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科伦·麦凯恩《舞者》的空间与身份认同
1
作者 曾桂娥 许九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42-150,共9页
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在根据苏联著名舞蹈家鲁道夫·纽瑞耶夫为原型的虚构性传记《舞者》中深入探寻了空间与身份的关系,让历史人物在不同维度的空间中体验个体的生存危机与身份建构,借以钩沉历史浪潮中的人物命运。麦... 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在根据苏联著名舞蹈家鲁道夫·纽瑞耶夫为原型的虚构性传记《舞者》中深入探寻了空间与身份的关系,让历史人物在不同维度的空间中体验个体的生存危机与身份建构,借以钩沉历史浪潮中的人物命运。麦凯恩创造性地提出“以艺术为媒介,以情感为支撑,以自我为归属”来疗愈精神创伤和重塑个体身份,拓展了空间和身份认同的外延,为流动中的个体寻求心灵归属、实现诗意地栖居提供了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舞者》 空间 身份 流动
下载PDF
科伦·麦凯恩《飞越大西洋》中的道格拉斯流散叙事与跨国、跨种族团结悖论
2
作者 宁显锦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312-324,共13页
科伦·麦凯恩在小说《飞越大西洋》中再现了美国废奴主义者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1845年的跨大西洋流散之旅,这一旅程将美国黑人与爱尔兰人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成为跨国、跨种族团结的一次有益实践。不过,爱尔兰人和美国黑人虽同... 科伦·麦凯恩在小说《飞越大西洋》中再现了美国废奴主义者弗里德里克·道格拉斯1845年的跨大西洋流散之旅,这一旅程将美国黑人与爱尔兰人的遭遇联系在一起,成为跨国、跨种族团结的一次有益实践。不过,爱尔兰人和美国黑人虽同被奴役,但二者“种族化”的形成机制存在本质差异。不同于美国黑人,爱尔兰人分别在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扮演着对立的“种族”角色,在美国被视作白人,而在英国却被视作黑人。小说中,英国作为跨大西洋政治场域中的重要力量,其对美国废奴事业的支持与其背后的殖民霸权主义动摇了美国黑人解放事业与爱尔兰民族主义的融合根基。由此,麦凯恩揭示了构建跨大西洋命运共同体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也是爱尔兰人与美国黑人之间跨国、跨种族团结的悖论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飞越大西洋》 道格拉斯 流散 跨国、跨种族团结
下载PDF
男权语境下女性身体的“共谋”、遇害与反抗——科伦·麦凯恩短篇小说《姐妹》肖娜人物形象评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甘文平 高银 《孝感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34-37,共4页
科伦·麦凯恩关注男权语境下女性身体的二重性,即女性身体作为男权社会施暴的对象,及女性身体作为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走向自我救赎的主体工具。短篇小说《姐妹》中的女主人公肖娜青年时乱交、成年后遭强暴,面对自己身体的遇害与姐... 科伦·麦凯恩关注男权语境下女性身体的二重性,即女性身体作为男权社会施暴的对象,及女性身体作为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走向自我救赎的主体工具。短篇小说《姐妹》中的女主人公肖娜青年时乱交、成年后遭强暴,面对自己身体的遇害与姐姐的病危,逐渐地完成了由男权"共谋者"、受害者向反抗者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女性身体 主体意识 男权 《姐妹》
下载PDF
超越暴力:科伦·麦凯恩《无极形》中的共识与共同体
4
作者 曾桂娥 胡泽洲 《外语导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4,F0003,共9页
科伦·麦凯恩的小说《无极形》通过描绘巴勒斯坦、以色列两个失孩家庭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暴力、共识和共同体的思考。小说批判了暴力抵抗,并基于商谈政治的共识,想象了一种在民族-国家框架中以宽容理性为价值导向的非暴力抵抗。但... 科伦·麦凯恩的小说《无极形》通过描绘巴勒斯坦、以色列两个失孩家庭的故事,体现了作者对暴力、共识和共同体的思考。小说批判了暴力抵抗,并基于商谈政治的共识,想象了一种在民族-国家框架中以宽容理性为价值导向的非暴力抵抗。但非暴力抵抗的手段与结束占领的目的之间存在二律背反,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超越了民族-国家框架,小说中潜藏的共识与共同体范式值得深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无极形 民族-国家框架 共识 共同体 非暴力
原文传递
超越创伤:论科伦·麦凯恩《无极形》中的情感共同体 被引量:2
5
作者 曾桂娥 孟斯文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29,共8页
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最新小说《无极形》聚焦巴以冲突,探讨战争语境下的创伤、哀悼与沟通共同体建构。小说围绕两个丧女家庭展开,揭示跨国哀悼团体“失子父母圈”以及民间反战组织“和平战士”在疗愈创伤、构建哀悼共同... 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最新小说《无极形》聚焦巴以冲突,探讨战争语境下的创伤、哀悼与沟通共同体建构。小说围绕两个丧女家庭展开,揭示跨国哀悼团体“失子父母圈”以及民间反战组织“和平战士”在疗愈创伤、构建哀悼共同体并实现跨文化沟通的愿景。麦凯恩借助和平隐喻、沟通隐喻和图像叙事等手法,以文学虚构记录巴以冲突史,探讨如何用沟通对抗暴力,以团结对抗战争,展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哀悼与沟通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无极形》 创伤 哀悼 沟通共同体
原文传递
由摄影到图腾:科伦·麦凯恩《歌犬》中的资本主义形象救赎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诗苑 杨金才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2-106,共5页
通过对父亲所摄照片的文字再现,科伦·麦凯恩的长篇处女作《歌犬》可以被视为一本文字影相簿,家庭影像背后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形象危机的审视与考量。肖像摄影展现了身体之上镌刻的阶级属性,商品拜物教模式下的身体表征带来母亲... 通过对父亲所摄照片的文字再现,科伦·麦凯恩的长篇处女作《歌犬》可以被视为一本文字影相簿,家庭影像背后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形象危机的审视与考量。肖像摄影展现了身体之上镌刻的阶级属性,商品拜物教模式下的身体表征带来母亲形象的破碎。儿子因自身形象的迷失试图躲进怀旧的光影之中,却暴露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对历史的消解与当下视觉奇观的堆积。作者试图通过召唤原始的图腾来挽救僵死的形象,但是图腾形象背后的生产方式却暗示出解决之道的乌托邦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歌犬》 摄影 形象 资本主义
原文传递
空间视域维度下麦凯恩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解读
7
作者 周宁宁 王阿芳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1年第36期59-61,共3页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代表作,其主题深刻,叙事风格独特。书中的人物,无论是穷困潦倒还是生活富裕,都有各自的困扰。科里根作为串联起几位关键人物的人,更是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列斐伏...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代表作,其主题深刻,叙事风格独特。书中的人物,无论是穷困潦倒还是生活富裕,都有各自的困扰。科里根作为串联起几位关键人物的人,更是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基础,本文分别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方面对这本小说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转吧 这伟大的世界》 物质空间 精神空间 社会空间
下载PDF
《歌犬》中的景观社会
8
作者 雷晴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220-223,共4页
科伦·麦凯恩的长篇处女作《歌犬》以主角父亲所拍摄的照片为线索,展现了20世纪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社会的形成过程。景观化的商品弥漫在社会的各个部分,消解了事物本身的价值。景观化的媒介通过符号和意义的塑造,支配着人... 科伦·麦凯恩的长篇处女作《歌犬》以主角父亲所拍摄的照片为线索,展现了20世纪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社会的形成过程。景观化的商品弥漫在社会的各个部分,消解了事物本身的价值。景观化的媒介通过符号和意义的塑造,支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日常行为。景观使人逐渐丧失批判意识和思考能力,异化为迷失于表象的机器。不过身处景观社会的人们,并非只能被动接受其束缚。小说主人公们虽然处于景观社会的隐匿而强大的操控中,但是他们仍各自为抵御景观的吞噬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歌犬》 景观社会 摄影
下载PDF
论麦凯恩《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城市景观 被引量:8
9
作者 朴玉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3,共9页
2009年,科伦·麦凯恩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荣获全国美国图书奖,并被视为第一部伟大的"9·11"小说。麦凯恩在其创作中通过形形色色人物的眼光,窥见上世纪70年代纽约光鲜灿烂景观背后的肮脏和破败,揭示出置身于后工... 2009年,科伦·麦凯恩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荣获全国美国图书奖,并被视为第一部伟大的"9·11"小说。麦凯恩在其创作中通过形形色色人物的眼光,窥见上世纪70年代纽约光鲜灿烂景观背后的肮脏和破败,揭示出置身于后工业社会中的人们在消费景观、媒体景观影响下的创伤、迷茫、失意等复杂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关系。在对上述社会现象进行"文化诊断"的基础上,麦凯恩倡导人们基于同理心,跨越种族、民族和国家的界限,相互理解、彼此宽容,达到真正的和解。作品以其关于70年代的寓言式书写讽喻当下,对于后"9·11"时代积极情感的建构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转吧 这伟大的世界》 景观 同理心
原文传递
论《佐利姑娘》中的机械复制与共同体构建
10
作者 付嘉轶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1期61-65,共5页
在《佐利姑娘》中,麦凯恩聚焦吉普赛诗人佐利与她所在的吉普赛群体,描述了不同族裔之间的对话与冲突,展现其共同体式的展望与愿景。麦凯恩对现代技术与有机共同体形塑所展开的思考值得读者关注。麦凯恩在文本中探索了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 在《佐利姑娘》中,麦凯恩聚焦吉普赛诗人佐利与她所在的吉普赛群体,描述了不同族裔之间的对话与冲突,展现其共同体式的展望与愿景。麦凯恩对现代技术与有机共同体形塑所展开的思考值得读者关注。麦凯恩在文本中探索了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对话应基于平等与尊重,反思了机械复制与现代机器的广泛影响与应用,体现了麦凯恩小说书写中的救赎与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佐利姑娘》 印刷现代性 机械复制 共同体
下载PDF
情感的共鸣与创伤的修复——《歌犬》中的后现代共同体书写
11
作者 程光天 《海外英语》 2023年第24期202-204,共3页
在小说《歌犬》中,麦凯恩将“我”的父亲迈克尔·里昂斯拍摄的照片作为媒介,使用双重叙事视角的手法,通过流动的视角展现了“我”以及父亲和母亲突破地域与时空产生的情感联结。整个故事开始于偶然,也发展于偶然。然而,偶然相遇的... 在小说《歌犬》中,麦凯恩将“我”的父亲迈克尔·里昂斯拍摄的照片作为媒介,使用双重叙事视角的手法,通过流动的视角展现了“我”以及父亲和母亲突破地域与时空产生的情感联结。整个故事开始于偶然,也发展于偶然。然而,偶然相遇的背后对于情感共鸣需求的“必然”才是推动故事发展的真正原因。人们渴望在共同体中找到共鸣与情感的归属,因此推动了情感共同体的形成。从后现代共同体的流动性和偶然性特点出发,通过解析小说中人物对于情感共鸣和归属的需求下产生的情感共同体,以及对情感共同体的需求中展现的人物动机,能够揭示情感共同体中的情感联系以及创伤修复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歌犬》 后现代共同体 情感共鸣 创伤修复
下载PDF
冷眼看人间——麦凯恩《十三种看的方式》的空间释读
12
作者 冯丽霞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42-50,共9页
爱尔兰斋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一贯书写黑暗空间中的光明与希望,而《十三种看的方式》却讲述了一个老者遇袭致死的悲剧。结尾冷峻灰暗的天空意象是否反映了作者偶尔也会对人类绝望的悲观情绪?“十三种看的方式”中谁在看?看什么?为... 爱尔兰斋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一贯书写黑暗空间中的光明与希望,而《十三种看的方式》却讲述了一个老者遇袭致死的悲剧。结尾冷峻灰暗的天空意象是否反映了作者偶尔也会对人类绝望的悲观情绪?“十三种看的方式”中谁在看?看什么?为什么要以多种方式去看?本文基于对小说中时空错乱的叙事迷宫以及理性与国限构成的论空间的分析,透视其隐喻阀限性现代社会论与危机的主题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叙事 理性 阈限 空间
原文传递
创伤·种族·爱——《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晓庆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年第12期43-46,56,共5页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科伦·麦凯恩的扛鼎之作。在这部长达四卷的小说中,麦凯恩通过对黑人女性人生和内心冲突的对照式叙述,成功摹写了背负着种族创伤的美国黑人女性群体所历经的普遍焦灼、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科伦·麦凯恩的扛鼎之作。在这部长达四卷的小说中,麦凯恩通过对黑人女性人生和内心冲突的对照式叙述,成功摹写了背负着种族创伤的美国黑人女性群体所历经的普遍焦灼、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以及最终取得心里宁静的成长过程。作品透过文化和创伤叙事不仅细致地展现了美国黑人文化在主流的白人文化语境中艰难存在的现实,同时也成功地表达了黑人群体构建民族身份和实现自我认同这一历久常新的文化母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转吧 这伟大的世界》 种族创伤 黑人女性
下载PDF
儿子的战争母亲的战斗:《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克莱尔的越战创伤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银 《海外英语》 2013年第1X期166-168,203,共4页
对于越战士兵母亲来说,儿子参加的战争是她们创伤的来源,因此越战及越战创伤是她们要对抗的。科伦·麦凯恩在其代表作《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刻画了五位饱受越战创伤折磨的阵亡士兵母亲,其中精英阶层的白人母亲克莱尔是他饱含温情... 对于越战士兵母亲来说,儿子参加的战争是她们创伤的来源,因此越战及越战创伤是她们要对抗的。科伦·麦凯恩在其代表作《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刻画了五位饱受越战创伤折磨的阵亡士兵母亲,其中精英阶层的白人母亲克莱尔是他饱含温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其子约书亚应征入伍后阵亡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克莱尔通过电获得安全感,用冰箱作为自我见证的外化物与儿子取得联系,在参加越战士兵母亲小组的过程中讲述创伤、重建与外界的联系,并争取与丈夫平等对话的权利。然而,由于创伤本身的特性及家庭、团体与国家对创伤讲述的压制、对讲述话语权的争夺,创伤治疗障碍重重,治愈希望渺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越战 创伤 《转吧 这伟大的世界》
下载PDF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孤独主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静予 《中外企业家》 2015年第5X期255-,共1页
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描绘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纽约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百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同时也体现了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孤独、空虚与彷徨。通过细读文本,对小说中的三个典... 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描绘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纽约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百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同时也体现了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孤独、空虚与彷徨。通过细读文本,对小说中的三个典型人物科里根、克莱尔和蒂莉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小说中孤独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吧 这伟大的世界》 科伦·麦凯恩 孤独主题 典型人物
下载PDF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科里根的创伤研究
16
作者 黄军丽 徐丹 《今古文创》 2020年第18期6-7,共2页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代表作,在"9·11"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刻画了一位饱经创伤的传教士——科里根,他从小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生活,父爱的缺失让他变...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代表作,在"9·11"小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刻画了一位饱经创伤的传教士——科里根,他从小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中生活,父爱的缺失让他变得叛逆,家庭创伤让他追求精神寄托,开始信仰宗教,变成了一名传教士,在爱上艾德丽塔后,他的精神寄托也出现问题,开始出现精神创伤。同时,他又患上了特发性病——紫癜,生理又出现了创伤。在这三重创伤下,科里根变得绝望,内心矛盾,一度濒临崩溃,最终,一场车祸,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本文立足创伤理论,分别从科里根的家庭创伤,精神创伤,生理创伤三个部分研究他短暂的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创伤理论 《转吧 这伟大的世界》
下载PDF
谈《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世界主义思想
17
作者 黄亚倩 《文教资料》 2020年第35期41-42,28,共3页
当代美国爱尔兰裔作家科伦·麦凯恩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以水门事件、越南战争为背景,以在世贸大厦双子塔之间走钢丝的人为中心,串联起十几位生活在纽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心灵孤独,渴望交流,彼此扶持,寻求救赎。本文运用... 当代美国爱尔兰裔作家科伦·麦凯恩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以水门事件、越南战争为背景,以在世贸大厦双子塔之间走钢丝的人为中心,串联起十几位生活在纽约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心灵孤独,渴望交流,彼此扶持,寻求救赎。本文运用阿皮亚的世界主义思想,分析小说中人物在交流中形成的被边缘化社区。母亲“互助会”,凯兰和莱拉爱的家园,走钢丝人脚下的纽约城,认为它们都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责任建立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转吧 这伟大的世界》 世界主义思想 共同体
下载PDF
战争与动乱中的历史文学——以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创伤书写为例
18
作者 梁门秀子 《今古文创》 2021年第41期22-23,共2页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Let the Great World Spin,以下简称《转》)作为200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可以视作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转》在其宏大的叙事背景中以暗线的形式书写美国20世纪以来参与的几场重要战争,并通...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Let the Great World Spin,以下简称《转》)作为200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可以视作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转》在其宏大的叙事背景中以暗线的形式书写美国20世纪以来参与的几场重要战争,并通过9·11事件的历史创伤影射当代美国社会中的人性,揭露美国普通民众内心的不安全感与信任危机,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交流实现灵魂救赎的可能性,反思本就飘摇的美国精神在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面前的苍白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伦·麦凯恩 《转吧 这伟大的世界》 9·11小说 战争创伤
下载PDF
逃避?回归!--《光明的这一面》存在主义解读
19
作者 邓丹妮 《学术与实践》 2021年第2期27-35,共9页
《光明的这一面》是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首部国际畅销小说”。主人公“树蛙”是移民后代,在祖父意外丧生车轮底后,他对现实世界失去信任,心怀愧疚遁入地下隧道与黑暗为伍。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对该小说中移民... 《光明的这一面》是爱尔兰裔美国作家科伦·麦凯恩的“首部国际畅销小说”。主人公“树蛙”是移民后代,在祖父意外丧生车轮底后,他对现实世界失去信任,心怀愧疚遁入地下隧道与黑暗为伍。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对该小说中移民群体的痛苦、“树蛙”的逃避与回归进行解读,分析麦凯恩如何通过对荒诞世界的刻画展现美国移民群体的生存困境,以及如何通过“树蛙”的“自欺”与自我救赎表达其对移民群体未来出路的乐观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明的这一面》 科伦·麦凯恩 存在主义 困境 逃避与回归
下载PDF
当代爱尔兰传记小说的后民族主义历史叙事倾向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丽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2023年第1期57-65,共9页
爱尔兰小说在过去三十年间出现明显的传记倾向,姗姗来迟的现代化、世俗化进程促使当代爱尔兰作家不断审视原本就在爱尔兰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历史题材,以历史真实人物为主人公却使用小说手法来再现历史的传记小说成为一个主要的创作文... 爱尔兰小说在过去三十年间出现明显的传记倾向,姗姗来迟的现代化、世俗化进程促使当代爱尔兰作家不断审视原本就在爱尔兰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历史题材,以历史真实人物为主人公却使用小说手法来再现历史的传记小说成为一个主要的创作文类。这一特殊文类的流行契合了后现代思潮对单一历史的解构,也体现出以新闻为代表的非虚构体裁对虚构文学的冲击。历史叙事从“以事为主导”向“以人为主导”转变,拷问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宏大叙事,用去中心化、去本质主义化的历史新叙事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书写爱尔兰人的民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爱尔兰传记小说 后民族主义 历史叙事 安·恩莱特 科伦·麦凯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