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美学视域下《没有秋虫的地方》英译本的审美再现
1
作者 李炎燕 郭子斌 《长沙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93-97,112,共6页
翻译美学运用美学的观点和理论探讨翻译中的美学问题,对中国散文英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散文英译须再现审美客体的审美信息:通过对拟声词、叠声词和韵律的动态模仿,选词的准、美、精以及句式的调整和修辞的运用,再现形式系统的美;通过... 翻译美学运用美学的观点和理论探讨翻译中的美学问题,对中国散文英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散文英译须再现审美客体的审美信息:通过对拟声词、叠声词和韵律的动态模仿,选词的准、美、精以及句式的调整和修辞的运用,再现形式系统的美;通过遣词和句式变换再现原文的意象、情感和意境等非形式系统的美,使译文尽可能给读者带来与原文相同的审美体验;借助模仿和重建两种翻译方法,在追求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行文结构与风格的同时,也要注重汉英语言差异,进行必要的信息补充,向读者传递中国散文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散文英译 《没有秋虫的地方》 审美再现
下载PDF
声情同构,文字如歌——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赏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胡俊国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8-80,共3页
1923年,叶圣陶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教书生涯,自苏州举家迁居上海。从宁静的水乡到“丛墓似”(叶圣陶语)的都会,两种文明的冲突,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没有秋虫的地方》就是其中的一篇。它与叶圣陶先生创作于同年... 1923年,叶圣陶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教书生涯,自苏州举家迁居上海。从宁静的水乡到“丛墓似”(叶圣陶语)的都会,两种文明的冲突,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没有秋虫的地方》就是其中的一篇。它与叶圣陶先生创作于同年的《藕与莼菜》《将离》《客语》一样,都是洋溢着鲜明的抒情风和音乐感的作品。文章的寓意显豁明朗:能够演奏绝妙音乐的“秋虫”,与作者同一时期其他散文中出现的玉色的雪藕、嫩绿的莼菜、悠扬而轻清的叫卖声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同构 声情 赏析 文字 《藕与莼菜》 文明的冲突
下载PDF
没有秋虫的地方 被引量:1
3
作者 叶绍钧 《现代语文(高中版)》 2003年第12期1-1,共1页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趣味干燥呢.
关键词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绍钧 散文 高中 语文 阅读欣赏
下载PDF
虚无思想的流露 颓废情绪的渲泄——谈《秋虫》《西窗》的思想倾向
4
作者 赵玉中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67-70,共4页
文章解读了徐志摩的《秋虫》、《西窗》的思想意义,着眼于诗人的具体思想实际及其心境,把其诗与其散文、日记加以参照评说,较为客观地挖掘了这两篇颇有争议的作品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 秋虫 《西窗》 思想倾向 布尔乔亚 主义
下载PDF
秋虫小夜曲
5
作者 卢冠宇 雷利 《少年读者.学语文(小学3-6年级)》 2008年第1期89-89,共1页
暮色降临之后,晚风习习。我寻找着昆虫的村落,渐渐地,竟融入进了它们的夜晚……
关键词 秋虫小夜曲》 小学 语文教学 作文写作
下载PDF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没有秋虫的地方》
6
作者 刘玉倩 《海外文摘》 2020年第5期45-47,共3页
本文旨在根据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中的美学主体、美学客体、美学再现和美学标准的角度,分别从语音、修辞、句法、文化、意境等各个层面对张培基教授翻译的《没有秋虫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探讨,也就是分析张培基教授翻译的散文如何再现汉语... 本文旨在根据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中的美学主体、美学客体、美学再现和美学标准的角度,分别从语音、修辞、句法、文化、意境等各个层面对张培基教授翻译的《没有秋虫的地方》进行分析和探讨,也就是分析张培基教授翻译的散文如何再现汉语散文的美学价值以及怎样恰如其分的再现原文之美。本文从散文翻译研究的较新视角——美学视角上进行更广阔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美学 散文翻译 张培基 《没有秋虫的地方》
下载PDF
秋虫
7
作者 谢笠知 《诗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6-36,共1页
它持久热烈的叫声让我想到另一条路。从绝望中绕回来,它无畏、拼命地在黑暗中穿行。像根针,在缝纫机上,执着地跳动。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 秋虫
原文传递
《秋虫音乐会》教学设计
8
作者 高静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4年第3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秋虫音乐会》 教学设计 小学 音乐教学 教学方法
原文传递
秋虫呢喃
9
作者 杨杰清 《辽河》 2018年第11期85-87,共3页
立秋之后,早晚的时候暑热明显减退,让人感觉夏的暑热渐行渐远。只有白天太阳高照、烈日炎炎的时候,才像又回到了盛夏时光。夜晚,能够听到秋虫在阵阵轻鸣低唱。前几日连续不断的大雨,淹没了不少道路、小区。整个夏天,除了初夏时下了比较... 立秋之后,早晚的时候暑热明显减退,让人感觉夏的暑热渐行渐远。只有白天太阳高照、烈日炎炎的时候,才像又回到了盛夏时光。夜晚,能够听到秋虫在阵阵轻鸣低唱。前几日连续不断的大雨,淹没了不少道路、小区。整个夏天,除了初夏时下了比较丰沛一点的雨水,其它时间几乎都是干旱少雨,所以入秋后的这次雨,就像是积聚了一夏的雨水顷刻间全倒进秋天里来了。秋雨连绵,而且又下得这么汹涌。它只管痛快地下,痛快地倾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蚂蚱 秋虫 呢喃
原文传递
秋虫之声
10
作者 郑振铎 《天天爱学习(五年级)》 2016年第34期3-3,共1页
秋虫之声,无论纺织娘的叽嘎,蟋蟀的唧唧,大都在蝉之夏曲已告终之后出现,那正与气候之寒暖相应。但我却有一次奇异的经历:在无数的纺织娘之鸣声已来了之后,却又听得满耳的蝉声。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 阅读 秋虫之声》
原文传递
书海藏珍
11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7年第9期57-57,共1页
心如槁木不如多愁善感,迷蒙的醒不如炽热的梦,一口苦水胜过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关键词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下载PDF
秋意
12
作者 孔伟建 《山东教育》 2018年第12期63-63,共1页
一立秋过后,天立马就变了,一早一晚的开始凉起来。地上见了落叶,叶子越落越厚,秋越来越深。秋来了,一早一晚,我更愿意去环城河小道上散步。尤其是晚上,我喜欢那呢喃的秋虫,秋风中,星月下,听它们此起彼伏的鸣叫。尽管,我看不见它们,可我... 一立秋过后,天立马就变了,一早一晚的开始凉起来。地上见了落叶,叶子越落越厚,秋越来越深。秋来了,一早一晚,我更愿意去环城河小道上散步。尤其是晚上,我喜欢那呢喃的秋虫,秋风中,星月下,听它们此起彼伏的鸣叫。尽管,我看不见它们,可我知道它们就在某一棵树下或某片草丛里。空气越来越好,星星越来越多,月亮越来越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道 秋意 环城 呢喃 秋虫 散步
下载PDF
由《故都的秋》看“秋”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13
作者 余永聪 《语文月刊》 2010年第2期24-25,共2页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与秋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的萧杀,秋的清凉,秋的丰硕,令一代代文人的心为之悸动。欧阳修的《秋声赋》,庐隐的《异国秋思》,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鲁迅的《秋夜》等,都点滴地记录了文人们对秋的独特感受...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与秋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的萧杀,秋的清凉,秋的丰硕,令一代代文人的心为之悸动。欧阳修的《秋声赋》,庐隐的《异国秋思》,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鲁迅的《秋夜》等,都点滴地记录了文人们对秋的独特感受。可以说,秋天是中国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也因此而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形成了一种“悲秋文化”。本文拟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都的秋》 中国文化 《没有秋虫的地方》 中国文人 《秋声赋》 《秋夜》 中国文学 欧阳修
原文传递
蜗居
14
作者 李品 《诗刊》 2019年第4期79-80,共2页
在玻璃上,读阴天和雨讯。当秋日降临。泡过水的日子晾在阳台上,允许它们带着回忆,褶皱,泛黄,在灯火里,读那些没有写下的名字。秋风的荒原,允许叶子忍住眩晕。树木沉默,在低温症的人间烧灼,允许秋虫想起一生.
关键词 低温 蜗居 人间 荒原 阳台 阴天 玻璃 秋虫
原文传递
沁入岩石中
15
《安徽水利财会》 2018年第2期23-23,共1页
喧闹的蝉鸣也盛期将逝了吧?从7月中下旬开始,蝉气势夺人地呜叫,到了8月里更像决堤般嘈杂、吵人,进入9月后势头慢慢减弱,不久蝉鸣便被秋虫的鸣声所取代。这种虚幻、无常大概与日本人的精神非常契合,成了夏日里不可或缺的一景。不过在北... 喧闹的蝉鸣也盛期将逝了吧?从7月中下旬开始,蝉气势夺人地呜叫,到了8月里更像决堤般嘈杂、吵人,进入9月后势头慢慢减弱,不久蝉鸣便被秋虫的鸣声所取代。这种虚幻、无常大概与日本人的精神非常契合,成了夏日里不可或缺的一景。不过在北美和欧洲北部,几乎没有蝉栖息,所以谈起与蝉相关的话题,这种'风物诗'的感觉很难传达给对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鸣 吵人 一景 秋虫 沁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