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北部海域浙闽沿岸流消亡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林更铭 杨清良 +1 位作者 王雨 林维含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11-420,共10页
根据2009年4月在福建北部海域(24°47’17.0"~26°48’02.9"N,119°29’36.0"~120°57’13.8"E)所获浮游植物网采样品和同步观测的理化参数,并结合2007年"908专项"春季航次相应范围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 根据2009年4月在福建北部海域(24°47’17.0"~26°48’02.9"N,119°29’36.0"~120°57’13.8"E)所获浮游植物网采样品和同步观测的理化参数,并结合2007年"908专项"春季航次相应范围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分布特点、年际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航次共记录浮游植物3个门类85种,其中硅藻75种、甲藻9种、蓝藻1种.物种组成以广温种为主(占47.06%),其次为暖水种(占36.47%),温带种仅占7.06%.调查区浮游植物丰度平均为137.89×104cells m-3,其平面分布呈现从近岸往外海、从北往南递增的态势.聚类分析显示本海区浮游植物可划分为2个群落,群落Ⅰ主要由近岸低盐种组成,仅分布于受浙闽沿岸流影响较直接的闽江口以北的近岸测站;群落Ⅱ主要为外海高盐种和广温广盐种,广泛分布于受台湾暖流影响较大的闽江口以南及三沙湾外侧水域.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对本海区浮游植物的分布起主导作用的是温度和盐度,而与营养盐的关系不密切,反映调查期间浙闽沿岸流已基本退出本海区,浮游植物的分布主要受制于台湾暖流.浮游植物丰度的平面分布格局与以往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其群落结构存在年际变化,"908专项"春季航次的优势种为近岸低盐种和广温广盐种,优势种突出,多样性指数低;而本次调查外海性广温种成为优势种之一,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较高,这可能与考察期间受东北季风强度所左右的浙闽沿岸流强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北部海域 网采浮游植物 年际变化 多元分析 浙闽沿岸流
原文传递
福建北部近岸海域晚更新世以来典型地震剖面声学反射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徐承芬 杨源 +3 位作者 王蛟 孔祥淮 胡刚 张勇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2期1-6,共6页
根据2015年采集的3 500km浅地层剖面资料,以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地震地层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沉积学原理的相关理论,对福建北部近岸海域典型浅地层地震剖面声学反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释。根据本次获得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和... 根据2015年采集的3 500km浅地层剖面资料,以层序地层学为理论基础,运用地震地层学的分析方法,结合沉积学原理的相关理论,对福建北部近岸海域典型浅地层地震剖面声学反射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释。根据本次获得的浅层地震剖面资料和以往的相关解释结果,将研究区浅部地震剖面划分为6个主要的地震反射界面(从上至下定名为QT1、QT2、QT_2~1、QT3、QT_3~1、QT4),这些界面将剖面划分为5个地震单元(从上至下定名为SU1、SU2、SU3、SU4、SU5)。详细描述了每个地震单元的反射界面特征及其层序内部特征,合理推测了每个地震单元的沉积地层特征及其演化,为研究福建北部近岸海域的沉积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北部海域 晚更新世 地震剖面
下载PDF
福建省中北部海域捕捞水产品中4种重金属含量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18
3
作者 吴烨飞 陈火荣 +2 位作者 吴镇 潘友浩 陈佩君 《渔业研究》 2018年第6期478-489,共12页
为了解福建省中北部海域捕捞水产品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摄入风险,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采集了该区域的鱼类和甲壳类,共18种160个主要水产品,调查研究了铅、镉、总汞和无机砷4种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_i)、重金属污染指数(M... 为了解福建省中北部海域捕捞水产品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摄入风险,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采集了该区域的鱼类和甲壳类,共18种160个主要水产品,调查研究了铅、镉、总汞和无机砷4种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_i)、重金属污染指数(MPI)、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和致癌、非致癌年风险(R_(ig)~c、R_(ig)~n)指标分别评价捕捞水产品的污染程度、食用安全性和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福建中北部海域捕捞水产品中铅、总汞和无机砷都符合国家标准规定,但重金属镉存在污染,超标率为9. 4%; P_i结果显示,鱼类受重金属污染影响不显著,基本上处于正常范围内,甲壳类中口虾蛄和梭子蟹中镉含量达到重污染水平,其他重金属含量处于正常范围内; MPI结果显示,甲壳类重金属污染高于鱼类;食用安全评价表明,通过食用捕捞水产品摄入的4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低于每周可耐受摄入量,但个别甲壳类(梭子蟹和口虾蛄)的镉摄入量超过了PTWI (成人)值,存在较高风险;健康风险模型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5. 0×10^(-5)a^(-1))。总体上看,当前,福建省捕捞水产品可放心食用,但是重金属镉的潜在食用安全风险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中北部海域 捕捞水产品 重金属 风险评价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福建省中北部海域贝类中的软骨藻酸
4
作者 田璐 黄奕雯 黄种持 《渔业研究》 2022年第2期137-145,共9页
近年来,我国沿海赤潮灾害频发,食用贝类造成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对贝类毒素的分析研究越来越重要。为此,本研究探究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失忆性贝类毒素软骨藻酸(Domoic acid,DA)的方法条件,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 近年来,我国沿海赤潮灾害频发,食用贝类造成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对贝类毒素的分析研究越来越重要。为此,本研究探究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失忆性贝类毒素软骨藻酸(Domoic acid,DA)的方法条件,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DA在0.5~2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为5μg/kg,平均回收率为68.7%~92.4%,日内相对标准偏差在5.4%~8.4%之间(n=6),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9%~5.1%之间(n=6)。2)采用该方法检测2020—2021年福建省中北部海域主要养殖贝类中的DA,结果显示:(1)136个贝类样品中有27个样品检出DA,检出率19.9%,其中福州连江县、宁德福鼎市和莆田北岸区检出率较高,达到40%及以上;(2)2021年4—6月整体检出率呈逐渐递增趋势(0%~41.5%);(3)136个样品中DA主要在花蛤、牡蛎和贻贝中检出,检出率为13.6%~35.7%,缢蛏、鲍和扇贝中均未检出。本方法具有快速、高效、高灵敏度和高准确度等优点,适用于贝类中软骨藻酸的日常检测和监控,对加强贝类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藻酸(DA) 贝类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 福建省中北部海域
下载PDF
福建省沿岸赤潮生物——东海原甲藻生态探讨 被引量:7
5
作者 李荣茂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1期65-69,共5页
对近年来福建北部海域的东海原甲藻赤潮应急跟踪监测资料及赤潮发生海域的生态浮标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最适水温和盐度范围分别为18.2~25.2℃、29.7~32.2‰;赤潮发生前期大气压均有较... 对近年来福建北部海域的东海原甲藻赤潮应急跟踪监测资料及赤潮发生海域的生态浮标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的最适水温和盐度范围分别为18.2~25.2℃、29.7~32.2‰;赤潮发生前期大气压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赤潮持续期间风速较小,偏南风为主;在富营养化和贫营养化的海域都有发生该藻种的赤潮,特别是存在磷限制赤潮海域。赤潮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硅藻与甲藻之间的演替,赤潮发生期间时常伴有高密度的有毒甲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北部海域 赤潮 东海原甲藻
下载PDF
海地瓜聚集行为对核电厂冷源的风险分析
6
作者 鲁超 郭玉臣 +5 位作者 刘炜 郑碧琪 黄清泽 王恒 程宏 郇凤 《核安全》 2024年第2期37-44,共8页
福建北部海域5月中下旬,海地瓜亲体进入繁殖季节高峰期;6月中旬小型海地瓜在沉积物浅表层生存,9月中旬前受台风搅动可再悬浮进入水体。海地瓜繁殖能力强,在幼体浮游阶段和小型海地瓜再悬浮阶段两次区域再分配以及核电厂取水作用下,可在... 福建北部海域5月中下旬,海地瓜亲体进入繁殖季节高峰期;6月中旬小型海地瓜在沉积物浅表层生存,9月中旬前受台风搅动可再悬浮进入水体。海地瓜繁殖能力强,在幼体浮游阶段和小型海地瓜再悬浮阶段两次区域再分配以及核电厂取水作用下,可在核电厂取水口海域形成海地瓜高聚集区;伴随着海地瓜指数性增长,可在7—9月形成大量的致灾小型海地瓜,在台风等作用下悬浮进入水体,在取水作用下聚集于鼓网并致灾。因此在海地瓜适宜生长环境建设核电厂,应开展海地瓜聚集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北部海域 海地瓜 风险 生存方式 生活史 台风 再悬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