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生态诗歌:科学与诗对话的新空间 被引量:4
1
作者 闫建华 何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4,共6页
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来看,当代生态诗歌都是迄今为止最具科学意识的诗歌,是科学与诗融合的典范,创造了科学与诗对话的新空间。这与当代生态诗歌产生的历史条件、科学语境及其生态关怀和创作宗旨直接关联。科学作用于生态诗歌的一个最... 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来看,当代生态诗歌都是迄今为止最具科学意识的诗歌,是科学与诗融合的典范,创造了科学与诗对话的新空间。这与当代生态诗歌产生的历史条件、科学语境及其生态关怀和创作宗旨直接关联。科学作用于生态诗歌的一个最显著的结果便是审美取向发生了变化,即从传统的审美走向审丑,将传统自然诗所忽视、遮蔽、排斥甚至是"打压"的丑之自然作为其抒写和赞美的对象,实现了对传统自然诗的美学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与诗 生态 审丑 生态学
下载PDF
科学与诗学:从现实到超现实之美——论冯晏近期诗歌创作
2
作者 刘波 《作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7-40,共4页
冯晏切入诗歌的视角是由现实投射到知性感觉,再到一种神秘的美学,这里面的转换似有着从现象到本质再返回到现象的隐秘循环;但她不是回到原点,而是经过升华之后重临了一个新的起点,这种暗含的创造扩展了诗人的视野和技艺,也将诗引向了更... 冯晏切入诗歌的视角是由现实投射到知性感觉,再到一种神秘的美学,这里面的转换似有着从现象到本质再返回到现象的隐秘循环;但她不是回到原点,而是经过升华之后重临了一个新的起点,这种暗含的创造扩展了诗人的视野和技艺,也将诗引向了更高远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现实 近期 科学与诗 隐秘 新的起点
原文传递
技术宰制、生命主权和诗性突围——由《光域里》组诗,谈AI时代的人的危机和可能
3
作者 陈培浩 《作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6-59,共4页
1瑞恰慈在《科学与诗》一书中指出,科学是一种陈述语言,而诗是一种次陈述语言。诗的任务不是科学地认识和描述事物,而是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事物。瑞恰慈为区分科学和诗不同的思维和认识论提供了简单、便捷的标准。但事情可能还要更复杂一... 1瑞恰慈在《科学与诗》一书中指出,科学是一种陈述语言,而诗是一种次陈述语言。诗的任务不是科学地认识和描述事物,而是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事物。瑞恰慈为区分科学和诗不同的思维和认识论提供了简单、便捷的标准。但事情可能还要更复杂一点。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科学和诗并行不悖,在各自的车道上各行其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恰慈 突围 人的危机 并行不悖 科学与诗
原文传递
科技时代的诗之惑——回眸韦勒克与瑞恰慈之辩 被引量:1
4
作者 徐葆耕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5-50,共6页
科技与诗 (艺术 )的关系问题 ,是近代中外学术界十分关注、众说纷纭的问题。瑞恰慈在 2 0世纪 2 0年代 ,发表的《科学与诗》等著作 ,根据当时心理科学方面取得的成果 ,论述了科学发展对诗及诗歌研究的影响。文章以韦勒克对瑞恰慈在这方... 科技与诗 (艺术 )的关系问题 ,是近代中外学术界十分关注、众说纷纭的问题。瑞恰慈在 2 0世纪 2 0年代 ,发表的《科学与诗》等著作 ,根据当时心理科学方面取得的成果 ,论述了科学发展对诗及诗歌研究的影响。文章以韦勒克对瑞恰慈在这方面的否定性批评为线索 ,试图重新估量瑞恰慈理论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及其失误。认为 ,关注科技发展对艺术的积极影响是人文学者不可推卸的职责。文章还对《科学与诗》在中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 瑞恰慈 韦勒克 科学与诗 文学批评 文学艺术 艺术影响 形而上学 心理批评
原文传递
重审与辨正--瑞恰慈文艺理论在现代中国的译介与反应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5-107,共13页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材料,重新审查了三四十年代中国学界译介瑞恰慈的史实,对伊人、曹葆华、涂序瑄、施宏告翻译瑞恰慈的《科学与诗》、《文学批评原理》、《实用批评》等作品的背景、经过、反响等情况有所辨正,继而对叶公超、温源宁、李... 本文根据新发现的材料,重新审查了三四十年代中国学界译介瑞恰慈的史实,对伊人、曹葆华、涂序瑄、施宏告翻译瑞恰慈的《科学与诗》、《文学批评原理》、《实用批评》等作品的背景、经过、反响等情况有所辨正,继而对叶公超、温源宁、李安宅、水天同、吴世昌等诸多中国学者理解、接受、传播以及运用瑞恰慈的文艺思想的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恰慈 科学与诗 文学批评 现代文学
原文传递
瑞恰兹在中国(1929-1949)
6
作者 宫小兵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4年第2期267-285,共19页
瑞恰兹来华是其诗学登陆中国的直接肇因,与当时学人的交流合作则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在1929—1949年间,国内译介了诸多瑞恰兹的论述,在诗学研究和批评实践上亦纷纷回应。
关键词 瑞恰兹 科学与诗 《文学批评原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