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茱萸种内性状变异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9
1
作者 黎章矩 曾燕如 钱勤 《中草药》 CAS 1984年第12期23-27,45,共6页
本文根据产区实际调查的资料,应用统计分析,阐述了山茱萸种内在果形、果实大小、出皮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营养器官和生育期等性状的变异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良单株的初选工作,提出果大、皮厚、干出皮率高应为选优的主要指标。... 本文根据产区实际调查的资料,应用统计分析,阐述了山茱萸种内在果形、果实大小、出皮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营养器官和生育期等性状的变异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良单株的初选工作,提出果大、皮厚、干出皮率高应为选优的主要指标。同时指出果实成熟度与干皮产量关系密切,认为果实采收必须充分成熟,在进行果实经济性状比较时,也必须以充分成熟的果实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山茱萸科 种内性状 可溶性固形物 经济性状 选育
下载PDF
崇明东滩湿地芦苇种群内功能性状及生态对策变异分析
2
作者 计阳晴 李德志 +5 位作者 王虓 李羚菱 王莹 陈婧 Rasool Samreen GHULAM Tehreem RAFIQUE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464,共10页
植物种群功能性状及生态对策变异对其自身环境适应能力及群落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该文基于崇明东滩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内3个小种群不同发育时期分株集合的多项性状指标,分析了其性状及生态对策变异,并基于CSR、LHS生态... 植物种群功能性状及生态对策变异对其自身环境适应能力及群落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该文基于崇明东滩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内3个小种群不同发育时期分株集合的多项性状指标,分析了其性状及生态对策变异,并基于CSR、LHS生态对策体系,对各小种群的生态对策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3个芦苇小种群的21项性状指标及C、R对策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在LHS体系中,以比叶面积(11.5 mm^(2)/mg)、株高(175 cm)和花序干质量(4 g)为分界线,可对3个小种群进行区分。处于生殖生长期的芦苇分株具有更大的植株大小、更高的叶片干物质含量及S对策得分,而处于营养生长期的分株则具有较小的植株大小、较大的比叶面积及R对策得分。总体而言,崇明东滩湿地3个芦苇小种群间及各小种群内处于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分株集合间,都存在显著的性状差异及生态对策差异,且二者的差异模式基本吻合。芦苇种内性状及生态对策变异特征,可为该区芦苇种群的生态保育和恢复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内性状差异 生态对策 CSR体系 LHS体系 芦苇 湿地
下载PDF
草地植物功能性状变异的程度和来源 被引量:6
3
作者 朱璧如 徐冰 张大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5-489,共5页
分析了内蒙古草地植物的6个功能性状在种间、种内不同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变异.结果表明,除株高外其余5个功能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种间,但种内变异占总体变异的比例不能被忽视.不同功能性状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的程度和来源不同... 分析了内蒙古草地植物的6个功能性状在种间、种内不同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变异.结果表明,除株高外其余5个功能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种间,但种内变异占总体变异的比例不能被忽视.不同功能性状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的程度和来源不同,说明不同物种、不同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不同.因此利用功能性状进行各种研究时,应该充分考虑种内变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种内性状变异 性状变异
下载PDF
性状调节幼苗存活率对邻体竞争和环境的响应
4
作者 文佳 张新娜 +2 位作者 王娟 赵秀海 张春雨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9-729,共11页
性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邻体竞争和环境对于幼苗存活的影响,然而以往研究使用物种平均性状,忽视了种内性状变异。因此,基于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150个幼苗样方中的幼苗个体监测数据,运用二项分布的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种内性状变异和... 性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邻体竞争和环境对于幼苗存活的影响,然而以往研究使用物种平均性状,忽视了种内性状变异。因此,基于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150个幼苗样方中的幼苗个体监测数据,运用二项分布的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种内性状变异和物种平均性状对幼苗存活率的影响,探究性状如何调节幼苗对邻体竞争和环境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种内性状变异模型和物种平均性状模型对幼苗存活率的预测能力并不一致,考虑种内性状变异的比叶面积(SLA)模型比物种平均性状的SLA模型赤池信息量准则值和贝叶斯信息准则值更小,解释的方差也更多,模型的拟合度更好。但是,叶面积(LA)、叶碳含量(LCC)和叶氮含量(LNC)的物种平均性状模型比种内性状变异模型效果更好。此外,性状调节邻体竞争和土壤元素含量对幼苗存活的影响,例如:受到相同的密度制约时,LA更小的幼苗存活率更高;土壤营养元素缺乏时,较高的LCC会提高幼苗存活率,反之在优良的土壤中,幼苗存活率降低。模型比较的结果说明种内性状变异预测幼苗个体存活的能力并不绝对比物种平均性状强,这种原因可能与林分和环境有关。另外,加入邻体竞争和环境变量能够增强性状与幼苗存活之间的关系。尽管种内性状变异不能更好地预测幼苗存活率,但这种基于个体性状的方法为预测幼苗动态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内性状变异 负密度制约 生境过滤 性状距离 性状-环境交互效应
原文传递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的变异 被引量:10
5
作者 江蓝 魏晨思 +6 位作者 何中声 朱静 邢聪 王雪琳 刘金福 沈彩霞 施友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7-279,共13页
林窗是森林更新演替的重要环节,揭示林窗环境下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及其相对贡献,有助于阐明植物对林窗环境的响应。该研究以中亚热带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天然林为对象,设置9个不同大小的林窗样地,运用方差分解探讨林窗、物种和... 林窗是森林更新演替的重要环节,揭示林窗环境下功能性状变异来源及其相对贡献,有助于阐明植物对林窗环境的响应。该研究以中亚热带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天然林为对象,设置9个不同大小的林窗样地,运用方差分解探讨林窗、物种和个体对叶性状变异的相对贡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不同大小林窗下群落性状变化及种间和种内性状变异的重要性。研究发现:(1)格氏栲天然林林窗植物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和叶绿素含量由种间性状变异主导,叶氮含量由种内性状变异主导,叶磷含量受林窗大小影响最大。(2)群落叶磷含量与林窗大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温度和水解氮含量对群落叶磷含量具有显著正效应,土壤有效磷含量具有显著负效应。(3)沿林冠开放度的群落叶磷含量变化主要由种内性状变异引起,优势种扮演着重要角色。结果表明,格氏栲天然林林窗环境下植物功能性状仍以种间性状变异为主(平均41%),但沿林窗环境梯度的群落性状变化主要源自种内性状变异,通过植物表型可塑性响应环境改变,优势种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状变异 林窗大小 性状变异 种内性状变异 群落性状
原文传递
浙江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开花和结实物候的种间种内差异 被引量:5
6
作者 赵袁 杜彦君 +2 位作者 曹洪麟 胡小丽 马克平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12-1323,共12页
植物物候学主要研究植物的生活史事件发生时间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物候作为植物重要的功能性状,却未见有在群落水平上将植物物候变异和群落结构特征(多度)联系起来探究植物物候变异规律的报道.为了探索物候性状的种间种内变异规律,201... 植物物候学主要研究植物的生活史事件发生时间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物候作为植物重要的功能性状,却未见有在群落水平上将植物物候变异和群落结构特征(多度)联系起来探究植物物候变异规律的报道.为了探索物候性状的种间种内变异规律,2012年4月~2015年8月在中国东部地区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4hm^2大样地(GTS;29°10′19.4″~29°17′41.4″N,118°03′49.7″~118°11′12.2″E)内,对106种植物的物候进行连续观测,用标准差定性分析物候的种间和种内差异.结果表明,影响开花物候的气候因子为降水,群落开花高峰集中在5月,结实成熟高峰集中在10月.群落结实物候种间差异小于开花物候,其中结实物候种间差异为41天,开花物候种间差异为52天;群落水平植物开花和结实物候的种内变异小于种间;大部分物种开花物候的种内变异小于结实物候.本研究首次探讨了物候期种内变异系数和物种多度的关系,也是首次研究物候种内变异系数与物候期早晚的关系,发现群落物候种内变异与物种的多度不相关,群落开花物候种内变异与物候期的关系不显著,群落结实物候的种内变异和物候期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即物候期早的结实物候种内变异大,物候期晚的结实物候种内变异小.将植物物候变异和群落结构特征(多度)联系起来探究植物物候变异规律,有利于理解物候的改变是怎样影响物种的相互作用和适合度,这对于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理解植物性状变异及物种分化和群落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花 结实 性状变异 种内性状变异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Explaining variation in productivity requires intraspecific variability in plant height among communities
7
作者 Li Zhang Xiang Liu +1 位作者 Shurong Zhou Bill Shipley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310-319,共10页
While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e importance of intraspecific trait variation in the processes of community assembly,we still know little about the contributions of intraspecific trait variability to ecosystem funct... While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e importance of intraspecific trait variation in the processes of community assembly,we still know little about the contributions of intraspecific trait variability to ecosystem functions.Here,we conducted a functional group removal experiment in an alpine meadow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over 4 year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nter-and intraspecific variability in plant height for productivity.We split total variability in plant height within each of 75 manipulated communities into interspecific variability(TV_(inter))and intraspecific variability within a community(ITV_(within)).Community-weighted mean height among communities was decomposed into fixed community-weighted mean(CWM_(fixed))and intraspecific variability among communities(ITV_(among)).We constructed a series of 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 models and piecewis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o determine how trait variability(i.e.TV_(inter),ITV_(within),CWM_(fixed) and ITV_(among))indirectly mediated the changes in productivity in response to functional group removal.Community productivity was not only affected directly by treatment manipulations,but also increased with both inter-and intraspecific variability(i.e.CWM_(fixed) and ITV_(among))in plant height indirectly.This suggests that both the‘selection effect’and a‘shade-avoidance syndrome’can incur higher CWM_(fixed) and ITV_(among),and may simultaneously operate to regulate productivity.Our findings provide new evidence that,besides interspecific variability,intraspecific trait variability in plant height also plays a role in maintaining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vegrou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lpine meadow interspecific trait variability intraspecific trait variability plant heigh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