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者意图与私密日记
1
作者 汤明洁(译)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1-147,共7页
在法国,作者形象的构造始于17、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末,作者形象遭到一系列哲学和文学批评的重新质疑,由此形成了思考作品的两个独立基础:作者意图和内在批评,并要求重新定义作品本身。笔者认为这两个基础在阐释作品时可以彼此独立,... 在法国,作者形象的构造始于17、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末,作者形象遭到一系列哲学和文学批评的重新质疑,由此形成了思考作品的两个独立基础:作者意图和内在批评,并要求重新定义作品本身。笔者认为这两个基础在阐释作品时可以彼此独立,但都没有压倒性优势。因此,需要综合两种路径的重要贡献,让两种阅读互相启发。笔者以阿米耶尔的《私密日记》为例,进一步说明了作品可能具有的特殊性,而且创作作品的意图可能是模糊的,但为了理解作品,也需将文本与作者的实际生活关联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形象 作者意图 内在批评 作品 私密日记
原文传递
一个私密空间里的多维文学世界 被引量:1
2
作者 彭国忠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赵亨钤的《铅差日记》建构了多重文学世界。在日记中,生活就是创作,政事即文学,疾病成为书写对象并升华到疾病诗学。赵亨钤有明确的批评意识,批评对象非常广泛,韩愈及其诗文是重点批评对象,他还批评当代文学及文坛,擅长比较批评,在对不... 赵亨钤的《铅差日记》建构了多重文学世界。在日记中,生活就是创作,政事即文学,疾病成为书写对象并升华到疾病诗学。赵亨钤有明确的批评意识,批评对象非常广泛,韩愈及其诗文是重点批评对象,他还批评当代文学及文坛,擅长比较批评,在对不同时代、同一时代诗人的比较批评中,完成自己的文学表达。他首重天籁之音,推崇真实,反对伪饰,写景重视想象,提出“亲切见之不如望而想像之神味无穷”。日记所载赵亨钤押铅进京的经历,颇为符合西方文学空间理论的“家园”空间叙事结构,然而,他所建构的长江文学空间的深层意义,在于以长江为纽带,掀开19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面纱,暴露大清帝国的真实内里,在于对以往经典文学空间的现场“带入”,新的文学空间层的叠加。日记的诗歌自注有三种类型:诗歌文本的阐释,“对话”以抒情,诗意的丰富和延伸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密日记 多维文学世界 副文本 文学空间 诗歌自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