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朝皇帝利用科举功名体恤功臣名勋简论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日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3-128,共6页
清朝是科举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科场条规旨在显示其周密和公正,因为科举被举国普遍认为是当官的"正途",皇帝也利用科举功名来彰显其仁心浩荡、体恤功臣名勋的赫赫权威,这样做的本意或有奖叙功臣、树立重贤重德的价值观的蕴意... 清朝是科举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科场条规旨在显示其周密和公正,因为科举被举国普遍认为是当官的"正途",皇帝也利用科举功名来彰显其仁心浩荡、体恤功臣名勋的赫赫权威,这样做的本意或有奖叙功臣、树立重贤重德的价值观的蕴意在,但也易超越尺度、变成既得利益者谋取更大利益的渊薮,清朝科举功名的含金量屡屡被质疑,科举制度遭遇的危机也势必日益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皇帝 体恤 功臣名勋 科举功名
下载PDF
科举制度并非学位制度──关于“科举功名学位说”的商榷 被引量:2
2
作者 应方淦 周谷平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1-14,共4页
作者针对“科举功名是一种学位”这一观点,对科举制度与学位制度的异同点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比较分析。通过深入研究,作者指出,尽管科举制度与学位制度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乃至相同之处,但这并不能掩盖两者“貌似而神非”的事实。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学位制度 差异性 科举功名学位说” 商榷
下载PDF
清代康乾时期山东潍县的重商观念与科举功名
3
作者 单亦辉 《潍坊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9-23,共5页
民国前期,山东潍县走上了早期工业化道路,而周边县份却仍深陷于传统经济之中。这种经济分流发轫于清朝中叶,当时潍县商业已比较发达,为其近代早期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潍县商业发达的原因除交通优越、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追求利润等经... 民国前期,山东潍县走上了早期工业化道路,而周边县份却仍深陷于传统经济之中。这种经济分流发轫于清朝中叶,当时潍县商业已比较发达,为其近代早期工业化创造了条件。潍县商业发达的原因除交通优越、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追求利润等经济因素外,还有更深层面的社会原因。科举的失意和因捐纳造成的商人社会地位的上升,使潍县社会阶层构成与邻县有着很大不同,潍县社会观念因之由"重农"转为"重商",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乾时期 潍县 重商观念 科举功名 社会结构
下载PDF
科举功名的偶然与必然:文学叙述与实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鲁小俊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0-78,共9页
"功名富贵无凭据",是明清文学科举题材的主流表述,其核心问题是文章与科名不符。举业无凭,可能与"盲试官"有关,也可能与文章不合"风气"、过于"蕴藉"有关。貌似"必然"论的"科名... "功名富贵无凭据",是明清文学科举题材的主流表述,其核心问题是文章与科名不符。举业无凭,可能与"盲试官"有关,也可能与文章不合"风气"、过于"蕴藉"有关。貌似"必然"论的"科名前定"之说,其实仍是一种"偶然"论。从实证的角度讨论"必然偶然",其核心问题是平时成绩与录取率的关系,部分书院课艺总集可以为实证分析提供合适的样本。综合考察课艺作者的科举经历,我们发现:科举功名的偶然性,确有很多现实依据,但从宏观上看,平时成绩与录取率之间存在正比关系。这是一种必然性,它表明科举考试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不容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功名 偶然 必然 文学叙述实证分析
原文传递
古代书院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举措——兼论其对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5
作者 鲁小俊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3年第1期127-140,144,共15页
古代书院教育面临的问题,大多缘于科举考试的压力。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多与升学和就业形势相关。其一,学习目标方面,古代有人读书只是为了考功名。书院鼓励生徒立志成圣贤、做好人,并在日常行为中躬行儒家伦理规范。现今有人读书... 古代书院教育面临的问题,大多缘于科举考试的压力。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多与升学和就业形势相关。其一,学习目标方面,古代有人读书只是为了考功名。书院鼓励生徒立志成圣贤、做好人,并在日常行为中躬行儒家伦理规范。现今有人读书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校可从日常生活着手,引导学生养成底线意识和家国情怀。其二,学习内容方面,古代有人只读应试之书以致学识鄙陋。书院提倡研读四部原典,旨在培养博雅通儒。现今有人大学阶段主要读教材,较少深入研习原典。学校除了日常引导外,可在考试设计方面做探索,将分数与博识相关联。其三,学习方式方面,古代有人想通过时文选本、考点类编走捷径,但实际上成功的概率很小。书院引导生徒拒绝二手和碎片化知识,反而有利于科举成功。今天有人以绩点、证书为急务,忽视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学校和用人单位皆有必要重视基础和潜力,切勿过于急功近利。要之,教育理想和人生现实之间,如何找到最佳平衡,是古往今来一直在求解的题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教育 科举功名 人才培养 存在问题 应对举措
下载PDF
耕读传家观念的重塑与强化——以南宋中后期辞赋为中心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53,共8页
南宋时期,理学在民间坚持不懈地传道授业,通过对士绅阶层的潜移默化,已对整个社会的生活观念进行了规范与重塑。耕读传家是乡土中国生活观念的底色,它的兴起和发展与理学的塑造有着相当深刻的内在关联。辞赋在南宋中后期的发展过程中,... 南宋时期,理学在民间坚持不懈地传道授业,通过对士绅阶层的潜移默化,已对整个社会的生活观念进行了规范与重塑。耕读传家是乡土中国生活观念的底色,它的兴起和发展与理学的塑造有着相当深刻的内在关联。辞赋在南宋中后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疏离对人生问题的思索而转向展现田园乡居生活。家庭的意义受到重视,耕读传家、诗礼继世被视为致太平的基石。在理学思想规范下,修身齐家在耕读养性中得到落实,耕读生活也是道德伦理实践的过程。耕读传家信念需要个体通过对生活的体会、感悟,达到"孔颜之乐"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生的内在超越。此外,耕读传家本身包含着立德与科举两种趋向,它们并不是对立的。经过理学的濡染,南宋中后期辞赋中的耕读描写反映的已经是士绅阶层普遍的生活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辞赋 理学 耕读传家 科举功名 孔颜之乐
下载PDF
论明清乡绅的产生——以江西省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施由明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4-100,共7页
本文以明清时期江西的历史史实为视角,考察了明清时期中国乡绅的产生路径,认为明清时期的乡绅主要产生于有科举功名、产生于有个人的文化学养和优良品行、产生于有善举而使众服、产生于有经济实力的大族。江西乡绅产生的路径有普遍意义... 本文以明清时期江西的历史史实为视角,考察了明清时期中国乡绅的产生路径,认为明清时期的乡绅主要产生于有科举功名、产生于有个人的文化学养和优良品行、产生于有善举而使众服、产生于有经济实力的大族。江西乡绅产生的路径有普遍意义,代表了中国乡绅产生的主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功名 文化学养 乡绅 善举 大族
下载PDF
从个人关切到社会关怀--论吴敬梓的人格升华与创作转向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庆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6-55,共10页
吴敬梓的创作生涯,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诗文为主,致力于书写个人关切,凡涉及科举功名的作品,通常都表现出急切的渴慕之情或求而不得的焦虑痛苦。后期以《儒林外史》为主,对科举的不满不再是因个人功名不遂,而是因为这一制度给社... 吴敬梓的创作生涯,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诗文为主,致力于书写个人关切,凡涉及科举功名的作品,通常都表现出急切的渴慕之情或求而不得的焦虑痛苦。后期以《儒林外史》为主,对科举的不满不再是因个人功名不遂,而是因为这一制度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吴敬梓由个人关切向社会关怀的转变,始于对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的反思;而与《儒林外史》写作几乎同时开始的《诗经》研究,也有助于确立社会关怀在《儒林外史》中的主导地位。吴敬梓的人格升华与创作转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吴敬梓 《诗经》研究 博学鸿词科 创作转向 社会关怀 人格升华 科举功名
原文传递
匾额中的中国古代廉政文化 被引量:1
9
作者 丁婷 《文物天地》 2021年第1期30-33,共4页
匾额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有说明建筑名称的作用,也起到激励教化的社会作用,而起到教化作用的匾额可以脱离建筑,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在古代社会,匾额分为官匾与私匾,官匾就是皇帝钦赐、朝廷官员官方题写的匾,官匾之外... 匾额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有说明建筑名称的作用,也起到激励教化的社会作用,而起到教化作用的匾额可以脱离建筑,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在古代社会,匾额分为官匾与私匾,官匾就是皇帝钦赐、朝廷官员官方题写的匾,官匾之外的便是私匾。除了标识类匾额外,具有教化功能的匾额按匾文内容再细分,一般分为科举功名匾、宣扬高尚品德的宣教类匾额、体现家族荣耀及祝福高寿老人的庆贺匾、表扬清明廉洁的清廉匾,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 教化作用 教化功能 匾额 古代廉政文化 高尚品德 清廉 科举功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