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利用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仪器监测Straumann种植体骨愈合期的稳定性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5例牙列缺损患者,共植入Straumann种植体52颗。用RFA仪器分别测量各种植体在种植术当天、术后1、4...目的:利用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仪器监测Straumann种植体骨愈合期的稳定性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5例牙列缺损患者,共植入Straumann种植体52颗。用RFA仪器分别测量各种植体在种植术当天、术后1、4、6、8、12周的种植体稳定性(ISQ值)。将ISQ值进行通用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采用Minitab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种植体在植入时都取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性。种植术后当天,ISQ平均值为64.39±0.66,术后呈现下降趋势,并在术后第4周下降至最低,而从第4周到第6周出现明显上升。统计学分析表明,种植区和牙槽骨对种植体ISQ值有显著影响(P<0.05),种植体长度、颈部高度对种植体ISQ值无明显影响。术后12周,种植体存活率为100%。结论:种植体稳定性与种植体区位置和牙槽骨类型关系密切,而种植体的长度和颈部高度的影响尚缺乏足够临床证据。展开更多
目的:利用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仪器监测经单纯上颌窦内提升(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 without grafting,OSFE without grafting)植入Strauamnn种植体的早期稳定性,分析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目的:利用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仪器监测经单纯上颌窦内提升(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 without grafting,OSFE without grafting)植入Strauamnn种植体的早期稳定性,分析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对RFA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OSFE方式,对48例牙列缺损患者各植入1颗Straumann SLA宽颈美学种植体(4.8 mm×8 mm)。用RFA仪器分别于手术当天、术后2、4、6、8、12、16、20周测量种植体稳定性,所得参数为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8颗种植体的存活率为97.9%。所有种植体都获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性。手术当天ISQ值较高,于第2周至第6周逐渐下降,之后逐渐上升,最终达到较高水平。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与ISQ值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单纯OSFE方式在上后牙区严重骨量不足情况下仍可获得良好的种植体稳定性。RBH对于种植体的早期稳定性无显著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利用初始植入扭矩法和间断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法检测不同外科术式对老年微创种植牙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63名老年上颌前磨牙区后天性牙缺失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备洞组,级差备洞组和骨挤压组,在...目的:利用初始植入扭矩法和间断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法检测不同外科术式对老年微创种植牙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63名老年上颌前磨牙区后天性牙缺失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备洞组,级差备洞组和骨挤压组,在种植术后即刻记录87枚种植体旋入扭矩值和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值,术后1、2、4、6、8、12W分别记录各组ISQ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分别进行组间、组内比较扭力值和ISQ值统计学差异。结果:在种植术后记录级差备洞组旋入扭矩平均值为:33.28±3.95 N·CM,明显高于常规备洞组扭矩值(P<0.05);术后即刻测量ISQ平均值,和常规备洞组比较,级差备洞组和骨挤压组ISQ值增加明显,术后呈现下降趋势,至4W时下降至最低值,自术后4W到12W时三组ISQ值上升均比较明显,至术后12W时三组ISQ平均值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级差备洞和骨挤压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在老年人Ⅲ类骨上微创非翻瓣植入人工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展开更多
目的应用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定量比较上颌后牙区常规种植和采用3种不同的上颌窦提升术(穿牙槽嵴技术、同期侧壁开窗技术和分期侧壁开窗技术)位点种植体的稳定性。方法选取2013—2014年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种...目的应用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定量比较上颌后牙区常规种植和采用3种不同的上颌窦提升术(穿牙槽嵴技术、同期侧壁开窗技术和分期侧壁开窗技术)位点种植体的稳定性。方法选取2013—2014年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患者103例(植入单颗或多颗Straumann种植体,共139颗种植体),根据缺牙区剩余牙槽嵴高度分为A、B、C、D组,分别采用常规种植和3种不同的上颌窦提升术(穿牙槽嵴技术、同期侧壁开窗技术和分期侧壁开窗技术)植入种植体。使用RFA,测量种植体植入时和植入后6个月的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比较各组之间以及同组不同时段之间的ISQ差异。结果所有种植体均获得较好的骨结合,无失败病例。各组种植体植入时与植入后6个月的ISQ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组在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的ISQ值比种植体植入时分别增加了4.96±2.41、5.39±2.09、4.47±1.48和5.16±1.99。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种植体植入时还是在植入后6个月,4组的ISQ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剩余牙槽嵴萎缩的上颌后牙区,可根据剩余骨量合理选择治疗方案。3种方法提升上颌窦(穿牙槽嵴技术、同期和分期侧壁开窗技术)后,植入种植体的稳定性没有明显差异,种植体均能获得良好的骨结合。使用RFA测量ISQ值,可以定量比较不同方法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利用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仪器监测Straumann种植体骨愈合期的稳定性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5例牙列缺损患者,共植入Straumann种植体52颗。用RFA仪器分别测量各种植体在种植术当天、术后1、4、6、8、12周的种植体稳定性(ISQ值)。将ISQ值进行通用线性模型的方差分析,采用Minitab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种植体在植入时都取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性。种植术后当天,ISQ平均值为64.39±0.66,术后呈现下降趋势,并在术后第4周下降至最低,而从第4周到第6周出现明显上升。统计学分析表明,种植区和牙槽骨对种植体ISQ值有显著影响(P<0.05),种植体长度、颈部高度对种植体ISQ值无明显影响。术后12周,种植体存活率为100%。结论:种植体稳定性与种植体区位置和牙槽骨类型关系密切,而种植体的长度和颈部高度的影响尚缺乏足够临床证据。
文摘目的:利用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仪器监测经单纯上颌窦内提升(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 without grafting,OSFE without grafting)植入Strauamnn种植体的早期稳定性,分析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对RFA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OSFE方式,对48例牙列缺损患者各植入1颗Straumann SLA宽颈美学种植体(4.8 mm×8 mm)。用RFA仪器分别于手术当天、术后2、4、6、8、12、16、20周测量种植体稳定性,所得参数为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8颗种植体的存活率为97.9%。所有种植体都获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性。手术当天ISQ值较高,于第2周至第6周逐渐下降,之后逐渐上升,最终达到较高水平。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与ISQ值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单纯OSFE方式在上后牙区严重骨量不足情况下仍可获得良好的种植体稳定性。RBH对于种植体的早期稳定性无显著影响。
文摘目的:利用初始植入扭矩法和间断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法检测不同外科术式对老年微创种植牙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63名老年上颌前磨牙区后天性牙缺失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备洞组,级差备洞组和骨挤压组,在种植术后即刻记录87枚种植体旋入扭矩值和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值,术后1、2、4、6、8、12W分别记录各组ISQ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分别进行组间、组内比较扭力值和ISQ值统计学差异。结果:在种植术后记录级差备洞组旋入扭矩平均值为:33.28±3.95 N·CM,明显高于常规备洞组扭矩值(P<0.05);术后即刻测量ISQ平均值,和常规备洞组比较,级差备洞组和骨挤压组ISQ值增加明显,术后呈现下降趋势,至4W时下降至最低值,自术后4W到12W时三组ISQ值上升均比较明显,至术后12W时三组ISQ平均值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级差备洞和骨挤压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在老年人Ⅲ类骨上微创非翻瓣植入人工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文摘目的应用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定量比较上颌后牙区常规种植和采用3种不同的上颌窦提升术(穿牙槽嵴技术、同期侧壁开窗技术和分期侧壁开窗技术)位点种植体的稳定性。方法选取2013—2014年于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患者103例(植入单颗或多颗Straumann种植体,共139颗种植体),根据缺牙区剩余牙槽嵴高度分为A、B、C、D组,分别采用常规种植和3种不同的上颌窦提升术(穿牙槽嵴技术、同期侧壁开窗技术和分期侧壁开窗技术)植入种植体。使用RFA,测量种植体植入时和植入后6个月的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比较各组之间以及同组不同时段之间的ISQ差异。结果所有种植体均获得较好的骨结合,无失败病例。各组种植体植入时与植入后6个月的ISQ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组在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的ISQ值比种植体植入时分别增加了4.96±2.41、5.39±2.09、4.47±1.48和5.16±1.99。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种植体植入时还是在植入后6个月,4组的ISQ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剩余牙槽嵴萎缩的上颌后牙区,可根据剩余骨量合理选择治疗方案。3种方法提升上颌窦(穿牙槽嵴技术、同期和分期侧壁开窗技术)后,植入种植体的稳定性没有明显差异,种植体均能获得良好的骨结合。使用RFA测量ISQ值,可以定量比较不同方法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