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FLP区分中国小麦秆锈菌不同小种及致病型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曹远银 朱桂清 +2 位作者 姚平 周江鸿 刘维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用3种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PstⅠ和HindⅢ),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新致病型21C3CTR(p11),普通致病型的小种21C3,34,34C2和致病型21C3CKH,34MKH,34MKG,34C2MKR的限制性酶谱。结果表明:供试秆锈菌的基因组DNA经过同一酶切... 用3种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PstⅠ和HindⅢ),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新致病型21C3CTR(p11),普通致病型的小种21C3,34,34C2和致病型21C3CKH,34MKH,34MKG,34C2MKR的限制性酶谱。结果表明:供试秆锈菌的基因组DNA经过同一酶切后,不同小种或致病型都出现了相同限制酶谱带,而特定酶/小种(或致病型)组合又都有特异酶谱带。计算了小种间或致病型间的共有DNA片段的比率。初步说明了RFLP可以作为深入探讨小麦秆锈菌种内不同小种、致病型间以及新致病型DNA差异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种 秆锈菌 致病型 RFLP 中国小麦
下载PDF
1987年全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消长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黄振涛 姚平 +1 位作者 曹远银 吴友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4期436-438,共3页
1986年从全国采集到小麦秆锈病标样175份,繁殖存活125份,成活率为71.4%。在185个菌株中鉴定出21C3、34C2、34、34C1和34C35个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各为75.7%、14.6%、4.3%、3.8%和1.6%。21C3仍为当前优势小种,34C2居第二位。小麦秆锈菌的... 1986年从全国采集到小麦秆锈病标样175份,繁殖存活125份,成活率为71.4%。在185个菌株中鉴定出21C3、34C2、34、34C1和34C35个生理小种,出现频率各为75.7%、14.6%、4.3%、3.8%和1.6%。21C3仍为当前优势小种,34C2居第二位。小麦秆锈菌的离体叶培养通过3年对比试验,已进入实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锈病 秆锈菌 生理小种 消长
下载PDF
1992年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姚平 曹远银 +2 位作者 贾显禄 周灶建 吴友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8,共3页
1992年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32个点的72个品种上,采集小麦秆锈病标样105份,从中分离到256个菌株,鉴定出21C3、34C2和34 3个生理小种,包括21C3—CKH、21C3—CKR、34C2—MKH、34C2—MKR、34C2—MKK、34C2—MFK、34-MKG、34-MKR和34-M... 1992年在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32个点的72个品种上,采集小麦秆锈病标样105份,从中分离到256个菌株,鉴定出21C3、34C2和34 3个生理小种,包括21C3—CKH、21C3—CKR、34C2—MKH、34C2—MKR、34C2—MKK、34C2—MFK、34-MKG、34-MKR和34-MFR9个致病类型。生理小种21C3出现频率居首位为85.2%,其中21C3-CKR为50.4%、21C3-CKH为34.8%。利用256个菌株对42个SR单基因系进行了毒为频律测定,其中SR5、10、15、26、30、31、33、35、37和38的毒力频率为2%-22%;SR22、SR22、23、24、32、GT和Wd-1的毒力频率为22%-50%;SR12、13、14、18、19、27、28、和29为50%-80%,而SR9e、11、21无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生理小种 种群动态
下载PDF
1994年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消长动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姚平 曹远银 +1 位作者 刘维志 吴友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63-268,共6页
1994年在国内8省区35个县的83个小麦品种上采集到小麦秆锈病标样201份,繁殖存活了136份,在分离到的332个菌株中鉴定出21C3、34、34C1和34C2四个生理小种;21C3CKR、21C3CKH、21C3... 1994年在国内8省区35个县的83个小麦品种上采集到小麦秆锈病标样201份,繁殖存活了136份,在分离到的332个菌株中鉴定出21C3、34、34C1和34C2四个生理小种;21C3CKR、21C3CKH、21C3CTR、21C3CTH、21C3CPR、21C3CPH、21C3CFR,34MFG、34MKG,34C1MKR、34C1MKH,34C2MKR、34C2MKK、34C2MFK、34C2MKH等15个致病类型。生理小种21C3出现频率为77.0%,34C2为16.1%位居第二,34为6.0%,34C1为0.9%;各致病类型的出现频率依次为21C3CKR31.6%、21C3CTR31.0%、21C3CKH和21C3CPR均为4.8%、21C3CTH3.0%、21C3CFR1.2%、21C3CPH0.6%,34MKG3.9%、34MFG2.1%、34C1MKR0.6%、34C1MKH0.3%、34C2MKR6.7%、MKK5.8%、34C2MKH3.0%、34C2MFK0.6%,21C3CKR和CTR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它致病类型。21C3CTR自1993年发现以来,出现频率上升很快,在云南、四川、湖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致病类型 毒力频率
下载PDF
小麦秆锈菌新致病小种21C3CTR致病谱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曹远银 姚平 +3 位作者 刘维志 吴友三 孙梅 张凤清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6-30,共5页
用从国内16个小麦主产省收集的112个小麦主栽品种及抗源,分析测定秆锈菌新致病小种21C3CTR的致病谱,并与国内另7个致病小种21C3CKH,21C3CKR,34MKG,34MKH,34C2MKR,34C2MFG和... 用从国内16个小麦主产省收集的112个小麦主栽品种及抗源,分析测定秆锈菌新致病小种21C3CTR的致病谱,并与国内另7个致病小种21C3CKH,21C3CKR,34MKG,34MKH,34C2MKR,34C2MFG和34C2MFR的致病谱进行比较。21C3CTR的致病谱为43.8%,另7个致病小种的致病谱则分别为44.6%,48.3%,52.7%,52.7%,56.3%,45.5%,66.8%。21C3CTR的致病谱除比21C3CKH高外,比另6个致病小种都低,与34C2MFR的差异已达极显著水平。说明21C3CTR(Srll毒力)的出现引起抗病性丧失尚不十分严重。其原因是尽管21C3CTR对Srll有毒力,但对国内生产品种及抗源出现频率最高的抗秆锈病基因Sr5不具有毒力,制约了其致病谱。通过测定还明确了来自不同省份的小麦品种抗秆锈病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具体阐明了各省小麦品种的抗性水平。建议今后秆锈病测报重点应放在品种抗性差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致病谱 品种抗性 生理小种
下载PDF
我国小麦秆锈菌越冬越夏以及周年循环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黄振涛 吴友三 韦绍兴 《辽宁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6,共6页
本文以实际调查和理论推导,结合有关研究资料综合分析了小麦秆锈菌在我国的越冬越夏及周年循环的问题.这一结果为我国小麦秆锈菌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和小麦抗秆锈基因应用及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这不仅在理论上、学术上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越冬 越夏
下载PDF
四川地区小麦叶、秆锈菌的越冬和越夏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光明 姚革 +1 位作者 夏先全 刘正德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7-68,共2页
小麦叶锈病是四川冬、春麦上的常发病害,但仅在局部地区偶尔流行;叶锈菌在盆地内以夏孢子越冬,仅很少夏孢子能越夏,其主要越夏场所在海拔800~3 500m地区的各类小麦上,而在1 900m海拔地区、6~8月均温19.5℃的地方越夏菌量最大,呈显著优... 小麦叶锈病是四川冬、春麦上的常发病害,但仅在局部地区偶尔流行;叶锈菌在盆地内以夏孢子越冬,仅很少夏孢子能越夏,其主要越夏场所在海拔800~3 500m地区的各类小麦上,而在1 900m海拔地区、6~8月均温19.5℃的地方越夏菌量最大,呈显著优势.小麦秆锈病则是春麦区偶然流行的病害,其在盆地内常年无越冬菌源,但可在盆地内直至3 500 m海拔地区的小麦上越夏,其中以1 500m以下,特别是700 m左右,6~8月均温23℃的地方越夏菌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 锈菌 秆锈菌 越冬 越夏
下载PDF
小麦秆锈菌鉴别寄主品种Orofen对小种21C3和34C2抗病基因的单体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书绅 章钰文 吴友三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65-70,共6页
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二体中国春作为母本与Orofen杂交。选择出所有类型的单体杂种F_1植株,令其自交结实。在温室内(10—25℃)用秆锈菌小种21C3和34C2的单孢菌系分别接种鉴定各杂交组合的F_2代苗期的抗性分离表现。对小种21C3,除2D和6D之... 用中国春单体系列和二体中国春作为母本与Orofen杂交。选择出所有类型的单体杂种F_1植株,令其自交结实。在温室内(10—25℃)用秆锈菌小种21C3和34C2的单孢菌系分别接种鉴定各杂交组合的F_2代苗期的抗性分离表现。对小种21C3,除2D和6D之外,其它单体类型和二体对照的F_2代都符合抗病15:1感病的分离比例;对小种34C2,除2D之外,其它单体类型和二体对照的F_2代都符合抗病3:1感病的分离比例。用Orofen与含有国际上已定位于2D和6D染色体上的已知Sr基因的品系(或品种)杂交。对小种21C3,Orofen与含有Sr5和Sr6的单基因系的杂交F_2未分离出感病的植株;对小种34C2,只有与含有Sr6的单基因系的杂交F_2代未分离出感病的植株。这表明,Orofen在2D染色体上含有Sr6,它兼抗小种21C3和34C2,分别提供0—1;1^(++)x^-和;1—;1^(++)x^-的抗性效应;而在6D染色体上携带抗病基因Sr5,它只抗小种21C3.控制0—;1^-的侵染型。对无毒性的小种,Sr5对Sr6的抗病效应是上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寄主品种 抗病基因
下载PDF
小麦与小麦秆锈菌互作及非亲和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贾显禄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2-182,共1页
小麦与小麦秆锈菌互作及非亲和机制研究STUDIESONTHEINTERACTIONSANDMECHANISMSOFINCOMPATIBILITIESBETWEENWHEATANDPUCCINIAGRAMINISF.... 小麦与小麦秆锈菌互作及非亲和机制研究STUDIESONTHEINTERACTIONSANDMECHANISMSOFINCOMPATIBILITIESBETWEENWHEATANDPUCCINIAGRAMINISF.SP.TRITICI贾显禄(沈阳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非亲和性互作
下载PDF
小麦秆锈菌主要生理小种生化差异研究
10
作者 贾显禄 刘维志 +2 位作者 高增贵 常乃滔 吴友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28-429,共2页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生理小种 生化差异
下载PDF
微波辐射固定对小麦秆锈菌体表抗原位点保存作用的研究
11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2 位作者 商鸿生 R.Rohringer J.Chong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A01期84-86,共3页
本文以感病小麦幼苗为材料,首次对植物材料的微波辐射固定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感病叶片与固定液一起被微波辐射10S,再在固定液中放置10min,即可完成前固定过程。该方法处理的样品,其超微结构的保存效果与常规固定法(3h)相似,但对... 本文以感病小麦幼苗为材料,首次对植物材料的微波辐射固定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感病叶片与固定液一起被微波辐射10S,再在固定液中放置10min,即可完成前固定过程。该方法处理的样品,其超微结构的保存效果与常规固定法(3h)相似,但对菌丝体表抗原位点的保存效果是常规法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 抗原位点 小麦 秆锈菌
下载PDF
全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1990~1994) 被引量:10
12
作者 姚平 曹远银 +1 位作者 刘维志 吴友三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97-302,共6页
1990~1994年5年间一共分离鉴定了小麦秆锈菌菌株1224个,鉴定出21C3CKH、21C3CKR、21C3CTR、21C3CTH、21C3CPH、21C3CPR、21C3CFH、21C3CFR、34C2MKH、34C2MKR、34C2MKK、34C2MFK、34C2MFR、34MKG、34MFG、34MFK、34C1MKH、34C1MKR、34C... 1990~1994年5年间一共分离鉴定了小麦秆锈菌菌株1224个,鉴定出21C3CKH、21C3CKR、21C3CTR、21C3CTH、21C3CPH、21C3CPR、21C3CFH、21C3CFR、34C2MKH、34C2MKR、34C2MKK、34C2MFK、34C2MFR、34MKG、34MFG、34MFK、34C1MKH、34C1MKR、34C1MFH等19个致病类型,分布于云南、福建、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浙江、上海、江苏、陕西、河南、河北、甘肃、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青海等18个省、市、自治区。涉及种植1000hm^2以上的绵阳20、绵阳19、绵阳15、绵阳11、扬麦三号、扬麦四号、扬麦五号、浙麦一号、浙麦二号及阿勃、晋2148、川麦八号、川育四号、川育十四、川麦20、西幅四号、西幅七号、蜀万831、宛7107、宝丰一号、小堰六号、苏麦三号等品种和近年来育出的部分新品系和高代材料,特别是在地处小麦秆锈菌易变区四川省首次发现了对小麦秆锈菌单抗基因Srll有毒力的21C3CTR等致病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致病类型 毒力频率
原文传递
小麦秆锈菌不同小种间竞争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曹远银 姚平 +2 位作者 黄振涛 朱桂清 吴友三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5-50,共6页
本试验首次在小麦成株期把我国致病力较弱的优势小种21C3和致病力较强的低频或稀有小种34C2、34C4及116的新鲜夏孢子等量混合后,在长江流域选出的8个感病品种上继代转接。试验结果表明:温室转接5代与田间重复侵染3代后,小种21C3出现频... 本试验首次在小麦成株期把我国致病力较弱的优势小种21C3和致病力较强的低频或稀有小种34C2、34C4及116的新鲜夏孢子等量混合后,在长江流域选出的8个感病品种上继代转接。试验结果表明:温室转接5代与田间重复侵染3代后,小种21C3出现频率显著上升,小种34C2频率明显下降,小种34C4和116则下降更快,甚至完全消失。小种21C3与34C2、34C4和116相比或小种34C2与34C4和116相比,其出现频率都表现极显著差异。而小种34C4和116之间则差异不明显。说明小种21C3致病力虽不强,但竞争能力最强,故在自然界能维持优势;34C2竞争能力弱于21C3,但强于34C4和116,而且致病力较强,故在自然界也能维持一定数量。小种34C4和116致病力虽强,但竞争能力极弱,因此在自然界数量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生理 小种 竞争力
原文传递
1993年全国小麦秆锈菌种群动态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姚平 曹远银 +1 位作者 刘维志 吴友三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03-308,共6页
1993年我国小麦秆锈病发生较轻,从8个省18个区县中的47个品种上采集到的95个标样中分离到菌株336个,鉴定出21C3CKR、21C3CKH、21C3CTR、21C3CTH、21C3CFR、21C3CFH、34C1MKR、34C1MKH和34C2MKR等9个致病类型;21C3CKR的出现频率为65.2%... 1993年我国小麦秆锈病发生较轻,从8个省18个区县中的47个品种上采集到的95个标样中分离到菌株336个,鉴定出21C3CKR、21C3CKH、21C3CTR、21C3CTH、21C3CFR、21C3CFH、34C1MKR、34C1MKH和34C2MKR等9个致病类型;21C3CKR的出现频率为65.2%,居于首位,21C3CKH为14.5%,21C3CTR为10.7%,21C3CFR为4.2%,21C3CTH为1.2%,其余各致病类型均在0.9%以下。首次发现对Sr11有毒力的菌株,利用336个菌株对41个Sr单抗基因的毒力频率测定中,毒力频率在19.8%以下的有Sr5、10、11、15、26、31、33、35、37和38,其中对Sr11的毒力频率为14.6%;毒力频率在40%—58.2%之间的Sr单基因系是Sr24、32、GT和SrWld-1;全部菌株对Sr9e、21和30没有毒力,其余Sr单基因系的毒力频率均在6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致病类型 抗性基因 毒力频率
原文传递
我国小麦秆、叶锈菌毒性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长程 陈万权 张淑香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24-25,共2页
小麦秆、叶锈菌生理小种研究在国内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对监测病原物的组成、变化和分布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为病害流行预测、抗病性鉴定及培育抗病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从50年代起,各主要锈病研究国家先后将锈菌生理小种消长和抗源变... 小麦秆、叶锈菌生理小种研究在国内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对监测病原物的组成、变化和分布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为病害流行预测、抗病性鉴定及培育抗病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从50年代起,各主要锈病研究国家先后将锈菌生理小种消长和抗源变异的研究建立在基因的基础上。各国所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含有单抗基因的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e line)作为监别寄主来研究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关系。加拿大自1956年、澳大利亚自1963年、美国自1972年先后改用单基因系鉴定小麦锈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锈菌 毒性
下载PDF
我国小麦秆锈菌群体毒性基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万权 胡长程 谢水仙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03-107,共5页
利用29个抗秆锈病小麦单基因系(或近等基因系)对来自我国云南、陕西、辽宁、四川等16个省(区)的74个菌株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我国小麦秆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毒性因子、毒性值和毒性基因组合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毒性基因V6、V7b、... 利用29个抗秆锈病小麦单基因系(或近等基因系)对来自我国云南、陕西、辽宁、四川等16个省(区)的74个菌株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我国小麦秆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毒性因子、毒性值和毒性基因组合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毒性基因V6、V7b、V8a、V9d、V9g、V10、V17、V36、Vw1d—1的出现频率较高(68.9%—98.6%),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我国小麦秆锈菌的无效基因;其次为V5、V9b、V13、V21、V24、V25、V27和V37(39.2%—62.2%);毒性基因V9e、V11、V22、V26、V29、V30、V31、V32、V33、V38、VGt和VTmp的出现频率达0%—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我国小麦秆锈菌的有效基因。(2)我国小麦秆锈菌群体毒性与北美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异质性,其毒性因子和毒性值分别为7.0和701.05,且毒性基因组合比较丰富,分布较为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单基因系 毒性 基因
原文传递
小麦秆锈菌菌丝体表糖基、抗原位点细胞化学测定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康振生 李振岐 +1 位作者 R.罗林格 J.庄约兰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96-300,共5页
本文运用前包埋电镜技术就小麦秆锈菌菌丝体表糖基、抗原位点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受小麦秆锈菌侵染的小麦叶片经1%戊二醛和4%多聚甲醛固定液先固定后,分别用两个凝集素探针、两个抗体以及A蛋白-胶体金,对样品进行孵育反应,随后样品... 本文运用前包埋电镜技术就小麦秆锈菌菌丝体表糖基、抗原位点的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受小麦秆锈菌侵染的小麦叶片经1%戊二醛和4%多聚甲醛固定液先固定后,分别用两个凝集素探针、两个抗体以及A蛋白-胶体金,对样品进行孵育反应,随后样品经2%锇酸后固定、脱水和包埋。电镜下观察到,两个凝集素探针成功地显示出相应的糖基在菌丝体表的分布状况;两个抗体也相应揭示出菌丝体表的抗原位点。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来分析测定锈菌体表的化学成分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金体 细胞化学 菌丝体 秆锈菌
原文传递
中国41个小麦生产品种抗秆锈基因推导及其抗性稳定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曹远银 姚平 +1 位作者 朱桂清 吴友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92-397,共6页
用中国小麦秆锈菌小种Z1C3,34,34C2及35C5中9个不同菌系推导了来自秆锈菌不同传播区间里有代表性的41个小麦生产品种的抗秆锈基因,综合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稳定的原因.基因推导表明:来自秆锈菌次要越冬... 用中国小麦秆锈菌小种Z1C3,34,34C2及35C5中9个不同菌系推导了来自秆锈菌不同传播区间里有代表性的41个小麦生产品种的抗秆锈基因,综合分析了中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稳定的原因.基因推导表明:来自秆锈菌次要越冬及冬后北传桥梁区内的品种除鄂恩1号外,其余均未含有效抗性基因;来自秆锈菌越夏偶发区内的品种含有Sr5,22,25等基因;来自秆锈菌越夏易发区(主要东北春麦区)内的品种主要含有Sr13,14,22,32,35,36,37,Gt等单个或结合基因.结果也表明:中国小麦品种对秆锈菌,尤其是对优势小种ZIC3的抗性水平明显地由南向北呈梯度增强局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锈基因 品种布局 基因推导
下载PDF
我国北方麦区小麦品种抗秆锈病现状的研究
19
作者 邱永春 张书绅 付东强 《辽宁农业科学》 2000年第1期12-14,共3页
通过对北方麦区120个小麦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系的抗秆锈病性的鉴定,分析了该区小麦品种的抗秆锈病现状,指出了寄主条件的大量存在是北方麦区小麦秆锈病流行危害的潜在条件。
关键词 小麦 秆锈菌 抗性鉴定
下载PDF
小麦几丁质酶基因Wch2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和平 钟永旺 +1 位作者 赵纯森 廖玉才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47-352,共6页
利用小麦几丁质酶基因PCR特异片段为探针 ,分离克隆了一个小麦Chid1几丁质酶基因Wch2。该基因编码 311个氨基酸 ,不含内含子 ,具有一个信号肽、一个富含半胱氨酸的几丁质结合区域、两个变异区、两个酶活性区域。Southern分析表明 ,在小... 利用小麦几丁质酶基因PCR特异片段为探针 ,分离克隆了一个小麦Chid1几丁质酶基因Wch2。该基因编码 311个氨基酸 ,不含内含子 ,具有一个信号肽、一个富含半胱氨酸的几丁质结合区域、两个变异区、两个酶活性区域。Southern分析表明 ,在小麦基因组中Wch2有多个拷贝。秆锈菌接种诱导Wch2在一对小麦近等基因系中差异表达 ;在抗病系中国春Sr11中 ,接种 3d后Wch2开始表达 ,6d后表达量更高 ;而在感病等基因系中国春sr11中 ,在所有取样分析的时间内均未检测到Wch2表达。将Wch2克隆到细菌表达载体 pET2 2b ,在细菌中表达的重组Wch2具有几丁质酶活性。这些结果说明 ,分离的Wch2基因在小麦秆锈菌诱导的抗性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酶基因 近等基因系 小麦 秆锈菌 差异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