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9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感染多毛类寄生病的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爱民 阎冰 +1 位作者 叶力 兰国宝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38-44,共7页
选用我国马氏珠母贝 3个地理种群 ,北海野生种群 (BW ) ,大亚湾野生种群 (DW)和三亚野生种群 (SW)作为亲本 ,通过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产生了 3个子一代群体 (BB1 、DD1 、SS1 )和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产生了 3个子一代群体 (BD1 、BS1 、DS... 选用我国马氏珠母贝 3个地理种群 ,北海野生种群 (BW ) ,大亚湾野生种群 (DW)和三亚野生种群 (SW)作为亲本 ,通过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产生了 3个子一代群体 (BB1 、DD1 、SS1 )和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产生了 3个子一代群体 (BD1 、BS1 、DS1 )。比较分析 6个子一代群体感染多毛类寄生病的情况表明 ,马氏珠母贝是多毛类寄生虫的易感贝类 ,多毛类寄生虫基本上是凿贝才女虫 ;子一代的感染率在 66 7%~ 75 5 %之间 ,雌、雄贝之间的感染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双壳同时感染多毛类寄生虫的感染率大于仅单壳(左壳或右壳)感染的感染率(P <0 0 5) ,在同一个群体内 ,感染多毛类寄生病与未感染多毛类寄生病贝的形态性状指标 (壳长、壳宽、总体重和壳重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说明多毛类寄生病并未影响马氏珠母贝的生长。多毛类寄生病的主要危害是导致马氏珠母贝的大量死亡。杂交子一代群体DS1 和BD1 的多毛类寄生病率与自繁群体BB1 相比 ,分别降低了 8 4%和8 8% (P <0 0 5) ,表明种群间杂交一代初步提高了马氏珠母贝抗多毛类寄生虫病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多毛类寄生病 子一代 种群内自繁 种群间杂交
下载PDF
种群内部因素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凤华 王德华 钟文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2208-2216,共9页
动物的免疫状况与种群动态的关系是近年来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总结了种群内部因素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并介绍了几种免疫调节假说。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 ,种群密度的高低对其可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一个种群中 ,优势个体往往具有... 动物的免疫状况与种群动态的关系是近年来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总结了种群内部因素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并介绍了几种免疫调节假说。对于不同的研究对象 ,种群密度的高低对其可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一个种群中 ,优势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免疫水平 ;雌性个体的免疫水平高于雄性个体 ,这可部分归因于性激素的作用。动物处于繁殖期时免疫水平有所下降。婚配制度的作用效果是复杂的 ,为了能够成功进行繁殖而面临更大选择压力的性别可能具有更强的免疫功能。许多研究者根据野外研究结果探讨了种群调节的免疫机制问题 ,认为个体的免疫能力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变化状况将关系到整个种群的数量波动。还介绍了生态学研究中采用的免疫学指标 ,评价了这些指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内部因素 动物 免疫功能 影响 密度 社群地位 性别 繁殖 婚配制度
下载PDF
pH对5种臂尾轮虫后代存活率和混交雌体率及种群内禀增长率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殷旭旺 牛翠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2-347,共6页
关键词 轮虫 PH 幼体存活率 幼体混交雌体率 种群内禀增长率
下载PDF
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拟南芥种群内的表型变异 被引量:2
4
作者 赵丹 郝晓冉 +3 位作者 刘彤 曾勇 孙园园 冯雷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615-621,共7页
为探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种群内的个体表型变异是种群适应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种群分化的基本材料,但目前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通常用种群表型特征平均值表示,忽视了适应与进化意义。通过对在同质园内种植来自阿尔泰山和... 为探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种群内的个体表型变异是种群适应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种群分化的基本材料,但目前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通常用种群表型特征平均值表示,忽视了适应与进化意义。通过对在同质园内种植来自阿尔泰山和天山的12个种群443个单株植株,对比分析两个地区之间和两地区内各6个种群之间10个表型性状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除基分枝数外,其余9个表型性状在两地区之间都有显著差异,产生了显著的表型遗传分化,但在地区内不同种群之间差异各异。分析认为天山与阿尔泰山种群表型分化与生境变化有极大关系,随着环境变化不同特征均具有变异性,但不同特征变异大小不同,其中单株果实数、单角果种子数、单株种子总数等特征受土壤微生境波动影响极大,而开花时间等特征在遮阴、多雨等大环境统一条件下,更受日照长短大环境变化的影响。综合对比特征间变化来看,基分枝数等特征变异能力高的表型更容易在地区间产生遗传分化。由此可知,通过对种群内和种群间表型特征的研究,我们对拟南芥表型的变异原因有了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表型性状 种群内变异 种群间变异
下载PDF
四种内外因素导致的中国石龙子运动表现的种群内变异 被引量:3
5
作者 林植华 计翔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2-231,共10页
设计四项实验研究四种内外因素(环境温度、怀卵、摄食和断尾) 导致的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 sis) 运动表现种群内变异。环境温度通过影响体温而影响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两性成体疾跑速均具有在低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高体... 设计四项实验研究四种内外因素(环境温度、怀卵、摄食和断尾) 导致的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 sis) 运动表现种群内变异。环境温度通过影响体温而影响石龙子的运动表现。两性成体疾跑速均具有在低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高体温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降低的一般模式。怀卵雌体和成年雄体使平均疾跑速达到最大值的体温分别是29℃和30℃。在任何体温下成年雄体的疾跑速均大于怀卵雌体, 表明怀卵对母体运动有不利的影响并相对地增加了雌体繁殖代价。怀卵雌体和成年雄体的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差异; 体温对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有显著影响, 且主要与低体温下最大持续运动距离较小有关。性别与体温相互作用对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有显著影响。怀卵雌体和成年雄体的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以性别为因子的ANCOVA去除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差异的影响后发现, 成年雄体的疾跑速仍大于怀卵雌体。27℃和30℃平均体温下的摄食实验进一步证实怀卵雌体疾跑速小于成年雄体, 但前者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大于后者。该实验同时显示禁食石龙子的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大于摄食石龙子, 各因子相互作用对最大持续运动距离的影响显著,仅性别与摄食相互作用对疾跑速有边缘性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龙子 运动 种群内变异 环境温度 摄食 怀卵雌体 尾自切 爬行动物
下载PDF
北美车前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东旭 刘丽敏 郭水良 《杂草科学》 2010年第2期14-17,共4页
目的:研究外来人侵种北美车前种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以期揭示其较强环境适应性在分子水平的根源。方法:用60条10碱基随机引物对生长于浙江师范大学校园内北美车前的9个不同样本进行了PCR扩增,筛选出7条有较高多态性检测能力的引物... 目的:研究外来人侵种北美车前种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以期揭示其较强环境适应性在分子水平的根源。方法:用60条10碱基随机引物对生长于浙江师范大学校园内北美车前的9个不同样本进行了PCR扩增,筛选出7条有较高多态性检测能力的引物,用这7条随机引物对北美车前的RAPD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1)共扩增到82条带,每条引物扩增带数在6—17条,平均带数为11.71条,其中60条带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总数的73.17%。(2)浙师大校园种群内的北美车前不同样本之间DNA指纹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受到了相对空间位置和极端土壤环境条件的影响。结论:(1)北美车前在种群内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2)北美车前对极端土壤环境有较强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车前 种群内 RAPD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主要性状的比较 被引量:59
7
作者 王爱民 阎冰 +3 位作者 叶力 兰国宝 张栋国 杜晓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0-206,共7页
为了培育马氏珠母贝新品种,开展了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的工作,获得了3个自繁群体和3个杂交群体,BB1、DD1和SS1分别来自北海野生种群(BW)、大亚湾野生种群(DW)和三亚野生种群(SW)自繁一代;BD1、BS1和DS1分别来自BW与DW、BW与S... 为了培育马氏珠母贝新品种,开展了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的工作,获得了3个自繁群体和3个杂交群体,BB1、DD1和SS1分别来自北海野生种群(BW)、大亚湾野生种群(DW)和三亚野生种群(SW)自繁一代;BD1、BS1和DS1分别来自BW与DW、BW与SW以及DW与SW杂交一代。运用方差分析对6个子一代群体的5个主要性状(壳长、壳宽、壳厚、总体重和壳重)进行了比较,3个杂交群体未表现出杂种优势。但获得的6个群体将成为进一步选育的基本群体。子一代的变异性增加为进一步选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地理种群 繁殖性状 杂交子一代 壳长 壳宽 壳厚 壳重 选育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生长性状的比较 被引量:18
8
作者 高保全 刘萍 +3 位作者 李健 戴芳钰 罗云 戴艳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1-296,共6页
采用不同地理种群体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的方法,进行了自繁和杂交子一代生长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80日龄时的杂交子一代在各项指标都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0.24%—13.50%),LS在这5个性状中都高于ZL。100日龄时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杂... 采用不同地理种群体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的方法,进行了自繁和杂交子一代生长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80日龄时的杂交子一代在各项指标都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0.24%—13.50%),LS在这5个性状中都高于ZL。100日龄时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杂种优势有所下降,杂种优势率在-0.88%—4.13%之间,甲长表现出杂种劣势。120日龄时杂交子一代的杂种优势范围为-1.91%—4.37%,甲长、甲宽表现出杂种劣势。可见不同杂交组合、不同性状、不同时间表现出的杂种优势有显著差异。ANOVA分析表明:80日龄、100日龄、120日龄时,5个生长性状在群体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4个杂交子一代在生长性状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可见种内群体间杂交是培育三疣梭子蟹优良新品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种群 杂交 杂种优势 育种
下载PDF
不同桑树品种上朱砂叶螨实验种群内禀增长率的统计推断 被引量:24
9
作者 吴福安 周金星 +4 位作者 余茂德 王茜龄 徐立 鲁成 敬成俊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7-294,共8页
为了正确地评价不同桑树品种上朱砂叶螨为害差异,本文通过使用Jackknife方法(刀切法),采用合适的生殖力生命表构建方法,对朱砂叶螨实验种群在不同的4个桑树品种上生殖力表的内禀增长率进行了统计推断。结果表明,温度为28±1... 为了正确地评价不同桑树品种上朱砂叶螨为害差异,本文通过使用Jackknife方法(刀切法),采用合适的生殖力生命表构建方法,对朱砂叶螨实验种群在不同的4个桑树品种上生殖力表的内禀增长率进行了统计推断。结果表明,温度为28±1℃、相对湿度75%±10%、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西农6071(山桑Morus bombycis Koidz.,2x)、和田白桑(白桑M.alba Liane,3x)、新一之濑(白桑M.alba Linne,2x)和大石(广东桑M.atropurpurea Roxb.,3x)4个桑树品种上朱砂叶螨rm值大小依次为0.41894(0.41043~0.42746)、0.37065(0.36604~0.37526)、0.36171(0.35778~0.36563)和0.35253(0.34757~0.35748)。通过对“伪值”样本同秩的成对t检验比较,这4个桑树品种对朱砂叶螨内禀增长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结果说明朱砂叶螨对4种桑树的易感性,以西农6071、和田白桑、新一之濑、大石顺序渐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砂叶螨 桑树 实验种群生命表 生殖力 内禀增长率 统计推断 刀切法
下载PDF
安化云台山茶树品种种群内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沈程文 罗军武 +4 位作者 施兆鹏 龚志华 唐和平 刘富知 黄意欢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0-325,共6页
利用 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安化云台山种茶树原产地的 2 7个有性单株以及槠叶齐、湘波绿、湘安 2 8等 3个无性系品种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分析 .采用 12 0个 10碱基随机引物 ,共筛选出能产生多态性标记的 RAPD引物 2 1个 ,扩增... 利用 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安化云台山种茶树原产地的 2 7个有性单株以及槠叶齐、湘波绿、湘安 2 8等 3个无性系品种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分析 .采用 12 0个 10碱基随机引物 ,共筛选出能产生多态性标记的 RAPD引物 2 1个 ,扩增出 15 0个位点 ,其中多态性位点 119个 ,占 79.33% .单个引物获得的 RAPD片段数在3~ 10个之间 ,平均为 7.14个 .基于遗传距离分析 ,30个样本的遗传距离从 0 .12 5 2 (YTS9和 YTS12 )到 0 .4 6 16(湘波绿与 YTS14 ) .根据 U PGMA聚类分析 ,安化云台山种 2 7个单株包括 2个核心群体和 3个特异单株 (YTS30 ,YTS31,YTS37) ,另一方面从聚类树状图可以看出 :湘安 2 8与单株 YTS31先聚类 ,再与槠叶齐聚类 ,然后与湘波绿聚类 ,最后与 YTS30聚类 .这一方面从 DNA分子水平上验证槠叶齐、湘波绿、湘安 2 8均系从安化云台山种的后代中选育而来 ,同时也揭示一个规律 ,即作为有性群体的个体 ,当其基因组与核心群体的基因组差异大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化云台山 茶树 品种 种群 遗传多样性 RAPD分析 随机扩增多态DNA
下载PDF
同工酶水平上野生大豆种群内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49
11
作者 李军 陶芸 +1 位作者 郑师章 周纪纶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5年第9期669-676,共8页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浙江金华北山南坡(东经119°38′,北纬29°13′)野生大豆(Glycinesoja Sieb. & Zucc.)种群内14 个样本6种同工酶水平上的生化遗传结构及其变异,结果...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浙江金华北山南坡(东经119°38′,北纬29°13′)野生大豆(Glycinesoja Sieb. & Zucc.)种群内14 个样本6种同工酶水平上的生化遗传结构及其变异,结果表明野生大豆种群内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苹果酸脱氢酶(MDH)、过氧化物酶(PER)、腺苷三磷酸酶(ATPase)、淀粉酶(AMY)表现出多态性,其中以ATPase在种群中的变化最大,其多样性指数(PI)为0.1582。酯酶(EST)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呈现单态性。野生大豆种群的平均群体杂合度为0.3141,样本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512。利用聚类分析和典范分析等研究手段,结果表明各样本的生化遗传结构与环境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探讨了野生大豆种群内高度遗传多态现象的成因——突变,及其维持机制——随机漂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大豆 种群分化 同功酶
下载PDF
利用RAPD与SSR技术进行野生大豆种群内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周晓馥 庄炳昌 +1 位作者 王玉民 赵洪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6-9,共4页
利用RAPD和SSR技术对25°N野生大豆种群16个样本进行分子标记,从150多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引物20个,共扩增出146个标记位点,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有60个,占总位点的40.8%,平均遗传距离为0.1536,杂合度为0.3248。从60对SSR... 利用RAPD和SSR技术对25°N野生大豆种群16个样本进行分子标记,从150多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引物20个,共扩增出146个标记位点,其中具有多态性的有60个,占总位点的40.8%,平均遗传距离为0.1536,杂合度为0.3248。从6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4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平均遗传距离为0.2209,杂合度为0.6961 聚类分析可将25°N野生大豆16个样本分成5类,表明种群内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为研究野生大豆种群内及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探索了有效方法,并提出野生大豆核心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取样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SSR技术 野生大豆 种群分化 分子标记 种质资源 采集
下载PDF
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形态性状参数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1
13
作者 王爱民 石耀华 周志刚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4年第3期39-45,共7页
比较分析了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产生的 3个子一代群体 (BB1、DD1、SS1)和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产生的 3个子一代群体 (BD1、BS1、DS1)的 11个形态性状、壳厚指数、壳重指数和肥满度。壳厚、壳重、总体重和绞合线深与壳长幂值之... 比较分析了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产生的 3个子一代群体 (BB1、DD1、SS1)和不同地理种群间杂交产生的 3个子一代群体 (BD1、BS1、DS1)的 11个形态性状、壳厚指数、壳重指数和肥满度。壳厚、壳重、总体重和绞合线深与壳长幂值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 ,壳宽和绞合线长与壳长对数值之间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为解决我国海水珍珠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我国马氏珠母贝选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生长速度和抗病力 ,兼顾提高珍珠的质量。壳长、总体重和壳重应该在马氏珠母贝选育过程中作为指示生长速度的主要形态性状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形态性状 参数 相关关系 地理种群 子一代
下载PDF
镜湖花臂尾轮虫夏季种群内不同克隆的生活史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董丽丽 席贻龙 张雷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1-617,共7页
应用生命表统计学等方法对镜湖花臂尾轮虫夏季种群内4个在生化遗传特征上互不相同的克隆(克隆A、B、C和D)在4种温度(15℃、20℃、25℃和30℃)下的生活史特征及其对升高的温度的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花臂尾轮虫存活率和... 应用生命表统计学等方法对镜湖花臂尾轮虫夏季种群内4个在生化遗传特征上互不相同的克隆(克隆A、B、C和D)在4种温度(15℃、20℃、25℃和30℃)下的生活史特征及其对升高的温度的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花臂尾轮虫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在不同克隆间存在着差异。20℃和25℃下,4个克隆轮虫的世代时间和净生殖率均分别无显著的差异;20℃、25℃和30℃下,4个克隆轮虫的平均寿命和出生时的生命期望亦然。其余各温度下,4个克隆间轮虫的其他生命表参数均有显著的差异。20℃、25℃和30℃下,4个克隆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间均具有显著的差异,且克隆C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15℃下,克隆D轮虫的个体适合度最高;25℃下,克隆A和B轮虫的个体适合度较高。4个克隆轮虫的生活史特征对升高的温度的反应也存在着差异。忽略温度的影响时,4克隆间,克隆D轮虫的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和出生时的生命期望最短,净生殖率、种群内禀增长率和个体适合度均最低;克隆C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30℃下,4个克隆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存在着差异可能是不同基因型的轮虫克隆群在种群内所占的比例不同的重要原因;而它们的个体适合度相似则可能是不同基因型的轮虫克隆群在夏季镜湖中共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萼花臂尾轮虫 夏季种群 克隆 生活史特征 温度
下载PDF
山楂叶螨种群内禀增长力的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长仲 贺春贵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84-188,共5页
在23±O.5℃温度条件下,室内饲养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Zacher),组建其生殖力表,以测定该种群生物学参数,其结果如下:种群内禀增长力r_m为O.1240,净生殖率Ro为20.8156,平均世代周期T为24.4865。该种群的干扰反应时间可用... 在23±O.5℃温度条件下,室内饲养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Zacher),组建其生殖力表,以测定该种群生物学参数,其结果如下:种群内禀增长力r_m为O.1240,净生殖率Ro为20.8156,平均世代周期T为24.4865。该种群的干扰反应时间可用公式:T=-8.06451n(1-M)计算(M表示种群受干扰后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 叶螨 种群 内禀 生殖力
下载PDF
昆虫种群内禀增长率的变异估计方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汪信庚 刘树生 《昆虫知识》 CSCD 1998年第3期169-172,共4页
关键词 昆虫 种群 内禀增长率 变异
下载PDF
南方大斑蝥种群内禀增长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含藻 胡周强 +2 位作者 张润林 张继强 刘沙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0期15-17,共3页
本文报道了在恒温恒湿的实验条件下对南方大斑蝥种群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及周限增长率作了研究,并根据系统观察资料建立了南方大斑蝥的指数增长模型。
关键词 南方大斑蝥 种群 内禀增长率
下载PDF
桔梗种群内种子形态的变异类型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丽娜 严一字 +2 位作者 李美善 吴基日 张卓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07年第1期19-23,共5页
通过对多年生栽培紫花桔梗同一群体内种子形态特征的大量观测,筛选出7种具有明显差异的种子类型.对各种类型种子的形状、颜色,种翅的宽窄、颜色等性状进行比较,进一步测量种子的长、宽、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每一类型的种子形状... 通过对多年生栽培紫花桔梗同一群体内种子形态特征的大量观测,筛选出7种具有明显差异的种子类型.对各种类型种子的形状、颜色,种翅的宽窄、颜色等性状进行比较,进一步测量种子的长、宽、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每一类型的种子形状、颜色和大小基本相同,但不同类型之间有明显差异.同时获得了一些可作为鉴定桔梗不同类型的遗传标记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梗种群 变异类型 遗传标记
下载PDF
芬兰钝绥螨种群内禀增长力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新虎 刘长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58-161,共4页
在室内自然条件下,用山楂叶螨幼若螨为饲料饲养芬兰钝绥螨,组建了生殖力表,进而测定了其种群生物学参数;芬兰钝绥螨的种群内禀增长力γ_m=0.1299;净生殖率R_o=19.9645;周限增长率λ=1.1387;平均世代周期T=23.0396,该种群对干扰反应时间T... 在室内自然条件下,用山楂叶螨幼若螨为饲料饲养芬兰钝绥螨,组建了生殖力表,进而测定了其种群生物学参数;芬兰钝绥螨的种群内禀增长力γ_m=0.1299;净生殖率R_o=19.9645;周限增长率λ=1.1387;平均世代周期T=23.0396,该种群对干扰反应时间T=-7.6982ln(1-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 增长力 芬兰钝绥螨
下载PDF
扁秆藨草种群内禀增长率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康学耕 乔春贵 唐恩全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4年第6期474-478,共5页
采用“定期起苗”法,从6 月10 日—8 月30 日止,分别统计从越冬块茎上萌发出的再生苗及其后代蔓生枝系再生苗的数量,从而得出扁秆藨草再生苗各旬株数增长的指数方程;又用“定株观察”法,对12 株越冬块茎上的再生苗及其全... 采用“定期起苗”法,从6 月10 日—8 月30 日止,分别统计从越冬块茎上萌发出的再生苗及其后代蔓生枝系再生苗的数量,从而得出扁秆藨草再生苗各旬株数增长的指数方程;又用“定株观察”法,对12 株越冬块茎上的再生苗及其全部后代植株开花、结实数量进行统计,探讨扁秆藨草有性繁殖的能力,然后进行综合计算,求得扁秆藨草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7.24,阐明了扁秆藨草很高的内禀增长率是其种群过度生长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其过度生长关键时刻的判断,选择灭草的关键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秆BIAO草 内禀增长率 杂草 种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