰显示L4、L5、S1神经根。测量L4、L5、S1神经根FA及ADC的均值分别为0.395±0.146和(1.288±0.116)mm2/s,0.390±0.122和(1.297±0.087)mm2/s,0.387±0.117和(1.294±0.132)mm2/s。双侧神经根及同侧上下神经根弥散参数无差异(P>0.05)。结论: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DTI及DTT是可行的,能够显示神经根走行并进行量化分析,为研究神经根病变提供了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示踪成像 神经
下载PDF
正常成人腰骶段神经根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李丽艳 赵伟 +3 位作者 褚丽娟 郭云志 申国强 周顺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可行性及量化特征。方法:2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接受3.0T多源磁共振检查,采用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及DTI融合图像,分别在L4、L5、S1神经根的节前...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可行性及量化特征。方法:2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接受3.0T多源磁共振检查,采用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及DTI融合图像,分别在L4、L5、S1神经根的节前神经根鞘硬膜囊出行处、神经节和节后脊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外口处三个不同水平设定兴趣区(ROI)测量左、右两侧神经根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同时进行神经根DTT。结果:2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PROSET、DTI及DTT均成功,可以清晰显示L4、L5、S1神经根,测量其FA及ADC的均值分别为0.56±0.10和(0.94±0.53)mm^2/s,0.52±0.11和(1.07±0.50)mm^2/s,0.48±0.11和(1.18±0.45)mm^2/s;各神经根相同水平左、右两侧的FA值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神经根ADC值除节前神经根鞘硬膜囊出行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水平各神经根之间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A值变化呈L4>L5>S1趋势,ADC值变化趋势反之;同一神经根在三个不同水平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A值变化呈节前<神经节<节后趋势,ADC值变化趋势反之。结论: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DTI及DTT是可行的,与PROSET融合图像能够显示神经根走行并进行量化分析,为研究神经根病变提供了较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选择性激励技术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示踪成像 神经
下载PDF
DTI技术对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神经束变化的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邓剑锋 李广章 +2 位作者 谷振光 彭海娜 张凌燕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年第1期52-57,共6页
目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神经束变化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所有受检对象... 目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神经束变化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所有受检对象在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前、术后6个月均行常规MRI、DTI检查,并运用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测定FA值、ADC值。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前受压腰骶神经FA值低于正常侧,ADC值高于正常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后受压侧腰骶神经FA值、ADC值与正常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后受压侧腰骶神经FA值高于术前,ADC值低于术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TI技术可有效反映出行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术后神经束变化,评价价值较高,可用于临床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示踪成像 椎经板间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
下载PDF
扩散张量MR成像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唐昕 俎栋林 +3 位作者 李德军 包尚联 洪楠 杜湘珂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27-231,240,共6页
本文一方面综述了8年来国际上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总结了到目前为止所使用的4种提高DTI成像精度的方法,并指出精度的提高依赖于成像中脉冲序列的优化、实验方法的完善和后处理算法两个方面。文中比较了目前研... 本文一方面综述了8年来国际上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总结了到目前为止所使用的4种提高DTI成像精度的方法,并指出精度的提高依赖于成像中脉冲序列的优化、实验方法的完善和后处理算法两个方面。文中比较了目前研究扩散张量的两种基本模型:扩散张量模型和q-空间模型。指出这两种模型侧重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前者侧重于研究器官或宏观组织中的扩散,而后者侧重于研究小到细胞尺度(μm量级)的扩散行为。两者在应用研究方面是互补的,所要求的实验条件是有差别的。另一方面结合文献对扩散张量模型的实验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b因子取得过高并不合理。并用DTI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了初步验证。为了改进扩散张量模型本文探讨了考虑多指数衰减的设想。文中综述了DTI的导出量和一些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设计和优化各向异性指标(DAI)的原则。对于DTI的重要导出结果神经纤维束成像(fibertractography)重点分析了造成其成像精度不高的主要因素,指出了改进纤维束传导方向甄选算法和寻求纤维束方向场的几何性质是两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MR成像 q-空间 神经纤维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弥漫性轴突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乔梁 王汉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10期1108-1111,共4页
磁共振弥散成像是通过水分子弥散差异成像,反映水分子弥散运动状态。由于成像原理不同于传统磁共振,故弥散成像对中枢神经纤维束的解剖结构改变较为敏感,从而成为弥漫性轴突损伤诊断的重要技术。弥散加权成像能通过突出弥散效应显示损伤... 磁共振弥散成像是通过水分子弥散差异成像,反映水分子弥散运动状态。由于成像原理不同于传统磁共振,故弥散成像对中枢神经纤维束的解剖结构改变较为敏感,从而成为弥漫性轴突损伤诊断的重要技术。弥散加权成像能通过突出弥散效应显示损伤灶;弥散张量成像能反映各向异性矢量,更加敏感地显示损伤灶,并可通过神经纤维束成像显示轴突损伤。弥散成像不仅提高了弥漫性轴突损伤的诊断,还有利于判断伤情及预后。该作者对以上问题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突损伤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成像
下载PDF
基于神经传导束成像的立体定向治疗在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白小飞 寇欣 +1 位作者 樊宇耕 杨海贵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6期346-349,共4页
目的研究基于神经传导束成像的立体定向治疗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7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组(对照组)和立体定向治疗组(观察组),每组各35例。... 目的研究基于神经传导束成像的立体定向治疗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7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组(对照组)和立体定向治疗组(观察组),每组各35例。观察记录手术24小时后血肿的清除率,治疗3周后患者的SSS(斯坎德纳威亚卒中量表评分)评分,手术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肿清除率为80.67%±5.41%,对照组为71.38%±4.73%;观察组术后SSS评分为35.21±6.54分,对照组为28.65±5.10分;观察组出现偏瘫和再出血的病例数分别为0例和4例,对照组为2例和9例(三组数据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神经传导束成像的立体定向治疗可有效清除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的血肿块,改善患者预后,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传导成像 立体定向治疗 神经内镜微创术 脑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