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胶原纤维酸性蛋白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1
作者 宋文秀 曹云涛 +1 位作者 刘华庆 邓卫安 《贵州医药》 CAS 2004年第4期294-296,共3页
目的 观察新生Wistar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缺血性神经元的联系。方法 通过阻断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右侧颈总动脉45分钟制备脑缺血模型,设置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通过免疫组化方... 目的 观察新生Wistar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缺血性神经元的联系。方法 通过阻断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右侧颈总动脉45分钟制备脑缺血模型,设置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二组新生鼠不同时点(灌注后2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3天、7天、14天)海马CA1区脑组织GFAP的动态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海马CA1区GFAP表达在再灌注后24小时开始增高,3天后达高峰,并持续至再灌注后14天,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胶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强在再灌注后14天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生可能与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保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鼠 脑缺血 再灌注 海马CA1区 神经胶原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细胞
下载PDF
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伟成 杨承祥 +2 位作者 王汉兵 闫哲 李晓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在造模成功的痛敏糖尿病大鼠中随机取10只作为糖尿病组(Ⅱ组),另取10只同月龄大鼠为空白对照组(I组... 目的:观察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方法:采用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在造模成功的痛敏糖尿病大鼠中随机取10只作为糖尿病组(Ⅱ组),另取10只同月龄大鼠为空白对照组(I组)。于注射STZ前、注射STZ后2d、7d、14d、21d、28d测量大鼠体重并取尾静脉血测定血糖;注射STZ前、注射STZ后7d、14d、21d、28d用von Frey丝测定50%缩足反应阈值(PWT);注射STZ28d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脊髓的神经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果:与I组相比,注射STZ后Ⅱ组血糖显著增高(P<0.01),体重逐渐下降;注射STZ后21-28dⅡ组PWT明显低于I组(P<0.05);注射STZ后第28d检测大鼠脊髓的GFAP的变化:与I组相比,Ⅱ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活化,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产生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神经 脊髓 星形质细胞 神经胶原纤维酸性蛋白
下载PDF
应用于人脑胶质淋巴系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泽然 黄梦颖 +2 位作者 曾利川 金硕果 尹海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3314-3319,共6页
胶质淋巴系统是神经科学领域近期发现的解剖结构,具有调节间质液运动、废物清除和潜在的大脑免疫等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及病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被应用于人脑胶质淋巴系统的研... 胶质淋巴系统是神经科学领域近期发现的解剖结构,具有调节间质液运动、废物清除和潜在的大脑免疫等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及病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被应用于人脑胶质淋巴系统的研究,目前常用的MRI技术有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技术及新型多模态超快速磁共振技术等,本文就这些技术在脑胶质淋巴系统的应用现状进行汇总综述,以期为胶质淋巴系统的影像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细胞类淋巴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系统 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 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 超快速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神经前体细胞单独和联合移植促进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海马胆碱能纤维网的重建 被引量:4
4
作者 阮奕文 王传恩 +1 位作者 徐杰 姚志彬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1-105,共5页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NGF) /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lcellline derivedneurotroph icfactor,GDNF)基因修饰神经前体细胞 (Neuralprogenitorcell,NPC)单独和联合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disease,AD)模...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NGF) /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lcellline derivedneurotroph icfactor,GDNF)基因修饰神经前体细胞 (Neuralprogenitorcell,NPC)单独和联合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disease,AD)模型鼠海马胆碱能纤维网的促重建作用。方法 :将NGF/GDNF基因修饰的NPC单独和联合移植入FF切断的大鼠侧脑室内。移植后三周取海马切片进行AchE纤维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CA1区和齿状回的NGF组、GDNF组和NGF +GDNF组的AchE纤维数分别为 3 2 %和 5 0 %、1 8%和 2 4 %、2 4 %和 5 8% ,明显高于损伤组(4 %和 6% )和NPC组 (7%和 9% ) ,P均 <0 .0 1 ;NGF组也高于GDNF组 (P <0 .0 5和P <0 .0 1 )。结论 :NGF/GDNF基因修饰的NPC单独和联合移植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AD模型鼠海马胆碱能纤维网的重建 ,其中NGF组和N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海马 胆碱能纤维网 神经生长因子 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4种微创疗法对大鼠腓肠神经损伤后脑源性和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文玉 高谦 +1 位作者 王刚 杨志丽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2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比较内热针、银质针加热、银质针未加热、射频治疗4种微创疗法对大鼠腓肠神经损伤后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63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6组:正常对照组3只,损伤对照组12只,内热针组... 目的比较内热针、银质针加热、银质针未加热、射频治疗4种微创疗法对大鼠腓肠神经损伤后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63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6组:正常对照组3只,损伤对照组12只,内热针组、银质针加热组、银质针未加热组、射频治疗组,各12只。损伤对照组和各治疗组在治疗3、7、14、28d时,分别处死大鼠3只,取双侧后腿腓肠神经,各时间点6个标本;进行BDNF、GDNF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结果 (1)内热针组和银质针加热组神经形态变化提示组织恢复情况较损伤对照组好;(2)治疗3d,各治疗组间及与损伤对照组比较,BDNF、GDNF表达无差异性(P>0.05);(3)治疗7、14d,内热针组和银质针加热组BDNF、GDNF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且内热针组高于银质针加热组(P<0.05);(4)治疗28d,内热针组和银质针加热组BDNF、GDNF低于损伤对照组(P<0.05),银质针未加热组和射频治疗组高于损伤对照组(P<0.05)。结论内热针组和银质针加热组明显提高大鼠损伤神经中BFGF、GDNF的含量,加快组织修复进程。可能是由于内热针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内热针疗效优于银质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热针 银质针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针刺对臂丛神经损伤后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瑞辉 陈燕芳 屈红艳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理。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通过建立家兔臂丛神经挤压损伤模型,观察针刺对家兔臂丛神经损伤后C5-C7段脊髓颈膨大背根结节组织中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机理。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通过建立家兔臂丛神经挤压损伤模型,观察针刺对家兔臂丛神经损伤后C5-C7段脊髓颈膨大背根结节组织中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结果治疗2个疗程和4个疗程后,脊髓颈膨大背根结节组织中针刺治疗组GDNF阳性细胞数均多于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针刺治疗组4个疗程后的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细胞数显著强于2个疗程(P<0.01)。结论针刺治疗能促使臂丛神经损伤后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增加,从而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臂丛神经损伤 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
下载PDF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形态与电生理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娜娜 王欣萌 +1 位作者 彭斯聪 柳涛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30-434,共5页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在痛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形态学分类及电生理学特性复杂,形态学大体上可分为岛神经元、中央神经元、放射状神经元、垂直神经元以及不能分类神经元;电生理学主要包括被动膜特性(静息电位、膜电容和膜电阻...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在痛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形态学分类及电生理学特性复杂,形态学大体上可分为岛神经元、中央神经元、放射状神经元、垂直神经元以及不能分类神经元;电生理学主要包括被动膜特性(静息电位、膜电容和膜电阻)、主动膜特性(动作电位,包括其放电模式、阈值、基电流、半宽度、振幅等)以及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等。本文对国内外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形态学与电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角状质神经 形态学 电生理学 膜特性
下载PDF
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观察
8
作者 孙庆治 周成福 李莹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3期44-46,共3页
目的:观察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分离、培养、鉴定SD 大鼠神经干细胞,将其植入胶原支架中,制备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取90只6周龄 SD 大鼠,随机分为 A、B、C 组,各30只,均常... 目的:观察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分离、培养、鉴定SD 大鼠神经干细胞,将其植入胶原支架中,制备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取90只6周龄 SD 大鼠,随机分为 A、B、C 组,各30只,均常规行左侧脊髓半切术,制备 T10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A 组脊髓切除后于缺损区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B 组脊髓切除后于缺损区植入胶原支架,C 组脊髓切除后不作特殊处理。术后1~8周,每周分别对三组大鼠进行 BBB 评分(评价其左后肢运动功能);术后第4、8周时,三组各处死大鼠15只,进行脊髓组织结构及病理形态观察。结果①术后第4~8周时,A 组大鼠的左下肢 BBB 评分明显高于 B、C 组(P 均<0.05)。②术后第4周时,A 组大鼠脊髓内支架与周围组织连接紧密,有少量空洞形成;B 组大鼠脊髓内支架与周围神经组织形成纤维蛋白连接,并有较多空洞形成;C 组大鼠脊髓缺损较大,缺损区周边有较多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死亡。术后第8周时,A 组大鼠脊髓内有较多的神经纤维生成,支架与周围神经组织形成一体,连接紧密,无空洞形成;B 组大鼠脊髓内衣支架与周围神经组织连接较紧密,有一定量的空洞形成;C 组大鼠脊髓缺损区有岛状神经组织形成,细胞排列不整,仍有大面积缺损区存在。③术后第4周时,A 组大鼠脊髓缺损区的神经纤维排列较规律,B 组与 C 组脊髓缺损区排列杂乱。术后第8周时,A 组脊髓缺损区神经纤维排列有序,彼此间连接紧密;B 组与 C 组脊髓缺损区神经纤维,但仍杂乱,纤维之间不能形成突触连接。结论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可以较好修复损伤的大鼠脊髓,并促进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干细胞 原支架 神经干细胞/原支架复合体 BBB评分
下载PDF
NT-3修饰的施万细胞联合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许蕙 叶放 +1 位作者 于宁 王艳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素3(NT-3)修饰的施万细胞(SCs)联合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模型组(B组,n=10),神经导管单独移植组(C组,n=11),未修饰施万细胞+神经导管移植组(D...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素3(NT-3)修饰的施万细胞(SCs)联合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模型组(B组,n=10),神经导管单独移植组(C组,n=11),未修饰施万细胞+神经导管移植组(D组,n=20),NT-3修饰施万细胞+神经导管移植组(E组,n=22)。各组大鼠麻醉后,暴露左侧坐骨神经,切除8 mm神经干制备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然后分别给予自身坐骨神经翻转吻合后缝合、切除坐骨神经后缝合、神经导管桥接缝合缺损神经、未修饰的施万细胞复合神经导管桥接缝合缺损神经和NT-3修饰的施万细胞复合神经导管桥接缝合缺损神经。S100/Sox10双荧光染色法鉴定从新生SD大鼠提取的施万细胞纯度,RFP标记腺病毒载体(AdvNT-3)确定最佳MOI值,Live/Dead染色法检测术后5 d、11 d移植处施万细胞存活状态,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法和电生理检测评估术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TUNEL测定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髓鞘再生情况。结果从新生SD大鼠提取的施万细胞纯度为95%以上,NT-3胰腺病毒感染的最佳MOI值为100,且移植后施万细胞在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中存活状态良好。术后1周,与A组比较,其余各组SFI均明显降低(P<0.05),但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与A组比较,其余各组SFI均显著降低(P<0.05),其余各组中E组最高(P<0.05),而B组、C组、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周、10周和13周,与B组和C组相比,D组和E组SFI均显著较高(P<0.05),且E组高于D组(P<0.05),B组和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周,与A组相比,其余各组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显著较低(P<0.05),除E组外其余各组峰峰值均较低(P<0.05);与B组相比,C组、D组和E组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峰峰值依次升高(P<0.05)。术后13周,与其他组相比,B组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明显较多,神经纤维数量明显较少,且有严重的脱髓鞘变化及轴浆萎缩等异常现象。结论NT-3修饰的施万细胞联合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有助于神经纤维功能恢复和神经髓鞘再生,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营养素3 施万细胞 坐骨神经损伤 原—壳聚糖神经导管 大鼠 动物模型 周围神经系统
下载PDF
米诺环素抑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的超极化激活电流 被引量:5
10
作者 朱梦叶 刘娜娜 +3 位作者 彭斯聪 李凌超 张达颖 柳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55-1161,共7页
目的 研究米诺环素对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超极化激活电流(Ih)的影响。方法选取3~5周龄雄性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横切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G神经元矗,灌流不同浓度米诺环素(1-300μmol/L)并观察其对厶的影响... 目的 研究米诺环素对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超极化激活电流(Ih)的影响。方法选取3~5周龄雄性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横切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G神经元矗,灌流不同浓度米诺环素(1-300μmol/L)并观察其对厶的影响。结果记录的SG神经元中约50%可记录到Ih,该电流被,Ih阻断剂CsCl和ZD7288阻断。米诺环素可减低川唇值、减小Ih电流密度,此效应呈可逆性及剂量依赖性,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为34μmol/L。结论米诺环素具有抑制脊髓背角SG神经元Ih的作用,从而降低SG神经元兴奋性,对疼痛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诺环素 超极化激活电流 脊髓背角状质神经
下载PDF
Baclofen对大鼠脊髓薄片胶状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闫励 杨鲲 +2 位作者 冯宇鹏 赵华 李云庆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7-10,共4页
用脊髓薄片全细胞电压钳法观察激活γ 氨基丁酸B亚型受体 (GABABR)对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活动的影响。选择性GABABR激动剂baclofen减少所有被记录SG神经元 (n =15)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mEPSCs)的发放频率 ,同时引起一缓慢... 用脊髓薄片全细胞电压钳法观察激活γ 氨基丁酸B亚型受体 (GABABR)对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活动的影响。选择性GABABR激动剂baclofen减少所有被记录SG神经元 (n =15)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mEPSCs)的发放频率 ,同时引起一缓慢的抑制性 (外向 )膜电流并伴有膜电导增加。细胞内电泳G蛋白偶联受体抑制剂 (GDP β S)抑制被钳制神经元的G蛋白偶联受体后 ,baclofen引起的缓慢外向电流被抑制 ,但对mEPSC频率的减低作用依然存在。结果提示脊髓内baclofen敏感的GAB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CLOFEN 状质神经 脊髓薄片 全细胞电压钳记录 大鼠
下载PDF
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去极化反跳参与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凌超 朱梦叶 +1 位作者 吴艳盈 张达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75-580,共6页
目的:探索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去极化反跳的电生理特性,进一步阐明疼痛的脊髓调控机理,为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4周龄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3组(n=22):模型组(坐骨神经部分结扎... 目的:探索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神经元去极化反跳的电生理特性,进一步阐明疼痛的脊髓调控机理,为慢性疼痛疾病的治疗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4周龄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3组(n=22):模型组(坐骨神经部分结扎,PSNL)、假手术组(sham)和对照组(control)。测量三组大鼠机械痛阈,膜片钳记录去极化反跳等电生理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模型组术后7~14d机械痛阈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2)每组SG神经元均有50%以上出现去极化反跳现象,而且模型组去极化反跳出现的概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3)模型组SG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阈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输入阻抗和动作电位频率均高于另外两组(P<0.05)。结论:大鼠坐骨神经部分结扎术后去极化反跳现象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增高,出现机械痛敏,提示SG神经元去极化反跳可能参与慢性疼痛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极化反跳 慢性疼痛 脊髓背角状质神经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下载PDF
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的去极化反跳及调控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凌超 张达颖 +3 位作者 彭斯聪 吴静 蒋昌宇 柳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4-209,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的去极化反跳及调控机制,以期对去极化反跳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5周龄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纵切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G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点及接受超极化刺激后的反应,...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的去极化反跳及调控机制,以期对去极化反跳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5周龄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纵切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G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点及接受超极化刺激后的反应,并观察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HCN)通道阻断剂和T型钙(Cav3)通道阻断剂对去极化反跳的作用。结果共记录了63个SG神经元的电活动,其中23个无去极化反跳,19个为去极化反跳无放电,21个为去极化反跳伴放电。无去极化反跳组SG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阈值(-28.7±1.6 m V)明显高于去极化反跳伴放电组(-36.0±2.0 m V)(P<0.05)。HCN通道阻断剂氯化铯和ZD7288可显著延长去极化反跳伴放电的潜伏期,分别从45.9±11.6 ms增加到121.6±51.3 ms(P<0.05)和从36.2±10.3 ms增加到73.6±13.6 ms(P<0.05);ZD7288也能显著延长去极化反跳不伴放电的潜伏期,从71.9±35.1 ms增加到267.0±68.8 ms(P<0.05),而T型钙通道阻断剂氯化镍和米贝地尔可显著降低去极化反跳伴放电的振幅,分别从19.9±6.3 m V降到9.5±4.5 m V(P<0.05)和从26.1±9.4 m V降到15.5±5.0 m V(P<0.05),米贝地尔同样能显著降低去极化反跳不伴放电的振幅,从14.3±3.0 m V降低至7.9±2.0 m V(P<0.05)。结论近2/3的SG神经元有去极化反跳,其潜伏期和振幅分别受HCN通道和T型钙通道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极化反跳 脊髓背角状质神经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 T型钙通道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下载PDF
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观察
14
作者 陈深源 焦根龙 +5 位作者 洪亮 郭瑞 邵建立 孙国栋 孙凯 莫云飞 《中国伤残医学》 2018年第11期34-35,共2页
目的:分析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对SD大鼠神经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并且在胶原支架中将其植入,对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进行制备。选取SD大鼠(6周龄)30只为研究对象,... 目的:分析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对SD大鼠神经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并且在胶原支架中将其植入,对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进行制备。选取SD大鼠(6周龄)30只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甲组、乙组与丙组,各组均有大鼠10只,采用常规左侧脊髓半切术,对T10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进行制备,完成脊髓切除后,甲组将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植入缺损处,乙组将胶原支架植入缺损处,不对乙组进行任何处理。完成手术后的1—8周,每周均对甲、乙、丙3组大鼠进行BBB评分;完成手术后第4周与第8周,3组一共有5只死鼠,仔细观察其病理形态与脊髓组织结构。结果:术后4—8周时,相较于乙、丙2组,甲组大鼠左下肢BBB评分更高,P〈0.05。结论: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肜胶原支架复合体能够促使大鼠脊髓损伤得到一定修复,并对其肢体功能恢复进行有效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植入 神经干细胞/原支架复合体 大鼠脊髓损伤 修复作用
下载PDF
神经脱细胞基质凝胶/BMP-2/脱钙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艳 朱继翔 +2 位作者 陈炜 朱郇悯 陈晓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93-4198,共6页
以神经脱细胞基质(NAM)凝胶作为载体,在多孔脱钙骨内表面负载BMP-2,制备新型复合骨修复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脱钙骨基质(DBM)复合负载BMP-2的脱细胞基质凝胶后有利于细胞粘附;力学检测结果显示脱钙骨未复合神经... 以神经脱细胞基质(NAM)凝胶作为载体,在多孔脱钙骨内表面负载BMP-2,制备新型复合骨修复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脱钙骨基质(DBM)复合负载BMP-2的脱细胞基质凝胶后有利于细胞粘附;力学检测结果显示脱钙骨未复合神经脱细胞基质凝胶时,材料的抗压强度为(1.04±0.44)MPa,脱钙骨复合神经脱细胞基质凝胶之后,抗压强度为(1.00±0.30)MPa,材料复合凝胶前后力学性能改变不明显;模拟体内环境,检测不同时间点复合材料中的BMP-2缓释性能,复合材料可缓慢释放BMP-2至少一个月;在材料内部种植MC3TE-E1细胞,共培养14天,CCK-8、碱性磷酸酶检测表明负载BMP-2的神经脱细胞基质凝胶复合脱钙骨材料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神经脱细胞基质凝胶/BMP-2/钙骨复合材料具有潜在的骨修复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钙骨 神经脱细胞基质凝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组织工程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慢性脑缺血对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凌晞 刘刚 +4 位作者 贺桂琼 楚亚楠 宋冲 周泽芬 姚秋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研究慢性脑缺血对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C57小鼠,3月龄时行改良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假手术组对照。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模型有效性。于术后1、2、4、5、6个月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目的:研究慢性脑缺血对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C57小鼠,3月龄时行改良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假手术组对照。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模型有效性。于术后1、2、4、5、6个月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化观察小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病理改变。免疫印迹检测脑内GFAP表达量变化。结果:甲苯胺蓝灌注后,模型0 h组大脑冠状切面苍白色,假手术对照组呈深蓝色。慢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表现为细胞数量增多,胞体肿胀肥大,突起增多,变粗,变长。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从模型2个月组开始,GFAP阳性细胞数量持续性增多,染色加深,累计光密度增强,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模型2、4、5、6个月组脑内GFAP表达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持续性增生,可能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的不可逆病理改变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缺血 星形质细胞 神经胶原纤维酸性蛋白 小鼠
下载PDF
构建Ⅰ型胶原蛋白神经导管及其在前臂正中神经损伤重建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申智敏 段宜强 +1 位作者 叶川 庄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64-1569,共6页
背景:Ⅰ型胶原蛋白是一种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细胞亲和力强,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降解。同时,经过交联处理、干预后能获得良好的机械性能,但是在前臂正中神经损伤中的重建效果缺乏研究。目的:探讨Ⅰ型胶原蛋白神经导管制备方法及在... 背景:Ⅰ型胶原蛋白是一种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细胞亲和力强,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降解。同时,经过交联处理、干预后能获得良好的机械性能,但是在前臂正中神经损伤中的重建效果缺乏研究。目的:探讨Ⅰ型胶原蛋白神经导管制备方法及在前臂正中神经损伤重建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SD大鼠40只,随机取10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剩余30只SD大鼠采用激光诱导光化学反应建立大鼠前臂正中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10只、Ⅰ型胶原蛋白组10只和自体神经组10只。假手术组常规喂养,不参与建模;阳性对照组建模成功后不采取特殊处理,自行修复;Ⅰ型胶原蛋白组采用Ⅰ型胶原蛋白神经导管进行桥接,自体神经组采用自体神经进行桥接,比较各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1)倒置显微镜下可见交联前Ⅰ型胶原蛋白排列松散,呈蜂窝状不规则的孔隙及孔径,孔径大小为10-100μm,孔隙20-200μm,孔隙间质相对较薄,交联后Ⅰ型胶原蛋白排列致密,胶原纤维之间能形成相对规则的孔径、孔隙,大小为50-100μm,孔隙为20-200μm,孔隙间质增厚,空间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2)Ⅰ型胶原蛋白组与自体神经组修复后4,8,12周翻转及放置明尼苏达手灵巧度评定方法评分,均低于阳性对照组(P <0.05),高于假手术组(P <0.05);(3)Ⅰ型胶原蛋白组、自体神经组修复后12周波幅、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但均高于阳性对照组(P <0.05);(4)修复12周后,阳性对照组可见神经损伤部位明显,周围可见坏死组织;自体神经组未见损伤部位,周围坏死面积减少,恢复良好;Ⅰ型胶原蛋白组甲苯胺蓝染色下未见损伤部位,恢复良好;(5)结果提示,通过自制模具能成功制备Ⅰ型胶原蛋白神经导管,将其用于大鼠前臂正中神经损伤重建中能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有助于促进神经损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原蛋白神经导管 前臂正中神经损伤 自制模具 激光诱导光化学反应 自体神经桥接 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正中神经 炎症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一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脊髓胶状质神经元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性
18
作者 陈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2-72,共1页
关键词 表达 绿色荧光蛋白 脊髓状质神经 形态学 生理学 脊髓背角Ⅱ层
下载PDF
胶质淋巴系统--脑部疾病机制研究新方向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泽然 易婷 +1 位作者 高萍 金硕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9期3603-3606,3615,共5页
胶质淋巴系统是一个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介导的依靠动脉、静脉周围血管间隙的脑脊液-脑组织液交换流动的系统,是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帕金森病、失眠、抑郁症等脑病的共同特征,是一条新的脑代谢途径,可以清除包括β-淀粉样... 胶质淋巴系统是一个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介导的依靠动脉、静脉周围血管间隙的脑脊液-脑组织液交换流动的系统,是阿尔茨海默病、脑卒中、帕金森病、失眠、抑郁症等脑病的共同特征,是一条新的脑代谢途径,可以清除包括β-淀粉样蛋白、乳酸在内的代谢产物。本文综合分析了全球有关胶质淋巴系统在脑部疾病的研究,得出:胶质淋巴系统可能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发病机制和诊治策略研究带来新视角;胶质淋巴系统有望为一些脑部疾病诊断提供新的有效证据;胶质淋巴系统可能是脑部疾病治疗给药方式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细胞类淋巴系统 脑疾病 脑部血管周围间隙 水通道蛋白质4
下载PDF
血清中几种胶原浓度对肾组织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20
作者 司博林 王晓明 申瑞芳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Ⅲ型前胶原神经末端肽、Ⅳ型胶原浓度对肾组织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接受肾活检的 2 5例肾脏病患者 ,分为 3组 :无纤维化组 8例 ,肾小球硬化组 6例 ,肾间质纤维化组 11例。此外 ,未接受肾活检的慢性肾衰组患者 8例。... 目的 :探讨血清Ⅲ型前胶原神经末端肽、Ⅳ型胶原浓度对肾组织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接受肾活检的 2 5例肾脏病患者 ,分为 3组 :无纤维化组 8例 ,肾小球硬化组 6例 ,肾间质纤维化组 11例。此外 ,未接受肾活检的慢性肾衰组患者 8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组织Ⅲ型胶原、Ⅳ型胶原表达情况。用放免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神经末端肽、Ⅳ型胶原浓度。结果 :肾小球硬化组、肾间质纤维化组和慢性肾衰组血清Ⅲ型前胶原神经末端肽 ,Ⅳ型胶原浓度明显高于无纤维化组 (P<0 .0 5 ) ,血清Ⅲ型前胶原神经末端肽、Ⅳ型胶原浓度与肾组织中相应物质及病变肾小管肾间质比率、肾小球硬化比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在排除肾外脏器纤维化的前提下 ,血清Ⅲ型前胶原神经末端肽、Ⅳ型胶原可作为判断慢性肾脏病人肾组织纤维化的无创性检查指标 ,尤其适用于有肾活检禁忌证的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型 Ⅲ型前神经末端肽 Ⅳ型 肾组织纤维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