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双眼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一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常艳宇 邱伟 +2 位作者 王辉 陆正齐 胡学强 《新医学》 2014年第4期278-280,共3页
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NCM)是一种较罕见的以先天性黑色素痣及脑膜或脑实质黑色素细胞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疾病,多数患者在出生后2年内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成年后起病少见。该文报道1例成人起病,以双眼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NCM病例... 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NCM)是一种较罕见的以先天性黑色素痣及脑膜或脑实质黑色素细胞增生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疾病,多数患者在出生后2年内即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成年后起病少见。该文报道1例成人起病,以双眼视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NCM病例,经手术切除脑内病灶及行化学与放射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该病例提示NCM可以成年起病,且成年起病的临床表现与幼儿不同,主要表现为由颅内占位及颅内结构受压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皮肤黑素沉着症 视力 黑色素瘤
下载PDF
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马二奎 孙玉今 肖江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3-973,共1页
患儿男,15个月,出生时发现全身多发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约黄豆至手掌大小,遍及头面、躯干、四肢、下腹部、腰臀及会阴部;表面粗糙稍隆起于皮肤,其上附有黑色毛发(图1),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增大。患儿出生1个月后癫痫发作,以苯巴比妥控制... 患儿男,15个月,出生时发现全身多发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约黄豆至手掌大小,遍及头面、躯干、四肢、下腹部、腰臀及会阴部;表面粗糙稍隆起于皮肤,其上附有黑色毛发(图1),随年龄增长而增多、增大。患儿出生1个月后癫痫发作,以苯巴比妥控制癫痫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序列症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娄珊 周英 刘素云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0年第3期115-116,共2页
关键词 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序列 儿童 临床分析
下载PDF
β-促黑素细胞刺激素与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皮肤色素沉着的关系及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石岩 邵晓琳 +3 位作者 侯玉龙 许清玉 马东红 郭明好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2年第9期1065-1068,共4页
目的探讨β-促黑素细胞刺激素(beta of 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β-MSH)与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皮肤色素沉着(skin pigmentation,SP)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以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各项临床生化指标为制订治疗方... 目的探讨β-促黑素细胞刺激素(beta of 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β-MSH)与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皮肤色素沉着(skin pigmentation,SP)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以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各项临床生化指标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减少其发生皮肤色素沉着的概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总体缓解率。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医院完整诊断并确诊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5期患者70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入院时血浆中β-MSH水平,以中位数分为高β-MSH水平和低β-MSH水平两组进行基线特征比较;同时根据肉眼观察皮肤情况选取不同皮肤色度的15例患者,由皮肤科医师进行皮肤活检,分别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免疫组化,采用Spearman方法分析血浆β-MSH与黑色素细胞数量的相关性。腹主动脉钙化(abdominal aorrtic calcification,AAC)评分:两位放射科医师背靠背评估AAC得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β-MSH与CKD 5期皮肤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结果不同皮肤色度的15例患者血浆β-MSH水平与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呈显著相关性(r=0.814,P<0.001)。与低水平血浆β-MSH组比较,高水平血浆β-MSH组透析龄、血尿素氮、血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均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高水平血浆β-MSH组的ACC评分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4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龄、血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是高水平血浆β-MSH的危险因素,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是其保护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尿素氮、超敏C反应蛋白是高水平血浆β-MSH的危险因素,eGFR是其保护因素。结论CKD 5期患者皮肤色素沉着的严重程度与血浆β-MSH水平密切相关,皮肤色素沉着越深,β-MSH水平越高。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素氮是CKD 5期患者皮肤色素沉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5期 腹膜透析 皮肤色素沉着 β-黑素细胞刺激素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蛋白酶激活受体-2在皮肤色素沉着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申宇鸿 赵广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88-190,共3页
皮肤色素沉着在很大程度上受黑素小体向角质形成细胞内转运和再分布、降解的影响。而目前发现黑素小体转运的重要调节剂是蛋白酶活性受体2(PAR-2),上调或下调PAR-2活性可提高或减少黑素体转运并影响色素沉着。应用蛋白酶激活受体-2抑制... 皮肤色素沉着在很大程度上受黑素小体向角质形成细胞内转运和再分布、降解的影响。而目前发现黑素小体转运的重要调节剂是蛋白酶活性受体2(PAR-2),上调或下调PAR-2活性可提高或减少黑素体转运并影响色素沉着。应用蛋白酶激活受体-2抑制剂在治疗皮肤色素沉着疾病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激活受体-2 黑素小体转运 皮肤色素沉着
下载PDF
免疫-神经-皮肤网络与紫外线 被引量:3
6
作者 宋秀祖 毕志刚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4年第6期357-359,共3页
皮肤中的神经纤维可以分泌多种神经调质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神经肽Y等。皮肤中的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成纤维细胞都有表达阿黑皮素原及其衍生肽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α -促黑素等神经肽的潜力。神经肽还可来自于免疫细胞 ... 皮肤中的神经纤维可以分泌多种神经调质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神经肽Y等。皮肤中的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成纤维细胞都有表达阿黑皮素原及其衍生肽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α -促黑素等神经肽的潜力。神经肽还可来自于免疫细胞 ,如朗格汉斯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他们之间形成一个复杂的免疫神经皮肤网络。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以调节这个网络合成和分泌神经调质 ,导致黑素合成和免疫抑制反应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神经 免疫 神经调质 分泌 α-黑素 黑素合成 络合 紫外线 反应
下载PDF
某焦化厂职业危害及作业工人皮肤黑色素沉着症的调查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平镇 李夫国 《预防医学论坛》 2005年第1期20-21,共2页
[目的 ]探讨某焦化厂职业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 [方法 ] 2 0 0 1年 4月对枣庄市某焦化厂生产车间工人进行健康查体 ,测定空气中 3 ,4 苯并芘浓度。 [结果 ]调查 45 4人 ,皮肤黑色素沉着症患病率为 62 3 3 % ,其中 2 5 5人符... [目的 ]探讨某焦化厂职业危害因素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 [方法 ] 2 0 0 1年 4月对枣庄市某焦化厂生产车间工人进行健康查体 ,测定空气中 3 ,4 苯并芘浓度。 [结果 ]调查 45 4人 ,皮肤黑色素沉着症患病率为 62 3 3 % ,其中 2 5 5人符合光毒皮炎后继发性色素沉着 ;车间空气中 3 ,4 苯并芘浓度为 66 4~ 197μg/10 0m3 ,均超出国家正常标准 (2 5~ 40μg/10 0m3 )。 [结论 ]某焦化厂生产车间工人皮肤黑色素沉着症患病率较高 ,车间空气中 3 ,4 苯并芘浓度严重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危害 皮肤黑色素沉着 3 4-苯并芘 焦化厂 作业工人
下载PDF
老年性雀斑样痣和皮肤老化的表皮-真皮黑素轴和噬黑素细胞因子XIIIa的改变
8
作者 nver N. Freyschmidt-Paul P. +2 位作者 Hrster S. H.-P. Elssser 朱国兴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6年第9期36-37,共2页
Background: Senile lentigo (SL) is a pigmentation disorder that occurs predominantly on the dorsa of the hands, the forearms and the face; its incidence increases with age. Histological hallmarks of SL lesions are hyp... Background: Senile lentigo (SL) is a pigmentation disorder that occurs predominantly on the dorsa of the hands, the forearms and the face; its incidence increases with age. Histological hallmarks of SL lesions are hyperpigmentation of the epidermis and elongation of the epidermal rete ridges.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α -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 endothelin-1 or stem cell factor are involved in the onset and maintenance of the increased pigmentation. Alterations of the dermal compartment have not yet been analysed in detail in SL. Objectives: To study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melanin in the dermis from SL and aged skin, biopsies from 12 subjects were morphologically analys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in comparison with unaffected skin. Methods: Punch biopsies of SL and adjacent skin from 12 male or female volunteers aged 52- 81 years were prepared for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amples were analysed by morphological, morphometric, histochem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Results: The epidermis from SL reveale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such as hyperpigmentation of basal keratinocytes and the formation of elongated rete ridges. S100+ melanocytes in the stratum basale were not markedly increased, indicating that the hyperpigmentation is predominantly due to changes in melanin synthesis, distribution or turnover. Quantification of epidermal cells expressing the proliferation marker Ki67 did not show an increase of this parameter in SL, indicating that at least in the established lesion cell proliferation is not enhanced. We further focused on the dermal compartment and observed granulated cells which were more abundant in SL. Electron microscopic and histochemic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granulation of these cells is based on melanosomes, mostly present in large melanosomal complexes. Immunohistochemistry using antibodies to CD68 and factor XIIIa (FXIIIa) showed these melanophages to be predominantly FXIIIa+ dermal dendrocytes, which were about six times more abundant than CD68+ macrophages. Conclusions: In SL an increased number of melanophages was found compared with unaffected skin from the same subject. These melanophages were identified as FXIIIa+ dermal dendrocytes. Possible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of the massive melanin uptake by dermal dendrocyte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黑素细胞激素 干细胞因子 皮肤老化 雀斑样痣 真皮层 老年性 表皮 色素沉着性疾病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宁 刘尊敬 +5 位作者 李刚 肖波 刘运海 李国良 吕冰清 梁静慧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3-717,共5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分析2例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NCM)和4例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PLM)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术中与病理所见。结果:6例患者均以颅高压、癫痫为主要临床特征,CT或MRI有不...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病变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分析2例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NCM)和4例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PLM)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术中与病理所见。结果:6例患者均以颅高压、癫痫为主要临床特征,CT或MRI有不同程度异常发现;2例NCM自出生后即有全身皮肤多处大片黑色素痣;4例PLM则无皮肤色素沉着及黑色斑块,其脑组织病理报告均发现脑膜黑色素瘤细胞。结论:颅高压、癫痫性发作是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病变主要临床表现,皮肤损害、影像学改变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 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瘤 临床表现 病理检查
下载PDF
刺鼠信号蛋白对自体移植皮片中黑素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薛春雨 邢新 +3 位作者 李蠡 张敬德 蒋平 龚志锦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69-972,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刺鼠信号蛋白对自体移植皮片中黑素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认识自体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的原因。方法:建立过度色素沉着的自体移植皮片动物模型,皮片下分别注射刺鼠信号蛋白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利用RT-PCR方法检测刺鼠信... 目的:通过检测刺鼠信号蛋白对自体移植皮片中黑素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认识自体移植皮片过度色素沉着的原因。方法:建立过度色素沉着的自体移植皮片动物模型,皮片下分别注射刺鼠信号蛋白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利用RT-PCR方法检测刺鼠信号蛋白作用后自体移植皮片(n=12)黑素细胞中酪氨酸酶mRNA的表达,银染-丽春红染色后检测皮片中黑色素的含量,并与对照组(n=13)及正常豚鼠皮肤(n=5)相比较。结果:经刺鼠信号蛋白作用后,皮片中酪氨酸酶mRNA表达和黑素含量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皮片和正常豚鼠皮肤相比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刺鼠信号蛋白在自体移植皮片中,能竞争性拮抗α-黑素细胞刺激素的黑素合成作用,使皮片着色能力降低。进一步证明了皮片移植后表皮细胞中α-黑素细胞刺激素的表达上调是皮片呈过度色素沉着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鼠信号蛋白 Α-黑素细胞刺激素 酪氨酸酶 皮肤移植 色素沉着过多
下载PDF
以脊髓病变为突出表现的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症一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馨 卢志杰 +1 位作者 李超 范进 《华西医学》 CAS 2022年第9期1435-1437,共3页
病例介绍患者,男,15岁,主诉“双下肢无力2个月余,行走不稳伴麻木1周”于2020年10月1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出现双下肢无力,1周前出现双下肢麻木、行走不稳。10年前有高热、晕厥、抽搐史,诊断为“癫痫”,间断服用“某抗癫痫胶囊、奥... 病例介绍患者,男,15岁,主诉“双下肢无力2个月余,行走不稳伴麻木1周”于2020年10月19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出现双下肢无力,1周前出现双下肢麻木、行走不稳。10年前有高热、晕厥、抽搐史,诊断为“癫痫”,间断服用“某抗癫痫胶囊、奥卡西平”,每半年或1年发作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皮肤黑色素沉着 脊髓病变 黑色素痣
原文传递
遗传性皮肤病
12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08年第1期22-22,共1页
关键词 遗传性皮肤 A型着色性干皮病 神经纤维瘤病 细胞系建立 无义突变 沉着 进行性 家族性
下载PDF
内分泌、代谢、营养障碍性皮肤病
13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08年第3期167-169,共3页
关键词 营养障碍性皮肤 阴囊特发性皮肤沉着 结节性皮肤狼疮黏蛋白病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坏死松解性游走性红斑 内分泌 假性黑棘皮病 莱特勒-西韦病
下载PDF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巨肢症一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宛四海 曹秀红 +2 位作者 周翠岚 王婷 许家驹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5-765,共1页
患儿男,7岁。发现双下肢不等长、活动不便5年来我院就诊。入院体检:患儿一般状况好,发育正常,右下肢长于左下肢约5cm,行走不便,右下肢周径大于左下肢,双下肢皮肤表面及弹性无异常,胸背部皮肤可见散在的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棕... 患儿男,7岁。发现双下肢不等长、活动不便5年来我院就诊。入院体检:患儿一般状况好,发育正常,右下肢长于左下肢约5cm,行走不便,右下肢周径大于左下肢,双下肢皮肤表面及弹性无异常,胸背部皮肤可见散在的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棕褐色色素沉着斑(牛奶咖啡斑),同时可见大小不一的多发性皮下结节,尤以背部多见,其外祖母、母亲周身皮肤均有上述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巨肢 双下肢不等长 褐色色素沉着 皮肤表面 入院体检 皮下结节 左下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