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鼠视网膜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 被引量:8
1
作者 徐春玲 苏冠方 牟大鹏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4-178,共5页
目的探讨乳鼠视网膜细胞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从出生8d的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同时培养乳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在Transwell双层培养体系下,利用乳鼠视网膜细胞诱导BMSCs,诱导后细胞经RT-PCR及免疫荧光... 目的探讨乳鼠视网膜细胞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从出生8d的大鼠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同时培养乳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在Transwell双层培养体系下,利用乳鼠视网膜细胞诱导BMSCs,诱导后细胞经RT-PCR及免疫荧光鉴定。结果加入乳鼠视网膜细胞共培养第7d有神经元样细胞形成,经nestin、NF、β-IIITubulin、Thy1.1行免疫组织化学、RT-PCR、免疫荧光鉴定,细胞呈阳性反应。结论B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过新生乳鼠视网膜细胞诱导,可以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诱导分化 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 视网膜细胞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电生理特性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春玲 苏冠方 +1 位作者 张文杰 牟大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3-778,F0002,共7页
目的:利用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比较BMSCs、诱导后的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以及原代培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取传至第3代的大鼠BMSCs,利用乳鼠视网膜细胞... 目的:利用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比较BMSCs、诱导后的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以及原代培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取传至第3代的大鼠BMSCs,利用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作为诱导剂,进行增殖培养、分化诱导;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F、MAP2和Nestin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Thy1.1的表达,膜片钳技术检测BMSCs、诱导后的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以及原代培养的RGCs的电生理特性。结果:加入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第7天有神经元样细胞形成,经Nestin、NF、MAP2和Thy1.1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细胞呈阳性反应。在大鼠BMSCs上记录到对TTX敏感的钠电流、延迟整流钾电流和L-型电压依赖型钙电流。诱导后的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中,离子电流幅值均有所增加,接近于原代培养的RGCs,但均未达到其电流幅值。结论:B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过新生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诱导,可以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且分化后的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具有类似原代培养的RGCs的电生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 视网膜神经细胞 离子通道
下载PDF
GAP-43在新生大鼠视网膜及其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齐首楠 苏冠方 +2 位作者 王晨光 王淑荣 刘早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01-804,共4页
目的探讨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在新生大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及在以新生大鼠视网膜细胞诱导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向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定向分化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GAP-43)在新生大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及在以新生大鼠视网膜细胞诱导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向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定向分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新生3d大乳鼠视网膜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GAP-43的表达;提取新生大鼠视网膜细胞总RNA,应用RT-PCR方法检测GAP-43 mRNA的表达。体外培养大鼠BMSC至第3代,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应用乳鼠视网膜细胞诱导BMSC分化,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诱导后第5天的细胞进行神经元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标志物NSE、nestin、GAP-43、thy1.1鉴定,并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分析GAP-43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新生大乳鼠视网膜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可检测到GAP-43阳性表达;RT-PCR方法检测到新生大鼠的GAP-43 mRNA的表达;第3代BMSC经流式细胞仪检测CD71(+)、CD29(+)、CD34(-)、CD45(-),经与大乳鼠视网膜细胞共培养的方法可诱导BMSC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表明其表达特异性标志物NSE、nestin、GAP-43、thy1.1,分化后的神经节样细胞内可检测到GAP-43 mRNA阳性表达。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GAP-43不仅参与了大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且GAP-43在以乳鼠视网膜细胞诱导BMSC定向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相关蛋白-4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差异表达基因
4
作者 牟大鹏 王世瑶 苏冠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4-526,532,共4页
目的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和克隆视网膜神经节(RGC)样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提取RGC样细胞总RNA为检测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总RNA为驱动子,进而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方法获得消减杂交产物。结果本消减文库共挑取克... 目的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和克隆视网膜神经节(RGC)样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提取RGC样细胞总RNA为检测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总RNA为驱动子,进而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方法获得消减杂交产物。结果本消减文库共挑取克隆120个,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其中含有插入片段的阳性克隆有20个。在这些阳性克隆中,PCR扩增片段大小分布于250~1500 bp。共得到5个差异基因片段,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视觉信号转导、神经细胞再生等功能有关。结论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有效地克隆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抑制消减杂交 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海燕 苏冠方 +2 位作者 徐春玲 齐首楠 陈玉丙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神经分化情况,以期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提供治疗方案。方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大鼠乳鼠BMSCs,观察BMSCs的增殖情况并进行鉴定;制备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以其诱导BMS... 目的探讨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神经分化情况,以期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提供治疗方案。方法体外分离培养Wistar大鼠乳鼠BMSCs,观察BMSCs的增殖情况并进行鉴定;制备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以其诱导BMSCs,观察BMSCs的神经分化情况,并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体外培养获得了较纯的BMSCs;在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的环境中,诱导后72h,BMSCs胞体收缩成锥形或球形,细胞突起变细、变长,呈神经细胞的典型形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部分细胞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巢蛋白(nestin)和Thy1.1阳性反应。结论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可诱导BMSCs分化成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分化液 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
原文传递
黏液样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段立锋 米贤军 +2 位作者 钟守军 杨伟洪 陈志强 《黑龙江医学》 2012年第3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黏液样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此病例在光镜及免疫组化下,分析其病理特点、来源、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MIFS的肿瘤细胞主要有3种:梭形细胞、神经节样细胞、脂肪母细胞样细胞免疫组化表达Vi... 目的探讨黏液样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此病例在光镜及免疫组化下,分析其病理特点、来源、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MIFS的肿瘤细胞主要有3种:梭形细胞、神经节样细胞、脂肪母细胞样细胞免疫组化表达Vimentin强阳性,CD68和CD34不同程度阳性,ki67及P53低表达。结论黏液样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首选局部扩大手术治疗,预后较好,即使复发也罕见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 梭形细胞 神经节样细胞 脂肪母细胞细胞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前后基因及Ca^(2+)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潘国强 齐凤平 +1 位作者 徐洪 王相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7期5080-5086,共7页
背景: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GM1)在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再生和细胞内外信息传递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 探讨GM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照Woodbury经典诱导方案将其诱导分化... 背景: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ganglioside,GM1)在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再生和细胞内外信息传递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 探讨GM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照Woodbury经典诱导方案将其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前后基因方面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变化。方法: 分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传代培养,传至第5代时,待细胞融汇成致密单层后,加入50mmol/L神经节苷脂设为GM1组,预培养24h后按照Woodbury经典诱导方案进行诱导,设置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和RealtimePCR技术分别检测诱导前后生长相关蛋白4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和神经巢蛋白的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诱导前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 ①加入GM1组诱导分化后较对照组生长相关蛋白4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和神经巢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5),GM1能够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②更换诱导液后,两组细胞内荧光强度逐渐增加,到100s达高峰值,其后逐渐减弱,但20min时细胞荧光强度仍高于诱导前,加入GM1组,细胞内游离Ca2+浓度较对照组有所增加(P<0.05)。说明GM1能够促进细胞内Ca2+浓度增加,游离Ca2+在诱导过程中可能有促进作用。③诱导后生长相关蛋白4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和神经巢蛋白基因表达改变不显著,说明Woodbury经典诱导方案可能为转录后水平即蛋白水平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骨髓干细胞神经苷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诱导分化免疫组化聚合酶链反应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生长相关蛋白4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 神经巢蛋白干细胞图片文章
下载PDF
增生性筋膜炎和增生性肌炎的诊断陷阱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黄萱 王绪明 +3 位作者 李艳 陈琼霞 陈莹 刘丽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7-569,共3页
目的探讨增生性筋膜炎(proliferative fasciitis,PF)和增生性肌炎(proliferative myositis,P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收集2例PF及4例PM,行常规HE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回顾性分析两种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并... 目的探讨增生性筋膜炎(proliferative fasciitis,PF)和增生性肌炎(proliferative myositis,PM)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收集2例PF及4例PM,行常规HE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回顾性分析两种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类病变病理学特征表现为增生的短梭形纤维母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其间夹杂成簇的神经节样细胞。免疫表型:短梭形细胞中vimentin、STAT6、p53均阳性;CD68在梭形细胞中散在阳性,在神经节样细胞中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5%。4例患者随访 1~ 49个月,均未复发,2例失访。结论 PF和PM是一类少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神经节样细胞是重要的形态学特点,其细胞数量占比较多,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p53基因突变可能参与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筋膜炎 增生性肌炎 神经节样细胞 P53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增生性筋膜炎2例临床病理分析
9
作者 张小丹 刘晓莉 蔡倩 《实用医技杂志》 2022年第7期774-775,F0003,共3页
目的 分析增生性筋膜炎的病理特征。方法 对东台市中医院2015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例增生性筋膜炎患者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的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皆为中老年男性,肿物分别位于肩部和腹壁,均为皮下单发,质地较... 目的 分析增生性筋膜炎的病理特征。方法 对东台市中医院2015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例增生性筋膜炎患者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的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皆为中老年男性,肿物分别位于肩部和腹壁,均为皮下单发,质地较硬,活动度不佳,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境界不太清晰,镜下见大量增生的肌纤维母细胞,形态多样,在胶原和黏液为主的间质中见神经节样大细胞,不规则,细胞核大,有1~2个大核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梭形细胞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Ki67指数均<5%。2例随访至今均未见复发。结论 增生性筋膜炎是一种梭形肌纤维母细胞增生的良性软组织病变,主要发生在肌筋膜上,可因外伤或其他诱因导致纤维母细胞迅速增大,易被误诊为软组织肉瘤,从而进行不必要的后续治疗,故应加强对该病的学习及认识,提高该病病理诊断的正确率,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炎 诊断 鉴别 神经节样细胞 纤维母细胞增生
下载PDF
增生性筋膜炎临床病理分析
10
作者 何福果 徐开梅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增生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例1为男性患者,74岁,发现右颌下区包块1周;例2为女性患者,71岁,发现左颈部包块1周,迅速长大3 d。观察2例增生性筋膜炎的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镜下见肿块由大量形态... 目的:探讨增生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例1为男性患者,74岁,发现右颌下区包块1周;例2为女性患者,71岁,发现左颈部包块1周,迅速长大3 d。观察2例增生性筋膜炎的组织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镜下见肿块由大量形态不规则的梭形细胞组成,呈致密区与疏松区交替排列。致密区中梭形细胞排列成编织状、席纹状。疏松区梭形细胞呈束带状排列于胶原和黏液样间质为主的间质中,其间可见神经节样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例1梭形细胞的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钙调蛋白结合蛋白和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呈阳性表达,不表达可溶蛋白-100(soluble protein-100,S-100)和细胞分化簇(cluster of differenation 34,CD34);例2梭形细胞的vimentin和SMA呈阳性表达,不表达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S-100、人黑色素相关抗体(human melanoma-related antibody 45,HMB45)和CD34,两例Ki-67阳性率均低于2%。结论:增生性筋膜炎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因其临床及病理特征,易被误诊为恶性肿瘤而予以后续的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故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筋膜炎 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 梭形细胞 神经节样细胞
下载PDF
Total synthesis of the aminopropyl functionalized ganglioside GM_1 被引量:2
11
作者 SUN Bin YANG Bo HUANG XueFei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期31-35,共5页
GM1 is a common ganglioside pentasaccharide present on mammalian cell surface.It has been shown t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and initiation of β-amyloid aggregation.In order to synthesize GM1,an... GM1 is a common ganglioside pentasaccharide present on mammalian cell surface.It has been shown t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and initiation of β-amyloid aggregation.In order to synthesize GM1,an efficient synthetic route was developed via a [3+2] strategy.The GM3 trisaccharide acceptor bearing an azido propyl group at the reducing end was prepared using the traditional acetamide protected sialyl thioglycosyl donor,which gave better stereoselectivity than sialyl donors protected with trichloroacetamide or oxazolidinone.The glycosylation of the axial 4-hydroxyl group of GM3 by the disaccharide donor was found to be highly dependent on donor protective groups.Donor bearing the more rigid benzylidene group gave low glycosylation yield.Replacing the benzylidene with acetates led to productive coupling and formation of the fully protected GM1 pentasaccharide.Deprotection of the pentasaccharide produced GM1 functionalized with the aminopropyl side chain,which will be a valuable prob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HYDRATE chemical synthesis GANGLIOSIDES GM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