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肖海平 许树辉 黄静波 《韶关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5-11,共7页
对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生态旅游环境评价是其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选取国家风景名胜区丹霞山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定量分析了该禁止开发区域生... 对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生态旅游环境评价是其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选取国家风景名胜区丹霞山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定量分析了该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活动对其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的影响、生态压力及其响应状况.评价结果能为禁止开发区域探寻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禁止开发区域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生态旅游 丹霞山
下载PDF
湘粤赣省际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苏仙岭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肖海平 黄静波 《湘南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65-71,共7页
选取国家风景名胜区苏仙岭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定量分析了该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活动对其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的影响、生态压力及其响应状况.评价结果能... 选取国家风景名胜区苏仙岭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定量分析了该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活动对其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的影响、生态压力及其响应状况.评价结果能为湘粤赣边界禁止开发区域探寻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禁止开发区域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苏仙岭
下载PDF
莽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肖海平 黄静波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1年第4期44-48,共5页
对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生态旅游环境评价是其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选取国家风景名胜区莽山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定量分析了该禁止开发区域生... 对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生态旅游环境评价是其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选取国家风景名胜区莽山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定量分析了该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活动对其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的影响、生态压力及其响应状况。评价结果能为禁止开发区域探寻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禁止开发区域 生态旅游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莽山
下载PDF
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白燕清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1-35,共5页
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是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分析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构建与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建设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 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是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分析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构建与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建设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建议:提高立法层级,增强法律效力;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快发展横向财政转移支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开发区域 禁止开发区域 财政转移支付
下载PDF
湘粤赣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协调发展机制——以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黄静波 肖海平 +1 位作者 李纯 蒋二萍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9-850,共12页
通过构建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基于协调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目的,采用层次分析(AHP)法定量分析了目前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综合协调性及利益相关者各自评价指标的协调性水平。结果显示:①... 通过构建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基于协调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目的,采用层次分析(AHP)法定量分析了目前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综合协调性及利益相关者各自评价指标的协调性水平。结果显示:①丹霞山生态旅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呈不协调的发展状况;②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自身评价指标发展水平不均衡;③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横向或斜向沟通与协调,特别是宏观和中观层的利益主体与微观操作层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为此,从主体关系协调和空间关系协调的角度,分别提出了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协调发展的各利益相关者主体关系协调的全通道式沟通网络机制和空间关系协调发展机制。丹霞山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和实现机制有利于为其他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依据,并有利于进一步扩展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止开发区域 利益相关者 协调发展机制 AHP法 丹霞山
原文传递
湘粤赣省际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黄静波 肖海平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2-157,共6页
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是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选取湘粤赣省际边界的丹霞山、莽山、苏仙岭和三百山等具有代表意义的禁止开发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定量分析了该... 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是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选取湘粤赣省际边界的丹霞山、莽山、苏仙岭和三百山等具有代表意义的禁止开发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的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定量分析了该边界区4个禁止开发区域生态旅游活动对其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压力及其响应状况。研究认为,湘粤赣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良好,但各指标质量发展不均:①生态旅游活动对湘粤赣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整体压力处于中低压状态;②生态环境承载力能应对目前生态旅游发展对其产生的压力,这为湘粤赣边界各禁止开发区域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重要保障;③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指标质量的提高和环保意识培养是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评价结果是湘粤赣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研究生态旅游发展机制和模式前提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禁止开发区域 模糊综合评价法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湘粤赣边界区
原文传递
三百山禁止开发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肖海平 黄静波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1年第6期551-554,共4页
对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生态旅游环境评价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选取国家风景名胜区三百山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定量分析了该区域生态旅游活动... 对主体功能区中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生态旅游环境评价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选取国家风景名胜区三百山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构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定量分析了该区域生态旅游活动对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生态压力与响应状况。评价结果为禁止开发区域探寻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禁止开发区域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三百山
下载PDF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禁止开发区审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余远剑 赵丰 周婷婷 《地理空间信息》 2018年第11期47-49,125,共4页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服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已成为一种拓展审计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审计模式。根据主体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资源环境审计的需求和特点,探索研究了一套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审计指标内业核查分析、外业现场勘测的审...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服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已成为一种拓展审计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审计模式。根据主体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资源环境审计的需求和特点,探索研究了一套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审计指标内业核查分析、外业现场勘测的审计技术流程;并将其应用于福建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中,有效完成了审计证据的获取,提升了审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资产 离任审计 禁止开发区域 地理信息技术
下载PDF
天鹅洲湿地与社区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蔡家奇 黎明 《现代农村科技》 2021年第2期102-103,共2页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用于保护特定物种或者生态景观的禁止开发区域,我国于1956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现如今,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维系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特别是湿地生态保护区往往毗邻人居环境,这就导致自然保...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用于保护特定物种或者生态景观的禁止开发区域,我国于1956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现如今,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维系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特别是湿地生态保护区往往毗邻人居环境,这就导致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因此,在研究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问题时,保护区邻近社区的建设往往会被纳入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与管理当中。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为新时期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路径构建带来了新机遇。基于精准扶贫政策考量,在脱贫和生态保护双重需求下,如何协调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期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路径构建急需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贫开发 生态保护 自然保护区 生态景观 路径构建 人居环境 禁止开发区域 精准扶贫战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