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诗歌禅解
1
作者 李春华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4-147,共4页
中国禅文化具有本体上的开放性,这个开放的本体尤其适合在当今价值多元时代抚慰诗歌之魂。"现代禅诗"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载体。禅诗的基本义理可概括为九个字:空、静、觉、光、通、随、化、常、简。"禅诗"的存在有... 中国禅文化具有本体上的开放性,这个开放的本体尤其适合在当今价值多元时代抚慰诗歌之魂。"现代禅诗"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载体。禅诗的基本义理可概括为九个字:空、静、觉、光、通、随、化、常、简。"禅诗"的存在有助于我们在大众文化时代重返心灵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禅解
下载PDF
禅解苏诗三首
2
作者 曾红英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3期248-248,共1页
苏轼一生才华横溢、磊落、坦荡,又仕途失意、屡遭贬谪,但他却坦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风云,这源于他能自然而然将儒学的入世、佛家的空灵、老庄的清淡融合在一起,悟禅理已成为苏轼对生活、艺术的一种理解和玩味,并把它融入到了诗文中,让... 苏轼一生才华横溢、磊落、坦荡,又仕途失意、屡遭贬谪,但他却坦然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风云,这源于他能自然而然将儒学的入世、佛家的空灵、老庄的清淡融合在一起,悟禅理已成为苏轼对生活、艺术的一种理解和玩味,并把它融入到了诗文中,让读者在品读的同时又悟到其中的禅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诗 禅解 空灵 坦然
下载PDF
禅解《爱莲说》
3
作者 妙华法师 《佛教文化》 2022年第1期94-99,共6页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一篇美文。周敦颐活了五十七岁,一生为官非常清廉,以讲学做学问为要。宋史记评:精通政务,志在山林。周敦颐是一0一七年生人。他短暂的一生,受尽了磨难和坎珂,破获了许多重大的案件,如摔笏保他命、...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一篇美文。周敦颐活了五十七岁,一生为官非常清廉,以讲学做学问为要。宋史记评:精通政务,志在山林。周敦颐是一0一七年生人。他短暂的一生,受尽了磨难和坎珂,破获了许多重大的案件,如摔笏保他命、永修沉案等等,洗雪了民冤。“洗冤泽物”是他一生中恪守追求的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莲说》 周敦颐 北宋理学 禅解 开山鼻祖 做学问 宋史记
原文传递
禅的逍遥:俍亭净挺《漆园指通》阐微
4
作者 刘康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0期6-10,共5页
俍亭净挺禅师是明末清初庄学研究独树一帜的人物,他所注解的《漆园指通》一书对当时明朝遗儒流行的庄学思想提出不同的认识,将庄子学术定位为"释家教外别传",并以禅学思想全新注解《庄子》,对《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 俍亭净挺禅师是明末清初庄学研究独树一帜的人物,他所注解的《漆园指通》一书对当时明朝遗儒流行的庄学思想提出不同的认识,将庄子学术定位为"释家教外别传",并以禅学思想全新注解《庄子》,对《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篇章都作了符合禅学思想的新阐释。俍亭净挺同大多数逃禅遗儒不同的是,他在精神上完成了由儒而禅的内在心灵转化,并以禅为生命的最终归宿。这种心路的巨大转变既是世变的"不得已"所造成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反映,也是儒释道三教思潮合一倾向在明清学术思想上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俍亭净挺 《漆园指通》 庄子学 禅解
下载PDF
两宋至清代《中庸》首章三句诠释的历史考察
5
作者 陈进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38-43,共6页
宋代以来,以禅学解释《中庸》首章三句,宗杲,憨山德清,颛愚观衡,吹万广真,天界觉浪盛,蕅益智旭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宗杲的诠释更是影响了后来学者对《中庸》的解读。最后,就此三句禅解与朱子对此的诠释作了比较。
关键词 禅解 中庸 朱子
下载PDF
寒山子的唯识体证
6
作者 吕真观 《佛学研究》 2008年第1期155-165,共11页
以寒山子为例,探讨禅与唯识的关联性,为本文主要特色。禅的特征在于"直指人心",唯识则是以语言文字描述心的体性。证据显示寒山子为具格的禅师,但本文侧重于耙梳《寒山诗集》所透露的唯识体证,包括:阿赖耶在五阴身中;蕴处界... 以寒山子为例,探讨禅与唯识的关联性,为本文主要特色。禅的特征在于"直指人心",唯识则是以语言文字描述心的体性。证据显示寒山子为具格的禅师,但本文侧重于耙梳《寒山诗集》所透露的唯识体证,包括:阿赖耶在五阴身中;蕴处界诸法有生有灭,阿赖耶识心体不生不灭;证解阿赖耶识为大乘见道,亦即禅宗所述的明心或开悟;开悟之后必须修行,才能降伏染污末那识;转依于阿赖耶识所显的真如性,则是悟后起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道 末那识 阿赖耶识
下载PDF
释迦牟尼成佛前的苦行像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雯雯 《收藏家》 2016年第8期61-64,共4页
在佛教艺术中,许多佛像和菩萨像都具有沉思冥想的神态,具有超越现实生活中凡人形象,佛陀的"三十二好"特征美化和夸大,无比殊胜,但在丝路石窟的遗存中,可以见到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另外一种造像样式,他脸颊消瘦,身体瘦骨如骷髅,脖项的筋... 在佛教艺术中,许多佛像和菩萨像都具有沉思冥想的神态,具有超越现实生活中凡人形象,佛陀的"三十二好"特征美化和夸大,无比殊胜,但在丝路石窟的遗存中,可以见到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另外一种造像样式,他脸颊消瘦,身体瘦骨如骷髅,脖项的筋腱和喉头、锁骨等都刻划得极富写实,看起来十分震撼。这种形象称为释迦菩萨苦行像,也称为饿佛(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佛 佛教艺术 犍陀罗艺术 悉达多 白沙瓦博物馆 三昧经 法要 尼连 菩提伽耶 摩揭陀国
原文传递
阿斗的大名怎样读
8
作者 吕友仁 《文史知识》 1988年第11期112-113,共2页
刘备的儿子阿斗,不但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个戏剧和小说中的人物。所以,可以毫不夸大地说,阿斗其人,在我国也算是家喻户晓的一位。
关键词 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 袁阔成 法要 罗什 杜琼 为义 卢植 中国通史简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