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5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化科学共同体推进基础研究创新生态建设探索
1
作者 潘建红 韩竺蔓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6-884,共9页
随着“共同体”推进国家治理实践的理念不断深化,科学共同体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的作用和价值凸显。在明确科学共同体推进基础研究创新生态建设责任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科学共同体创新生态构建的优势,即知识专长及权威性、资... 随着“共同体”推进国家治理实践的理念不断深化,科学共同体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中的作用和价值凸显。在明确科学共同体推进基础研究创新生态建设责任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科学共同体创新生态构建的优势,即知识专长及权威性、资源聚集优势、组织协调优势和文化塑造优势等,并对科学共同体在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基础设施环境、科研合作环境、学风作风环境和外部文化环境中的角色功能进行了解构,最终结合科学共同体在推进基础研究创新生态建设中存在的角色错位、缺位与越位的状况,提出要进一步强化科学共同体创新生态建设的思想文化引领,优化与大科学时代相匹配的科学共同体结构,不断提升科学共同体创新生态建设能力,完善促使科学共同体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 基础研究 创新生态 建设路径
下载PDF
科学共同体的合作网络及演化研究——以“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何秀美 朱庆华 沈超 《现代情报》 CSSCI 2018年第3期24-30,共7页
[目的 /意义]针对我国以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和新型智库为代表的科学共同体不断涌现,但缺乏定量化评价措施的问题,本文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网络及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为我国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目的 /意义]针对我国以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和新型智库为代表的科学共同体不断涌现,但缺乏定量化评价措施的问题,本文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网络及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为我国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获取"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论文合作数据,利用Vos Viewer和Ucinet构建"2011计划"机构论文合作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合作网络在网络结构、机构间合作强度等方面的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 /结论]"2011计划"实施前后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网络结构及演化特征表明,科学共同体的构建能促进科研机构间构建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但机构间的合作强度则取决于科学共同体研究方向与政策导向和应用热点的契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 合作网络 “2011计划” 协同创新 社会网络分析
下载PDF
当代科学共同体的分化与学术国际化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3
3
作者 曾国屏 李正风 杜祖贻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2-37,43,共7页
在传统的科学共同体理论中,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公共产品,由此形成了具有浓厚理想主义倾向的学术国际化思想。本文认为学术知识并不必然是公共产品,学术公有化与国际化的程度、方式和后果都受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的深刻影响。国家和企业作... 在传统的科学共同体理论中,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公共产品,由此形成了具有浓厚理想主义倾向的学术国际化思想。本文认为学术知识并不必然是公共产品,学术公有化与国际化的程度、方式和后果都受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的深刻影响。国家和企业作为重要力量介入学术研究,导致传统的“科学共同体”正在出现分化和重组。学术的使命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学术国际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含着价值和利益冲突的过程。理想的、互惠互利的国际化模式不再具有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 学术国际化 知识资本化 学术研究
下载PDF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创新文化研究——20年来我国科学共同体研究的新发展 被引量:5
4
作者 何亚平 肖国强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8,共4页
从科学社会学的视野切入,对中国20年来科学共同体的研究状况做了一个大概的描述。文章认为,科学共同体的研究为当前国家创新系统的创新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关键词 科学社会学 国家创新系统 创新文化 科学共同体 中国 研究现状
下载PDF
情报科学共同体初探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庆山 杨鼎家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9,共3页
从情报科学共同体的内涵、外延、动态性、整体取向效用、个体动向现状、客观制约因素等方面,阐述了情报科学共同体存在的必然与作用。并由此得出情报科学共同体及其整体取向是情报科学界长期潜在的一种客体,它时刻影响着情报科学的个体... 从情报科学共同体的内涵、外延、动态性、整体取向效用、个体动向现状、客观制约因素等方面,阐述了情报科学共同体存在的必然与作用。并由此得出情报科学共同体及其整体取向是情报科学界长期潜在的一种客体,它时刻影响着情报科学的个体研究动向及其趋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科学共同体 情报学 研究
下载PDF
从学术交流看研究生科学共同体培育机制的建立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开胜 孟芊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7-58,共2页
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发挥着更要的作用。科学共同体的培育机制就在于极大地加强和推动了学术交流。创建研究生纵向科研群体 ,形成研究生科学共同体的雏形 ,对于加强学术交流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关键词 学术交流 研究生 科学共同体 培育机制 人才培养 质量
下载PDF
后学院时代科学共同体道德共识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万舒全 文成伟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在后学院时代,科学共同体深嵌于社会实践之网,默顿范式下的科学精神气质受到了挑战。科学共同体的主体自主性倾向于工具理性而价值理性退缩,科学独立自主精神弱化,同时也出现了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致使科学道德产生危机。在后学院时代... 在后学院时代,科学共同体深嵌于社会实践之网,默顿范式下的科学精神气质受到了挑战。科学共同体的主体自主性倾向于工具理性而价值理性退缩,科学独立自主精神弱化,同时也出现了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致使科学道德产生危机。在后学院时代如能追求科学自主独立精神与社会价值理性相结合,积极促成科学场域与社会场域的主体间互动,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不同语境下主体间的道德商谈,则能够增强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而促成科学共同体的道德共识,这是走出科学道德危机的一种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学院科学 科学共同体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道德共识
下载PDF
协同视角下公共卫生危机防控科学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新峰 王鑫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在国内外携手抗疫的大背景下,危机防控既被视为医疗健康问题,又被看作是科学问题。由于公共卫生危机防控工作的棘手性、专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科学共同体的协同建构成为当务之急。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公共卫生危机防控体系中... 在国内外携手抗疫的大背景下,危机防控既被视为医疗健康问题,又被看作是科学问题。由于公共卫生危机防控工作的棘手性、专业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科学共同体的协同建构成为当务之急。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冲击下,公共卫生危机防控体系中科学共同体缺乏对分布式力量的集聚,共同体之间缺乏合作机制,共同体构成要素之间缺乏交互共享。中国公共卫生危机防控科学共同体的建构应该秉承协同治理理念,本着系统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的原则,着力推进跨共同体之间、科研主体之间以及学科体系之间的整合,依托跨学科、跨层级、跨领域、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攻关行动,致力打造协同共生的科学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治理 公共卫生危机防控 科学共同体
下载PDF
从“科学共同体”看“工程共同体”——与李伯聪教授商榷 被引量:5
9
作者 田鹏 陈绍军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CSCD 2016年第1期55-62,共8页
目前工程社会学在我国逐渐兴起,出现了"工程共同体论"、"社会评价论"和"建设工程系统论"三种不同研究范式,其中"工程共同体论"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本文首先追溯了共同体概念的来源,其次,... 目前工程社会学在我国逐渐兴起,出现了"工程共同体论"、"社会评价论"和"建设工程系统论"三种不同研究范式,其中"工程共同体论"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本文首先追溯了共同体概念的来源,其次,对比性分析了科学活动和工程活动与社会间的作用机制,并批判性地审视科学共同体与工程共同体间的差异;最后,本文提出了与"工程共同体"商榷之处,认为工程共同体本身是一个"黑箱",并不能反映工程活动的社会影响,因此,工程共同体能否成为工程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和核心概念还有待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 工程共同体 工程社会学
下载PDF
试析两种科学共同体理论的不可通约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彦君 吴永忠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0-53,共4页
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说明 ,默顿理论和库恩理论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关系是开展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认识前提。本文在对理论不可通约性的简要阐释基础上 ,从科学共同体的规范、动力和结构等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关... 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学说明 ,默顿理论和库恩理论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关系是开展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认识前提。本文在对理论不可通约性的简要阐释基础上 ,从科学共同体的规范、动力和结构等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理论 比较 不可通约性 科学社会学 默顿理论 库思理论 规范 动力 结构
下载PDF
试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科学共同体与学术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国屏 李正风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72-77,共6页
本文从国家创新系统角度讨论了科学共同体及其学术评价问题,讨论了传统学术评价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进而指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学术评价不仅是学理性的,而且是社会性的,政策性的.
关键词 国家创新系统 科学共同体 学术评价
下载PDF
遵循科学共同体规律 推动中国科技团体发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韩启德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共2页
不平凡的2008年已载入史册,2009年已经走来。面对新的一年,思绪纷繁,浮想联翩,选择科学共同体为主题,写成此文,与科技同仁共同探讨。 人类社会历经百万年蒙昧,数万年游牧,几千年农耕,几百年工商,正加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 不平凡的2008年已载入史册,2009年已经走来。面对新的一年,思绪纷繁,浮想联翩,选择科学共同体为主题,写成此文,与科技同仁共同探讨。 人类社会历经百万年蒙昧,数万年游牧,几千年农耕,几百年工商,正加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引领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其地位和作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 中国科技 人类社会 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 社会发展 决定性 游牧
下载PDF
试论科学共同体的非社会性 被引量:22
13
作者 文学峰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0-64,共5页
本文辨析了科学共同体的三重含义 :科学专业共同体、科学职业共同体和科学研究共同体 ,认为科学共同体具有非社会性 ,具体表现为科学专业共同体的疏社会性、科学职业共同体的超社会性和科学研究共同体的抗社会性 ,并讨论了科学共同体非... 本文辨析了科学共同体的三重含义 :科学专业共同体、科学职业共同体和科学研究共同体 ,认为科学共同体具有非社会性 ,具体表现为科学专业共同体的疏社会性、科学职业共同体的超社会性和科学研究共同体的抗社会性 ,并讨论了科学共同体非社会性的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 非社会性 社会功能 疏社会性 超社会性 抗社会性
下载PDF
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之维 被引量:2
14
作者 薛桂波 倪前亮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13,共4页
“科学共同体”是“共同体”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共同体”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当今科技异化的现实背景下,科学共同体已日益与伦理相联系,具有伦理的特性和功能。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科学共同体是一种伦理实体,其伦... “科学共同体”是“共同体”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共同体”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当今科技异化的现实背景下,科学共同体已日益与伦理相联系,具有伦理的特性和功能。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科学共同体是一种伦理实体,其伦理性的品质特征是伦理精神,它既包括又超越于作为其成员的科学家个体的道德精神,实现了“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即个体与共体的统一。坚持科学共同体的伦理性对解决当前的科技异化问题具有关键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 伦理 伦理实体 伦理精神
下载PDF
搭建学术平台 促进研究生科学共同体的形成 被引量:7
15
作者 卢大鹏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2-16,共5页
研究生科学共同体形成可以极大促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与协作,相互学习、激励与鼓舞,而这些正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关键因素。在讨论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及其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学术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探... 研究生科学共同体形成可以极大促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与协作,相互学习、激励与鼓舞,而这些正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关键因素。在讨论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及其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学术工作的实践与探索,探讨高校研究生学术工作应如何挖掘和整合学术资源和优势,搭建研究生学术平台,促进研究生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科学共同体 学术工作 学术平台
下载PDF
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法律、社会问题及科学共同体的责任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孟安明 张思光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13年第1期54-62,共9页
干细胞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中关注度较高的前沿领域之一,不仅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未来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起各国政府、科技界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但由于技术自身的风险以及价值冲突等原因,其在... 干细胞研究是当今生命科学中关注度较高的前沿领域之一,不仅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未来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起各国政府、科技界和公众的高度关注。但由于技术自身的风险以及价值冲突等原因,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伦理、法律、社会问题。作为掌握"知识资本"的科学共同体,如何应对干细胞研究领域中的伦理冲突、践行自身的责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首先总结了干细胞领域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从干细胞的来源、干细胞研究中的操作以及干细胞临床转化等三个过程梳理和归纳了干细胞研究和应用过程中的伦理、法律、社会问题(ELSI),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和技术发展等两个阶段总结了科学共同体应当在获取材料、细胞处理与加工、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科技传播等六个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研究 科学共同体 科学家的责任
下载PDF
默顿科学社会学思想的发展:从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到科学共同体——纪念默顿逝世10周年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祥运 林琳 徐旭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0-67,共8页
默顿科学社会的理论框架来源于马克思—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传统,其拒绝从认识论领域来探讨科学,而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进行研究。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工作通常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关注点是促使近代科学兴起或体制化的主要社会因素... 默顿科学社会的理论框架来源于马克思—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传统,其拒绝从认识论领域来探讨科学,而将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进行研究。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工作通常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关注点是促使近代科学兴起或体制化的主要社会因素—科学与社会研究;中期研究重点逐渐转向科学规范,默顿科学规范包括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等;后期研究重点是科学共同体,包括科学防范机制、交流机制、奖励与评议机制及分层系统等。默顿科学社会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自身的局限,遭到新兴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批判而陷入衰落并试图向新形式的实在论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顿 科学社会学 科学与社会 科学共同体 科学规范
下载PDF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下的科学共同体研究新视角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云霞 《现代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8,共6页
科学共同体的研究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30年来对科学共同体的研究进行对比,总结分析国内目前对科学共同体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思想,提出一种"行为-结构-功能"模型,从由科研群体行为构... 科学共同体的研究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近30年来对科学共同体的研究进行对比,总结分析国内目前对科学共同体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思想,提出一种"行为-结构-功能"模型,从由科研群体行为构建的网络结构中,来探寻行为背后的规律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系统功能发挥,为科学共同体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 结构功能主义 社会行动 模型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科学共同体内部奖励的发展对策——基于政府职能转移与简政放权的视角 被引量:6
19
作者 熊小刚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1-138,共8页
科学共同体内部奖励代表了社会力量设奖的较高水准,在学术同行、行业领域乃至全社会都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中国科协所属学会科技奖励是中国科学共同体内部奖励的主体和典范,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共207家,已设立108个科技奖项,占... 科学共同体内部奖励代表了社会力量设奖的较高水准,在学术同行、行业领域乃至全社会都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中国科协所属学会科技奖励是中国科学共同体内部奖励的主体和典范,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共207家,已设立108个科技奖项,占全部社会力量设奖的49%。与其他社会力量设奖相比,科学共同体内部奖励在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直接推荐国家科技奖励、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设奖数量、国际开放程度、奖励方式、评审程序、奖项管理、社会认同度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促进科学共同体内部奖励的规范化、制度化、品牌化发展,需要有关政府部门、中国科协、设奖学会三者的共同努力。其中,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给学会奖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科协应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有效监管;学会奖自身应强化管理,扩大影响,树立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奖励 社会力量设奖 科学共同体 学会科技奖励 简政放权
下载PDF
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伦理责任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发俊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261-266,共6页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 科学传播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及与社会之间的扩散与再建构过程。科学传播伦理探讨的哲学基础有科学实在论转向科学建构论,科学功用与科学精神的背离,公众理解科学由缺失模型转向民主模型。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中负有"保证科学成果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客观公正地传播科学成果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尊重公众实际理解能力,适度简化对科学知识的表述"等伦理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 科学传播 公众理解科学 传播伦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