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有为与戊戌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
1
作者 刘佰合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2-87,共6页
关键词 科举制度改革 戊戌时期 康有为 科举改革 改革过程
下载PDF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
2
作者 杨齐福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117-120,共4页
洋务运动时期 ,因科举制度不能提供洋务运动所急需的人才 ,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都主张改革科举。早期维新派的主张颇有代表性 ,他们注重考试内容的时代性与形式的多样性的统一 ,而洋务派开设算学科的举措使科举改革之议付诸实践。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科举制度改革 维新派 算学科
下载PDF
北宋科举制度改革:为“天下国家之用”
3
作者 胡昭君 《炎黄地理》 2021年第4期24-27,共4页
科举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政治功能是其基本特征。北宋作为科举改革的开端,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格外引人注目。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角度阐述北宋科举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北宋统治者的重要改革举措--录取人数增加,及第士人... 科举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政治功能是其基本特征。北宋作为科举改革的开端,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格外引人注目。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角度阐述北宋科举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北宋统治者的重要改革举措--录取人数增加,及第士人社会地位提高,完善考试规程、改革考试内容等特点。从稳定统治、清明吏治、加速社会流动和促进政治社会化等方面论述了北宋科举考试改革的主要政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录取人数 科举改革 科举考试 政治社会化 科举制度改革 改革举措 君主专制
下载PDF
科举制度改革——清政府选择的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被引量:1
4
作者 何小艺 《湘潮(理论版)》 2007年第12期72-72,74,共2页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予以清政府沉重的打击。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下,清政府被迫开始了屈辱的近代化进程。当人们将落后挨打的根源归结为空疏腐化的科考制度时,清朝统治者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尽...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予以清政府沉重的打击。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下,清政府被迫开始了屈辱的近代化进程。当人们将落后挨打的根源归结为空疏腐化的科考制度时,清朝统治者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尽管它最终没能拯救清王朝的命运,但在当时的形势下,科举制度改革本身却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客观上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科举制度改革 自我救赎
原文传递
略谈梁启超在批判封建教育和改革科举制度上的贡献
5
作者 程禹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4-69,共6页
略谈梁启超在批判封建教育和改革科举制度上的贡献程禹文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卷帙浩繁的《饮冰室合集》中,... 略谈梁启超在批判封建教育和改革科举制度上的贡献程禹文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卷帙浩繁的《饮冰室合集》中,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宝贵的教育遗产。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改革科举制度 科举 封建教育 科举 中国近代教育 张之洞 公车上书 教育史 戊戌变法
下载PDF
唐宋科举制度杂谈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峰 《华夏文化》 1997年第3期30-32,共3页
唐宋科举制度杂谈陈峰在中国封建时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两汉的荐举、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几个阶段,其中尤以科举制存在的时间最长,直至晚清才最终消亡。可以说,科举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官取... 唐宋科举制度杂谈陈峰在中国封建时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两汉的荐举、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几个阶段,其中尤以科举制存在的时间最长,直至晚清才最终消亡。可以说,科举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官取士制度,而唐宋两代又是科举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 唐宋 特奏名 进士科 两宋时期 选官制度 牛李党争 殿试 主考官
下载PDF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被引量:53
7
作者 萧功秦 《战略与管理》 CSSCI 1996年第4期11-17,共7页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萧功秦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萧功秦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科举制度对传统社会的整合作用,来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近代以来 清末新政 改革科举制度 知识分子 文化生态平衡 政治参与 传统中国 中国传统社会 稀缺资源
下载PDF
论早期改良派改革科举制的主张
8
作者 包德敏 张宏亮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年第2期197-201,共5页
晚清社会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科举浪潮。这当中 ,早期改良派的活动更显突出并有一定深度 ,为戊戌维新时期进一步的科举改革作了舆论准备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早期改良派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变革的主张。
关键词 早期改良派 改革科举制度 主张
下载PDF
官绅新一轮默契的成立──论清末的废科举兴学堂的社会文化背景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振鹤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0-56,61-142,共10页
今年是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在一百年前的短命的百日维新中,维新派虽极力攻击已经延续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的毛病,但并未提出废止科举的要求,只要求废止八投而已。这是为什么?比起其他维新措施来,废止八股似乎只是鸡毛蒜皮的事,然则... 今年是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在一百年前的短命的百日维新中,维新派虽极力攻击已经延续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的毛病,但并未提出废止科举的要求,只要求废止八投而已。这是为什么?比起其他维新措施来,废止八股似乎只是鸡毛蒜皮的事,然则西太后政变以后,就立即明令恢复八股,显然视之为大事要事。又过了七年,清廷却下谕彻底废弃整个科举制度。这个根本的转变又是如何发生的?如果要而言之,可以认为科举制度的存在不但只是官方统治的需要,而且也是官绅双方维持社会稳定和自身利益的共同要求。因此废除科举并不是朝廷一纸命令可以顺当解决的,而要经过双方的默契才能行之有效,清末的废科举与兴学堂的实现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科举制度 科举 社会文化 张之洞 袁世凯 学堂 八股文 统治者 康有为 新一轮
下载PDF
漫谈武则天纳谏知人和取士改革
10
作者 冯坚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1995年第1期65-66,共2页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帝,从公元690年至705年,做了15年皇帝,实际上她从唐永徽六年(655)高宗立她为皇后起,朝迁百司奏事,完全由她裁决,直到神龙元年(705)为止,一共50年,当政如此长久,在历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
关键词 武则天 武后 旧唐书 《通鉴》 改革科举制度 历史教学研究 女皇帝 唐高宗 司仓参军 我国历史
下载PDF
清末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的斗争
11
作者 吴仁安 刘梓楠 《历史教学问题》 1983年第3期17-20,共4页
明清以降,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愈益显示出它的腐朽性,逐渐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大祸害。至清末,改科举、兴学校,成为思想文化领域内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 明清以降,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愈益显示出它的腐朽性,逐渐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大祸害。至清末,改科举、兴学校,成为思想文化领域内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和西学的不断传播,由于戊戌维新运动的冲击和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终于迫使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现将清末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的斗争简述如下。 (一) 沿袭明朝的清代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的方法,名为“代圣人立言”,实则束缚人心,使广大士子的视野囿于四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科举制度 清政府 八股取士 资产阶级改良派 科举考试 康有为 戊戌维新运动 民族危机 孙中山 清末
原文传递
清末科举制度废止评述 被引量:6
12
作者 沈其新 《广州研究》 1987年第11期61-64,共4页
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加剧,传统封建教育空疏无用的弱点日益显露,改革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当时有识人士普遍的要求。1905年9月2日,迫于大势所趋。
关键词 改革科举制度 新式学堂 科举取士 废止 清末新政 毕业生 戊戌变法 庚子事变 中国近代史 梁启超
原文传递
乾隆年间的科举改革与诗歌繁荣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琴安 《探索与争鸣》 2007年第5期78-80,共3页
清代中期,特别是乾隆中期至嘉庆年间,当时诗坛曾出现过一片活跃繁荣的景象,涌现过一大批颇有成就的优秀诗人,且诗论主张甚多,成为清初诗坛以后的又一个高峰。而这一高峰的出现,与乾隆丁丑(1757)年科举考试制度减判增诗的改革措施密切相... 清代中期,特别是乾隆中期至嘉庆年间,当时诗坛曾出现过一片活跃繁荣的景象,涌现过一大批颇有成就的优秀诗人,且诗论主张甚多,成为清初诗坛以后的又一个高峰。而这一高峰的出现,与乾隆丁丑(1757)年科举考试制度减判增诗的改革措施密切相关。但至今的各种文学史或诗歌史都未提及这一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年间 科举制度改革 诗歌繁荣
原文传递
官学的替代机构——北宋前期的书院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兵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年第4期90-95,共6页
北宋前期朝廷通过改革科举制度 ,扩大取士数量 ,促使士人阶层重新形成和扩大。而朝廷又无力通过兴办官学来为士人提供求学之所。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 ,北宋书院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 ,由于受科举制度改革... 北宋前期朝廷通过改革科举制度 ,扩大取士数量 ,促使士人阶层重新形成和扩大。而朝廷又无力通过兴办官学来为士人提供求学之所。具有私学性质的书院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目标 ,北宋书院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 ,由于受科举制度改革和官学萧条的影响 ,大部分书院只是成为官学的替代机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学 北宋前期 书院 科举制度改革 士人阶层 教育史
下载PDF
《北宋初期进士研究》评介
15
作者 胡忆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自隋朝试策取士创立“进士科”后,垂法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开始了它漫长的历史。宋代是科举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北宋立朝伊始,立即恢复了科举制度,颁布一系列科举条例。既有因袭隋唐旧制,亦有所革新,如放宽对士人应举资格的限制、... 自隋朝试策取士创立“进士科”后,垂法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开始了它漫长的历史。宋代是科举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北宋立朝伊始,立即恢复了科举制度,颁布一系列科举条例。既有因袭隋唐旧制,亦有所革新,如放宽对士人应举资格的限制、增加录取名额、采用弥封制等,体现了一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初期 进士科 科举制度改革 评介 合理性 公正性 隋朝 隋唐
下载PDF
论康有为的“开民智”思想 被引量:6
16
作者 俞祖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06-110,共5页
康有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袖,以社会改革家著称。他也是一位极具睿智的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他在宣传变法、致力于社会改造的同时,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揭起人道主义的旗帜,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呼唤人的自主权利,高扬人的理性,推崇人的智... 康有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袖,以社会改革家著称。他也是一位极具睿智的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他在宣传变法、致力于社会改造的同时,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揭起人道主义的旗帜,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呼唤人的自主权利,高扬人的理性,推崇人的智慧,开拓了近代启蒙的新时代。其“开民智”思想的主旨,是要通过张扬人的理性以实现人的改造,实现国民性的改造。本文对他的“开民智”思想试作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开民智 兴民权 民智未开 维新派 广开民智 文化教育 道德哲学 二书》 改革科举制度
下载PDF
戊戌维新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华兴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1998年第3期163-172,共10页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寻找西方富强之基和中国贫弱之源。经过将近60年观察与思考,维新志士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广开民智视为中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戊戌变法是维新志士和光绪皇帝共同铸造的历史丰碑。废除八股取...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寻找西方富强之基和中国贫弱之源。经过将近60年观察与思考,维新志士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广开民智视为中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戊戌变法是维新志士和光绪皇帝共同铸造的历史丰碑。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近代学制;革新教育内容,“兼习中学西学”;“参用泰西学规”,设立京师大学堂,构成百日维新期间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是中央政府第一次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自上而下推行的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不仅为清末新学制的出台和科举制的废除打开了通道,而且为中国新文化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火种─—京师大学堂。因而戊戌维新“虽骤起而卒蹶”,但却以它“拨旧开新”的历史贡献,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分水岭,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师大学堂 戊戌维新 康有为 光绪皇帝 中国教育 教育改革 梁启超 改革科举制度 “兴学养才” 新式学堂
下载PDF
李鸿章对发展现代教育的历史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海伍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53-55,共3页
晚清中国,一部分开明的封建官吏以"求强""求富"为目的大力开展洋务运动。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主将,能够接受西方先进事物,大兴变革之风。为培养他所需要的人才,大力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校,支持选派人员赴... 晚清中国,一部分开明的封建官吏以"求强""求富"为目的大力开展洋务运动。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主将,能够接受西方先进事物,大兴变革之风。为培养他所需要的人才,大力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校,支持选派人员赴外国留学。他对现代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对现代教育在中国的普及都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科举制度 创办现代学校 海外留学
下载PDF
李鸿章洋务教育思想论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巍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5期90-95,共6页
关键词 李鸿章 洋务教育 改革科举制度 洋务运动 留学生 守旧势力 《李文忠公全书》 水师学堂 近代学校 洋务事业
下载PDF
梁启超教育思想浅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喜连 经柏龙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55-56,共2页
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在政治上主要参加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并成为领袖之一,与康有为齐名。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继续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后与康有为一样沦为保皇党人。晚年... 梁启超(公元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在政治上主要参加康有为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并成为领袖之一,与康有为齐名。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继续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后与康有为一样沦为保皇党人。晚年,他脱离政界,致力于学术研究,在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女子教育思想 普及义务教育 改革科举制度 教育目的 “新民” 男女平等 中国近代 妇女教育 八股取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