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窥视”的艺术情蕴——从《金瓶梅》到《红楼梦》的私人经验之文本呈现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燕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1-344,共24页
本文通过对两部古典小说文本《金瓶梅》和《红楼梦》中各异的“窥视”情节或场景的分析,研讨古代叙事文学中私人经验呈现的复杂艺术表现,尤其揭示出《红楼梦》在文本中营造私人经验之心灵化和诗意化方面的深度拓展,以及曹雪芹以私人经... 本文通过对两部古典小说文本《金瓶梅》和《红楼梦》中各异的“窥视”情节或场景的分析,研讨古代叙事文学中私人经验呈现的复杂艺术表现,尤其揭示出《红楼梦》在文本中营造私人经验之心灵化和诗意化方面的深度拓展,以及曹雪芹以私人经验的书写来实现“生命之文化”的创造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金瓶梅》 窥视 视角 私人经验
原文传递
“邓丽君热”文化研究:私人经验与现代听觉变革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欣玥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8-165,共8页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港台流行音乐传入大陆的邓丽君歌曲走红,作为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时出现的"听觉文化事件",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作为文化上的"噪音"与"他者",邓丽君对于声音秩序的挑战,以...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港台流行音乐传入大陆的邓丽君歌曲走红,作为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时出现的"听觉文化事件",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作为文化上的"噪音"与"他者",邓丽君对于声音秩序的挑战,以及对大陆听众情感与耳朵的启蒙效应,直接参与乃至推动了一场以"私人经验"为核心的"现代听觉变革"。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转轨时期,"邓丽君热"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当代中国本土经验中独特的"听觉现代性"。从"唱什么""怎么唱",再到"怎么听",邓丽君情歌引领的"爱情归来",不仅在音乐内容上为个人情感的表达争取了合法性,更以独特的"气声唱法"实现了生理感官层面的苏醒与解放。在传播媒介层面,与"邓丽君热"密不可分的录音机和磁带技术,则从聆听选择的自主化与到流动的私人听觉空间,召唤出新的聆听主体及其身份认同,深刻地改变了一代人的"耳朵"与"声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丽君 听觉文化 情感表达 私人经验 听觉现代性
原文传递
当代小说的私人经验
3
作者 谢尚发 《芒种》 2017年第5期97-101,共5页
从本质上而言,个体永远都只拥有“私人经验”。哪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获得了关于“历史、世界和命运的知识”,进而形成关于“整全”的体认。但这些知识都会转化为个体的“私人经验”,以记忆的形式被储存。
关键词 私人经验 当代小说 个体 知识
原文传递
当代小说的私人经验
4
作者 王德领 《芒种》 2017年第5期93-96,共4页
何谓“私人经验”?在我看来,私人经验是内倾的,指向个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与“私人经验”相对的是“集体经验”“公共经验”“社会经验”“人类经验”。小说里的私人经验多了,也并不一定是坏事,至少说明作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 何谓“私人经验”?在我看来,私人经验是内倾的,指向个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与“私人经验”相对的是“集体经验”“公共经验”“社会经验”“人类经验”。小说里的私人经验多了,也并不一定是坏事,至少说明作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表达了,文学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人经验 当代小说 社会经验 文学
原文传递
当代小说的私人经验
5
作者 樊迎春 《芒种》 2017年第5期106-109,共4页
如果要谈“当代小说中的私人经验”,似乎首先应该界定何为“私人经验”。当代小说批评界对“私人经验”讨论最热烈的恐怕是20世纪90年代林白、陈染崭露头角之后,她们先后发表大量小说,以女性笔触对私人感情和个人身体细致描摹,不乏... 如果要谈“当代小说中的私人经验”,似乎首先应该界定何为“私人经验”。当代小说批评界对“私人经验”讨论最热烈的恐怕是20世纪90年代林白、陈染崭露头角之后,她们先后发表大量小说,以女性笔触对私人感情和个人身体细致描摹,不乏露骨的性描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人经验 当代小说 20世纪90年代 小说批评 性描写 林白 陈染
原文传递
当代小说的私人经验
6
作者 程光炜 《芒种》 2017年第5期91-92,共2页
主持人语:孟繁华兄嘱我为《芒种》主持一期“博士生高峰论坛”,这实在不是我擅长的任务。不过,我觉得这件事情对文学创作仍有意义,与学生们商量后,他们认为“当代小说的私人经验”这个题目比较有意思。
关键词 私人经验 当代小说 高峰论坛 文学创作 主持人 博士生
原文传递
在禁忌的门槛上:私人经验和公共话语——林白小说略论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宏图 《南方文坛》 1997年第3期12-14,共3页
缘起:紧张的对垒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被语言包裹的世界: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通过语言的命名、折射、过滤而构建一种稳定的意义。在众多的言语样式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无疑是那宏大喧器的公共话语,它密密实实地覆盖着我们... 缘起:紧张的对垒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被语言包裹的世界: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通过语言的命名、折射、过滤而构建一种稳定的意义。在众多的言语样式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无疑是那宏大喧器的公共话语,它密密实实地覆盖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各个角落都传出它深远的回声,芸芸众生纷纷匍匐、拜倒在它的威势下,陶醉在它的节奏旋律中,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它的代言人。 然而,在一些阴僻的缝隙、裂口,流逸出一连串鬼魅似的、个体化的声音,它载着这些个体独有的色彩、音质和气味。林白的作品便是其间引人注目的个案事例。她的代表作品《一个人的战争》,从标题上便昭示了这种个人化的特性。本文试图要加以探讨的是:林白写下的充溢着大量私人经验的文本中,蕴含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足以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主流话语?这一边缘化的话语又是如何撞击着文明的禁忌,从而展现出生存的诸多可能性? 非伦理化、非神圣化的私人经验 无庸置疑,每个社会的主流公共话语都酿造、复制、衍生着有关历史、未来发展和价值目标的神话。现代化、发展、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话语 私人经验 林白小说 中产阶级气质 中产阶级化 禁忌 马尔库塞 价值目标 女性崇拜 文本
原文传递
私人经验与公共话语——陈染、林白小说论略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宏图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73-79,共7页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被语言包裹的世界: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通过语言的命名、折射、过滤而构建一种稳定的意义。在众多的言语样式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无疑是那宏大喧嚣的公共话语,它密密实实地覆盖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各个...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被语言包裹的世界: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通过语言的命名、折射、过滤而构建一种稳定的意义。在众多的言语样式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无疑是那宏大喧嚣的公共话语,它密密实实地覆盖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各个角落都传出它深远的回声。芸芸众生纷纷匍匐、拜倒在它的威势下,陶醉在它的节奏旋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话语 私人经验 陈染作品 中产阶级气质 上海文学 林白小说 中产阶级化 个人化写作 私人生活 芸芸众生
原文传递
当代小说的私人经验——以刘震云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创作为中心
9
作者 李屹 《芒种》 2017年第5期102-105,共4页
每一次在现实生活中忙得不可开交,我都会在大喘气的一刹那想到一些句子。决心要以文学研究为志业,但却总觉得自己离文学很远,倒是在这些大喘气的时候能感觉到文学的快慰。
关键词 九十年代 私人经验 当代小说 刘震云 创作 文学研究 现实生活
原文传递
当代小说的私人经验
10
作者 赵天成 《芒种》 2017年第5期110-113,共4页
私人经验是有性别的。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私人经验”“私人生活”“私人写作”的概念,都与“女性”紧密捆绑在一起。男性作家的创作,即使涉及相近的题材领域,通常也不以“私人”命之。
关键词 私人经验 当代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 私人写作 私人生活 男性作家
原文传递
诗与评 (点评)私人经验与灵魂魔术--读宋楹的《一念之间》
11
作者 邱婧 《作品》 2020年第4期207-208,共2页
在弗里德里希那里,现代诗的创作会产生一种攻击性的戏剧效果,他将其称之为aggressive Dramatik,而这样的效果往往产生于"专制性"的幻想中,是诗人的改造力量所达成的。
关键词 戏剧效果 私人经验 专制性 现代诗 弗里德里希 《一念之间》 攻击性
原文传递
电视剧与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和失落 被引量:1
12
作者 耿波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31,共5页
电视剧作为以家庭为中心的叙事媒介,深刻地影响了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电视剧叙事是实现了私人经验的"公共通约"还是"公开展览",是其引发或引堕公共领域的关键。文革之后,以1990年《渴望》播出为临界,在此之... 电视剧作为以家庭为中心的叙事媒介,深刻地影响了转型期中国公共领域的发展。电视剧叙事是实现了私人经验的"公共通约"还是"公开展览",是其引发或引堕公共领域的关键。文革之后,以1990年《渴望》播出为临界,在此之前是因电视剧叙事体现为"国家-民族宏大主题的私人经验编码"而产生的"私人经验的公共通约";以《渴望》为起点,电视剧叙事体现为缺乏现实对应性的"编故事",而电视剧从此之后以其"仿真性"成为引导"家庭生活"纳入"经济社会"并将两者相调谐的媒介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人经验 公共领域 《渴望》 仿真
下载PDF
现代性视野下的朱自清新诗理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俊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47-51,共5页
朱自清的新诗理论产生在有现代性因素的中国土壤之中,其新诗主张包含着对相关传统的断裂。这些断裂表现在对诗人主体——反思建构性的自我的认定、诗歌内容——公众经验的探询、诗人情感认知方式——反思性私人经验的注重、以及对诗歌... 朱自清的新诗理论产生在有现代性因素的中国土壤之中,其新诗主张包含着对相关传统的断裂。这些断裂表现在对诗人主体——反思建构性的自我的认定、诗歌内容——公众经验的探询、诗人情感认知方式——反思性私人经验的注重、以及对诗歌形式的现代化——欧化及民族性重构的重视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断裂 反思 公众生活 私人经验 欧化及重构
下载PDF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个人化写作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舒杨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22-124,132,共4页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带有典型的个人化女性文本特征 ,其女性立场的叙事、女性自我的身体感觉和私人经验的大胆表述 ,显露出鲜明的解构男性神话、颠覆男性权力的意图 。
关键词 女性立场 私人经验 挑战国权 女性主体意识
下载PDF
席慕蓉与萧红散文创作同异论
15
作者 房萍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14-15,19,共3页
席慕蓉、萧红是两位身处不同时代的女作家,她们在散文创作上既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又有明显不同。微观的分析把握可见出两位女作家散文创作的总体风貌。
关键词 意境 私人经验 艺术形式 席慕蓉 萧红 文学创作 散文
下载PDF
有关当前长篇小说创作的断想 被引量:1
16
作者 汪政 晓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7,共5页
这一两年来,陆陆续续读了不少长篇,读得多了,自然会有许多收获,但同时也有几分困惑。有些想法在零星的作品评论中谈到过,现在集中地谈一谈,但愿它们能有一点探讨的价值。
关键词 长篇小说创作 小说家 私人经验 长篇创作 艺术惯例 现实题材 现代主义 卢卡契 文学史 传统小说
下载PDF
被“解放”的历史与被“遏制”的人--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登峰 《长江文艺评论》 2018年第2期114-117,共4页
《好人宋没用》是一部底层人物的个体生活史,它细致地展现了一个底层普通妇女全部生存经验,这种生存经验关注于个体在漂泊动乱的时代里如何被时代摆布同时又勉力保全自身。在这其中,缺乏家国叙事等苦难深重的历史母题而充斥着关于个... 《好人宋没用》是一部底层人物的个体生活史,它细致地展现了一个底层普通妇女全部生存经验,这种生存经验关注于个体在漂泊动乱的时代里如何被时代摆布同时又勉力保全自身。在这其中,缺乏家国叙事等苦难深重的历史母题而充斥着关于个体存活的平实、朴素的私人经验。在一个整体失序的动荡世界中,政治上风云变化,社会上乱象丛生,覆巢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人物 历史 生存经验 私人经验 生活史 个体 母题
下载PDF
论80年代女性主义诗歌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万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13-17,共5页
关键词 女性主义意识 女性主义诗歌 80年代 女性诗学 女性意识 诗歌文本 私人经验 女性诗人 女性命运 红土高原
下载PDF
一首诗是怎样被误读的——曾卓《有赠》的文学史探微
19
作者 周新顺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44,共5页
在有关中国当代文学“潜在写作”的文学史叙述中,曾卓的《有赠》作为一首“受难者的炼狱之歌”^(①),因其以“实际的私人经验又一遍重述了‘流放者归来’的世界性主题”^(②),而被多部主流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广为引述。因其情思丰盈,“唱... 在有关中国当代文学“潜在写作”的文学史叙述中,曾卓的《有赠》作为一首“受难者的炼狱之歌”^(①),因其以“实际的私人经验又一遍重述了‘流放者归来’的世界性主题”^(②),而被多部主流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广为引述。因其情思丰盈,“唱尽了人间悲辛与欣慰”^(③),作为一首经典抒情诗,该作还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长期以来,对于这首诗有一个流行甚至公认的解读,认为它所记录是诗人曾卓在历经人生磨难之后以“戴罪”之身回到“家”中,被“妻子”温情接纳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 潜在写作 文学史叙述 中学语文教材 《有赠》 私人经验 受难者 曾卓
下载PDF
论80年代女性主义诗歌
20
作者 姚万生 《宜宾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50-54,共5页
历史进入80年代中期,《女人》(1984)、《黑色沙漠》(1985)、《独身女人的卧室》(1987)等一批诗作问世,极大地震动了诗坛.随之一群“穿黑裙的女人”翟永明、唐亚平、陆忆敏、小君、海男、张真、筱敏、林珂、林雪、伊蕾等“(?)夜而来”,... 历史进入80年代中期,《女人》(1984)、《黑色沙漠》(1985)、《独身女人的卧室》(1987)等一批诗作问世,极大地震动了诗坛.随之一群“穿黑裙的女人”翟永明、唐亚平、陆忆敏、小君、海男、张真、筱敏、林珂、林雪、伊蕾等“(?)夜而来”,走向前景公开声称“在我们的名字下面,拥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女性独有的黑夜世界.于是,这股黑色旋风掀起了女性主义诗潮.女性主义诗歌浮出历史地表涌动,正是80年代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合乎历史逻辑发展的自然生成.在中国当代诗史上曾有过的女性诗人的歌唱,大多化解于男性话语的一片嘈杂声中,消泯了女性的意识,即使像林子的纯情诗也渗透了外在性爱的社会情感,如“我不会再把眼泪轻抛,因为/在我的生活里,除了爱情/还有众多的工作和欢乐/像海绵一样,吸取了更多的思念和愁苦.”(《给他》)与以往的女性诗人不同,这批“黑女人”翟永明、唐亚平、海男、伊蕾等是出生在文革前后,受过高等教育的新生代,得改革开放之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诗歌 80年代 女性命运 女性诗学 女性诗人 私人经验 女性意识 诗歌文本 女性诗歌 独身女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