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概念史与历史时间理论——以科塞雷克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8
1
作者 方维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131,F0003,共19页
德国概念史研究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科塞雷克领衔编撰的《历史基本概念》,是透过概念来重构现代性之兴起的最成功的尝试,常被誉为经典概念史。"鞍型期"和"不同时的同时性"是科氏著述中的两个基点,是他以时间概念... 德国概念史研究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科塞雷克领衔编撰的《历史基本概念》,是透过概念来重构现代性之兴起的最成功的尝试,常被誉为经典概念史。"鞍型期"和"不同时的同时性"是科氏著述中的两个基点,是他以时间概念为核心的历史认识之中心范畴。鞍型期是走向未来的特殊过渡期,或曰新时代之开端。不同时的同时性则是所有历史的基本经验,更是现代性的特征之一。科塞雷克的近代历史时间理论,倾注于特定历史时期从渐变到剧变的断裂经验和现代语言的形成,概念史在他眼中实为概念之时间史。他的历史时间语义学,旨在探索过渡期之经验和语言的多重时间层,考掘那些蕴含过去、现在和未来之时间结构的关键概念,呈现"经验空间"与"期待视野"之间的断裂。仅就过渡期本身的结构性特征而论,东亚国家走向现代的决定性时期与鞍型期有其可比之处。科氏所揭示的鞍型期概念的诸多特征,同样见于中国近现代过渡期/转型期的许多援西入中的重要概念,见于汉语概念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塞雷克 概念史 《历史基本概念》 历史时间
原文传递
概念史研究的中国转向 被引量:43
2
作者 孙江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0-158,174,共10页
概念史是近年在国际上流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受到中国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检索了中国近代知识形成的历程后,探讨了概念史研究方法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意义。要推动符合中国历史特征的概念史研究,首先需要理解概念史在德国语... 概念史是近年在国际上流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受到中国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检索了中国近代知识形成的历程后,探讨了概念史研究方法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意义。要推动符合中国历史特征的概念史研究,首先需要理解概念史在德国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在回顾了德国概念史的特征及其变化后,本文提出了研究中国概念史的四化标准:标准化、通俗化、政治化、衍生化。按照这个原则,南京大学正在推动围绕100个关键概念的中国概念史研究,以期通过这些既是中国“近代”出现的标志,又是影响中国“近代”进程的要素的关键概念之研究,揭示中国“近代”的“全球本土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史 科塞雷克 近代 中国转向
原文传递
“转型时代”与“鞍型期”比较初探
3
作者 卢华 《中国政治学》 2023年第2期59-72,134,共15页
梳理张灏先生的学思传统时,“转型时代”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概念。借助于近些年学界影响甚大的德国概念史家科塞雷克及其“鞍型期”假设,有助于我们从比较的视野理解“转型时代”说提出的内涵、特征及其背后的思想史与政治理论关切。... 梳理张灏先生的学思传统时,“转型时代”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概念。借助于近些年学界影响甚大的德国概念史家科塞雷克及其“鞍型期”假设,有助于我们从比较的视野理解“转型时代”说提出的内涵、特征及其背后的思想史与政治理论关切。而二人同处的20世纪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背景,对现实政治的审慎关怀,以及他们对不同保守化思想资源的借用,为我们比较“转型时代”与“鞍型期”假设对时间观念、人性论及乌托邦意识的反思提供了基础。此一比较,或许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张灏先生的时代探索与理论洞见,同时跳脱单向与狭窄化的主体意识,为一个更平衡的比较思想史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灏 科塞雷克 转型时代 鞍型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