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骨和种植体突入长度对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骨改建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大维 肖静宜 +2 位作者 张鹏 路泊遥 梁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0-575,共6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植骨与否和种植体突入长度(IPL)对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后6个月的骨改建的影响。方法纳入96位患者,总计124颗种植体,将种植体分为:植骨且突入长度小于4 mm组(组1);植骨且突入长度大于4 mm组(组2);未植骨且突入长...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评价植骨与否和种植体突入长度(IPL)对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后6个月的骨改建的影响。方法纳入96位患者,总计124颗种植体,将种植体分为:植骨且突入长度小于4 mm组(组1);植骨且突入长度大于4 mm组(组2);未植骨且突入长度小于4 mm组(组3);未植骨且突入长度大于4 mm组(组4)。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测量种植体顶端骨高度变化量(ABG)、皮质骨高度变化量(CBG)、骨密度变化量(BDG)和边缘骨吸收(MBL)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植骨的组1和组2的CBG高于不植骨组;未植骨的组3和组4的ABG和BDG高于植骨组;未植骨的组3的ABG和BDG均高于组4;植骨的组2的CBG高于组1;4组的MB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植骨条件下,与IPL<4 mm相比,IPL>4 mm者的BDG较小,IPL与CBG无相关性。植骨可通过增加皮质骨高度,使BDG不受IPL影响来加速成骨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植骨 种植体突入长度 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
下载PDF
CBCT评估植骨与种植体突入长度对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后骨改建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周捷宇 翁军权 范海东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7期415-418,共4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价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植骨与否以及种植体突入长度(implant protrusion length, IPL)对术后骨改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110例(110颗种植体)行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修复患者临...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评价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植骨与否以及种植体突入长度(implant protrusion length, IPL)对术后骨改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110例(110颗种植体)行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修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植骨与否以及IPL不同分为A组(植骨,IPL≤3 mm)25例、B组(植骨,IPL>3 mm)51例、C组(未植骨,IPL≤3 mm)22例、D组(未植骨,IPL>3 mm)12例。记录4组术中黏膜穿孔率;术后随访1年,统计4组种植体存留率;应用CBCT测量新骨形成高度、顶端骨高度变化量、皮质骨高度变化量、骨密度变化量、边缘骨吸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究IPL与各骨改建指标相关性。结果:4组术中黏膜穿孔率及术后种植体存留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A、B组新骨形成高度均大于C、D组;顶端骨高度变化量均低于C、D组,且D组低于C组(P<0.05);骨高度变化量均大于C、D组,且B组大于A组(P<0.05);骨密度变化量均小于C、D组,且D组小于C组(P<0.05)。4组边缘骨吸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植骨组IPL与顶端骨高度变化量、骨密度变化量均呈负相关,植骨组IPL与皮质骨高度变化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植骨与否、IPL不同对上颌窦底提升术术中黏膜穿孔率、术后种植体存留率影响不大,但植骨可促进新骨形成、增加皮质骨高度;在不植骨情况下,IPL对顶端骨高度变化量及骨密度变化量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术 植骨 种植体 种植体突入长度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