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基因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
作者 何贤发 冯方东 +4 位作者 徐一凡 高博 施文文 薛梦琦 郭伟娜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18,共6页
为建立多重PCR方法用于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中毒力基因的检测,对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MD-1的9个毒力基因进行PCR扩增及敏感性测定,然后通过多个基因的组合得到5种多重PCR体系,并从中筛选合适的多重PCR体系,测定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 为建立多重PCR方法用于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中毒力基因的检测,对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MD-1的9个毒力基因进行PCR扩增及敏感性测定,然后通过多个基因的组合得到5种多重PCR体系,并从中筛选合适的多重PCR体系,测定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分离株MD-1中的9个毒力基因均可扩增出目的片段,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有的基因可检测至1.81×10~4 copies/μL的核酸。筛选出的4种多重PCR体系1、3或4、5均可用于其中6个毒力基因(pfhA、nanB、ompH、oma87、sodA、sodC)的检测,并且特异性较强,均能够扩增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HN-1和CZ-6,而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分离株均无扩增条带。多重PCR体系1、3、4可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核酸的敏感性为1.81×10~6 copies/μL,多重PCR体系5甚至可检测至1.81×10~5 copies/μL,同时这4种多重PCR体系与单个毒力基因PCR检测的敏感性均一致。说明建立的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基因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基因的快速检测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 毒力基因 多重PCR 检测
下载PDF
禽巴氏杆菌环丙沙星耐药株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孔令严 罗青平 +2 位作者 卢琴 邵华斌 李槿年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2-266,共5页
为鉴定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Avian Pasteurella multocida,Pm)敏感株与环丙沙星(Cip)耐药株的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的RNA-seq技术对敏感株与Cip耐药株进行检测,参考Pm70株基因组(NC_002663.1)进行拼接与质量评估,测... 为鉴定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Avian Pasteurella multocida,Pm)敏感株与环丙沙星(Cip)耐药株的差异表达基因,本研究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的RNA-seq技术对敏感株与Cip耐药株进行检测,参考Pm70株基因组(NC_002663.1)进行拼接与质量评估,测序数据处理后获得表达差异基因,利用GO和KEGG数据库对表达差异基因进行注释与富集性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对转录组测序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所有样品测序数据参考Pm70全基因组匹配率均达到95.87%以上,对基因差异表达进行分析后鉴定得到1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5个上调,4个下调。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为转运运输功能,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富集性分析,结果表明最具代表性的信号通路为"ABC转运蛋白"(ko02010)。推测禽源Pm中的ABC转运蛋白超家族可能在Cip耐药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 转录组测序 GO功能分析 KEGG功能分析 耐药机制
下载PDF
禽巴氏杆菌四环素耐药株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孔令严 汪最 +3 位作者 邵华斌 张腾飞 卢琴 罗青平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36,共7页
为鉴定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avian Pasteurella multocida,Pm)四环素(Tetracycline,Tet)敏感株与耐药株(MIC=32μg/mL)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对Tet敏感株与耐药株进行双向测序,通过GO、KEGG和ARDB数据库对表达差异... 为鉴定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avian Pasteurella multocida,Pm)四环素(Tetracycline,Tet)敏感株与耐药株(MIC=32μg/mL)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对Tet敏感株与耐药株进行双向测序,通过GO、KEGG和ARDB数据库对表达差异基因进行注释和富集性分析。结果显示,共筛选出44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103个上调基因和339个下调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多数富集于核糖体结构成分、rRNA结合、跨膜运输和离子转运等生物过程;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富集性分析,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在ABC转运蛋白与核糖体代谢途径中;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耐药基因注释(ARDB),发现其中的耐药基因主要为核糖体保护蛋白和外排系统两类。本研究表明禽源Pm对四环素耐药的耐药机制可能与细胞膜上ABC转运蛋白的过量表达以及核糖体保护蛋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 转录组测序 GO功能分析 KEGG功能分析 ARDB注释
下载PDF
体外诱导禽巴氏杆菌环丙沙星耐药株及耐药机制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孔令严 李槿年 +2 位作者 卢琴 邵华斌 罗青平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6-169,共4页
为了探讨在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药物培养后,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对CIP的药物敏感性变化及其耐药机制,试验采用体外递增药物浓度的方法诱导出禽源Pm标准株C48-1对CIP的耐药菌株,并对CIP耐药菌株的最小抑菌... 为了探讨在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药物培养后,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对CIP的药物敏感性变化及其耐药机制,试验采用体外递增药物浓度的方法诱导出禽源Pm标准株C48-1对CIP的耐药菌株,并对CIP耐药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变化及耐药稳定性、生化特性、生长曲线和基因组位点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诱导的CIP耐药菌株的MIC由0.25μg/mL上升至16μg/mL;与亲本株比较,生化特性与生长曲线无显著差异,但诱导株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发生了Thr99→Ala的变化,该位点突变首次发现,gyrB、parC、parE耐药基因均未发生变化。说明逐步递增药物浓度可以诱导禽源Pm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并导致靶基因发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 体外诱导 环丙沙星 耐药决定区 位点突变 耐药机制
下载PDF
体外诱导禽巴氏杆菌链霉素耐药株及耐药机制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汪最 孔令严 +3 位作者 邵华斌 卢琴 罗青平 杨玉莹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8期96-100,共5页
为了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对链霉素(Streptomycin,Str)药物敏感性变化及其耐药机制,采用体外诱导法对禽源Pm亲本敏感株(C48-1)进行诱导后成功获得Str耐药株,并对Str耐药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生化特性、生长... 为了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对链霉素(Streptomycin,Str)药物敏感性变化及其耐药机制,采用体外诱导法对禽源Pm亲本敏感株(C48-1)进行诱导后成功获得Str耐药株,并对Str耐药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生化特性、生长曲线、耐药稳定性、耐药基因点突变以及耐药逆转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亲本株相比,Str耐药株生化特性与生长曲线无显著差异,MIC值由8μg/m L上升至1 024μg/m L;发现耐药基因Str A、Str B,且核糖体基因rps L编码的氨基酸发生了Lys43→Thr突变;耐药逆转性试验中羰基氰氯苯腙(CCCP)将Str耐药株MIC值降为16μg/m L。逐步递增药物浓度可以诱导禽源Pm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其耐药机理为磷酸转移酶类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结构的修饰作用,核糖体靶位点突变和外排泵的过量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 体外诱导 链霉素 耐药基因 位点突变 耐药机制
下载PDF
禽巴氏杆菌链霉素耐药株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汪最 孔令严 +2 位作者 邵华斌 卢琴 罗青平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88-293,共6页
为鉴定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链霉素(Str)敏感株与耐药株(MIC=1024μg/mL)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对Str敏感株与耐药株进行双向测序,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KEGG和ARDB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组和富集... 为鉴定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链霉素(Str)敏感株与耐药株(MIC=1024μg/mL)在转录组水平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RNA-seq技术对Str敏感株与耐药株进行双向测序,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KEGG和ARDB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分组和富集性分析,并利用荧光定量PCR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共筛选获得62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581个上调基因和44个下调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多数发挥细胞膜转运功能;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信号通路富集性分析显示,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分布在ABC转运蛋白与双组分系统代谢途径中;采用ARDB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耐药基因分析,显示其中的耐药基因主要为氨基糖苷转移酶类和外排系统两类。本研究结果表明,禽源Pm对Str的耐药机制可能与细胞膜上多药外排泵的过量表达和氨基糖苷转移酶类灭活抗菌药物有关。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禽源Pm对Str的耐药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 转录组测序 GO功能分析 KEGG功能分析 ARDB分析
下载PDF
禽霍乱双型原生质体融合株的筛选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于凤刚 胡永浩 +2 位作者 汪清 宗瑞谦 沈正达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1996年第9期3-5,共3页
以抗链霉素、对卡那霉素敏感的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9株(血清型为8A)和抗卡那霉素、对链霉素敏感的C48-1株(血清型为5A)为亲本,在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Ⅰ)始终存在的条件下,以聚乙二醇(PEG,分子量... 以抗链霉素、对卡那霉素敏感的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9株(血清型为8A)和抗卡那霉素、对链霉素敏感的C48-1株(血清型为5A)为亲本,在脱氧核糖核酸酶Ⅰ(DNaseⅠ)始终存在的条件下,以聚乙二醇(PEG,分子量6000)为助融剂,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然后在高渗琼脂平板上再生细胞壁,再转种于含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的双抗培养基上检出融合株。对筛选获得的2个融合株(简称为F2和F6)进一步研究表明,其在形态、染色特性、生化反应和毒力等方面均符合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特性。通过血清型鉴定和双抗药性试验证明两亲本株菌细胞确已发生了原生质体融合和染色体重组,经反复继代培养证明融合株表型稳定。用F2制备的灭能苗免疫小白鼠,14d后攻毒,对两型标准强毒菌混合培养物1个MLD保护率为100%,10个MLD保护率为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乱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 原生质体融合 免疫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