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游鳤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1
作者 翟东东 王东 +8 位作者 何天琪 蔡方陶 段辛斌 胡兴坤 朱滨 谢仲桂 夏明 刘红艳 熊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6-1744,共9页
为研究长江中游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利用两个线粒体基因和两个核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汉江下游、南洞庭湖、藕池河和长江公安段4个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种群历史动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鳤单倍型多样性较高,核苷... 为研究长江中游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利用两个线粒体基因和两个核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汉江下游、南洞庭湖、藕池河和长江公安段4个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种群历史动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鳤单倍型多样性较高,核苷酸多样性较低,整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分子方差变异分析(AMOVA)和遗传分化指数FST显示长江中游鳤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分化现象。种群历史动态分析表明长江中游鳤群体在历史上可能发生过种群扩张现象,扩张时间约在16.54万年前,处于庐山冰期和大理冰期间较为温暖的间冰期。STRUCTURE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和西江中下游鳤群体间存在较明显的分化,推算其分化时间约在5.55万年前,建议在制定保护策略时将这两个水系的鳤群体视作两个保护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遗传多样性 分化时间 种群历史动态
下载PDF
赤水河半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文静 王环珊 +4 位作者 刘焕章 曹文宣 王小明 于江 朱昕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在赤水河的水潦、茅台、二合、太平、赤水市5个样点共采集了168尾半Hemiculterella sauvagei,通过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分析了半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动态。获得序列长度为1137 bp,其中包含42个变异位点,13个单... 在赤水河的水潦、茅台、二合、太平、赤水市5个样点共采集了168尾半Hemiculterella sauvagei,通过线粒体DNA的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分析了半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动态。获得序列长度为1137 bp,其中包含42个变异位点,13个单突变位点,29个简约信息位点。168条序列共检测到38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_d)和核苷酸多样性(P_i)分别为0.895±0.012和0.00487±0.00695。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内部(80.95%)。F_(st)值统计表明,赤水市种群与茅台、二合、水潦种群之间存在高度分化,与太平镇种群之间存在中度分化,其他种群之间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分布在赤水市和其他4个地理种群的半应作为不同的管理单元(MU)进行保护。Mega 6.0软件计算5个种群之间的平均净遗传距离范围为0.004—0.006。中性检验结果为水潦、太平和赤水市的F_s值为负值,表明这3个地理种群的半曾发生过种群扩张。采用1%per Myr的突变速率推算出半水潦种群扩张时间大约在0.43百万年前,太平镇种群大约在0.40百万年前,赤水市种群大约在0.37百万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 半 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动态 遗传分化
下载PDF
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何勇凤 朱永久 +5 位作者 龚进玲 朱挺兵 吴兴兵 李学梅 孟子豪 杨德国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47,共11页
以线粒体Cyt b和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金沙江中下游江段的圆口铜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393尾圆口铜鱼样本共检测出91个串联基因序列单倍型,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36±0.006)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 以线粒体Cyt b和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金沙江中下游江段的圆口铜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393尾圆口铜鱼样本共检测出91个串联基因序列单倍型,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36±0.006)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489±0.00009);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及Medianjoining网络关系图表明,金沙江中下游的圆口铜鱼单倍型不呈现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但呈现出3个较明显的单倍型谱系分支(Clade 1、Clade 2和Clade 3),出现Clade 1谱系分支的时间大约在3.66 Ma,出现Clade 2和Clade 3谱系分支的时间大约在2.93 Ma;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的遗传差异主要来自不同地理群体内(占96.62%)和不同谱系分支间(占81.29%),不同地理群体间和不同谱系分支内部的遗传差异分别约占3.38%和18.71%;金沙江中下游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_(st))为–0.008—0.045,除屏山群体与其他群体间未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他两两群体间均达到低等显著分化水平(F_(st)<0.05,P<0.05),但3个谱系分支之间呈现极大遗传分化水平(F_(st)>0.25,P<0.001);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及BSP(Bayesian Skyline Plot)分析表明,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野生群体在近期发生过种群扩张现象,扩张时间大约在0.0007—0.0004 Ma。综合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和全新世小冰川时期冰川的演化在金沙江圆口铜鱼种群历史动态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圆口铜鱼野生资源,作者建议特别关注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3个线粒体DNA谱系分支,并用于有效指导养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口铜鱼 金沙江 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动态
下载PDF
基于Cyt b基因的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江段及察隅河墨脱裂腹鱼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俞丹 张智 +4 位作者 张健 林鹏程 熊淑蓉 唐芬莲 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3-930,共8页
以线粒体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对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江段及察隅河的墨脱裂腹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167尾墨脱裂腹鱼样本共检测到21个单倍型,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768)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167)... 以线粒体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对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江段及察隅河的墨脱裂腹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167尾墨脱裂腹鱼样本共检测到21个单倍型,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768)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167)。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及Network网络关系图表明,所有来自墨脱江段及察隅河的单倍型不能按照地理分布各自聚类,而是相互混杂聚在一起。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 T)为–0.014—0.771,其中金珠藏布(JZZB)与其他种群呈现出高度分化(FS T:0.372—0.771)。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当JZZB种群为一组,剩余6个种群为一组时,组间遗传差异最大,表明JZZB种群与其他种群具有显著分化。相反,虽然察隅河与墨脱江段的地理距离较远,但是察隅河与墨脱江段其他种群之间(除了JZZB)的FST为0.093—0.169,仅显示中等分化水平,表明察隅河种群与雅鲁藏布江种群尚有少量的基因交流。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及BSP(Bayesian skyline plot)分析显示,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江段及察隅河的墨脱裂腹鱼种群在末次间冰期(0—0.137 Ma)发生过种群扩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墨脱裂腹鱼 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动态
下载PDF
高原鼢鼠种群历史动态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唐利洲 于龙 +4 位作者 陈建刚 朱磊 王俊杰 丁伟 苏建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1-526,共6页
利用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遗传标记,分析了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整个分布区及4个地理种群历史动态变化。结果显示,0.33~0.16百万年前(Ma),该物种有效种群大小出现最高值与最低值,种群剧烈波动;0.16~0.08Ma,种群大小基本保持... 利用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遗传标记,分析了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整个分布区及4个地理种群历史动态变化。结果显示,0.33~0.16百万年前(Ma),该物种有效种群大小出现最高值与最低值,种群剧烈波动;0.16~0.08Ma,种群大小基本保持不变;0.08Ma至今,基本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结果充分说明倒数第二次冰期造成了高原鼢鼠有效种群大小的急剧下降或波动,间冰期有利于该物种种群数量稳定水平的维持,而末次冰期仅仅限制了有效种群大小的增加,并未导致种群崩溃或灭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种群历史动态 有效种群大小 突变速率 冰期
下载PDF
基于mtDNA Cytb基因序列的我国北方地区甜菜夜蛾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历史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兴亚 周俐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337-2347,共11页
为了明确我国北方不同地理种群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阐明该种害虫的种群历史动态,首次对采自我国北方8省17县(市)304头甜菜夜蛾样品进行mt DNA Cytb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利用Dna SP 5.0和Arlequin 3.0软... 为了明确我国北方不同地理种群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阐明该种害虫的种群历史动态,首次对采自我国北方8省17县(市)304头甜菜夜蛾样品进行mt DNA Cytb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利用Dna SP 5.0和Arlequin 3.0软件分析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遗传分化与分子变异,基于MP、ML与贝叶斯法构建单倍型系统发育树,与此同时,基于Median-joining法对所有个体构建单倍型网络关系图。结果表明,在所分析的304个序列样本中,共检测出19个单倍型,其中,包括9个共享单倍型,单倍型Hap6为所有种群所共享。总群体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Hd=0.422±0.035,π=0.00119±0.00011)与较小的遗传分化(F_(ST)=0.108,P<0.001)。单倍型系统发育分析与网络关系图结果表明,虽然19个单倍型被分为2个分支,但各单倍型相互散布在不同种群中,未形成明显谱系地理格局。AMOVA分析表明,甜菜夜蛾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89.18%),种群间变异水平较低(10.82%)。中性检验(Tajima's D=-1.897,P<0.05;Fu's FS=-4.424,P<0.05)与错配分布分析表明,我国北方地区甜菜夜蛾种群曾经历过种群的近期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细胞色素b(Cytb) 线粒体DNA 种群历史 遗传分化
下载PDF
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北部小飞鼠的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历史动态
7
作者 田新民 廉明栋 +3 位作者 宋雅祺 刘小慧 杨孟平 陈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8-409,共12页
小飞鼠(Pteromys volans)为树栖夜行滑行类啮齿动物,在森林种子传播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学作用。本研究利用mtDNA Cyt b、控制区和nDNA微卫星3种分子标记,对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北部的小飞鼠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与历... 小飞鼠(Pteromys volans)为树栖夜行滑行类啮齿动物,在森林种子传播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学作用。本研究利用mtDNA Cyt b、控制区和nDNA微卫星3种分子标记,对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北部的小飞鼠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与历史动态分析。检测出Cyt b全序列(1140 bp)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09,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616%;控制区全序列(1066 bp)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45,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1.698%;微卫星检测出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13.167个,观测杂合度0.727,期望杂合度0.864,近交系数0.159。结果表明,小飞鼠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杂合度不足和近亲繁殖;未检测到种群近期遗传瓶颈效应,种群内无遗传分化。高比例的稀有单倍型(≥60%)、低频率等位基因与近亲繁殖,提示未来种群面临遗传多样性下降的风险,建议加大对该物种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基于Cyt b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小飞鼠存在3个明显的遗传谱系:远东、欧亚大陆北部和日本北海道,本研究中张广才岭和大兴安岭的样本单倍型归属为远东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飞鼠 MTDNA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动态
下载PDF
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 被引量:5
8
作者 孟艺宏 徐刚标 +2 位作者 卢孟柱 姜小龙 郭飞龙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5-62,共8页
【目的】分析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探讨其种群演化历史,加深对该物种进化过程的理解,为其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15对能获得高多态性扩增产物的SSR引物,采用TP-M13-SSR技术检测长柄双花木全... 【目的】分析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探讨其种群演化历史,加深对该物种进化过程的理解,为其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15对能获得高多态性扩增产物的SSR引物,采用TP-M13-SSR技术检测长柄双花木全分布区12个自然种群261株个体的遗传多态性,应用Gene Marker软件进行基因分型,FSTAT估算遗传参数,ARLEQUIN进行分子方差分析,STRUCTURE对所有个体进行Bayesian聚类分析,Bottleneck检测种群遗传瓶颈效应。【结果】15个SSR位点共检测到129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8.6和3.5,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7和0.67;种群水平上,平均每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4和2.1,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5和0.43;私有基因丰富度和种群内近交系数分别为0.15和0.19。除道县种群外,其他种群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表现出杂合子缺失。种群间遗传差异极显著(P<0.001)。12个种群可归类为2个类群,大多数个体谱系清晰。在近期的进化过程中,种群遗传结构稳定,未经历遗传瓶颈事件。【结论】长柄双花木在物种和种群水平上,维持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较高的进化潜力。近期生境碎片化和遗传漂移对长柄双花木种群遗传多样性影响较小。种群间的自然屏障、气候变迁和人类干扰导致的种群生境碎片化,是其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和种群遗传结构的主要成因,这可为该物种遗传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柄双花木 荧光SSR标记 遗传结构 种群历史
下载PDF
岩原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历史动态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晓宇 张富铁 +1 位作者 姚富城 王剑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0-338,共9页
研究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 Cyt b)基因序列,对2013—2017年间采自我国长江上游贵州省赤水市和重庆市万州区共161尾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个体序列中,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 研究基于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 Cyt b)基因序列,对2013—2017年间采自我国长江上游贵州省赤水市和重庆市万州区共161尾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个体序列中,A、T、C、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2%、27.9%、28.2%和13.7%,(A+T)含量(58.1%)明显大于(G+C)含量(41.9%),表现出较强的反G偏倚性。161条序列检测到18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5种单倍型,整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590、0.00132;岩原鲤赤水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万州群体;万州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赤水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一致,万州和赤水群体并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Mega 6.0软件计算2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1。Fst值统计表明,2个地理群体间Fst值为0.01749(P>0.05),群体间没有出现遗传分化现象。两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基因流Nm=24.71。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显示:98.25%的遗传变异是由群体内产生的。中性检验结果表明万州岩原鲤群体历史上曾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时间约为0.15百万年前。岩原鲤群体整体上遗传多样性偏低,急需提出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加强长江流域岩原鲤物种的资源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原鲤 CYT B基因 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动态 赤水 万州
下载PDF
基于mtDNACytb基因序列的我国不同水系野生鲇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历史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丹丹 黄燕 +2 位作者 曾庆 李斌 彭作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89-1499,共11页
为进一步了解鲇这一广布种的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阐明该经济鱼类的种群历史动态,本研究对我国长江(上游、中游)、珠江、福建、海南、辽河地区的野生鲇样本进行mtDNA Cytb基因序列测定与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 为进一步了解鲇这一广布种的遗传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阐明该经济鱼类的种群历史动态,本研究对我国长江(上游、中游)、珠江、福建、海南、辽河地区的野生鲇样本进行mtDNA Cytb基因序列测定与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在所分析的216个序列样本中,共检测出78个单倍型,其中Hap_45在鲇不同群体中分布最为广泛;鲇总群体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0.948±0.009)和核酸多样性(Pi=0.017 99±0.000 55),暗示了其自然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单倍型系统发育与网络关系图分析显示,78种单倍型被分为4个分支,且不同单倍型分布相对集中,划分为4个谱系。中性检验与错配分析表明,不同水系野生鲇种群(4个谱系)在约晚更新世时期(0.04~0.05百万年)经历过近期种群扩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b(Cytb) 线粒体DNA 种群历史
下载PDF
三个地理种群的董氏须鳅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动态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浩 杨银盆 +1 位作者 张慧 陈咏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1-938,共8页
研究采用线粒体DNA Cyt b和D-loop基因分析西辽河、松花江和穆棱河3条水系董氏须鳅(Barbatula toni)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并探讨其种群演变历史。结果表明:3条水系119个董氏须鳅样本共检测出57个单倍型,各群体间不存在共享单倍型;3... 研究采用线粒体DNA Cyt b和D-loop基因分析西辽河、松花江和穆棱河3条水系董氏须鳅(Barbatula toni)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并探讨其种群演变历史。结果表明:3条水系119个董氏须鳅样本共检测出57个单倍型,各群体间不存在共享单倍型;3个董氏须鳅地理群体均呈现出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805—0.926)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0.00095—0.00458);AMOVA分子方差分析、群体间分化指数(FST)、系统发育树及单倍型网络图均表明3个地理种群已经出现高度分化,群体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79.45%,遗传分化显著(P<0.01)。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表明,松花江和穆棱河群体历史上发生了群体快速扩张。参考鳅科鱼类Cyt b基因0.68—0.84%/Ma的进化速率,估算3个地理群体的分歧时间为1.082—0.669 Ma前,松花江和穆棱河群体扩张时间为0.071—0.047 Ma前,推测我国董氏须鳅在中更新世期随冰期迁移至不同避难所,形成各地理群体,并于晚更新世早期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氏须鳅 CYT b D-LOOP 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中国近海竹荚鱼种群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动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任慧敏 张衡 +4 位作者 许莎莎 李圣法 李建生 李治洪 何利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44,共9页
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是中国近海主捕鱼种之一,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导致其出现种群数量衰退以及个体趋于小型化等现象。为了解中国近海竹荚鱼的种群遗传格局,文章以线粒体DNA控制区为遗传标记... 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是中国近海主捕鱼种之一,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导致其出现种群数量衰退以及个体趋于小型化等现象。为了解中国近海竹荚鱼的种群遗传格局,文章以线粒体DNA控制区为遗传标记研究了东海大陆架、福建近海和南海北部湾竹荚鱼群体的遗传结构以及种群历史动态。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竹荚鱼整体呈现高单倍型多态性(H_(d)=0.998±0.001)和高核苷酸多态性(π=0.01259±0.00041)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单倍型网络图呈现为星形辐射状的单一谱系,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未发现谱系分化。不同海区地理群体的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东海群体和南海北部湾群体间无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99.39%)。中性检验和核苷酸歧点分布分析结果暗示各海区竹荚鱼群体(东海、南海北部湾)以及整个群体均经历过近期的种群扩张。中国近海竹荚鱼群体呈现为遗传均匀的种群结构,可以作为一个单一的种群加以管理,人类高强度捕捞压力尚未影响其种群恢复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荚鱼 遗传多态性 种群遗传结构 种群历史动态 线粒体控制区
下载PDF
分子标记在种群历史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丽丽 李建辉 程海翔 《农业科技通讯》 2014年第7期207-211,共5页
种群历史动态是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可用于阐明过去的地质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历史事件对当前物种分布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制定合理有效的濒危物种保护策略。研究种群历史动态最常用的分子标记是微卫星标记以及基于线粒体... 种群历史动态是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可用于阐明过去的地质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历史事件对当前物种分布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制定合理有效的濒危物种保护策略。研究种群历史动态最常用的分子标记是微卫星标记以及基于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的片段分析,最常用的分析软件是DnaSP v5.10、ARLEQUIN v3.5、msvar 1.3以及DIYABC v1.0.4.46。通过对分子标记在种群历史动态研究中的一些应用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当前此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种群历史动态 分子系统地理学
下载PDF
乔氏新银鱼基于细胞色素b序列的种群遗传结构和种群历史 被引量:16
14
作者 赵亮 张洁 +2 位作者 刘志瑾 许木启 李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1-261,共11页
为促进乔氏新银鱼(Neosalanx jordani)种质资源的保护,采集了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5个乔氏新银鱼地理种群计129个样本,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初步分析了乔氏新银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动态... 为促进乔氏新银鱼(Neosalanx jordani)种质资源的保护,采集了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5个乔氏新银鱼地理种群计129个样本,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全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初步分析了乔氏新银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动态。研究结果共检测到18个Cyt b单倍型,发现和其他鱼类相比,乔氏新银鱼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590±0.047),但核苷酸多样性较低(π,0.00088±0.00011)。分子变异分析(AMOVA)表明,乔氏新银鱼5个地理种群内个体间和流域内种群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而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之间遗传分化不明显,显示乔氏新银鱼遗传分化与当前水系的分布格局不吻合。结果表明乔氏新银鱼目前的遗传格局主要是由于长距离独立的建群事件、基因流限制以及种群的持续扩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种群历史动态分析结果显示乔氏新银鱼种群为近期扩张种群,其大部分变异发生在1.897万年之内,与最后一次冰期全面消退、海平面上升、长江流域及淮河流域中下游大量湖泊(适宜生境)形成的时间相吻合。建议对现存的乔氏新银鱼种群,特别是遗传多样性较高的那些种群(如鄱阳湖、太湖及洪泽湖种群)分别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salanxjordani 细胞色素B 遗传格局 种群历史
原文传递
白洋淀流域宽鳍鱲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动态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慧兰 王银肖 +3 位作者 谭慧敏 穆淑梅 康现江 陈咏霞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7-846,共10页
基于线粒体Cytb和COI基因联合对白洋淀流域沙河和拒马河宽鳍鱲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1个样本中检测出45个单倍型,种群间共享单倍型有2个。拒马河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h=0.712 0,π=0.011 82)... 基于线粒体Cytb和COI基因联合对白洋淀流域沙河和拒马河宽鳍鱲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历史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1个样本中检测出45个单倍型,种群间共享单倍型有2个。拒马河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h=0.712 0,π=0.011 82)均高于沙河种群(h=0.451 4,π=0.003 13)。AMOVA分子方差分析、种群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及系统发育树均表明2个种群间未出现明显分化,种群内变异(96.43%)大于种群间变异,种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6.745)。中性检验、错配分析显示沙河种群和拒马河种群未经历过种群扩张,贝叶斯天际线点图显示沙河种群保持稳定,拒马河种群在0.004百万年前经历了种群扩张。白洋淀流域宽鳍鱲有效种群在0.175百万年前~0.125百万年前经历种群扩张,后维持稳定。结合单倍型网格图及系统发育树分析,沙河种群经历过奠基者效应。参考鲤科鱼类Cytb基因每百万年0.84%~1.00%的进化速率,2个地理种群的分歧时间为0.089百万年前~0.067百万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鳍鱲 CYTB COI 遗传多样性 种群历史动态
原文传递
基于查尔酮合酶基因探讨鲜卑花的种群动态历史与遗传分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付鹏程 高庆波 +1 位作者 张发起 陈世龙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0-705,共6页
以高山灌木鲜卑花为研究材料,收集其在中国全部分布区域内的13个居群共139个个体,以查尔酮合酶基因(CHS)的内含子区域为分子标记,探讨鲜卑花的种群动态历史、遗传分化的时间与成因。在鲜卑花中CHS共鉴定了29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 以高山灌木鲜卑花为研究材料,收集其在中国全部分布区域内的13个居群共139个个体,以查尔酮合酶基因(CHS)的内含子区域为分子标记,探讨鲜卑花的种群动态历史、遗传分化的时间与成因。在鲜卑花中CHS共鉴定了29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248和0.007 545,遗传变异大;贝叶斯分析说明鲜卑花种内遗传分化的时间始于4.37 Ma左右。中性检验与歧点分布分析一致表明鲜卑花在近期经历了明显的居群扩张,估算的扩张时间在55.8 ka左右。研究结果表明鲜卑花在末次冰期间冰阶时期从冰期避难所向外经历了明显的居群扩张;而青藏高原的整体隆升导致的环境剧变,加剧了鲜卑花居群间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卑花 种群动态历史 遗传分化 查尔酮合酶
下载PDF
横断山地区六叶龙胆复合群的遗传分化与种群动态历史 被引量:2
17
作者 付鹏程 谭金舟 +1 位作者 王宏宇 孙姗姗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0-399,共10页
以六叶龙胆(Gentiana hexaphylla Maximowicz ex Kusnezow)复合群的21个居群为材料,首先通过居群内关键形态性状的统计对复合群加以区分,随后以叶绿体片段trnS-trnG为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分化与种群动态历史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六叶龙胆... 以六叶龙胆(Gentiana hexaphylla Maximowicz ex Kusnezow)复合群的21个居群为材料,首先通过居群内关键形态性状的统计对复合群加以区分,随后以叶绿体片段trnS-trnG为分子标记,对其遗传分化与种群动态历史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六叶龙胆复合群21个居群共鉴定出20个单倍型,居群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44、0.00732和3.73,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居群间共享单倍型少,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间(72.74%)。贝叶斯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群内的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近两百万年以内。歧点分布分析和中性检验结果均显示,复合群近期未经历明显的居群扩张。因此,六叶龙胆复合群的遗传分化可能是横断山地区第四纪环境与气候变化以及高山峡谷地貌的地理隔离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叶龙胆 复合群 遗传分化 种群历史 横断山地区
下载PDF
东亚孑遗植物柳杉属的遗传分化及其种群进化历史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鑫玉 王敏求 +5 位作者 袁美灵 Saneyoshi Ueno 武星彤 蔡梦颖 Yoshihiko Tsumura 文亚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78,共13页
【目的】研究解析东亚地区柳杉属树种的遗传变异格局与种群分化,模拟其种群历史动态,为东亚植物区系演化研究和柳杉遗传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4个核基因组微卫星标记(nSSR),检测来自中国和日本共18个天然(或古树)种群的... 【目的】研究解析东亚地区柳杉属树种的遗传变异格局与种群分化,模拟其种群历史动态,为东亚植物区系演化研究和柳杉遗传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14个核基因组微卫星标记(nSSR),检测来自中国和日本共18个天然(或古树)种群的遗传变异,分析其遗传分化水平和模式,利用DIY ABC模拟其种群进化历史。【结果】柳杉属表现中等程度的遗传多样性(H_(o)=0.472,H_(e)=0.488),种群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F_(ST)=0.136)。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的个体间,种群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86.37%(P<0.001)。与地理来源一致,STRUCTURE与DAPC分析将柳杉属树种分为柳杉和日本柳杉2个地理种群,以及中国东南部、中国庐山、日本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4个谱系。柳杉的遗传多样性(N_(a)=4.571,H_(o)=0.442)低于日本柳杉(N_(a)=4.634,H_(o)=0.510),但种群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DIY ABC模拟结果显示,柳杉与日本柳杉的种群和谱系分化发生在11万~34万年前。【结论】受第四纪第三次冰期(庐山亚冰期)影响,柳杉属树种的种群数量迅速减少,退缩至中国东南部和日本西南部避难所,最终分化成柳杉和日本柳杉,分化后的种群有各自独立的进化路线。第四纪气候变化、地理隔离和全新世以来的人为干扰是柳杉属遗传变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与日本柳杉相比,柳杉资源丰富,但其遗传多样性较低,天然林种群受到严重破坏,亟待有效的科学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杉属 遗传分化 遗传结构 种群历史动态 微卫星标记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loop基因探讨花鳗鲡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进化历史 被引量:3
19
作者 丁旭 齐鑫 尹绍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7-123,共7页
通过测定花鳗鲡(Anguillia marmorata)海南群体(HN)和菲律宾群体(PH)共19尾个体的线粒体D-loo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约1017 bp),分析了花鳗鲡的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A、T、G、C 4种核苷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9.8%、28.3%、12.4%、19.4%,A+... 通过测定花鳗鲡(Anguillia marmorata)海南群体(HN)和菲律宾群体(PH)共19尾个体的线粒体D-loo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约1017 bp),分析了花鳗鲡的种群遗传结构。结果表明:A、T、G、C 4种核苷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9.8%、28.3%、12.4%、19.4%,A+T含量(68.1%)明显高于G+C含量(31.8%)。所测序列中存在73个变异位点,共有18个单倍型。其中海南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d)、核苷酸多态性(Pi)、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分别为0.982、0.21577和219.655,而菲律宾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态性、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为1.000、0.26728和271.821,两个群体之间平均遗传距离(P)为0.3203。结果表明2个群体遗传变异较大,菲律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海南群体更加丰富。通过构建NJ分子系统树表明2个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利用中性检验Tajima’s D(海南群体D=1.35345,P>0.01;菲律宾群体D=0.79220,P>0.01)和Fs(海南群体Fs=3.759;菲律宾群体Fs=2.231)探讨其种群历史,表明花鳗鲡群体进化过程种群数量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鳗鲡(Anguillia marmorata) 海南和菲律宾群体 线粒体D—loop基因 遗传多样性 种群进化历史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的江淮下游6个湖泊翘嘴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0
作者 李大命 杨子萍 +3 位作者 刘燕山 唐晟凯 谷先坤 殷稼雯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220,共8页
以线粒体Cyt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长江、淮河下游6个湖泊翘嘴鲌群体共262尾个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历史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翘嘴鲌Cytb基因序列全长为1141 bp,碱基A+T的含量(55.9%)高于G+C含量(44.1%)。262条Cytb基因序列检出4... 以线粒体Cyt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长江、淮河下游6个湖泊翘嘴鲌群体共262尾个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及历史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翘嘴鲌Cytb基因序列全长为1141 bp,碱基A+T的含量(55.9%)高于G+C含量(44.1%)。262条Cytb基因序列检出42个变异位点,定义46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16±0.010和0.00256±0.00008;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798±0.059)~(0.927±0.019),核苷酸多样性为(0.00204±0.00027)~(0.00285±0.00018),表明翘嘴鲌遗传多样性属于高Hd和低Pi模式。基于单倍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和进化网络图显示,6个群体的单倍型未形成明显的地理格局。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部(91.64%),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08362(P<0.01);6个群体间的F_(st)为-0.00427~0.15529,其中,长江群体和淮河群体间均具有显著中度或高度遗传分化(P<0.05)。中性检验结果显示,Tajima’s D和Fu’s F_(s)均为负值(P<0.05),核苷酸不配对分布曲线呈现单峰型,表明翘嘴鲌群体在历史上经历过显著的种群扩张。整体来看,江淮下游湖泊的翘嘴鲌野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低,长江水系群体和淮河水系群体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应采取措施恢复翘嘴鲌资源量及提高其遗传多样性,并将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湖泊群体划分为不同的管理单元进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CYTB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种群历史动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