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南戏祭祀演剧考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欧阳江琳 《文化遗产》 CSSCI 2014年第2期45-53,157,共9页
由于受到国家祭祀政策的影响,明代民间祭祀活动大体呈现为从明初沉寂到中叶渐盛的发展态势。本文结合南戏剧本文献、戏台文物以及现存地方南戏遗存之状况,推论出:明代前中期,南戏祭祀演剧较为活跃,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 由于受到国家祭祀政策的影响,明代民间祭祀活动大体呈现为从明初沉寂到中叶渐盛的发展态势。本文结合南戏剧本文献、戏台文物以及现存地方南戏遗存之状况,推论出:明代前中期,南戏祭祀演剧较为活跃,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里社祭祀向宗族祭祀的演进,南戏祭祀演剧呈现出娱乐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既有专门的仪式剧,也有融仪入戏的娱乐剧,两者交相影响,共存兼融。而明代南戏道德伦理剧的兴盛,也与祭祀组织的管理思想和方式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戏 祭祀 戏台建制 形态 道德伦理剧
下载PDF
试论白字戏剧目的祭祀仪式性
2
作者 詹双晖 《文化遗产》 2008年第3期19-24,共6页
白字戏是在乡社祭祀赛会环境中生长的地方戏曲,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祭祀演剧始终是其最主要的演出方式,而白字戏受众群的主体也始终是乡社文盲与半文盲的中下阶层。这两个方面对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呈现出鲜明... 白字戏是在乡社祭祀赛会环境中生长的地方戏曲,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祭祀演剧始终是其最主要的演出方式,而白字戏受众群的主体也始终是乡社文盲与半文盲的中下阶层。这两个方面对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呈现出鲜明的祭祀仪式特征。其祭祀仪式性具体体现在祭祀主题、祭祀结构程式以及讲究吉祥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字戏 海陆丰 祭祀 白字戏剧目 祭祀仪式性
下载PDF
二仙神庙祭祀演剧中的仪式性戏剧
3
作者 丁雅琳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61-66,共6页
二仙指“乐氏二女”,是上党(晋东南)地区特有的地方女性神灵。二仙神庙祭祀演剧指以祭祀二仙为目的的戏剧活动,它包括仪式性戏剧和文艺性戏剧。在祭祀活动的文献资料和庙内现存碑刻中,梳理出诸多关于仪式性戏剧的散见记载,印证了戏剧发... 二仙指“乐氏二女”,是上党(晋东南)地区特有的地方女性神灵。二仙神庙祭祀演剧指以祭祀二仙为目的的戏剧活动,它包括仪式性戏剧和文艺性戏剧。在祭祀活动的文献资料和庙内现存碑刻中,梳理出诸多关于仪式性戏剧的散见记载,印证了戏剧发展的阶段性流动形态。通过文献爬梳和碑刻整理,结合田野调查以及上党地区仪式性戏剧的相关资料,得以窥见历史上二仙神庙祭祀演剧中的仪式性戏剧形态:社赛型与坛醮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祀 仪式性戏剧 泛戏剧形态 二仙信仰
下载PDF
试论《元刊杂剧三十种》的版本性质 被引量:20
4
作者 小松谦 金文京 黄仕忠 《文化遗产》 2008年第2期1-10,157,共11页
"元刊杂剧三十种"①题目标有"古杭新刊"、"大都新编"等词,表明它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读物,刊刻于杭州。这些剧本系正末、正旦用的演出本。从马致远杂剧中出现吴文正(1249-1333)谥号等情况,可知其刊行于... "元刊杂剧三十种"①题目标有"古杭新刊"、"大都新编"等词,表明它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读物,刊刻于杭州。这些剧本系正末、正旦用的演出本。从马致远杂剧中出现吴文正(1249-1333)谥号等情况,可知其刊行于元末,而且在传演中受到不断的改动,某些版本有覆刻、补刻的痕迹,其刷印已迟至明初。据版式行款,可知是由四个左右书坊的刊本汇集而成。这些版本大多留有祭祀演剧的痕迹,并且多有帝王或类帝王角色出场,因明代不允许"驾头杂剧"演出,这些便在明代传本中被删削,或是不再演出而无明刊本存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刊杂剧三十种 祭祀 驾头杂剧
下载PDF
目連戲的成立過程——以宋代佛典《佛説目連救母經》爲起點的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田仲一成 《戏曲与俗文学研究》 2016年第2期1-31,共31页
通過對日本京都金光寺所藏《佛説目連救母經》卷末木記年代、地名的逐步篩查,可以確定此經實為南宋初年的寧波刻本。韓國高麗大學藏《佛説大目連經》爲此經的同文異版,二者皆有'變文'的文本格式,當爲宋元佛講的底本。後世的《... 通過對日本京都金光寺所藏《佛説目連救母經》卷末木記年代、地名的逐步篩查,可以確定此經實為南宋初年的寧波刻本。韓國高麗大學藏《佛説大目連經》爲此經的同文異版,二者皆有'變文'的文本格式,當爲宋元佛講的底本。後世的《目連寶卷》和目連戲文皆繼承了《佛説目連救母經》的部分情節與文字,這説明北宋末期從佛教講經文學之中産生了中國戲劇的成熟劇本。從目連戲的例子可以看到宗教和文學在東南沿海的互相滲透,戲劇傳播的路綫等同於福建商人的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祀演劇 變文 東京夢華録 宋元戲劇史 戲路
下载PDF
敦煌孟姜女变文与招魂祭祀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6-142,共7页
在敦煌变文、曲子词等俗文学写本中,孟姜女不仅是杞梁之妻,同时也是众多无祀亡魂的司祭者。敦煌伯希和5039号残卷变文中,长城下众髑髅与孟姜女的对话,既承接了自庄子以来的髑髅文学传统,也反映了唐代招魂祭祀、安抚孤魂的信仰习俗;变文... 在敦煌变文、曲子词等俗文学写本中,孟姜女不仅是杞梁之妻,同时也是众多无祀亡魂的司祭者。敦煌伯希和5039号残卷变文中,长城下众髑髅与孟姜女的对话,既承接了自庄子以来的髑髅文学传统,也反映了唐代招魂祭祀、安抚孤魂的信仰习俗;变文末尾,孟姜女宣读了一篇具有通用文书性质的祭文,以酒食祭飨孤魂。"丈夫远征不归的悲哀"固然是孟姜女故事在唐代突变的时代背景,杞梁之类的孤魂救度也是推动故事传播变异的原动力之一。敦煌孟姜女变文是从招魂仪式向祭祀演剧进化的一种中间形态。孟姜女的祭司身份在乡村祭祀演剧中至今尚有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俗文学 孟姜女 超度仪式 祭祀
原文传递
“非写实”戏曲理论的生成及检视——从“以鞭代马”的遮蔽谈起
7
作者 陈雅新 《文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3-116,共14页
近人论及戏曲艺术特色,总将“以鞭代马”作为论述虚拟性、写意性、象征性等非写实理论的典型例证,似乎以鞭代马之于戏曲演马方式、非写实之于戏曲艺术特征都是一以贯之的。然而,在元明清戏曲舞台上,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娱乐还是祭祀演剧... 近人论及戏曲艺术特色,总将“以鞭代马”作为论述虚拟性、写意性、象征性等非写实理论的典型例证,似乎以鞭代马之于戏曲演马方式、非写实之于戏曲艺术特征都是一以贯之的。然而,在元明清戏曲舞台上,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娱乐还是祭祀演剧,属于写实风格的竹马、马衣、真马十分常见。明末以鞭代马程式产生后,写实风格演马方式并未势弱,而是与之共存。20世纪写实风格演马的骤然式微,是非写实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的结果。非写实理论是在近代中西实力失衡的大背景下,中外理论家出于各自的诉求以西方写实戏剧为镜鉴重构戏曲传统的产物,并非基于戏曲全部的艺术经验。它裹挟着不断强化的民族情感,造成了非此即彼的话语对立,压抑了戏曲写实传统,给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实风格 戏曲理论 非写实 元明清戏曲 祭祀 民族情感 典型例证 写意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