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私人叙事的兴起:武王伐纣时期的铭文创作 被引量:1
1
作者 丁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8-73,共6页
《利簋铭》和《天亡簋铭》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西周最早的两篇铭文,《利簋铭》记载了武王伐纣事件,体现了史官叙事向私人叙事的过渡状态;《天亡簋铭》记载了灭商之后十二天武王祭祀文王和上帝、众神的事件,出现了三线索叙事,使用了抒情手... 《利簋铭》和《天亡簋铭》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西周最早的两篇铭文,《利簋铭》记载了武王伐纣事件,体现了史官叙事向私人叙事的过渡状态;《天亡簋铭》记载了灭商之后十二天武王祭祀文王和上帝、众神的事件,出现了三线索叙事,使用了抒情手段和修辞格,构建了立体叙事场,显示了明显的写作艺术追求。两篇铭文开创了西周私人写作的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簋铭 天亡簋铭 私人叙事
下载PDF
“宏大叙事”还是“私人叙事”——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建筑理论教育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将 《高等建筑教育》 2005年第1期95-96,共2页
本文分析了在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下建筑理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与实践相脱离的一元化的“宏大叙事”方式进行了批判 ,同时提出了应当采取多元化的“私人叙事”方式。
关键词 宏大叙事 私人叙事 建筑理论教育 建筑实践
下载PDF
忧乐圆融的生命经验与私人叙事--《同学麦娜丝》的反讽式书写
3
作者 郭彦茹 沈鲁 《艺苑》 2021年第5期24-27,共4页
2020年,黄信尧带着电影《同学麦娜丝》再次闯入金马奖入围单元,这部掺杂了导演大量生命经验的电影,通过独特的影像表达,为我们描绘了商品逻辑下被压迫的个人处境,在众多建筑空间中,叙述普通人的故事与情感,传达中年成长的失意与温情。
关键词 《同学麦娜丝》 生命经验 私人叙事 反讽
下载PDF
反戏剧与私人叙事——从安德鲁·海格看现代性电影美学
4
作者 罗瑞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21-24,共4页
在英国当代电影导演名单中,安德鲁•海格或许并不是那颗最耀眼的明星。虽然已经在国际重要电影节上获得了数次提名,但这位“70后”导演迄今为止仅仅拍摄过四部长片;他同样也不是一位个人特征突出、具有标志性签名风格的艺术家,他的电影... 在英国当代电影导演名单中,安德鲁•海格或许并不是那颗最耀眼的明星。虽然已经在国际重要电影节上获得了数次提名,但这位“70后”导演迄今为止仅仅拍摄过四部长片;他同样也不是一位个人特征突出、具有标志性签名风格的艺术家,他的电影往往以缓慢平和的节奏表现日常化、私人化的生活片段中的张力,难以取悦对大场面、快节奏叙事青睐有加的观影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美学 当代电影 日常化 私人 生活片段 私人叙事 反戏剧 现代性
下载PDF
侯方域传体文“私人叙事”特征析论
5
作者 李三卫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55-59,共5页
古代史传文学在叙事风貌上可分为"宏大叙事"和"私人叙事"两种形态,前者以群体抽象为基础,追求主题意义的高远,后者以个体经验为支撑,追求情感记忆的真切。明末清初,面对时代巨变,以文存史的观念促进了传记文的创作... 古代史传文学在叙事风貌上可分为"宏大叙事"和"私人叙事"两种形态,前者以群体抽象为基础,追求主题意义的高远,后者以个体经验为支撑,追求情感记忆的真切。明末清初,面对时代巨变,以文存史的观念促进了传记文的创作繁荣,整体上呈现出"宏大叙事"的倾向。但是侯方域的传体文却能独树一帜,无论是传主选择,还是主题内容,都呈现出鲜明的"私人叙事"特征。探究其成因,与侯方域的成长环境和个人性情有很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方域 传体文 宏大叙事 私人叙事
下载PDF
王家叙事中王权的顶层设计与私人叙事所见王权的社会接纳——对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私人叙事行文措辞的分析
6
作者 刘亮 李晓东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28,38,共7页
古埃及的王权问题历来是学界讨论的重点,而且各国学者已通过各种方式得出许多非常重要的论断。但有的讨论以王家叙事为依据,得出的结论仅反映了国王对王权理想化的构想。有的讨论则把王家叙事与私人叙事混为一谈,不注意对叙事的目的和... 古埃及的王权问题历来是学界讨论的重点,而且各国学者已通过各种方式得出许多非常重要的论断。但有的讨论以王家叙事为依据,得出的结论仅反映了国王对王权理想化的构想。有的讨论则把王家叙事与私人叙事混为一谈,不注意对叙事的目的和语境进行区分,忽视了国王对王权的构想与官员对王权的认知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同。本文从第十八王朝时期的私人叙事中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作品,拟通过分析其行文措辞的特点,探析此时官员对于王权的认知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埃及 王权 私人叙事
原文传递
主流话语笼罩下的私人化叙事——丁玲、张辛欣创作比较论
7
作者 石万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47,共4页
丁玲、张辛欣早期创作所采用的是一种私人化的叙事方式 ,这种迥异于主流话语的小说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这一创作状态并未继续下去 ,很快便被处于社会政治文化中心的主流话语所遮蔽。在她们从抒写“一己体验”而转向直面“众生相”的... 丁玲、张辛欣早期创作所采用的是一种私人化的叙事方式 ,这种迥异于主流话语的小说 ,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这一创作状态并未继续下去 ,很快便被处于社会政治文化中心的主流话语所遮蔽。在她们从抒写“一己体验”而转向直面“众生相”的变化中 ,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在她们的创作转变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话语 私人叙事 一己体验 现实生活
下载PDF
《扬州十日记》的流播、叙事与记忆建构
8
作者 曹原 《励耘学刊》 2023年第1期76-94,382,383,共21页
《扬州十日记》中的文学再现叙事,是对明清易代之际历史真相的还原,也是对创伤记忆的构塑和对民族身份的体认。文本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流播过程明显受到政治因素的干预。立足历史实在、抒顺事理逻辑和展露个体情绪是《扬州十日记》实... 《扬州十日记》中的文学再现叙事,是对明清易代之际历史真相的还原,也是对创伤记忆的构塑和对民族身份的体认。文本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流播过程明显受到政治因素的干预。立足历史实在、抒顺事理逻辑和展露个体情绪是《扬州十日记》实现真实性的三块基石,也是将文学传统与史家笔法相结合,完成历史叙事与文本建构的有效策略。作者王秀楚通过对屠城事件的文本化建构,实现了舒缓情绪、自我砥砺等目的。后世对《扬州十日记》的持续性建构丰富了文本的精神内核,也实现了文化记忆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十日记》 私人叙事 创伤记忆 文化记忆
下载PDF
性病隐喻与两性身体叙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病”意象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冬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13-116,130,共5页
性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典型的疾病意象之一,对性病的关注涉及对妓女生活的想象,而性别文化身份的差异在对妓女的叙事上体现为两种不同的身体叙事方式。男性主体的中心意识使文学创作更多地表现为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体现着"民族... 性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典型的疾病意象之一,对性病的关注涉及对妓女生活的想象,而性别文化身份的差异在对妓女的叙事上体现为两种不同的身体叙事方式。男性主体的中心意识使文学创作更多地表现为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体现着"民族—国家"的"大意义";女性的历史边缘处境使女性书写更多地呈现为自由伦理的私人叙事,作为一种"小意义"而存在着。对于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性病,宏大叙事侧重于把女性身体编织进政治、道德、历史的意义圈,强调女性身体的公共性;私人叙事强调性病之于女性的私人经验,呈现女性身体的私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病 隐喻 私人叙事 公共身体 私人身体
下载PDF
论《明月几时有》的叙事美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颜研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94-96,共3页
电影《明月几时有》把握时代气息,以小人物书写大历史,以私人叙事突破传统抗战电影的叙事模式,重新定义抗战电影的表现形式;以日常叙事展现日常生活的细节美和历史的真实美,建构抗战电影的日常美学风格;以意象叙事表现影片丰富的象征意... 电影《明月几时有》把握时代气息,以小人物书写大历史,以私人叙事突破传统抗战电影的叙事模式,重新定义抗战电影的表现形式;以日常叙事展现日常生活的细节美和历史的真实美,建构抗战电影的日常美学风格;以意象叙事表现影片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影片在香港抗战背景下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的关系,展现家国情怀,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无疑是新时代背景下抗战电影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月几时月》 私人叙事 日常叙事 意象叙事
下载PDF
我国电视财经纪录片品牌传播分析——以近十年CCTV-2和第一财经频道播出的纪录片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齐昉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8年第3期68-73,共6页
通过财经纪录片来讲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是电视媒体传播的常用手法。本文将以2006-2016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和第一财经频道播出的纪录片为例,指出我国电视财经纪录片品牌传播的主要差别是强调宏大叙事与强调私人叙事,而财经纪录片更... 通过财经纪录片来讲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是电视媒体传播的常用手法。本文将以2006-2016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和第一财经频道播出的纪录片为例,指出我国电视财经纪录片品牌传播的主要差别是强调宏大叙事与强调私人叙事,而财经纪录片更有效的传播方式应该是讲故事和树口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财经纪录片 品牌传播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第一财经频道 宏大叙事 私人叙事
下载PDF
穿越时空的奋斗与初心——评瑞金三部曲之《大笔头》
12
作者 谢珊珊 《粤海风》 2019年第3期56-60,共5页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由“共名”到“无名”的时代,90年代以来,“人民伦理大叙事”被“自由伦理个体叙事”代替。之前不被重视的日常生活,小情小爱,个人悲欢,都成了作家们书写的重点,“宏大叙事”中常见的时代主题、英雄情结...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由“共名”到“无名”的时代,90年代以来,“人民伦理大叙事”被“自由伦理个体叙事”代替。之前不被重视的日常生活,小情小爱,个人悲欢,都成了作家们书写的重点,“宏大叙事”中常见的时代主题、英雄情结、民族革命则纷纷成为被解构的对象,个人立场和“私人叙事”的回归使得文学生态更加多元,同时也让文学界弥漫颓废之风。以苏区革命圣地瑞金为背景,以爱国知识分子为主人公,横跨新中国成立后60年历史的《大笔头》在这样的文学生态背景下出版,无疑是_种回归,是革命创作主题的回归,是文学理想的回归,是失落的英雄哲学重新回归,是穿越时空初心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伦理 个体叙事 文学理想 创作主题 文学生态 私人叙事 共名 革命圣地
下载PDF
孤独的房间 私人的叙事——《私人生活》的意象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美花 《作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7-27,共1页
宁静幽闭的"房间"在陈染的长篇小说《私人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本文试从房间这个意象的分析来探讨房间在《私人生活》中的意义及所起的作用,即它是私人叙事的载体,孤独的载体。从而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关键词 私人生活》 房间 私人叙事 孤独
原文传递
打开隐秘的“抽屉”——以林白和东西为例看“60年代作家群”的创作特征
14
作者 谷岩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2-64,共3页
东西与林白的作品代表了在经历长时间民族国家文学之后,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60年代出生作家群"秉持着"私人叙事"的创作特征,在他们远离意识形态的同时又无法抛却个人对历史的记忆。文学在他们手里的坚韧,也展示了... 东西与林白的作品代表了在经历长时间民族国家文学之后,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60年代出生作家群"秉持着"私人叙事"的创作特征,在他们远离意识形态的同时又无法抛却个人对历史的记忆。文学在他们手里的坚韧,也展示了文学的现在与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文学 “60年代出生作家群” 私人叙事 东西 林白
下载PDF
对故乡的深情回望——读刘利元《我的西沙窝》
15
作者 宋雯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47-50,共4页
散文集《我的西沙窝》源自刘利元真实的故乡记忆和生命体验。书中"碱蒿子"一样的小人物群像,是全书着墨最多也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把私人叙事和宏大叙事结合了起来,不但在书中呈现了这些卑微小人物的生活点滴,还能让我们能够... 散文集《我的西沙窝》源自刘利元真实的故乡记忆和生命体验。书中"碱蒿子"一样的小人物群像,是全书着墨最多也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把私人叙事和宏大叙事结合了起来,不但在书中呈现了这些卑微小人物的生活点滴,还能让我们能够透过这些生活点滴窥见时代的庞大身影。此外,作者把"故乡"从带有象征意义的语境中解放出来,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西沙窝,这就使得此书具有了历史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窝 小人物 私人叙事 宏大叙事 文献价值
下载PDF
突围与陷落——当代女性“个人化写作”的困境
16
作者 赵玉莲 《皖西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61-65,153,共6页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当代女性"个人化写作",在女性话语模式和女性欲望的书写上,突破了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意识与本能欲望被强大的男权中心社会意识、叙事语体所覆盖的局面,挣脱男性话语无所不在的桎梏,挑战男权文化。然而女作...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当代女性"个人化写作",在女性话语模式和女性欲望的书写上,突破了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意识与本能欲望被强大的男权中心社会意识、叙事语体所覆盖的局面,挣脱男性话语无所不在的桎梏,挑战男权文化。然而女作家们在"私人空间"中的"身体书写",在对男性社会性别角色进行大胆的反抗、突围的同时,也在自身的局限中,无可奈何地陷落于男权文化的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化写作 女性话语 私人叙事 身体书写
下载PDF
大历史下的个人记忆
17
作者 萧轶 《国家人文历史》 2013年第6期114-114,共1页
正《逃向苍天:极端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沉浮》雷颐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一块墓碑下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本书即是从点滴细节对各色人物命运的探究分析,他们的经历、遭遇、思想变化,与大历史、大时代... 正《逃向苍天:极端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沉浮》雷颐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一块墓碑下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本书即是从点滴细节对各色人物命运的探究分析,他们的经历、遭遇、思想变化,与大历史、大时代息息相关。在极端年代中,不论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改变世界历史、人类命运的英雄豪杰,还是芥豆之微、任历史大潮摆布捉弄的升斗小民,命运并不由自己掌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沉浮 私人叙事 个人记忆 小人物 回忆录 历史书写
下载PDF
试析苏童的新历史小说
18
作者 魏燕燕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9,16,共5页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主要体现于其新历史小说的如下特质:一是对传统的历史观念进行质疑、解构;二是以民间生活叙事置换宏大历史叙事,以民间生活作为历史叙述的主体;三是将个人/私人化叙事填充进宏大历史叙事框架...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主要体现于其新历史小说的如下特质:一是对传统的历史观念进行质疑、解构;二是以民间生活叙事置换宏大历史叙事,以民间生活作为历史叙述的主体;三是将个人/私人化叙事填充进宏大历史叙事框架内,进行"伪宏大叙事"。以上是苏童新历史小说的独特性,也是其消解与颠覆传统历史叙事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新历史小说 质疑 解构 民间生活叙事 个人/私人叙事
下载PDF
《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光凡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44,共7页
与其说《茶馆》的主题是“葬送三个时代”,不如说《茶馆》的主题是凭吊被旧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茶馆》以传统文化令人怀念的一个象征物———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为凭吊对象,为老北京甚或人世间那些被时代风暴不分青红皂白地加... 与其说《茶馆》的主题是“葬送三个时代”,不如说《茶馆》的主题是凭吊被旧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茶馆》以传统文化令人怀念的一个象征物———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为凭吊对象,为老北京甚或人世间那些被时代风暴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淘汰的美好生活方式唱一曲挽歌。至于长期以来盛传的、连老舍本人也附和的“葬送三个时代”说,从作者的用意看,是为了使作品能够被当时的主流文化艺术政策所认可接受;社会各界的评论之所以这么解释,是有意或无意地按照“歌颂—批判”的庸俗社会学阐释原则来进行政治上稳妥的“善意”解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茶馆 葬送三个时代 公共空间 宏大叙事 私人叙事 末世情怀
原文传递
“口述出版史”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建辉 袁赛男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5-98,共4页
在当代中国,口述史方兴未艾,对出版史研究能否引入口述史的视角与方法的追问,也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抢救珍贵史料、深化现有研究、实现研究突破是实施口述出版史的现实需要,而口述史的理论著述、课题实施、主体互动和组织、技... 在当代中国,口述史方兴未艾,对出版史研究能否引入口述史的视角与方法的追问,也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抢救珍贵史料、深化现有研究、实现研究突破是实施口述出版史的现实需要,而口述史的理论著述、课题实施、主体互动和组织、技术、人才方面的保障也为口述出版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并最终使其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 出版史 私人叙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