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籼稻稻米蒸煮品质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67
1
作者 石春海 朱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29-134,共6页
采用不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分析了以珍汕97A等6个籼型不育系与测早2-2等3个恢复系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的籼稻稻米蒸煮品质资料。结果表明,胶稠度除了受制于种子遗传效应外,主要受母体遗传效应的影响;直链淀... 采用不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分析了以珍汕97A等6个籼型不育系与测早2-2等3个恢复系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的籼稻稻米蒸煮品质资料。结果表明,胶稠度除了受制于种子遗传效应外,主要受母体遗传效应的影响;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性状则主要受制于种子直接显性效应。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在供试材料中26715是蒸煮品质性状较为理想的优良亲本,与其它亲本所配的组合具有较好的蒸煮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煮品质 籼稻 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
下载PDF
玉米种子与母体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振华 王懿波 +1 位作者 王永普 张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6-9,共4页
通过7个亲本自交系的双列杂交,采用谷类作物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对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同时受到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的控制,种子的直接显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 通过7个亲本自交系的双列杂交,采用谷类作物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对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同时受到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的控制,种子的直接显性效应和母体显性效应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选用3360做为亲本较易获得高蛋白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蛋白质 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
下载PDF
水稻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其产量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何光华 谢戎 +6 位作者 郑家奎 袁祚廉 左永树 杨正林 袁玲 邵启明 黄彬茹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71-77,共7页
本文利用朱军等提出的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探讨了水稻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其产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产量除受控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外,还受母体植株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作用,... 本文利用朱军等提出的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探讨了水稻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其产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产量除受控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外,还受母体植株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母体效应比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更重要,其中尤以母体显性效应最重要.2个性状种子直接遗传率和母体遗传率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狭义遗传率均较高,基因累加选择的同时不能忽视杂种优势利用.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游离氨基酸产量细胞质效应、母体显性效应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游离氨基酸 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
下载PDF
籼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的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石春海 朱军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3期69-74,共6页
以珍汕97A 等6个籼型不育系与测早2-2等3个早籼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谷类作物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对籼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稻米的糙米长、宽、长宽比和垩白面积主要受母体植株遗传效应的控... 以珍汕97A 等6个籼型不育系与测早2-2等3个早籼恢复系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谷类作物数量性状平均数遗传模型,对籼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稻米的糙米长、宽、长宽比和垩白面积主要受母体植株遗传效应的控制,其中糙米长和糙米长宽比性状还受到种子直接加性效应的影响,而种子的直接显性效应不显著。遗传效应预测值表明,选用 V_(20)A 和26715较易获得稻米外观品质较为理想的籼型杂交稻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杂交稻 外观品质 种子和母体遗传效应
全文增补中
大豆籽粒重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宁海龙 李文霞 +5 位作者 李文滨 王继安 张大勇 魏淑红 孟宪欣 张亚芝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9-71,共3页
以亲本、F1、F2三个世代为材料,采用混合模型方法,分析大豆百粒重的种子效应、细胞质效应和母体植株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籽粒重除受到种子直接加性和显性作用外,还有来自母体植株的加性和显性作用,这些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母体显... 以亲本、F1、F2三个世代为材料,采用混合模型方法,分析大豆百粒重的种子效应、细胞质效应和母体植株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籽粒重除受到种子直接加性和显性作用外,还有来自母体植株的加性和显性作用,这些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母体显性效应方差最大,其次是种子直接加性效应,种子直接显性效应和母体加性效应的相对比例较小。从遗传体系来看,母体效应略高于种子直接效应。种子和母体效应的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都达到显著水平,总的狭义遗传率达到40%。根据亲本育种值的预测,东农7819号和东农46号两亲本有利于提高籽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籽粒重 细胞质效应 种子和母体效应 遗传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