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禅宗话语的“误读”及“有意误读”
1
作者 刘天杰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第8期1-6,共6页
禅宗经典文本的形成过程就是一部有意误读的历史过程。这是基于禅宗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面对时代的发展和人的认识差异所作的文化选择和创新。人们阅读、解读佛教经典文本话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接近佛性的自觉性过程。作为一种语... 禅宗经典文本的形成过程就是一部有意误读的历史过程。这是基于禅宗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面对时代的发展和人的认识差异所作的文化选择和创新。人们阅读、解读佛教经典文本话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接近佛性的自觉性过程。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误读尽管是应该尽量减少的,但历代禅师们对经典文本"误读",如果其目的是为了将禅宗发扬光大而进行的创造性的有意误读,这种有意误读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也没必要过分地去责备它。在禅宗思想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禅宗经典文本解读过程中的有意"误读"也是禅宗思想创新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话语 误读 有意误读 创新
下载PDF
两宋之后“禅宗话语”阐释主体的变迁及“误读”现象
2
作者 刘天杰 《宜春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5-12,共8页
自宋以后,儒、道、佛三教合一日趋明显,禅宗发展步入一个不同的时代。禅宗话语阐释主体由过去以僧众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居士、普通民众为主;禅宗话语阐释形式历经"文本为主"发展到从"正义"向"明义"、尔后再... 自宋以后,儒、道、佛三教合一日趋明显,禅宗发展步入一个不同的时代。禅宗话语阐释主体由过去以僧众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居士、普通民众为主;禅宗话语阐释形式历经"文本为主"发展到从"正义"向"明义"、尔后再以"理学"为主的阐释"范式"的转换。基于理论阐释风格变化,在儒教和道教理论影响下,专注于禅宗经典理论解读方式已逐渐失去市场,对禅宗话语的有意"误读"与无意"误读"的情形越来越明显,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使禅宗发展出现衰微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话语 主体变迁 阐释“范式” 误读
下载PDF
禅宗话语中的“弱区分”范畴化机制
3
作者 张明芳 《宜春学院学报》 2022年第10期71-75,共5页
以社会话语认知模型中的“强/弱区分”认知模型为理论工具,分析禅宗话语中底层范畴化机制,认为禅宗话语体现了典型的“弱区分”范畴化特征,其“弱区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1.淡化“人”“物”“佛”三个范畴之间的边界;2.淡化“人”“... 以社会话语认知模型中的“强/弱区分”认知模型为理论工具,分析禅宗话语中底层范畴化机制,认为禅宗话语体现了典型的“弱区分”范畴化特征,其“弱区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1.淡化“人”“物”“佛”三个范畴之间的边界;2.淡化“人”“物”“佛”各范畴内成员的边界;3.淡化原型范畴“佛界”内原型“佛”与边缘成员“学人”的边界及原型范畴“三界”内原型“佛”与非原型性成员“人”“物”之间的边界,从范畴化这一认知视角,分析禅宗信众如流的底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话语 范畴化 “弱区分”
下载PDF
认知隐喻视角下禅宗话语机锋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广华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7年第10期91-93,共3页
禅宗话语机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因为佛法高深,难以用只言片语阐释清楚,只能靠学人去领悟,因此,禅师在接引学人时,通常采用隐喻的方法来诠释佛法。本文在认知隐喻框架下,对禅宗话语机锋的特... 禅宗话语机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因为佛法高深,难以用只言片语阐释清楚,只能靠学人去领悟,因此,禅师在接引学人时,通常采用隐喻的方法来诠释佛法。本文在认知隐喻框架下,对禅宗话语机锋的特征展开分析,以期更加有效地解读禅宗语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话语机锋 认知隐喻 特征 源域 目标域
下载PDF
近代以来“禅宗话语”阐释“范式”辨析
5
作者 刘天杰 《宜春学院学报》 2018年第8期1-6,共6页
以僧人、学者和居士为主的近代禅宗话语研究者们,从自身信仰出发,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旗,分别展开对"禅宗话语"的研究工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流派是推崇应用型阐释的"范式"、"追求意义"之阐释"范式&q... 以僧人、学者和居士为主的近代禅宗话语研究者们,从自身信仰出发,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旗,分别展开对"禅宗话语"的研究工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流派是推崇应用型阐释的"范式"、"追求意义"之阐释"范式"和侧重"历史考据"的阐释"范式"。这些"禅宗话语"阐释研究"范式"之变迁极大地丰富了近代"禅宗话语"研究的内容,也直接促进了近代佛教及佛教研究的复兴。对近代各种禅宗话语阐释"范式"的研究工作,我们都应保持客观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话语 阐释 范式 辨析
下载PDF
近代以来“禅宗话语”阐释“范式”的变迁及反思
6
作者 刘天杰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1-6,共6页
近代诸多学者从自己的信仰出发,阐释自己对“禅宗话语”的理解,其阐释之“范式”也因人而异。“经学”研究法注重对历史上禅宗经典背后“原义”的探求和挖掘;“历史考据”法则注重对禅宗发展史上事实真伪的辨析;“阐释法”则在上述两种... 近代诸多学者从自己的信仰出发,阐释自己对“禅宗话语”的理解,其阐释之“范式”也因人而异。“经学”研究法注重对历史上禅宗经典背后“原义”的探求和挖掘;“历史考据”法则注重对禅宗发展史上事实真伪的辨析;“阐释法”则在上述两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结合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法,为诠释历史上大量的经典“禅宗话语”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他们运用逻辑、历史等多种研究“范式”来探求“禅宗话语”背后的“真义”,试图在中华文化的变迁中把握禅宗兴衰的内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话语 阐释 “范式” 变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