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电图对腰椎间盘突出的神经根功能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州波 张克翰 《宁波医学》 2000年第5期223-223,共1页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神经根功能 肌电图
下载PDF
骶神经根功能性磁刺激对脊髓损伤相关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志 张超宇 《颈腰痛杂志》 2022年第1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骶神经根功能性磁刺激(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FMS)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相关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8月~2019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94例SCI相关神... 目的探讨骶神经根功能性磁刺激(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FMS)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相关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8月~2019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94例SCI相关神经源性OAB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FMS治疗。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单次排尿量、每日排尿次数等排尿情况,分析治疗前后残余尿量、膀胱最大容量等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最大排尿量、单次排尿量均显著增加,每日排尿次数显著减少,但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膀胱初感觉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均显著增加,残余尿量显著降低,但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尿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S治疗SCI相关神经源性OAB,能够有效提升其膀胱功能康复效果,操作简单、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功能性磁刺激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 尿流动力学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应用通督活血汤加味对疼痛及神经根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孙雷锋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第8期1343-1345,共3页
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用通督活血汤加味对疼痛和神经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20例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均行椎管减压术治疗,术后用碳酸钙片,观察组加用通督活血汤。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Lehmann... 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用通督活血汤加味对疼痛和神经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20例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均行椎管减压术治疗,术后用碳酸钙片,观察组加用通督活血汤。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Leh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采用通督活血汤加味对神经根功能恢复和疼痛改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 术后 通督活血汤 疼痛 神经根功能
下载PDF
腰骶部功能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力 赵勇刚 +4 位作者 程小兵 陆兆丰 孟晓峰 崔涛 张鸿日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2期136-137,共2页
关键词 腰骶部 功能性脊神经切断术 痉挛性脑性瘫痪
下载PDF
腰骶部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效果 被引量:11
5
作者 杜爱民 孙成彦 +3 位作者 彭云川 许础 林思渝 赵泽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24期158-161,共4页
目的:通过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SPR)治疗的临床实例,探讨FSPR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最佳手术策略。方法选择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78例痉挛型脑瘫患者,根据患者痉挛部位决定4种切断方式:L4~S1(L2... 目的:通过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SPR)治疗的临床实例,探讨FSPR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最佳手术策略。方法选择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78例痉挛型脑瘫患者,根据患者痉挛部位决定4种切断方式:L4~S1(L2及L3不切)、L2~S1(L4不切)、L5~S1和L2~S1。术中电生理监测下,根据其肌电图反应切除部分后根,神经后根L2、L3、L4、L5及S1的平均切断率分别为23%、27%、22%、37%及42%。术后进行3个月以上的正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肌张力改善情况,腱反射亢进、髌和踝阵挛的例数。结果手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后肌张力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无反弹及复发。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腱反射亢进发生率分别为3.9%、6.2%、5.1%,较术前(80.3%)明显减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髌、踝阵挛肢体发生率分别为4.5%、7.3%、6.2%,较术前(79.2%)明显减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SPR术能够有效降低肌张力,解除肢体痉挛,结合术后康复训练,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部分切断术 疗效
下载PDF
痉挛型脑瘫患者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前后的三维步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杰 徐意涵 +3 位作者 林思渝 李彩霞 夏汶 郑洁皎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2-717,共6页
目的分析痉挛型脑瘫患者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functional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FSPR)手术前后的步态特征,客观量化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选取15名将要进行FSPR手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者,应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结合AMT... 目的分析痉挛型脑瘫患者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functional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FSPR)手术前后的步态特征,客观量化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选取15名将要进行FSPR手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者,应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结合AMTI三维测力台对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步态采集,分析手术前后步态的时空、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结果手术后,左、右支撑时间均大于手术前,左侧步长明显大于手术前,步高、步速及冠状面重心偏移均小于手术前;着地时的膝关节矢状面角度(即屈伸角度)出现明显提高,髋、踝关节未见明显差异。手术后,步行过程中左右侧髋、膝、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在矢状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有统计学差异;右踝关节冠状面ROM也出现明显提高。手术后,右膝关节最小屈曲角度及左、右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出现显著减小;左、右侧支撑相最大垂直力较手术前明显提高,而下肢关节力矩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三维步态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痉挛型脑瘫患者FSPR手术的疗效。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痉挛得到缓解,对步态的时空参数及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改善比较明显,而对于动力学参数改善相对不明显,需进行进一步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切断术 脑瘫 痉挛 步态分析
下载PDF
不同电生理监测方法在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的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尹靖宇 张宗红 +2 位作者 徐涛 黄林 王健 《上海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36-38,50,共4页
目的 :比较肌电图法和肢动法两种监测观察方法在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SPR)中电生理监测中的区别。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FSPR的平均年龄7.4岁的46例患者,使用尼高力endeavor电生理监测仪对术中选择的脊神经后根分束进行电刺激,... 目的 :比较肌电图法和肢动法两种监测观察方法在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SPR)中电生理监测中的区别。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FSPR的平均年龄7.4岁的46例患者,使用尼高力endeavor电生理监测仪对术中选择的脊神经后根分束进行电刺激,分别记录出现动作电位的阈值和下肢活动的阈值,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区别,比较两种监测方式的阴性率,记录监测中出现肛门括约肌动作电位的情况。结果 :两种监测方法记录的阈值通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电图法的阴性率较肢动法低,且肌电图监测可发现支配肛门括约肌的神经分束。结论 :肌电图法较肢动法更加敏感,阴性率更低,并有效避免手术副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监测 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切断术 肌电图 肢动
下载PDF
脑瘫472例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的护理体会
8
作者 赵蓉淋 张莉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1期368-369,共2页
目的探讨改进脑瘫患儿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472例在我院诊断为痉挛型脑瘫的患儿在行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术前、术后护理要点。结果充分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科学护... 目的探讨改进脑瘫患儿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472例在我院诊断为痉挛型脑瘫的患儿在行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术前、术后护理要点。结果充分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科学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不良反应。结论抓好关键环节护理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部分切断术 护理体会
下载PDF
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护理
9
作者 贝令娜 徐萍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0期337-337,共1页
总结19例痉挛性脑瘫行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患者的护理经验,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术后早期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术后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随访。
关键词 痉挛性瘫痪 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切断术 护理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示踪可评价受损脊神经元的功能
10
《现代医院》 2014年第5期108-108,共1页
研究发现,神经根若被突出或膨出的椎间盘压迫,在扩散张量图像上表现为神经根纤维束的截面积减小,纤维束发生断裂及聚拢,无法显示分支。中国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田欣博士所在课题组进行的一项关于"Scanning pattern of diffusion tenso... 研究发现,神经根若被突出或膨出的椎间盘压迫,在扩散张量图像上表现为神经根纤维束的截面积减小,纤维束发生断裂及聚拢,无法显示分支。中国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田欣博士所在课题组进行的一项关于"Scanning pattern of 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 and an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y and function of spinal nerve roots"的研究,首次将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用于评价神经根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纤维束示踪成像 神经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神经根功能 PATTERN 扩散张量 椎间盘
下载PDF
引导式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脊神经离断术围术期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晓楠 《中国伤残医学》 2016年第24期18-20,共3页
目的:分析引导式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FSPR )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自我院开展为脑瘫患儿手术治疗活动后,收治了很多脑瘫患儿,进行针对性、完整性、全程性的手术配合引导式康复护理,提高了手术... 目的:分析引导式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FSPR )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自我院开展为脑瘫患儿手术治疗活动后,收治了很多脑瘫患儿,进行针对性、完整性、全程性的手术配合引导式康复护理,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自2011年1月~2015年5月采用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 FSPR)治疗脑瘫患儿88例,数字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研究组做到了引导式康复护理教育,及时、准确的配合手术,为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创造了条件,且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引导式康复护理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1]。结果:分析2组护理效果,研究组的护理优良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对引导式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 FSPR)围手术期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对改善护患关系、提高医院护理质量有着良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式康复护理 小儿脑瘫 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离断术 应用
下载PDF
痉挛性瘫痪的神经外科治疗:功能性选择性神经后根切断术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贵怀 张冰克 +3 位作者 乔慧 孙梅珍 杨俊 王忠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36-439,共4页
目的通过术中电生理与显微外科技术,探讨选择性神经后根切断术对严重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46例不同原因所致的肢体痉挛性瘫痪的功能性选择性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治疗经验。其中,脑瘫34例,脑外伤后痉挛性瘫痪4例,脊髓损伤后痉挛瘫痪4... 目的通过术中电生理与显微外科技术,探讨选择性神经后根切断术对严重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46例不同原因所致的肢体痉挛性瘫痪的功能性选择性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治疗经验。其中,脑瘫34例,脑外伤后痉挛性瘫痪4例,脊髓损伤后痉挛瘫痪4例,脑卒中后严重肌痉挛与强直2例,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术后严重肌痉挛与疼痛1例,脊髓空洞症伴严重肌痉挛1例。对下肢肌痉挛,采用经胸11至腰1或腰2至骶1椎板切开并复位,对腰2至骶2神经后根作选择性切断术;对上肢肌痉挛,采用经颈5至颈7椎板切开或半侧椎板切开,行颈5至胸1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术中根据电刺激神经后根小枝所诱发的肌肉收缩反应、电刺激阈值、异常肌电图等因素决定是否切断该神经小枝,神经根小枝切断数目不超过60%。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即刻表现出肌痉挛程度明显下降,随访6月以上,所有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选择性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有效地控制各种原因引起的肌痉挛从而改善丧失的运动功能。加强显微操作与术中肌电图监测,能更好地提高神经后根切断术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瘫痪 神经外科 手术治疗 功能性选择性神经切断术 严重肌痉挛
原文传递
功能性选择神经后根射频治疗脊髓损伤下肢肌痉挛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钦 童晓轩 +3 位作者 周永生 黄敏英 李建新 孙天宝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年第31期16-18,共3页
目的:评定微创介入脉冲射频功能性选择神经后根治疗脊髓损伤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所致下肢肌痉挛患者30例在C型臂的影像定位、造影剂确定针尖的位置和射频针特有的神经监测双重定位下,选择性地对腰2~骶2神经后根进... 目的:评定微创介入脉冲射频功能性选择神经后根治疗脊髓损伤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所致下肢肌痉挛患者30例在C型臂的影像定位、造影剂确定针尖的位置和射频针特有的神经监测双重定位下,选择性地对腰2~骶2神经后根进行射频脉冲,改善肌痉挛。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痉挛状态,功能性步行分级评定步行能力。结果:30例患者治疗后痉挛状态均明显缓解,步行能力显著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微创介入功能性选择神经后根治疗脊髓损伤下肢肌痉挛创伤小、安全、有效,具有可选择性和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下肢肌痉挛 脉冲射频治疗 功能性选择神经
原文传递
脊柱内窥镜后入路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春平 唐浩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0年第9期25-27,共3页
目的分析脊柱内窥镜后入路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6例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法分为内窥镜组(48例,采用脊柱内窥镜... 目的分析脊柱内窥镜后入路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6例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法分为内窥镜组(48例,采用脊柱内窥镜后入路治疗)和常规组(48例,采用常规后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腿痛评分、神经根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内窥镜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升高(P<0.05);从术后6 h至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腿痛VAS评分均呈现逐渐降低趋势,且各时间点内窥镜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内窥镜组患者术后2周肢体感觉正常、肌力正常、腱反应正常的患者占比高于常规组(P<0.05);内窥镜组患者术后3个月椎体不稳、后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脊柱内窥镜后入路治疗可有效恢复患者神经根和腿部功能,缓解患者疼痛情况,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窥镜后入路术 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根功能 疼痛
下载PDF
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割术前后诱发电位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鹤平 庄文权 +2 位作者 杨建勇 陈伟 吴彩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4-457,共4页
目的 研究皮节体感诱发电位 (DSEP)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割术(PLD)前后的改变。方法 对 31例有L5和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行PLD术前后进行L5和S1的DSEP检查 ,测定其第 1负相波N4 0 峰的峰潜伏期 ,并... 目的 研究皮节体感诱发电位 (DSEP)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割术(PLD)前后的改变。方法 对 31例有L5和S1神经根损害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行PLD术前后进行L5和S1的DSEP检查 ,测定其第 1负相波N4 0 峰的峰潜伏期 ,并进行手术前后比较。结果术前DSEP检测的异常率达 90 3 %( 2 8/ 31) ,主要表现为N4 0 峰潜伏期延长 ;术后DSEP复查异常率明显减少 ,为 16 1%( 5 / 31) ,术前DSEP检测异常者术后DSEP复查表现为N4 0 峰潜伏期较术前明显缩短。结论 DSEP检查是在PLD术前判断神经根功能受损程度和术后神经根功能改善程度客观、敏感和可靠的检测方法 ,可协助判断PLD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割术 皮节体感诱发电位 神经根功能
原文传递
Long-term outcome of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a report of 32 cases 被引量:1
16
作者 顾玉东 徐建光 +2 位作者 陈亮 王欢 胡韶楠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6期866-868,151-152,共3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long-term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METHODS: From August 1986 to July 2000, 224 patients with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injuries were treated with contralateral C7 trans... OBJECTIVE: To observe long-term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METHODS: From August 1986 to July 2000, 224 patients with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injuries were treated with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in our department. Thirty-two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over 2 years for evaluation of the following items: 1 influence on healthy limb function; 2 sensory and motor recovery of the recipient nerves in the affected limb; and 3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healthy and affected limbs. RESULTS: There was no impairment of healthy limb function.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recipient area reached > or =M3 in 8 patients (8/10, 80%) after musculocutaneous nerve neurotization, > or =M3 in 4 patients (4/6, 66%) after radial nerve neurotization, > or = M3 in 7 patients (7/14, 50%) and > or = M3 in 12 patients (85.7%) after median nerve neurotization, and > or = M3 in 1 patients (1/2, 50%) after thoracodorsal nerve neurotization. Synchronic contraction of the affected limb with the healthy limb occurred within 2-3 years in 12 patients, within 5 years in 13 patients, and over 5 years in 7 patients. CONCLUSION: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is an ideal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injury. Selection of the whole root or the posterior division as neurotizer and a staged operation are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reatment outc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OLESCENT ADULT Brachial Plexus CHILD FEMALE Follow-Up Studies Humans Male Middle Aged Motor Activity Nerve Transfer
原文传递
Two kinds of posterior approach for Kummell's disease after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 被引量:7
17
作者 龙厚清 万勇 +2 位作者 章鑫 刘少喻 李佛保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9年第3期142-147,共6页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urgical results of two kinds of posterior approach for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Ktimmell's disease. Methods: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of 1-segment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urgical results of two kinds of posterior approach for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Ktimmell's disease. Methods: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of 1-segment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vertebroplasty (Group A, n=12) or posterior shortening osteotomy (Group B, n=16) for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Kummell's diseas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s were used for clinical evaluation. Neurological status was judged by Frankel grades. X-ray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adiographic results.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operation and devices were also considered. Results: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12-54 months (average 29 months). Pre- and post-operative VAS were 9.3 and 3.2 in Group A, 8.9 and 2.5 in Group B, respectively. The mean JOA score at the final follow-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re-operation (t=-5.306, P〈0.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A and B (t=0.618,P〉0.05). The kyphosis were corrected from preoperative 33.9°(A)/ 37.3°(B) to postoperative 10.3°(A)/6.5°(B), and 15.3° (A)/13.7°(B) at the final follow-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the final follow-up. Frankel grade was improved from grade C preoperatively to postoperatively grade D or E in 7 cases of Group A and 5 cases of Group B, from grade D to E in 5 cases of Group A and 11 cases of Group B. The mean improvement was 1.6 and 1.7 grades for Groups A and B,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erious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internal fixation. Conclusions: The similar clinical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by the two kinds of posterior surgical methods for osteoporotic Kummell's disease. Posterior spinal shortening is a better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serious kyphosis combined with neurological deficit than the oth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OPOROSIS Fractures bone Surgical procedures operative
原文传递
围手术期康复结合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临床疗效观察
18
作者 李智 钟建国 +1 位作者 王丹 张相薇 《生物技术世界》 2014年第9期142-142,145,共2页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康复功能训练结合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及Ⅱ期矫形手术针对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在我院行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及Ⅱ期矫形手术并行康复功能训练的98例患儿的手术和康复后期疗...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康复功能训练结合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及Ⅱ期矫形手术针对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在我院行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及Ⅱ期矫形手术并行康复功能训练的98例患儿的手术和康复后期疗效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前双下肢平均肌张力(改良Ashworth评分)2.8级,双下肢肌力平均3.4级,ADL能力评分平均55.1分,平衡功能Berg评分平均19.58分,术后8+月及以上患儿随访,双下肢肌张力1.15级,双下肢平均肌力4.05级,ADL能力评分平均72.9分,平衡功能Berg评分平均40.53分。治疗自身前后对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手术期康复功能训练结合FSPR及Ⅱ期矫形手术在缓解患儿双下肢肌张力、提高双下肢肌力,改善ADL能力及改善平衡功能方面疗效确切,康复结合手术团队的治疗方法是治疗小儿脑瘫(痉挛性双下肢瘫)的理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康复 痉挛性脑瘫 Ⅱ期矫形 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部分切断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