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蝶窦的形态变化及其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喻汉华 郑晓华 +3 位作者 谢宝君 袁家骥 陈哲 万家华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269-272,共4页
目的:观测蝶窦的形态变化及其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为有关蝶窦的手术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对148例患者行鼻窦冠状位及横断位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从不同方位观察测量蝶窦的形态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结果:蝶骨体及其骨性突... 目的:观测蝶窦的形态变化及其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为有关蝶窦的手术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对148例患者行鼻窦冠状位及横断位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从不同方位观察测量蝶窦的形态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结果:蝶骨体及其骨性突起的气化状况及程度变化很大,蝶骨小翼及前床突气化率与视神经管向蝶窦内的突出率相关(x2 = 60. 640,P< 0. 001)。斜坡气化率与颈内动脉向蝶窦内的突出率亦具显著相关性(χ2 =81.036,P<0.001)。翼突气化率与翼管向蝶窦内的突出率亦相关(χ2=9.317,P=0.002)。结论:蝶骨体及其骨性突起的气化状况影响其毗邻血管神经与蝶窦的距离及其向蝶窦内突出程度及位置。在对蝶窦形态大小各异的患者行有关蝶窦的手术前应从各方位充分了解蝶窦与其毗邻血管神经空间关系,减少损伤这些血管神经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窦 CT 神经血管结构
下载PDF
手术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11例 被引量:4
2
作者 何世发 傅先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7-108,共2页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手术治疗 海绵窦区 神经血管结构 神经功能障碍 大出血
下载PDF
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诊断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9
3
作者 刘依凝 程敬亮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79-481,共3页
关键词 颅底脊索瘤 影像学诊断 神经血管结构 立体定向放射技术 低度恶性肿瘤 颈静脉孔区 神经影像学 颅底外科学 颅内脊索瘤 临床表现
下载PDF
经双额底至终板入路的显微解剖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俊石 刘恩重 +1 位作者 蔺友志 王宪忠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4-545,共2页
目的 经双额底至终板的解剖路径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比较常用 ,尤其通过此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内病变。该局部解剖涉及一些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 ,因此我们对此入路进行了显微解剖观察 ,为在手术中如何既显露充分 ,又避免损伤这些结构提供依... 目的 经双额底至终板的解剖路径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比较常用 ,尤其通过此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内病变。该局部解剖涉及一些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 ,因此我们对此入路进行了显微解剖观察 ,为在手术中如何既显露充分 ,又避免损伤这些结构提供依据。方法 用 10个经 10 %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 ,在解剖观察之前 ,分别对每个标本用掺有红颜料的乳胶进行经动脉血管灌注 ,按双额底入路途径 ,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结果 额极至终板的距离平均 57.2 mm;终板的高 (视交叉上缘至前连合下缘的距离 )平均 11.7mm;宽 (两视束内缘距离 )平均 12 .0 mm;面积平均 51.2 5mm2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位于终板前上方 ,其穿通支数量平均 3 .3支 ,向后走行。终板易于显露和辨认。结论 此入路几乎不损伤神经血管结构 ,较为安全 ;但应注意额窦开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板 手术入路 显微解剖 神经血管结构
下载PDF
超选择栓塞联合显微手术切除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凡 出良钊 +3 位作者 胡阳春 杨华 隋健美 刘健 《贵州医药》 CAS 2008年第7期596-598,共3页
关键词 蝶骨嵴脑膜瘤 显微手术切除 超选择栓塞 临床价值 肿瘤供血动脉 神经血管结构 全脑血管造影 术中出血
下载PDF
天幕上下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手术入路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安凯 万经海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05年第4期351-355,共5页
松果体区和三脑室后部位置深,血管复杂密集,向来被认为是对神经外科医生极具挑战性的区域。此区病变的手术入路经典的有Poppen和Krause入路,近年来经天幕上下间隙又有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经小脑上经天幕入路、联合天幕上下经横窦入... 松果体区和三脑室后部位置深,血管复杂密集,向来被认为是对神经外科医生极具挑战性的区域。此区病变的手术入路经典的有Poppen和Krause入路,近年来经天幕上下间隙又有旁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经小脑上经天幕入路、联合天幕上下经横窦入路、经枕经双侧天幕入路等几种手术入路,利用天幕上下间隙从不同方向、范围显露松果体区病变。充分利用天幕上下自然间隙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切除率的关键。熟悉间隙内桥静脉、硬脑膜窦和四叠体池内神经血管结构是更好进行此区手术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幕上间隙 天幕下间隙 显微解剖 手术入路 天幕上下 显微外科解剖 间隙 经小脑上经天幕入路 松果体区病变 神经血管结构
下载PDF
侧颅底外科手术入路新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马莉 郑鸣 《解剖与临床》 2006年第5期360-362,共3页
关键词 外科手术入路 侧颅底 影像学诊断技术 显微解剖学 手术径路 神经血管结构 颅底外科 显微外科技术
下载PDF
1例经口咽入路斜坡脊索瘤切除的护理
8
作者 蔡友锦 蓝海 +1 位作者 李雪冰 国宁 《现代临床护理》 2006年第6期70-71,共2页
关键词 斜坡脊索瘤 经口咽入路 护理 颅底脊索瘤 神经血管结构 周围组织 好发部位 神经外科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肿瘤的护理
9
作者 彭静 李翠红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5-625,共1页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肿瘤 神经血管结构 护理 肿瘤手术 神经外科 神经 并发症 手术后
下载PDF
1例右侧岩尖脑膜瘤病人的护理
10
作者 陈兰 蔡慧敏 《护理研究(下半月)》 2005年第5期850-850,共1页
关键词 脑膜瘤 护理 病人 右侧 Meckel 神经血管结构 小脑幕切迹 中年女性 生长缓慢 矢状窦旁 岩骨斜坡 颈静脉孔 基底动脉 颅底部 岩尖区 内听道 发病率 并发症 病死率 肿瘤 颅内 脑干
下载PDF
颈胸结合部前方手术入路
11
作者 刘道德 石道原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4年第4期302-303,共2页
关键词 颈胸结合部 前方 手术入路 神经血管结构 锁骨下动脉 锁骨下静脉 颈总动脉 胸锁关节 主动脉弓 喉返神经 交感神经 前路手术 结构 胸导管 疾患
下载PDF
远外侧入路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恒柱 王晓东 兰青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远外侧入路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术后并发症 神经血管结构 神经外科手术 颅颈交界区 暴露困难 枕骨大孔
下载PDF
下岩斜区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玉海 王春莉 卢亦成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56-658,F0002,共4页
目的研究下岩斜区神经血管间的关系及其分布和走行特点、血管穿支的分布特点等,为下岩斜区的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用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在镜下从不同方向研究下岩斜区神经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 目的研究下岩斜区神经血管间的关系及其分布和走行特点、血管穿支的分布特点等,为下岩斜区的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用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在镜下从不同方向研究下岩斜区神经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显微解剖关系。结果舌咽神经通常以单干起源,迷走神经常由较多大小不等的神经根构成,舌下神经以两束者多见。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走行可分为五段,延髓前段、延髓外侧段、扁桃体延髓段、扁桃体远段和皮质段;PICA的起源和走行变异最大,PICA的穿支主要发自第二、第三和第四段,供应延髓和第四脑室,PICA与Ⅸ、Ⅹ、Ⅺ最为密切。椎动脉一般从后壁发出穿支供应延髓的腹侧,并发出脊髓前动脉。结论(1)下岩斜区神经血管结构众多而复杂,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下岩斜区的显微解剖是策划下岩斜区手术入路、减少术中并发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2)PICA的扁桃体远段穿支变异有以下特点:当两侧PICA管径相近时,两侧都发出较多的穿支供应第四脑室的脉络丛及延髓帆;当一侧PICA缺如,而由同侧的小脑前下动脉代替供血时,对侧的PICA在此段发出多个穿支供应第四脑室脉络丛和延髓帆;当两侧的PICA均缺如时第四脑室脉络丛和延髓帆主要由管径较粗的一侧血管发出穿支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岩斜区 颞骨岩部 应用解剖 岩斜区 神经血管结构 脑室脉络丛 延髓外侧 PICA 术中并发症 走行特点
下载PDF
上岩斜区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玉海 王春莉 卢亦成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96-498,F003,共4页
目的研究上岩斜区神经血管间的关系及其分布和走行特点、血管穿支的分布特点等,为岩斜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用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在镜下从不同方向研究上岩斜区神经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及其... 目的研究上岩斜区神经血管间的关系及其分布和走行特点、血管穿支的分布特点等,为岩斜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用15例血管经彩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在镜下从不同方向研究上岩斜区神经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显微解剖关系。结果滑车神经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处距动眼神经约5.38(4.16~6.86)mm。大脑后动脉的走行可分成三段,中脑前段、中脑外侧段和中脑后段,在前两段常有穿支发出,供应中脑的腹外侧,而中脑后段无穿支发出。小脑上动脉的走行可以分成四段,中脑桥脑前段、中脑桥脑外侧段、中脑小脑段和皮质段。在第一段小脑上动脉的起源变异较大,在这四段中小脑上动脉均发出穿支供应中脑或桥脑,以外侧段最多。结论(1)上岩斜区神经血管结构众多而复杂,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上岩斜区的显微解剖是策划上岩斜区手术入路、减少术中并发症的重要前提和保证。(2)由于高位基底动脉头端的存在,在从事上岩斜区手术前,一定要明确基底动脉头端与鞍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岩斜区 应用解剖 小脑上动脉 神经血管结构 基底动脉 解剖学基础 大脑后动脉 术中并发症 走行特点 成人尸体 乳胶灌注 解剖关系 周围结构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手术入路 显微解剖 中脑 穿支 分布 小脑幕 腹外侧 桥脑 手术前
下载PDF
第三脑室的显微解剖及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15
作者 石怀智 朱红伍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125-127,共3页
第三脑室是位于两侧间脑之间的狭窄腔隙,周围有重要的脑功能区,与丘脑、下丘脑、Willis环、大脑大静脉系统等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毗邻,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一直是神经外科比较棘手的难点之一。经过多名国内外神经外科专家不懈努力,创造并完... 第三脑室是位于两侧间脑之间的狭窄腔隙,周围有重要的脑功能区,与丘脑、下丘脑、Willis环、大脑大静脉系统等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毗邻,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一直是神经外科比较棘手的难点之一。经过多名国内外神经外科专家不懈努力,创造并完善了多种手术入路,使这一部位肿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由70年代的30%~70%降至5%~10%。现将第三脑室显微解剖及相关手术入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第三脑室 显微解剖 神经外科专家 WILLIS环 神经血管结构 脑功能区 静脉系统
下载PDF
岩骨周围肿瘤手术入路进展
16
作者 张长风 陈礼刚 李定君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8年第3期235-237,共3页
关键词 岩骨周围肿瘤 颅底手术入路 神经血管结构 显微外科技术 手术死亡率 好发部位 小脑幕孔 肿瘤位置
下载PDF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伟国 叶红星 +2 位作者 沈宏 杨小锋 姚瑜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4-356,共3页
关键词 显微手术治疗 1990~2002年 脑外海绵状血管 颅内海绵状血管 神经血管结构 术前诊断 海绵窦区 神经外科 中颅窝
原文传递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娟 贺慧兰 李润香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2期42-43,共2页
面肌痉挛是面神经受到异常血管压迫后,反复发生短时间的异常兴奋,表现为面部表情肌无痛、无意识的不自主抽动。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因其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点,已成为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微血管... 面肌痉挛是面神经受到异常血管压迫后,反复发生短时间的异常兴奋,表现为面部表情肌无痛、无意识的不自主抽动。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因其具有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点,已成为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微血管减压术涉及后颅窝桥小脑角区,该区包含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术后可出现颅内出血、感染、面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血管减压术 术后并发症 面肌痉挛 治疗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护理 神经血管结构 面部表情肌
原文传递
神经内镜联合显微镜治疗小脑脑桥角表皮样囊肿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兵 鲁晓杰 +2 位作者 李江安 王清 王鹏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77-679,共3页
表皮样囊肿占到颅内肿瘤的1%,其中40%-60%好发于小脑脑桥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肿瘤具有沿着蛛网膜间隙生长的特点,包绕周边的神经血管结构,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我们自2007年1月到2011年12月应用内镜结合显... 表皮样囊肿占到颅内肿瘤的1%,其中40%-60%好发于小脑脑桥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肿瘤具有沿着蛛网膜间隙生长的特点,包绕周边的神经血管结构,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我们自2007年1月到2011年12月应用内镜结合显微镜微创切除CPA表皮样囊肿共11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样囊肿 小脑脑桥角 神经内镜 治疗方法 显微镜 神经血管结构 颅内肿瘤 angle
原文传递
颅咽管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现代概念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良学 杨朝华 游潮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4期27-29,共3页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CP)是最常见的先天性上皮源性的颅内肿瘤,常位于鞍区,发病率高居鞍区原发肿瘤第二位。肿瘤常紧邻视路、下丘脑、垂体(柄)及Will’s环等重要神经血管结构。临床起病隐匿,早期以内分泌紊乱为主,后期...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CP)是最常见的先天性上皮源性的颅内肿瘤,常位于鞍区,发病率高居鞍区原发肿瘤第二位。肿瘤常紧邻视路、下丘脑、垂体(柄)及Will’s环等重要神经血管结构。临床起病隐匿,早期以内分泌紊乱为主,后期可压迫视神经、下丘脑导致尿崩、失明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临床治疗多采用手术切除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手段,但目前治疗效果仍欠理想,且缺乏公认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的标准及规范,本文结合新近文献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治疗 颅咽管瘤 现代概念 诊断 随访 神经血管结构 颅内肿瘤 内分泌紊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