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谈汉代禄秩的特点与倾向 被引量:3
1
作者 阎步克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29-34,共6页
本文通过与先秦爵制和南北朝唐宋散阶制度的比较,来探讨汉代禄秩制度的特点和倾向。先秦爵制与散阶制都属“品位”等级,独立于职位而以官员个人身分为本。汉代禄秩的“月俸”形式则与周代“稍食”相关,禄秩附丽于职位,居其职方有其... 本文通过与先秦爵制和南北朝唐宋散阶制度的比较,来探讨汉代禄秩制度的特点和倾向。先秦爵制与散阶制都属“品位”等级,独立于职位而以官员个人身分为本。汉代禄秩的“月俸”形式则与周代“稍食”相关,禄秩附丽于职位,居其职方有其秩,居其职则从其秩,具有以“职事”为中心的鲜明特征,这与秦汉“以吏治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禄秩 品位与职位
下载PDF
商鞅縣制的推行與秦縣、鄉關係的確立——以稱謂、祿秩與吏員規模爲中心 被引量:3
2
作者 孫聞博 《简帛》 2017年第2期117-131,共15页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乡村是以往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秦汉是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首次建立的历史时期,相关制度设计与社会管理对后代影响深远。在这一早期帝国时代,政府在管理上所面临的基础问题为地域统治与人口掌控,对应...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乡村是以往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秦汉是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首次建立的历史时期,相关制度设计与社会管理对后代影响深远。在这一早期帝国时代,政府在管理上所面临的基础问题为地域统治与人口掌控,对应到当时实际的空间中去,即为城乡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古代史研究 县制 商鞅 称谓 规模 吏员 禄秩
下载PDF
从《秩律》论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纵向伸展 被引量:29
3
作者 阎步克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6-99,共14页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的面世 ,使我们得以找到一个新的参考点 ,更清晰地揭示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纵向伸展进程。禄秩的最高秩由秦国之千石 ,进而是二千石、中二千石 ,直至御史大夫和丞相也形成秩级 ;同时低端的一些细碎秩...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的面世 ,使我们得以找到一个新的参考点 ,更清晰地揭示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纵向伸展进程。禄秩的最高秩由秦国之千石 ,进而是二千石、中二千石 ,直至御史大夫和丞相也形成秩级 ;同时低端的一些细碎秩级消失了 ,禄秩的上下段趋于匀称。禄秩具有面向于“吏”的“吏禄”性质。上述过程显示 ,更多高级官僚被王朝以“吏”的形象定性定位了。同时中央官的秩级不断向上伸展 ,而郡县王国官的秩级却相形下降 ,中央对地方的强势政治地位 ,在官阶安排上也得到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律》 禄秩制度 战国时期 政治制度 人事制度
原文传递
论汉代禄秩之从属于职位 被引量:17
4
作者 阎步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6-55,共10页
汉代以禄秩标志官员等级。如果从品位与职位的视角加以观照,禄秩等级便显示出了一个重要特点:它是从属于职位的,从而有异于先秦的卿大夫士爵制与南北朝隋唐的散阶制。在爵制和散阶制下,官员个人的品位与官职的品级是分离的;但在禄... 汉代以禄秩标志官员等级。如果从品位与职位的视角加以观照,禄秩等级便显示出了一个重要特点:它是从属于职位的,从而有异于先秦的卿大夫士爵制与南北朝隋唐的散阶制。在爵制和散阶制下,官员个人的品位与官职的品级是分离的;但在禄秩制度下,有其职方有其秩,居其职即从其秩。文章从无罪过一度离职时的再仕、从“故公”与“故二千石”的任用,从增秩贬秩问题等方面加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位与职位 汉代 禄秩
原文传递
简牍所见秦汉县禄秩等级演变考 被引量:1
5
作者 邹水杰 《北大史学》 2007年第1期37-49,516,共14页
本文通过对秦汉县禄秩等级的动态考察得出:秦代县为千石至六百石的秩级,当时可能不存在大县与小县的划分,也不存在以"县长"称呼县长官的情况;西汉初期县的秩级向下延伸至三百石,且以六百石为界,明确区分为大、小两等,分别以&q... 本文通过对秦汉县禄秩等级的动态考察得出:秦代县为千石至六百石的秩级,当时可能不存在大县与小县的划分,也不存在以"县长"称呼县长官的情况;西汉初期县的秩级向下延伸至三百石,且以六百石为界,明确区分为大、小两等,分别以"县令"和"县长"称呼其长官。西汉初期设立的低秩县打破了商鞅以来县的禄秩框架,而直接将乡邑聚升格为县(特别是封为侯国)的做法,使得西汉中后期县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随着时代的演进,地方郡县的地位都有所下降。但从县数量的增加和县令长的迁转都可以看出,县秩级的下调并不表示县在地方行政中地位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禄秩 百石 邑聚 西汉初期 千石 县令长 地方行政 汉简 《商君书》 续汉书
原文传递
也谈“真二千石” 被引量:10
6
作者 阎步克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5-21,共7页
从汉代禄秩的二千石一级中,分化出了中二千石、真二千石、比二千石等等秩级。“真二千石”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构成了有异于二千石的一个秩级,同时称“真”又有与“守”相区别的意义,这时的“真二千石”是二千石的正秩。
关键词 汉代 禄秩 二千石
下载PDF
廉政舆论——廉政法制建设的先导
7
作者 张晋藩 《人民法治》 2016年第10期76-,共1页
早在《周礼·天官冢宰》中便提出'将廉为本',以考察官府的政绩:'一日廉善,二日廉能,三日廉敬,四日廉正,五日廉法,六日廉辨。'据《周礼疏解》'廉者系不滥浊也',而善、能、敬、正、法、辨则为官府的六计,而... 早在《周礼·天官冢宰》中便提出'将廉为本',以考察官府的政绩:'一日廉善,二日廉能,三日廉敬,四日廉正,五日廉法,六日廉辨。'据《周礼疏解》'廉者系不滥浊也',而善、能、敬、正、法、辨则为官府的六计,而六计各贯以'廉',说明廉政已成为官府政绩的核心价值。另据《春秋》记载,鲁大夫御孙曾以'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进谏庄公,其意在于期盼庄公由上而下地施行廉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禄秩 舆论 不廉 廉生威 小臣 廉俭 理明
下载PDF
两汉俸禄制度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兆凯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8,共8页
两汉俸禄制度研究张兆凯一、两汉俸禄制度的基本内容西汉俸禄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未载.据《汉书·文帝纪》臣瓒注曰:“汉本有禄秩令,今不传”.臣瓒生率不详,唐颜师古考证为西晋初人.如师古说,则汉之《禄秩令》在... 两汉俸禄制度研究张兆凯一、两汉俸禄制度的基本内容西汉俸禄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未载.据《汉书·文帝纪》臣瓒注曰:“汉本有禄秩令,今不传”.臣瓒生率不详,唐颜师古考证为西晋初人.如师古说,则汉之《禄秩令》在魏晋已佚.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曾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俸禄制度 中二千石 六百石 后汉书 《汉书》 仲长统 百官 汉代官吏 颜师古 禄秩
下载PDF
孙应鳌《教秦绪言》评介 被引量:4
9
作者 龙连荣 《贵州文史丛刊》 1987年第2期99-103,共5页
(一) 《教秦绪言》是我省先贤、明代著名学者孙应鳌任陕西提学副使时的重要著作,是我们研究孙应鳌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教秦绪言》的前面有一段类似序文的文字,简括地阐明拟定《教秦绪言》的原因和目的。文章说:“主上欲以广厉学官之... (一) 《教秦绪言》是我省先贤、明代著名学者孙应鳌任陕西提学副使时的重要著作,是我们研究孙应鳌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教秦绪言》的前面有一段类似序文的文字,简括地阐明拟定《教秦绪言》的原因和目的。文章说:“主上欲以广厉学官之路,乃略其不肖,遂令代匮,俾掌庠校。”这说明他受任陕西提学副使,是“主上”为“广厉学官”的措施之一。他深恐“不称官空当禄秩”,所以在“莅任伊始,与诸有司教职暨诸生约,分别体要,庶濯磨披抉,免诸紊杂,端绪有稽,由之上下督劝,诚孚罔弗,茂有嘉绪。”拟定这“绪”的目的,“在诸生,是为教学相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应鳌 禄秩 学官 教育思想 丝发之功 教职 理学思想 礼让为国 进学解 思想言行
下载PDF
唐朝宰相制度流变略谈 被引量:1
10
作者 慕白 《文史杂志》 1993年第3期19-20,共2页
唐代的宰相,最初的设置、权限、禄秩、品位是与隋代完全一样的,即都是以三省(尚书、门下、中书)之长官尚书令、侍中、中书令为宰相,共掌国家大事。唐初宰相定制是尚书令一员、侍中二员、中书令二员,凡五员,皆为正二品。如果出任宰相的... 唐代的宰相,最初的设置、权限、禄秩、品位是与隋代完全一样的,即都是以三省(尚书、门下、中书)之长官尚书令、侍中、中书令为宰相,共掌国家大事。唐初宰相定制是尚书令一员、侍中二员、中书令二员,凡五员,皆为正二品。如果出任宰相的人名位崇重者则可晋位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秩为正一品。虽然三省长官均称宰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秩 侍中 裴寂 门下省 旧唐书 李世民 宇文士及 右仆射 张玄素 禄秩
下载PDF
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 被引量:29
11
作者 阎步克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3-90,共18页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出现了多处“宦皇帝者”字样。本文结合《汉书·惠帝纪》等材料,提出汉初的“宦皇帝者”,主要包括中大夫、中郎、外郎、谒者、执楯、执戟、武士、驺、太子御骖乘、太子舍人等,他们构成了一个侍臣系统,从而与...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出现了多处“宦皇帝者”字样。本文结合《汉书·惠帝纪》等材料,提出汉初的“宦皇帝者”,主要包括中大夫、中郎、外郎、谒者、执楯、执戟、武士、驺、太子御骖乘、太子舍人等,他们构成了一个侍臣系统,从而与作为行政吏员的“吏”区分开来了;其与“吏”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在最初“吏”有禄秩而“宦皇帝者”无禄秩。“宦皇帝者”后来则通过“比吏食俸”形成“比秩”,因而是滋生“比秩”的温床。这个“宦”、“吏”两分格局的来源及变迁,对于认识战国秦汉间官僚政治和官阶制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山汉简 《二年律令》 “宦皇帝” 侍臣系统 禄秩 职官制度
原文传递
“品位—职位”视角中的传统官阶制五期演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阎步克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14,共12页
本文揭著“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概念 ,对传统官阶制演变大势 ,尝试提出一个五阶段的分期 :先秦的爵级命数具有浓厚的“品位分等”色彩 ;秦汉“若干石”构成的禄秩等级具有附丽于职位的鲜明特征 ;魏晋南北朝的中正品、大量品位性官... 本文揭著“品位分等”和“职位分等”概念 ,对传统官阶制演变大势 ,尝试提出一个五阶段的分期 :先秦的爵级命数具有浓厚的“品位分等”色彩 ;秦汉“若干石”构成的禄秩等级具有附丽于职位的鲜明特征 ;魏晋南北朝的中正品、大量品位性官衔和涉及士庶清浊的选例 ,形成“品位分等”的一个高峰 ;唐宋的阶官制度呈现为又一种“品位分等” ;明清时的品级制则又出现了向“职位分等”的一定回归。以上变迁与官僚群体的“自利取向”和“服务取向”的此消彼长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制 官僚 爵级 禄秩 传统 品级 制度 秦汉 明清 唐宋
原文传递
两汉县令、县长制度探微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昭君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62,共22页
本文结合传统文献和尹湾、张家山新出土之汉简资料对两汉县制中的设令设长问题重新做了全面探讨 ,对传统的汉承秦制之说提出了质疑 ,并在大量统计的基础上对两汉县令县长的设置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予以了总结 ,得出了不少值得注意的新结论 ... 本文结合传统文献和尹湾、张家山新出土之汉简资料对两汉县制中的设令设长问题重新做了全面探讨 ,对传统的汉承秦制之说提出了质疑 ,并在大量统计的基础上对两汉县令县长的设置特点及其分布规律予以了总结 ,得出了不少值得注意的新结论 ,有助于我们对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朝 县今 县长 职官制度 禄秩 地方行政制度
原文传递
魏晋南朝官职中的“言秩”与“不言秩” 被引量:2
14
作者 汪征鲁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0-38,共19页
两汉时,官职以禄秩为等级,从国家正式官员至官府'斗食之吏'均享有国家禄秩;隋唐以降,凡流内品官亦一律享有国家禄秩;但在魏晋南朝官制中,国家正式品官具有'言秩'即享有国家禄秩与'不言秩'即不享有国家禄秩之分别。
关键词 魏晋南朝 中央政府 禄秩 官职 参军 王官 中二千石 刺史 官制 选举
原文传递
“三通”、“率更府”辩误
15
作者 张文晶 《中国典籍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3-154,共2页
《通典》卷三十五《职官十七》,载:“大唐凡京诸司各有公廨田:司农寺,(给二十六顷。)……内坊、左右内率府、率更府,(各二顷。)”另外,《文献通考》卷六十五《职官考十九·禄秩》和《通志》卷五十七《禄秩第十五》也沿袭... 《通典》卷三十五《职官十七》,载:“大唐凡京诸司各有公廨田:司农寺,(给二十六顷。)……内坊、左右内率府、率更府,(各二顷。)”另外,《文献通考》卷六十五《职官考十九·禄秩》和《通志》卷五十七《禄秩第十五》也沿袭了《通典》这则史料,写做“率更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通” 辩误 《文献通考》 《通典》 《通志》 职官 禄秩
原文传递
萧梁官品、官班制度考略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旭华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8-84,共7页
萧梁官品、官班制度考略张旭华南朝萧梁的政治制度,就官制而言,主要包括九品官制与十八班官制两大部分。九品官制肇始于曹魏,后历两晋宋齐循而未变,十八班宫制则创建于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后亦为陈代所沿用。但是,由于史... 萧梁官品、官班制度考略张旭华南朝萧梁的政治制度,就官制而言,主要包括九品官制与十八班官制两大部分。九品官制肇始于曹魏,后历两晋宋齐循而未变,十八班宫制则创建于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后亦为陈代所沿用。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及文献记载的个别讹误等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品 九品官 萧梁 十八班 流外七班 禄秩 三品勋位 隋书·百官志 官制 陈代
原文传递
宋朝谏官制度述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贾玉英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1-98,共8页
一、宋朝谏官的变化 众所周知,北宋前期官制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悬以治内外之事”。谏议大夫虽承袭唐代的名称,但实际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谈到北宋前期的谏官制度时,梁天锡先... 一、宋朝谏官的变化 众所周知,北宋前期官制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差悬以治内外之事”。谏议大夫虽承袭唐代的名称,但实际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谈到北宋前期的谏官制度时,梁天锡先生虽也指出了谏议大夫“皆鲜预谏净”,但却认为谏议大夫是谏官之一,并把元丰改制前的谏议大夫列入谏官之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谏官制度 宋朝 述论 北宋前期 元丰改制 大夫 谏议 禄秩
原文传递
发展变化中的唐五代官制[一]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志玖 张国刚 《文史知识》 1985年第7期83-89,共7页
隋王朝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寿终正寝以后,它的职官制度也作为遗产留给了继起的唐王朝。《新唐书·百官志》开宗明义地说:'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但是,这决不是简单的沿袭。
关键词 官制 禄秩 唐王朝 门下省 唐五代 职官制度 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平章事 百官志 给事中
原文传递
论南北朝时期官品制性质的演变
19
作者 杨恩玉 杨青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18,255,共11页
曹魏的官品并非官阶,当时官品的高低与传统的官阶——秩石的多寡颠倒错乱、难以对应。这种混乱的局面直到萧齐基本没有变化。萧梁和陈朝对官品和秩石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以使二者趋于一致。这种调整既体现了官班制的拉动作用,也体现了... 曹魏的官品并非官阶,当时官品的高低与传统的官阶——秩石的多寡颠倒错乱、难以对应。这种混乱的局面直到萧齐基本没有变化。萧梁和陈朝对官品和秩石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以使二者趋于一致。这种调整既体现了官班制的拉动作用,也体现了官品制由官才等级制向官阶制的演变,但南朝并没有完成这个演变。官品制演变为官阶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同一部门内高低不同的官职和高低不同的封爵位于不同的官品;官品高低与俸禄多寡、冠服高下完全对应;官品制成为官职迁转的主要依据。北魏孝文帝的官品制改革,标志着官品制最终演变为官阶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品 禄秩 官班 官阶
原文传递
运用系统论研究历史的可贵尝试——《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评介
20
作者 庄辉明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56-159,共4页
运用系统论研究历史的可贵尝试——《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评介庄辉明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汪征鲁博士凝聚着十五年心血的著作——《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以下简称《体制研究》),最近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部有重... 运用系统论研究历史的可贵尝试——《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评介庄辉明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汪征鲁博士凝聚着十五年心血的著作——《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以下简称《体制研究》),最近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全书90万字,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论方法 历史系教授 重要学术价值 九品中正 人类社会 禄秩 私属 社会政治背景 授官 入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