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采用电刺激检测技术对膝关节伸肌最大等速向心和离心收缩运动后神经肌肉功能进行检测,探索向心和离心收缩运动前后神经肌肉疲劳的变化及产生部位。方法:15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在等速肌力测试仪(Iso Med 2 000)上分别完成膝关节伸肌最...目的:采用电刺激检测技术对膝关节伸肌最大等速向心和离心收缩运动后神经肌肉功能进行检测,探索向心和离心收缩运动前后神经肌肉疲劳的变化及产生部位。方法:15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在等速肌力测试仪(Iso Med 2 000)上分别完成膝关节伸肌最大等速向心收缩运动和离心收缩运动试验(角速度:60(°)/s;5组×10次,组间间歇时间1 min;离心收缩运动试验在向心收缩运动试验1周后进行)。每次试验前后测量受试者最大随意收缩力量(MVC),记录运动过程中每次收缩平均力矩和平均做功的值;运动前后使用电刺激检测技术对受试者进行神经肌肉功能检测,对MVC、RFD-MVC、Pt、RFD-Pt、RHR-Pt、Pt10/Pt100及中枢激活水平Va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1)在离心收缩运动过程中各组平均力矩和平均做功显著高于向心收缩运动(P<0.01);膝关节平均力矩和平均做功在向心收缩运动过程中随运动持续呈下降趋势,在离心收缩运动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均不显著(P>0.05)。(2)向心收缩运动后MVC由运动前(277.05±54.21)Nm下降到(231.14±48.49)Nm(P<0.01),离心收缩运动后MVC由运动前(276.14±43.21)Nm下降到(252.85±31.45)Nm(P<0.05)。(3)向心收缩运动后Pt由运动前(58.23±9.25)Nm下降到(46.07±9.32)Nm(P<0.01),离心收缩运动后Pt由运动前(58.52±10.01)Nm略上升为(59.07±4.57)Nm,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向心收缩运动后Pt10/Pt100无显著性变化,离心运动后Pt10/Pt100由运动前106.10±8.47下降为91.81±3.8(P<0.01),Pt10/Pt100下降率为(13.47±2.76)%,显著高于向心运动Pt10/Pt100的下降率(P<0.01)。(4)向心收缩运动后Va由运动前(80.92±5.31)%下降至(78.78±1.41)%(P<0.05),离心收缩运动后Va由运动前(81.10±3.54)%下降至(75.62±1.01)%(P<0.01),离心收缩Va下降率为(6.90±0.98)%,显著高于向心收缩运动后Va的下降率(2.66±0.63)%(P<0.05)。结论:膝关节伸肌50次最大等速向心、离心收缩运动过程中,离心收缩肌肉做功高于向心收缩,且离心收缩力矩高于向心收缩力矩,表明离心收缩运动可能比向心收缩运动更耐疲劳;向心、离心运动后肌肉产生明显神经肌肉疲劳,且向心收缩运动后疲劳程度高于离心收缩运动;向心收缩运动的外周疲劳程度高于离心收缩运动,离心收缩运动的中枢疲劳程度更大。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虚拟现实(VR)眼动仪采集和记录跆拳道运动员神经-肌肉疲劳状态下的眼动参数并分析其眼动特征,对比找出能够反映其中枢机能下降的测试任务及眼动参数。方法:通过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ABQ问卷)筛选出24名跆拳道运动员参与研究,通...目的:通过虚拟现实(VR)眼动仪采集和记录跆拳道运动员神经-肌肉疲劳状态下的眼动参数并分析其眼动特征,对比找出能够反映其中枢机能下降的测试任务及眼动参数。方法:通过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ABQ问卷)筛选出24名跆拳道运动员参与研究,通过下蹲跳(CMJ)测试成绩评价其是否出现神经-肌肉疲劳;训练前后受试者分别完成3种不同类型的认知任务(“舒尔特方格”“迷宫逃脱”“找不同”),采用aSee Pro VR眼动仪记录其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眼动参数,共采集1474人/次,筛选出现神经-肌肉疲劳的运动员73人/次。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运动员疲劳前后完成特定任务的结果及完成认知任务过程中的眼动参数;采用Friedman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完成不同类型认知任务时的眼动参数。结果:1)训练前后受试者完成认知任务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2)受试者疲劳前后完成“舒尔特方格”任务过程中的瞳孔直径、眼跳速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P<0.005);3)受试者疲劳前后完成“迷宫”任务过程中的瞳孔直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4)受试者疲劳前后完成“找不同”任务过程中的瞳孔直径、眼跳速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05);5)认知任务对受试者瞳孔直径大小影响的顺序为“找不同”“迷宫”“舒尔特方格”,对其眼跳速度影响的顺序为:“找不同”“舒尔特方格”;6)完成不同种类的认知任务时,其眼动参数各不相同。结论:1)跆拳道运动员出现神经-肌肉疲劳后其内部唤醒水平过高、视觉敏感度大大降低;2)“找不同”任务结合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瞳孔直径和眼跳速度能够作为评估跆拳道运动员出现神经-肌肉疲劳时其中枢机能下降的有效方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采用电刺激检测技术对膝关节伸肌最大等速向心和离心收缩运动后神经肌肉功能进行检测,探索向心和离心收缩运动前后神经肌肉疲劳的变化及产生部位。方法:15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在等速肌力测试仪(Iso Med 2 000)上分别完成膝关节伸肌最大等速向心收缩运动和离心收缩运动试验(角速度:60(°)/s;5组×10次,组间间歇时间1 min;离心收缩运动试验在向心收缩运动试验1周后进行)。每次试验前后测量受试者最大随意收缩力量(MVC),记录运动过程中每次收缩平均力矩和平均做功的值;运动前后使用电刺激检测技术对受试者进行神经肌肉功能检测,对MVC、RFD-MVC、Pt、RFD-Pt、RHR-Pt、Pt10/Pt100及中枢激活水平Va进行提取和分析。结果:(1)在离心收缩运动过程中各组平均力矩和平均做功显著高于向心收缩运动(P<0.01);膝关节平均力矩和平均做功在向心收缩运动过程中随运动持续呈下降趋势,在离心收缩运动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均不显著(P>0.05)。(2)向心收缩运动后MVC由运动前(277.05±54.21)Nm下降到(231.14±48.49)Nm(P<0.01),离心收缩运动后MVC由运动前(276.14±43.21)Nm下降到(252.85±31.45)Nm(P<0.05)。(3)向心收缩运动后Pt由运动前(58.23±9.25)Nm下降到(46.07±9.32)Nm(P<0.01),离心收缩运动后Pt由运动前(58.52±10.01)Nm略上升为(59.07±4.57)Nm,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向心收缩运动后Pt10/Pt100无显著性变化,离心运动后Pt10/Pt100由运动前106.10±8.47下降为91.81±3.8(P<0.01),Pt10/Pt100下降率为(13.47±2.76)%,显著高于向心运动Pt10/Pt100的下降率(P<0.01)。(4)向心收缩运动后Va由运动前(80.92±5.31)%下降至(78.78±1.41)%(P<0.05),离心收缩运动后Va由运动前(81.10±3.54)%下降至(75.62±1.01)%(P<0.01),离心收缩Va下降率为(6.90±0.98)%,显著高于向心收缩运动后Va的下降率(2.66±0.63)%(P<0.05)。结论:膝关节伸肌50次最大等速向心、离心收缩运动过程中,离心收缩肌肉做功高于向心收缩,且离心收缩力矩高于向心收缩力矩,表明离心收缩运动可能比向心收缩运动更耐疲劳;向心、离心运动后肌肉产生明显神经肌肉疲劳,且向心收缩运动后疲劳程度高于离心收缩运动;向心收缩运动的外周疲劳程度高于离心收缩运动,离心收缩运动的中枢疲劳程度更大。
文摘目的:通过虚拟现实(VR)眼动仪采集和记录跆拳道运动员神经-肌肉疲劳状态下的眼动参数并分析其眼动特征,对比找出能够反映其中枢机能下降的测试任务及眼动参数。方法:通过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ABQ问卷)筛选出24名跆拳道运动员参与研究,通过下蹲跳(CMJ)测试成绩评价其是否出现神经-肌肉疲劳;训练前后受试者分别完成3种不同类型的认知任务(“舒尔特方格”“迷宫逃脱”“找不同”),采用aSee Pro VR眼动仪记录其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眼动参数,共采集1474人/次,筛选出现神经-肌肉疲劳的运动员73人/次。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运动员疲劳前后完成特定任务的结果及完成认知任务过程中的眼动参数;采用Friedman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完成不同类型认知任务时的眼动参数。结果:1)训练前后受试者完成认知任务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2)受试者疲劳前后完成“舒尔特方格”任务过程中的瞳孔直径、眼跳速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P<0.005);3)受试者疲劳前后完成“迷宫”任务过程中的瞳孔直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4)受试者疲劳前后完成“找不同”任务过程中的瞳孔直径、眼跳速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05);5)认知任务对受试者瞳孔直径大小影响的顺序为“找不同”“迷宫”“舒尔特方格”,对其眼跳速度影响的顺序为:“找不同”“舒尔特方格”;6)完成不同种类的认知任务时,其眼动参数各不相同。结论:1)跆拳道运动员出现神经-肌肉疲劳后其内部唤醒水平过高、视觉敏感度大大降低;2)“找不同”任务结合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瞳孔直径和眼跳速度能够作为评估跆拳道运动员出现神经-肌肉疲劳时其中枢机能下降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