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tDNA D-loop进行四种鲤科鱼类种间鉴定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边琳鹤 李勤慎 +2 位作者 冯志云 杨华年 赵生国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6期33-39,共7页
为研究鲤科鱼类的遗传变异和种间鉴定,采用线粒体D环(mitochondrial DNA,mtDNAD-loop)作为分子标记,测定了四种常见鲤科鱼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cuvieri)mt... 为研究鲤科鱼类的遗传变异和种间鉴定,采用线粒体D环(mitochondrial DNA,mtDNAD-loop)作为分子标记,测定了四种常见鲤科鱼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cuvieri)mtDNAD-loop核苷酸序列。结果表明:四种鱼类mtDNAD-loop区碱基组成A+T的平均含量(71.4%)明显高于G+C(28.6%)。在108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32个多态位点(22个单一多态位点和110个简约信息位点),由此界定了57个单倍型(H1-H57)。鲫的单倍型多样度(1.000±0.017)和核苷酸多样度(0.03593)最高,而草鱼最低(分别为0.499±0.071,0.00817)。四种鱼类可以通过53个特征性碱基严格区分。基于遗传变异分析表明:四种鱼类没有共享单倍型,种间特异性单倍类的特征性碱基可以作为种间鉴别的依据。通过mtDNA控制区的分子标记,可以为鱼类鉴定、种质资源保护及其产品的真伪鉴别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科鱼类 mtDNAD-loop 遗传多样性 种间鉴定
下载PDF
克罗诺杆菌种间鉴定recN基因方法建立 被引量:4
2
作者 田雪 王娉 +4 位作者 赵勇胜 胡玥 丛苑 陈颖 葛毅强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重组和修复蛋白基因(recN)的克罗诺杆菌种间鉴定方法,将不同来源的克罗诺杆菌分离株鉴定到种。方法扩增recN基因全长序列,选取不同长度的recN基因片段,用MEGA 4.0软件对克罗诺杆菌8个参考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确定克罗诺...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重组和修复蛋白基因(recN)的克罗诺杆菌种间鉴定方法,将不同来源的克罗诺杆菌分离株鉴定到种。方法扩增recN基因全长序列,选取不同长度的recN基因片段,用MEGA 4.0软件对克罗诺杆菌8个参考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确定克罗诺杆菌种间鉴定可信度高、序列较短的片段;设计并合成该片段的引物,以8株参考菌株作为参照,构建44株克罗诺杆菌实验菌株的聚类分析图,并用生化反应鉴定对聚类结果进行佐证。结果基于recN基因上一段640 bp的片段可对克罗诺杆菌不同种的菌株进行区分;以8株参考菌株在聚类图上的位置作为参考,根据遗传距离的远近,44株分离菌中有37株阪崎克罗诺杆菌,3株丙二酸盐阳性克罗诺杆菌,3株苏黎世克罗诺杆菌,1株尤尼沃斯克罗诺杆菌,与生化反应鉴定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与生化鉴定和基于recN全基因方法相比简便快速,PCR扩增后,一次测序反应就可以将克罗诺杆菌鉴定到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诺杆菌 重组和修复蛋白基因(recN) 种间鉴定
原文传递
长江江苏溆浦段2015年发现中华鲟野生幼鱼的形态和分子鉴定 被引量:4
3
作者 张书环 杨焕超 +5 位作者 辛苗苗 吴金明 戴振国 杜浩 刘志刚 危起伟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在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连续两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的情况下,2015年6月在江苏溆浦段发现15尾疑似中华鲟幼鱼。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15尾幼鲟进行鉴定。形态学度量结果显示,除1尾个体外,新发现的14... 在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连续两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的情况下,2015年6月在江苏溆浦段发现15尾疑似中华鲟幼鱼。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15尾幼鲟进行鉴定。形态学度量结果显示,除1尾个体外,新发现的14尾幼鲟与历史记载的中华鲟野生幼鱼生物学性状完全一致,但其体长和体重低于历史同期出现在该区域的中华鲟。同时采用11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对15尾幼鲟样本和分布于我国的3种鲟鱼,包括30尾中华鲟(A.sinensis)、39尾达氏鲟(A.dabryanus)和33尾施氏鲟(A.dabryanus)进行遗传分析,发现这15尾幼鲟与中华鲟的遗传距离最近(F_(st)=0.039,P<0.05),其次为达氏鲟(F_(st)=0.108,P<0.05),最远为施氏鲟(F_(st)=0.209,P<0.05),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判定该批幼鱼为中华鲟,该结果暗示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极有可能找到了新的产卵场,为中华鲟的繁殖群体和幼鱼的种群监测提供了依据。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该批鱼的遗传多样性(SW=1.998)略低于野生中华鲟(SW=1.886),暗示中华鲟幼鱼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野生亲本的数量仍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种间鉴定 微卫星 产卵场 长江口
下载PDF
新疆两种粉虱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赵莉 曲延英 +1 位作者 岳丕昌 薛照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7-17,共1页
应用电泳分析方法 ,对乌鲁木齐地区所发生的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进行了酯酶同工酶、过氧化物同工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粉虱的酶谱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温室白粉虱的酯酶酶谱可分 2组区带 ;过氧化物酶酶谱可分 5组区带。烟粉虱的酯... 应用电泳分析方法 ,对乌鲁木齐地区所发生的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进行了酯酶同工酶、过氧化物同工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粉虱的酶谱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温室白粉虱的酯酶酶谱可分 2组区带 ;过氧化物酶酶谱可分 5组区带。烟粉虱的酯酶酶谱可分 5组区带 ;过氧化物酶酶谱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酶 过氧化物酶 比较研究 白粉虱 烟粉虱 同工酶 农作物害虫 种间鉴定
下载PDF
荚蒾属植物DNA条形码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吴田泽 陈露 +5 位作者 肖煜强 邹问汀 胡心怡 李宇阳 刘霞 黄升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9年第7期888-894,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13种荚蒾属药用植物的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条形码序列,探讨荚蒾属植物属内鉴定的新方法,为荚蒾属植物的快速、准确、批量鉴定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该研究收集13种荚蒾属植物共32份样品,进行基因组DNA提取... 目的:通过分析13种荚蒾属药用植物的ITS2(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条形码序列,探讨荚蒾属植物属内鉴定的新方法,为荚蒾属植物的快速、准确、批量鉴定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该研究收集13种荚蒾属植物共32份样品,进行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ITS2序列并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拼接并剪切后,采用MEGA5.1软件计算遗传距离,比较种内、种间序列差异,利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聚类树。结果:基于ITS2序列分析,13种药材种间存在明显差异,各个种的种内最大遗传距离均小于种间最小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树各个种不同样本均分别聚在一起,表现出单系性。结论: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较好地用于荚蒾属植物的鉴定研究,有助于为荚蒾属植物鉴定提供分子生物学方法基础,也为日后荚蒾属植物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荚蒾属植物 DNA条形码 ITS2序列 种间鉴定
下载PDF
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污染状况及致病性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敏 刘长虹 +3 位作者 陈颖 曲天铭 张九凯 王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995-3003,共9页
目的 了解我国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中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 spp.)的污染情况及致病性。方法对我国8个省份的226份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的克罗诺杆菌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种间鉴定,并针对阪崎克罗诺杆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 目的 了解我国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中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 spp.)的污染情况及致病性。方法对我国8个省份的226份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的克罗诺杆菌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种间鉴定,并针对阪崎克罗诺杆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分型及生物膜形成能力研究。结果 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1.92%和12.50%。种间鉴定显示,115株分离菌株中有94株阪崎克罗诺杆菌。PFGE和结晶紫染色结果表明,94株阪崎克罗诺杆菌可被分为49个型别,均在36~60 h内达到最大菌膜生产量。结论 上述8个省份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中存在克罗诺杆菌污染,其中阪崎克罗诺杆菌有多种PFGE带型,且均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本研究可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标准制定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诺杆菌 分子分型 生物膜形成 种间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