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剧《三祭江》之孙尚香形象把握与艺术表达
1
作者 蔡红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0-123,共4页
《三祭江》是一部经典的川剧折子戏,是一部典型的多声腔唱功戏。其主角孙尚香作为一起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具有悲剧性和传奇性。《三祭江》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安排上具有情节简单、情感复杂、身份多样的特点。演绎和塑造好孙尚香这个角色,... 《三祭江》是一部经典的川剧折子戏,是一部典型的多声腔唱功戏。其主角孙尚香作为一起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具有悲剧性和传奇性。《三祭江》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安排上具有情节简单、情感复杂、身份多样的特点。演绎和塑造好孙尚香这个角色,需要把握和厘清剧中人物关系,了解和熟悉多声腔特点,创新与突破演唱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剧《三祭江 艺术形象 艺术表达
原文传递
孙尚香祭江
2
作者 葛连丰 《曲艺》 2018年第5期79-81,共3页
【幕后唱:浩浩荡荡. 莽莽苍苍。 【孙尚香上。 尸阻江流涛呜咽, 血染草木山带伤。 吴蜀战场烟未尽, 江岸上走来我孙尚香。
关键词 单出头 《孙尚香祭江 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
原文传递
东方的“鱼皮部落”
3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张玥 +1 位作者 袁志柱 张阳光 《华夏人文地理》 2004年第2期138-157,6,共20页
“鱼皮的衣服做工精美,但已几乎无人会做了”“传统的桦树皮独木舟只有祭祀时才能见到”“他们民族的口头史诗《依玛堪》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唱了”——这是民族文化的悲哀。
关键词 赫哲族 民俗文化 “滩地” 祭江 生活习惯
下载PDF
杨潮观《诸葛亮夜祭泸江》与云南保山香童戏——中国古典戏剧镇魂母题研究(一)
4
作者 麻国钧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 2019年第1期368-381,共14页
在悠长的中国历史中,戏曲与民间祭祀戏剧、傩戏等,先后发生,持续发展,形成无比丰富文化风景。它们共生、共存于辽阔的地域,存续于各民族文化生活之中。既然这样,各自在不同的文化空间存续过程中,是否发生关联以及怎样的关系呢?本文从镇... 在悠长的中国历史中,戏曲与民间祭祀戏剧、傩戏等,先后发生,持续发展,形成无比丰富文化风景。它们共生、共存于辽阔的地域,存续于各民族文化生活之中。既然这样,各自在不同的文化空间存续过程中,是否发生关联以及怎样的关系呢?本文从镇魂角度为切入口,寻求杨潮观杂剧《诸葛亮夜祭泸江》与云南保山香童戏在创作构思、起源发生、演出形态等异同点展开讨论,并结合笔者两次在保山的实地考察、观摩演出所获得之鲜活的文史与现场资料佐证本文所提出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潮观 《诸葛亮夜 保山香童戏 比较 镇魂母题
原文传递
街津口看工江
5
作者 郭德文 《奋斗》 2002年第7期54-54,共1页
应赫哲族渔民画家尤永贵老人的邀请,4月的一天笔者专程前往同江市的渔猎旅游圣地赫哲人的故乡——街津口看开江和祭江仪式。
关键词 街津口 祭江仪式 仪式 旅游资源 民族习俗 黑龙
原文传递
论荣国府演《荆钗记》和林黛玉对王十朋的“讥讽”
6
作者 李玫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6-73,共28页
王熙凤生日荣国府演戏,演出剧目为《荆钗记》。林黛玉看到《男祭》一出戏时讥讽戏中人物王十朋,实是表达对贾宝玉是日到井台边祭祀金钏的"不满"。《荆钗记》这一剧目的选择,既反映了《荆钗记》在清代流行的实情,又恰到好处地... 王熙凤生日荣国府演戏,演出剧目为《荆钗记》。林黛玉看到《男祭》一出戏时讥讽戏中人物王十朋,实是表达对贾宝玉是日到井台边祭祀金钏的"不满"。《荆钗记》这一剧目的选择,既反映了《荆钗记》在清代流行的实情,又恰到好处地引出了林黛玉对王十朋的议论,从细微处凸显出宝黛间的亲密关系和林黛玉言谈机智的特点。以此延伸而论述林黛玉言语锋利只针对特定的人和事,她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身份意识,但对何人何事显露锋芒,她有所判断和节制。《红楼梦》庚辰本将《男祭》改为《祭江》,这一改动曾令研究者困惑。通过梳理分析明刊本《荆钗记》不同版本情节差异以及明清两代《时祀》演出本出目的变化,解答庚辰本为何将《男祭》改为《祭江》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钗记 林黛玉 王十朋 祭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