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 被引量:55
1
作者 叶笃正 符淙斌 +2 位作者 董文杰 温刚 延晓冬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5-450,共16页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研究;(5)区域环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亚洲区域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活动;(6)提出了对全球变化的人类有序适应的概念、试验观测、理论和方法;(7)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问题—北方干旱化研究;(8)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科学 区域模式 东亚季风 大气物理 气候突变
下载PDF
走向土地变化科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59
2
作者 路云阁 蔡运龙 许月卿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61,共7页
研究目的:综述国际近10年(1995-2004)来LUCC研究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理论上的进展,推动中国LUCC研究的持续深入。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论:国际上LUCC研究除了体现在LUCC监测技术、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和建模研究等方面... 研究目的:综述国际近10年(1995-2004)来LUCC研究在研究领域、方法和理论上的进展,推动中国LUCC研究的持续深入。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论:国际上LUCC研究除了体现在LUCC监测技术、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和建模研究等方面的进展外,在LUCC研究理论上也经历了非常大的突破,即IGBPⅡ于2003年提出的土地变化科学(LCS)——致力于减小人类与环境系统面对全球变化的脆弱性并实现它们的可持续性,土地变化科学正在走向范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 土地变化科学 进展 LUCC LCS
下载PDF
进入21世纪的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与对策 被引量:134
3
作者 秦大河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4年第7期4-7,共4页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现有的预测表明,未来50~10...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现有的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国际上,目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正在就如何减缓这种气候变暖的趋势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谈判。本文依据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说明气候变化的事实与未来的可能变化,阐述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而说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气候变化科学 冰冻圈 增温速率 国家安全
下载PDF
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4
作者 叶笃正 符淙斌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年第5期336-341,共6页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研究;(5)区域环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亚洲区域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活动;(6)提出了对全球变化的人类有序适应的概念、试验观测、理论和方法;(7)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问题——北方干旱化研究;(8)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比较研究 亚洲区域 需求 东亚季风 区域响应 国内 发展 全球变化科学 大气物理 气候突变
下载PDF
从全球变化科学到可持续性科学:探索可持续性转变
5
作者 肖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6-141,共6页
全球变化科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也对全球变化科学具有指导意义,并由此发展出一项全新的研究:可持续性科学.可持续性科学产生的背景是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大转变时期,这些转变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包括气候变暖... 全球变化科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也对全球变化科学具有指导意义,并由此发展出一项全新的研究:可持续性科学.可持续性科学产生的背景是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大转变时期,这些转变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包括气候变暖、土地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的地球环境变化,二是包括人口增长与老化、城市化、经济全球化与贫富不均等社会转型.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并使这些变化过程向着可持续性目标转变,是可持续性科学的重大挑战.创新性、内生化和协调共振是可持续性转变的特征.目前的全球变化科学无论在研究的目标和对象,还是在介入的方式和方法上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新出现的可持续性科学却能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搭起坚实的桥梁,探索环境和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如何朔造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性科学 可持续性转变 全球变化科学
下载PDF
变化的地球面临挑战——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简介
6
作者 彭少麟 任海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年第5期396-396,共1页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国际会议 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 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主导者特征研究——基于IPCC AR6作者的科学计量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黄珂敏 曲建升 +3 位作者 李杰 葛钰洁 丁洁兰 宋东桓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5-136,共12页
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工作为全球气候谈判提供重要依据,其成果IPCC评估报告作为全球最为重要的气候认知来源之一,是科学与政治相互联动的重要媒介。各国与各组织参与IPCC气候变化科学评估进程的程度直接彰显出其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地位... 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工作为全球气候谈判提供重要依据,其成果IPCC评估报告作为全球最为重要的气候认知来源之一,是科学与政治相互联动的重要媒介。各国与各组织参与IPCC气候变化科学评估进程的程度直接彰显出其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地位,探寻评估主导者的特质对我国提升国际气候科学评估参与度、争夺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有借鉴意义,也为我国气候变化的未来战略布局提供思路。基于IPCC AR6报告作者的科学计量分析视角,总结主导者学术能力特征及规律,描绘主导者所处活跃机构及主要国家的科研与宏观政策环境,全面揭示主导者特征及各国、各组织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地位,并为我国提升相关人才培养质量、国际气候谈判能力、争夺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科学评估 作者特征分析 科学计量 科研环境
下载PDF
气候变化科学与碳中和 被引量:4
8
作者 袁佳双 张永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7-52,共6页
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离不开气候变化科学认知的进步。随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继宣布其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正经历着从科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到低碳转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变革。文章通过追溯全球气候治理的历... 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离不开气候变化科学认知的进步。随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继宣布其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正经历着从科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到低碳转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统变革。文章通过追溯全球气候治理的历史演进和碳中和的科学基础,指出气候变化科学进步在量化温室效应、明确当前气候变化归因和估算碳排放空间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促使气候治理由定性描述逐渐转化为定量目标,同时确定了通过碳中和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文章通过系统分析中国气候变化科学现状,指出尽管中国科研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重大研究成果不足,研究领域分布严重不均衡、影响面窄,不足以有效服务国家气候变化内政外交等。中国碳中和之路任重道远,急需科技支撑助力。文章最后提出应围绕实现碳中和目标,优化完善中国气候变化科学建设,建立气候变化科学的“1+N”发展体系,引导研究与发展需求相结合;建立对应人才体系,在国际气候治理中积极有效地发挥中国智慧,助力中国碳中和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科学 气候治理 碳中和 科学布局
下载PDF
全球变化科学的发展 被引量:7
9
作者 符淙斌 《科学》 2000年第6期3-5,共3页
20世纪是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科学技术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也给地球的洁净、富饶和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家必须面对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未来将发生... 20世纪是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科学技术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也给地球的洁净、富饶和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家必须面对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未来将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将产生什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 人类活动 全球变化科学 全球环境 WCRP IGBP IHDP
下载PDF
“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在西宁青海师范大学召开
10
作者 姚鲁烽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生态环境建设 土地变化科学 青海师范大学 中国地理学会 学术研讨会 西宁 青海
下载PDF
全球变化科学学术研讨
11
《国际学术动态》 2013年第6期33-35,共3页
2012年10月23~24日,由四川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联合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全球变化科学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Change" )顺利举行。会议采用大会发言、分组会议、专题讨论等... 2012年10月23~24日,由四川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联合主办、四川大学承办的全球变化科学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Change" )顺利举行。会议采用大会发言、分组会议、专题讨论等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科学 学术研讨会 DIMENSIONS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WORKSHOP 四川大学 专题讨论
下载PDF
极地系统科学考察——大科学系统工程管理探索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立奇 《中国工程科学》 2004年第2期1-7,共7页
人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极地系统是感应全球变化的放大器和指示器 ,极地系统科学进入了一个大科学研究时代。极地系统科学不但是一门研究极地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中运转的机制、规律和控制... 人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极地系统是感应全球变化的放大器和指示器 ,极地系统科学进入了一个大科学研究时代。极地系统科学不但是一门研究极地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中运转的机制、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 ,并为区域复杂性及其对全球变化预测提供科学基础的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高新技术应用和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并科学管理极地系统的系统工程学。 2 0年来 ,中国科学家对极地系统复杂性有了深入的认识 ,对极地科学考察管理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科学 极地系统科学 系统工程管理
下载PDF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后中国的气候变化应对形势 被引量:19
13
作者 高云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9-94,共6页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功并达成《巴黎协定》对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在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和清晰的过程。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体现了...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功并达成《巴黎协定》对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在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和清晰的过程。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体现了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决心。中国为推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成功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是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成功范例,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主张,将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制度建设、推进《巴黎协定》落实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 巴黎协定 气候变化科学 低碳发展 国际制度
下载PDF
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华 《泰安师专学报》 2002年第6期85-88,共4页
 在阐述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分析认为全球变化研究中蕴涵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并进一步指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实际上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思想,二者理应相辅相成、相互借鉴,促进科学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思想 全球变化科学 科学发展 经济增长 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
下载PDF
逻辑——理性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
15
作者 刘高岑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21-22,27,共3页
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问题是20世纪科学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论题之一。纵观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主要形成了三种解释模式:逻辑—理性论模式、认知论模式和社会学模式。虽然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认知主义者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都对逻辑—理性论... 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问题是20世纪科学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论题之一。纵观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主要形成了三种解释模式:逻辑—理性论模式、认知论模式和社会学模式。虽然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认知主义者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都对逻辑—理性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它们也未能对科学知识的变化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说明。对科学知识发展变化的完全说明应是这三种模式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知识变化 逻辑解释 认知解释 社会解释
下载PDF
地球科学的发展历史及研究方向探讨
16
作者 毛新虎 刘华 张丹青 《山西建筑》 2003年第9期1-2,共2页
通过对地球科学发展历史的回顾 ,阐述了地球科学中的全球变化科学、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等现阶段研究状况 ,并对其将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地球科学 全球变化科学 城市环境 工程地质
下载PDF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学术影响力 被引量:1
17
作者 葛钰洁 李杰 +3 位作者 黄珂敏 曾静静 宋东桓 曲建升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7-205,共9页
鉴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中第一工作组(WG I)的研究报告(IPCC-AR5-WG I)与科学研究的关联性更强、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基于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通过科学计量法,利用描述性统计、空... 鉴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中第一工作组(WG I)的研究报告(IPCC-AR5-WG I)与科学研究的关联性更强、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基于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通过科学计量法,利用描述性统计、空间分布分析以及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IPCC-AR5-WG I的施引文献的时序、区域、机构合作以及主题领域等特征,以揭示其学术影响力及扩散情况。结果表明:IPCC-AR5-WG I在154个国家和地区的施引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21年出现爆发性增长;施引量最多的为美国、中国和英国,以美国、中国和欧洲的机构为代表形成了三大合作群,其中中国施引机构合作群的合作强度更高;施引文献广泛分布在182个学科领域中,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影响的趋势;其包含扩散爆发期、突破发展期和交叉融合期等3个时期的学术影响力扩散主要分布在气候变化影响建模、温室气体排放与监测、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遥感与极地气候变化四大领域,相关研究主题也呈现出由广泛到聚焦、由分散到融合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 气候变化科学 学术影响力 科学计量 CITESPACE
下载PDF
论国际气候变化法的生成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化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2-92,共11页
IPCC的1990年"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排放正在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在人类活动排放大气层中的全部CO2中,燃烧矿物燃料占70%~90%,其余10%~30%则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利用所致。气候变化正不断吞噬人类... IPCC的1990年"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排放正在使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增加;在人类活动排放大气层中的全部CO2中,燃烧矿物燃料占70%~90%,其余10%~30%则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利用所致。气候变化正不断吞噬人类生存空间,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引发了国际关系的变动和国际秩序的革新。20世纪90年代后,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标志,国际法领域逐渐形成国际气候变化法这一新兴的国际法律部门,这是晚近国际法发展的一大突破。国际气候变化法的生成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科学认知、国际气候政治共识、国际气候合作和国际气候合作关系分别构成国际气候变化法生成的科学、政治、现实和法理基础,国际组织的推动和国内相关立法的影响构成国际气候变化法生成的重要外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科学 国际气候政治 国际气候合作 国际法
下载PDF
谈物理教学中科学认识观的培养——一道中考题所引起的思考
19
作者 季薛庆 《物理通报》 2010年第5期77-78,85,共3页
在引出科学认识观的含义与阐述科学认识观的教育意义基础上,提出培养科学认识观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科学认识观 科学模型 科学探究 科学知识变化
下载PDF
我校荣誉教授Dickinson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
作者 李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46-246,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科学 院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全球环境变化 Robert 全球变化科学 学科创新 高等学校 外国专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