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园》的空间叙事与种族伦理 被引量:6
1
作者 董晓烨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第4期71-80,共10页
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代表作《家园》是一部以空间形式来探讨族裔问题的书。在多重文本空间的交织中,主人公陈雨津以"在路上"的空间迁移绘制华人在美国的空间地图,以此抵制空间归属感的丧失,在空间定位中完成族裔历史的... 当代华裔美国作家徐忠雄的代表作《家园》是一部以空间形式来探讨族裔问题的书。在多重文本空间的交织中,主人公陈雨津以"在路上"的空间迁移绘制华人在美国的空间地图,以此抵制空间归属感的丧失,在空间定位中完成族裔历史的挖掘和族裔身份的重建。本文试图考查文本的多维空间架构与主题生成的关系,进而拓展空间叙事学的理论建设,得出结论认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空间叙事具有美学和哲学意义并传达了独特的种族伦理,空间叙事学研究是探讨文本意义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 徐忠雄 空间叙事 种族伦理
下载PDF
卡里尔·菲利普斯《外国人》中的种族伦理内涵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彬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7-136,共10页
在其传记故事集《外国人》中,卡里尔·菲利普斯提出并解答了一个具有种族伦理内涵的问题,即:英国黑人土生子特平和来自英国前殖民地尼日利亚拉各斯的黑人移民奥利瓦里为何身为英国公民却被视为低人一等的"外国人",并因此... 在其传记故事集《外国人》中,卡里尔·菲利普斯提出并解答了一个具有种族伦理内涵的问题,即:英国黑人土生子特平和来自英国前殖民地尼日利亚拉各斯的黑人移民奥利瓦里为何身为英国公民却被视为低人一等的"外国人",并因此而遭受种族歧视和迫害?通过对特平和奥利瓦里悲惨命运的文学化再现,菲利普斯谴责了隐含于战后英国社会中狭隘的种族部落意识,藉此警醒英国民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里尔·菲利普斯 种族伦理内涵 种族部落意识 家园
原文传递
马克·吐温小说种族叙事伦理分析
3
作者 金鑫 何婷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第12期212-213,220,共3页
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所彰显的理念,多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以及矛盾的批判,这种批判可以用《美国与美国人》中,斯坦贝克的言论来阐述,即少许忧虑、较多期望以及坚定自信。马克·吐温小说不仅对美... 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所彰显的理念,多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以及矛盾的批判,这种批判可以用《美国与美国人》中,斯坦贝克的言论来阐述,即少许忧虑、较多期望以及坚定自信。马克·吐温小说不仅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整体批判,其还利用叙述技巧以故事话语的形式建构了一个独特的伦理认知。我国相关学者在对马克·吐温小说进行研究时,往往将关注点集中于其所展现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理念,并没有重视其批判伦理建构。而要想对马克·吐温形成全面的认知,充分感受到其小说中所体现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必须对这种伦理建构进行深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吐温 种族叙事伦理 具体分析
下载PDF
从“挪亚的诅咒”到美国非洲主义——对鲁宾逊种族书写的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唐莹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8年第2期321-329,共9页
种族主题在美国当代女作家鲁宾逊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基列家书》和《家园》两部小说中的移情策略受到众多评论家的赞赏。但是细察之下,鲁宾逊的种族书写仍然暴露出白人作家的典型两面性:一方面采取积极的伦理手段对抗歧视、提... 种族主题在美国当代女作家鲁宾逊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基列家书》和《家园》两部小说中的移情策略受到众多评论家的赞赏。但是细察之下,鲁宾逊的种族书写仍然暴露出白人作家的典型两面性:一方面采取积极的伦理手段对抗歧视、提倡种族间的沟通,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历史问题和不公现实的回避和辩解。作家种族立场上消极的一面既与教会历史上对奴隶制的支持等问题相关,也来源于对'白人性'的种族想象。莫里森提出的'美国非洲主义'概念聚焦主流白人文学中的种族书写批评,为读者挖掘鲁宾逊小说中隐含的保守立场提供了适合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丽琳·鲁宾逊 种族伦理 美国非洲主义
下载PDF
The Ethics of Touch in Women Travellers' First Encounters With Foreign Ethnicities
5
作者 Margarete Rubik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2年第10期905-910,共6页
This paper compares 18th and 19th century travelogues written by women and men travelling the cultural contact zones of the empire, as well as fictional recreations of such first encounters. A juxtaposition of the wri... This paper compares 18th and 19th century travelogues written by women and men travelling the cultural contact zones of the empire, as well as fictional recreations of such first encounters. A juxtaposition of the writers' reaction to the dynamics of gazing and the ethics of touch yields surprising results. Many women travellers have no problem to acknowledge the reciprocity of the gaze, accepting, as a matter of course, that the objects of their ethnological interest will gaze at them in return. In comparison, male travellers often exhibit unease at becoming an object of appraisal and observation. Even more interestingly, male travellers often shy away from haptic contact with members of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 whereas many (though not all) women are more tolerant of touch and proximity. Regarded as "unwomanly" by their contemporaries, they carved out for themselves roles which allowed for a more intimate interaction with foreign ethnicities; also, they wrote in different genres--private memoirs instead of official reports. But even in their (semi) fictional writings male authors seem to imagine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 in different terms from women and tend not let their protagonists enter into close bodily contact with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vel literature women's writing English literature GAZE haptic conta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