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叉神经痛血管接触/压迫征象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尤超 柴维敏 +3 位作者 陈克敏 彭卫军 谭令 凌华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三叉神经痛(TN)患者及正常人群血管接触/压迫(NVC)征象分析,利用DTI导出量研究NVC征象下三叉神经纤维结构功能变化及对病理NVC征象的合理评估。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0年10月本院神经外科诊断为TN...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对三叉神经痛(TN)患者及正常人群血管接触/压迫(NVC)征象分析,利用DTI导出量研究NVC征象下三叉神经纤维结构功能变化及对病理NVC征象的合理评估。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0年10月本院神经外科诊断为TN的74例患者、37例存在NVC征象的正常志愿者以及37例不存在NVC征象的正常志愿者。利用高分辨磁共振及DTI功能学成像研究三叉神经痛功能改变。结果:NVC致三叉神经痛患者患侧三叉神经FA值均较健侧明显降低,而存在NVC征象的正常组和不存在NVC征象的正常组双侧三叉神经FA及ADC值均无明显差异。同时当FA相对值取0.92时,诊断三叉神经痛的特异性最高(81.1%),敏感性为60.8%。结论:FA值的降低可作为病理性NVC征象的诊断指标,并可寻求一个临界点作为诊断病理性NVC征象的定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率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血管接触/压迫
下载PDF
3.0T MRI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丁乔 谢明祥 +3 位作者 余云湖 程登贵 张学军 肖顺武 《贵州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303-304,共2页
三叉神经痛(TN)是最一种病因未完全明确的神经外科常见的面部神经痛,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常见的原因为三叉神经出脑干段(REZ)受到血管压迫结合神经的脱髓样变两种因素所致[1]。微血管减压术(MVD)为血管压迫... 三叉神经痛(TN)是最一种病因未完全明确的神经外科常见的面部神经痛,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常见的原因为三叉神经出脑干段(REZ)受到血管压迫结合神经的脱髓样变两种因素所致[1]。微血管减压术(MVD)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案,高分辨MRI是MVD术前评价的主要影像学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TN患者的3.0T高场MRI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神经根截面积测量,将其与术中所见对比分析,旨在探讨MRI显示神经血管关系,定量测量原发性TN患者三叉神经截面积的大小,为MVD提供更多的术前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三叉神经 血管减压术 神经血管接触/压迫
下载PDF
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对面肌痉挛病因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林青 童绥君 +2 位作者 曲红丽 郑希尧 庄雄杰 《疑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18-220,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面肌痉挛(HFS)病因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HFS患者52例(观察组)和健康成人20例(对照组)进行MRTA检查,观察3D-TOF成像序列结合3D-CISS序列中脑桥小脑角(CPA)池内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与手术结...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对面肌痉挛(HFS)病因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HFS患者52例(观察组)和健康成人20例(对照组)进行MRTA检查,观察3D-TOF成像序列结合3D-CISS序列中脑桥小脑角(CPA)池内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盲法对照。结果观察组患侧与健侧及对照组相比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TA对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的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86.7%,阳性预测值为88.9%,阴性预测值为92.9%。结论MRTA证实面肌痉挛患者在面神经出脑干段(REZ)存在神经血管接触或压迫。MRTA诊断CPA池内血管接触或压迫敏感度和真实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神经血管接触/压迫 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尤超 柴维敏 +3 位作者 张卫峰 谭令 陈克敏 赵卫国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4期340-345,共6页
目的:利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行神经根微血管减压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 目的:利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行神经根微血管减压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HR-MRI,包括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及三维快速稳态自由进动成像(3D-FIESTA)序列采集原始横断面三维数据,分别重建平行于神经脑池段的斜矢状面及垂直于神经的冠状面,从多角度共同观察研究其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及邻近脑干与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行双盲对照。结果:78例(97.50%)患者显示一支或多支神经血管接触和(或)压迫(neurovascular contact/compression,NVC)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或其邻近脑干,其中54例(67.50%)显示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其他血管包括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及某些静脉。NVC点距神经出脑干平均距离为(2.80±0.73)mm,其中42例(52.50%)NVC发生在近端(NVC点距神经出脑干根部距离≤3mm),27例(33.75%)发生在远端(NVC点距神经出脑干根部距离>3mm),9例(11.25%)仅存在血管与三叉神经邻近脑干接触。联合应用3D-TOF和3D-FIESTA,其诊断灵敏度达97.44%,特异度为100%,准确率达97.50%。结论:HR-MRI检查不仅有利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 血管神经接触/压迫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