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种植结构变迁对种植业碳排放的影响
1
作者 王彤 姜常宜 +1 位作者 肖彬杉 张怡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41-148,共8页
趋粮化变迁是当前种植结构动态调整的主要趋势,种植结构变迁改变了种植业碳排放逻辑,为种植业碳排放减量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粮食主产区的山东省为例,选择2000-2020年山东省各地市面板数据,基于IPCC经典碳排放测算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趋粮化变迁是当前种植结构动态调整的主要趋势,种植结构变迁改变了种植业碳排放逻辑,为种植业碳排放减量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粮食主产区的山东省为例,选择2000-2020年山东省各地市面板数据,基于IPCC经典碳排放测算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种植结构趋粮化变迁对种植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种植结构趋粮化变迁有效抑制了种植业碳排放,形成粮食安全与种植业碳排放减量的共存逻辑;对于山东省内粮食播种面积占比相对较少的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集中对种植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此外,本文进一步将研究范围扩大至粮食主产区,验证了种植结构趋粮化变迁抑制种植业碳排放结论在粮食主产区的普遍适用性。因此,现阶段应看到种植结构趋粮化变迁背后的种植业减碳价值,各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应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赋予种植结构趋粮化变迁关于推动地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考量,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和“双碳”目标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结构变迁 趋粮化 种植业碳排放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下载PDF
武陵地区种植结构变迁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鹏 王思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3,共7页
武陵地区种植结构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改土归流前、改土归流后至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历史时期。历史时期武陵地区种植结构变迁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近400年来水稻在种植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二是玉米、番薯、马铃薯... 武陵地区种植结构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改土归流前、改土归流后至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历史时期。历史时期武陵地区种植结构变迁具有明显的特征:一是近400年来水稻在种植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提升;二是玉米、番薯、马铃薯等杂粮在种植结构中的比重,呈现由平原、丘陵向山地不断提升的趋势;三是种植结构的变迁存在区域差异。武陵地区种植结构变迁是内部原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地区 种植结构变迁 特征 动因
下载PDF
城市发展与城郊农作物结构变迁——以近代上海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剑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2001年第1期175-183,共9页
在近代上海城市扩张过程中 ,城郊农民紧紧抓住城市发展机遇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改变旧有种植结构 ,发展商品经济作物 ;拚弃落后技术 ,引进新技术 ;改换农业经营方式 ,发展规模经济 ,显示了近代上海农民较强的现代化欲望 ;同时也证明至... 在近代上海城市扩张过程中 ,城郊农民紧紧抓住城市发展机遇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改变旧有种植结构 ,发展商品经济作物 ;拚弃落后技术 ,引进新技术 ;改换农业经营方式 ,发展规模经济 ,显示了近代上海农民较强的现代化欲望 ;同时也证明至少在城郊农业社会并不缺乏农业近代化的内在动力与制度创新 ,由于国家和整个社会没有提供外在的制度保障 ,从而延迟了其近代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上海 发展 种植结构变迁 农业近代化 城市发展 城效农业
下载PDF
种植理性与清代农家经济选择——以河南省为中心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邓玉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5-156,共12页
将清代河南省粮食种植中夏粮和秋粮分开考量,传统农业区河南省以口粮为主的粮食生产在长时期内保持着优势地位,农民家庭根据生存理性合理地安排着种植结构。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清末,随着市场价格走高、交通运输改观、农业技术革新等因... 将清代河南省粮食种植中夏粮和秋粮分开考量,传统农业区河南省以口粮为主的粮食生产在长时期内保持着优势地位,农民家庭根据生存理性合理地安排着种植结构。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清末,随着市场价格走高、交通运输改观、农业技术革新等因素的刺激,油料作物、烟叶、棉花等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开始挤压口粮主食作物的种植,出现了真正的"与粮争地"。这同样是农家经济行为选择中的理性表现,也是中国工业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现象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理性 种植结构变迁 农家经济选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