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发生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海峰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23,共5页
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关系是科学认识的基本关系 ,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辩证统一性问题 ,是科学认识得以成立的基础和科学真理存在的根本依据。科学认识客体和科学认识主体不是从来就有的 ,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本体历史... 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关系是科学认识的基本关系 ,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辩证统一性问题 ,是科学认识得以成立的基础和科学真理存在的根本依据。科学认识客体和科学认识主体不是从来就有的 ,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本体历史进化过程和一个被发现的逻辑认识过程。研究科学认识客体和科学认识主体的发生问题 ,是一个比科学认识客体和科学认识主体辩证统一性问题更为基本的问题 ,它是理解一切科学认识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认识主体 科学认识客体 发生 辩证法 关系 认识 辨证统一性
下载PDF
试论科学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晓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1期36-42,共7页
科学认识是相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认识与哲理性认识而言的,它是在一般常识性认识基础上特化而成的一种高层次的特殊认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科学认识同样是主体获取、转换、存贮和加工信息的过程,是产生观念、知识、方案等... 科学认识是相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认识与哲理性认识而言的,它是在一般常识性认识基础上特化而成的一种高层次的特殊认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科学认识同样是主体获取、转换、存贮和加工信息的过程,是产生观念、知识、方案等精神产品的过程。因此,研究科学认识问题,不仅要分析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认识主体 主体认识结构 心智操作 评价系统 操作系统 认识活动 子系统 科学活动 编码系统 科学理论体系
下载PDF
论科学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3
作者 赵晓锋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1991年第1期8-13,7,共7页
本文认为,科学认识主体在进行具体的科学认识活动之前,确有一个先存着的认识结构。它从人的基本认识结构(认知的心理结构)中特化而来,并最终依附在人脑的机能结构之上。这个认识结构是由驱动评价系统、序化操作系统、科学编码系统和知... 本文认为,科学认识主体在进行具体的科学认识活动之前,确有一个先存着的认识结构。它从人的基本认识结构(认知的心理结构)中特化而来,并最终依附在人脑的机能结构之上。这个认识结构是由驱动评价系统、序化操作系统、科学编码系统和知识存贮系统共同构成的一个信息型系统。它的每个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功能单元,它们之间功能的耦合与协同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有序的动态整体,其动态过程就是科学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的运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认识主体 认识结构 运行机制
下载PDF
科学认识主体性问题的新探讨——《理性之光——科学认识中的人》评介
4
作者 张全新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10-110,共1页
邢新力博士的著作《理性之光——科学认识中的人》最近已由黄河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科学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突破性的探索。作为科学认识主体的人是什么样的?作者从认识主体所获取的知识的本性说起。按照知识的标准说明,知识... 邢新力博士的著作《理性之光——科学认识中的人》最近已由黄河出版社出版,该书对科学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作了许多有益的突破性的探索。作为科学认识主体的人是什么样的?作者从认识主体所获取的知识的本性说起。按照知识的标准说明,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作者的这一定义突出了人在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从人的活动中把握知识的本性。它说明,人在认识中既是认识者,又是信仰者。人作为认识主体,是认识者和信仰者的统一。完善的人性应当包括人的信仰能力和认识能力,完善的人格应当集人的信仰活动和认识活动于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问题 科学认识主体 人性升华 信念 理性之光 人格完善 新探讨 认识活动 行为特征 客体
下载PDF
科学认识主体的智能建构
5
作者 邢冬梅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60-62,共3页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客体作用于主体并在主体中形成其映象(概念、理论等抽象形式表现着的客体映象)的过程是科学认识过程。相反,主体作用于“客体”(客观实在)使其成为真正认识论意义的客体(即人化客体与人工客体)的过程是科学实践过程。...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客体作用于主体并在主体中形成其映象(概念、理论等抽象形式表现着的客体映象)的过程是科学认识过程。相反,主体作用于“客体”(客观实在)使其成为真正认识论意义的客体(即人化客体与人工客体)的过程是科学实践过程。前一过程是由主体中的科学认识结构调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结构 主体作用 认识过程 思维定向 科学知识 思维操作 智能结构 过学习 科学认识主体 科学活动
下载PDF
科学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实现
6
作者 邢新力 《江淮论坛》 1987年第4期12-16,共5页
科学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实现,体现在科学认识成果即知识体系中。由于科学认识活动本身固有的二重化过程,主体认识活动的结果不可能总是与其目的相符的。由此产生了科学认识主体能动性之二重实现的问题,即积极实现和消极实现的问题。因此,... 科学认识主体能动性的实现,体现在科学认识成果即知识体系中。由于科学认识活动本身固有的二重化过程,主体认识活动的结果不可能总是与其目的相符的。由此产生了科学认识主体能动性之二重实现的问题,即积极实现和消极实现的问题。因此,在科学认识论的研究中,有必要考察科学认识的二重化和科学认识主体能动性的二重实现,阐明科学认识主体能动性之积极实现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认识主体 能动性 二重化 科学认识 认识活动 知识体系 主体认识 认识成果 主体能动性 客观性
下载PDF
论科学认识活动的结构与主体能动性的中介性展开
7
作者 邢新力 张松泰 《中州学刊》 1988年第3期25-29,共5页
科学认识区别于日常认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科学认识必须借助于专门的科学认识手段才能展开。科学认识,就其活动性和过程性而言,是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直接的... 科学认识区别于日常认识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科学认识必须借助于专门的科学认识手段才能展开。科学认识,就其活动性和过程性而言,是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在科学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以科学认识手段为中介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科学认识活动本质上乃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活动。作为科学认识活动之中介的科学认识手段,既是科学认识活动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又是科学认识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一、科学认识活动的结构模式 科学认识本身包含各种认识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认识的结构。作为结果的科学认识,其结构就是科学理论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活动 主体能动性 科学认识主体 中介性 相互作用 科学认识客体 日常认识 科学理论 间接性 要素
下载PDF
科学认识主体及其能动性
8
作者 邢新力 《社会科学战线》 1987年第3期65-68,共4页
当代认识论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层次上展开的:(1) 作为心理发生问题,(2) 作为日常知识问题,(3) 作为科学认识问题。科学认识论所关心的是后者,即它从科学认识问题的研究中解决或回答一般认识论的问题。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人类... 当代认识论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层次上展开的:(1) 作为心理发生问题,(2) 作为日常知识问题,(3) 作为科学认识问题。科学认识论所关心的是后者,即它从科学认识问题的研究中解决或回答一般认识论的问题。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态。作为社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认识 科学认识主体 科学 主体能动性 认识论问题 认识活动 个体主体 主体 群体主体 三个层次
原文传递
科学认识运动的空间形式及其特性
9
作者 郭贵春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0-36,共7页
在科学认识运动的展开中,空间是多层次、多形态、相对有条件地存在着的认识形式。认识空间形式的相对性,依赖于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各种认识要素在认识运动中所具有的不同的结构方式;换句话说,依赖于主体的各种外在的物质活动和内在的... 在科学认识运动的展开中,空间是多层次、多形态、相对有条件地存在着的认识形式。认识空间形式的相对性,依赖于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各种认识要素在认识运动中所具有的不同的结构方式;换句话说,依赖于主体的各种外在的物质活动和内在的精神活动的不同结构性。所以,与不同的科学认识运动及其结构相关的不同的空间形式,就存在着一个内在地变换的可能性的条件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运动 空间形式 科学认识 感觉空间 科学认识主体 行为空间 存在空间 逻辑空间 语义空间 认识对象
下载PDF
科学理论场——科学认识形成中关于自身动力的探讨
10
作者 刘猷桓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89年第5期49-56,共8页
在探讨科学认识形成的问题时,一个首要的任务就在于从科学认识的成果出发去寻求它的成因及其规律性。诚然,科学认识成果必须经过科学认识主体的活动才能取得,因而这同从科学认识成果本身出发事实上是不可分割地联系者。然而研究的角度... 在探讨科学认识形成的问题时,一个首要的任务就在于从科学认识的成果出发去寻求它的成因及其规律性。诚然,科学认识成果必须经过科学认识主体的活动才能取得,因而这同从科学认识成果本身出发事实上是不可分割地联系者。然而研究的角度却可以不同。科学理论场思想的提出,主要着眼于科学认识成果,从科学认识成果本身出发,力图解决科学认识形成的动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理论 相互作用 科学事实 科学认识主体 科学定律 科学概念 客观事实 形成 规律性 恩格斯
下载PDF
关于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
11
作者 张之沦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4期62-66,共5页
由于西方的科学哲学家们一向拒斥形而上学,自称自己的哲学是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他们不可能承认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好在历史总是处在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进程中,以致自70年代科学哲学中出现新历史主义学派和科学实在论向传统科学哲... 由于西方的科学哲学家们一向拒斥形而上学,自称自己的哲学是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他们不可能承认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好在历史总是处在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进程中,以致自70年代科学哲学中出现新历史主义学派和科学实在论向传统科学哲学回复和靠拢的趋势之后,80年代在西方的科学哲学研究中就出现承认和研究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的势头。这方面代表作有日本的岩崎允和宫原将平撰写的《科学认识论》以及美国的p·莫菜撰写的《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等。究竟何谓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和其它的科学认识论有何区别?马克思的科学认识论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应用于其它领域的,本文想就这些问题作些初步的评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认识 马克思 辩证法 青年黑格尔派 科学哲学研究 自然界 科学认识主体 自然科学 经济学 人的科学
下载PDF
科学认识的建构性
12
作者 邢新力 《东岳论丛》 1988年第1期102-105,共4页
科学认识既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又是主体对世界图景的建构.以往认识论的研究往往强调了前者,忽视了后者.本文试图在反映论的基础上,对科学认识的建构性给以说明.一、反映和建构列宁指出:"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 科学认识既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又是主体对世界图景的建构.以往认识论的研究往往强调了前者,忽视了后者.本文试图在反映论的基础上,对科学认识的建构性给以说明.一、反映和建构列宁指出:"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就是说,只看到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看不到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创造,是片面的;主体的能动性恰恰表现在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创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创造是思维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认识客体 客观世界 建构性 建构主义 理想客体 世界图景 主体建构 科学理论 科学认识主体 认识
下载PDF
试论“马太效应”产生的科学认识论根源
13
作者 曾品固 《宜宾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25-29,共5页
“马太效应”是科学社会学中的一个范畴。它是指获得奖励、荣誉的科学家往往比无名科学家更易获得新成果。用公式表示就是:贡献成就荣誉,奖励。“马太效应”的产生,既有其社会学根源:即成果、贡献造成了科研社会条件等的优势积累,使其... “马太效应”是科学社会学中的一个范畴。它是指获得奖励、荣誉的科学家往往比无名科学家更易获得新成果。用公式表示就是:贡献成就荣誉,奖励。“马太效应”的产生,既有其社会学根源:即成果、贡献造成了科研社会条件等的优势积累,使其向著名科学家集中;而且有认识论根源:即科学认识的确立为真理,被科学共同体接受,承认这一过程中,往往要产生马太效应。本文试图从真理的接受,承认这一科学形成论中,发现马太效应产生的机制并提出发挥真正效应,减少其负效应的几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太效应” 科学认识 科学 科学认识主体 范式 科学社会学 认识论根源 可接受性 科学理论 科学学派
下载PDF
从认识论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 被引量:4
14
作者 叶初升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39-43,共5页
从认识论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叶初升1988年夏天,当代著名的美国哲学家库恩和泰勒在一次学术讨沦会上,就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划界及其认识论性质问题展开了面对面的交锋,在国际哲学界、社会科学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①。许... 从认识论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叶初升1988年夏天,当代著名的美国哲学家库恩和泰勒在一次学术讨沦会上,就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划界及其认识论性质问题展开了面对面的交锋,在国际哲学界、社会科学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①。许多学者都卷入了这场争论,至今仍众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认识 社会事实 社会科学研究 科学认识主体 解释学 社会规律 客观规律 客观事实 经验事实
下载PDF
关于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
15
作者 张静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62-67,共6页
认真讨论和研究自然科学的认识对象,弄清它的基本性质,对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促进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改造我们的思维方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 自然科学认识 认识对象 人化的自然 微观现象 微观过程 类事物 科学主体 人的意识 客观性 科学认识主体
下载PDF
主体状态渗透观察的复杂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兴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41-46,共6页
科学观察是科学认识主体的一种自觉的和有目的的活动,是一项探索性和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不能不受到认识主体的制约和影响。在本世纪50年代,汉森在《发现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的著名论断,之后,库恩在发展这... 科学观察是科学认识主体的一种自觉的和有目的的活动,是一项探索性和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因此,这个活动不能不受到认识主体的制约和影响。在本世纪50年代,汉森在《发现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的著名论断,之后,库恩在发展这个思想的同时,把它归结为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决定着观察。他指出,这个信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学家的价值标准或价值体系。费耶阿本德则进一步把它推向极端,强调:“观察受理论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结构 意志 科学 创造性 价值体系 科学认识主体 价值标准 情感体验 思维定势 心理学
下载PDF
论科学理论的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17
作者 王琦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42-49,共8页
长期以来,在科学认识论的研究中,对科学理论的讨论大都是囿于在“真”的园地。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拓广,科学理论的价值问题愈来愈引起了人们的理论兴趣。随之,对于科学理论的价值形态、价值评价、以及价值判断与价值标准在科学活... 长期以来,在科学认识论的研究中,对科学理论的讨论大都是囿于在“真”的园地。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拓广,科学理论的价值问题愈来愈引起了人们的理论兴趣。随之,对于科学理论的价值形态、价值评价、以及价值判断与价值标准在科学活动中的作用等都展开了广泛而有益的讨论。在这方面的讨论中,不可避免地都要涉及到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科学理论的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科学理论的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最终应是一种统一关系。然而,这是一种怎样的统一?统一的基础又何在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真正的统一不是机械的组合,更不是无差别的同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理论结构 客观真理性 科学认识主体 正确认识 价值评价 科学实践 科学认识 价值标准 认识对象 实践活动
下载PDF
科学方法的多维考察
18
作者 马海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45-50,共6页
一、科学方法是科学的主要形象科学方法之所以是科学的一种主要形象,是由科学自身的客观任务、本质特性和基本目的等方面所决定的。玻尔曾说:“科学的任务是既要扩大我们的经验范围,又要把我们的经验条理化”。而科学自身一旦进入所谓... 一、科学方法是科学的主要形象科学方法之所以是科学的一种主要形象,是由科学自身的客观任务、本质特性和基本目的等方面所决定的。玻尔曾说:“科学的任务是既要扩大我们的经验范围,又要把我们的经验条理化”。而科学自身一旦进入所谓“条理化”阶段,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恩格斯语),而必须代之于理性方法。“科学是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科学的本质特性是创造性,即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这一特性与它遵循科学思维的规律和科学方法的程序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直接目的“在于发展一种普遍的方法来整理普遍人类经验”,并去解释和预言世界的过程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方法 科学理论 科学 科学认识主体 方法论 创造性 科学思维 理论知识 条理化 科学知识
下载PDF
论背景知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19
作者 刘远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5期12-18,共7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能动的辩证的复杂过程。认识的能动性不能只归结为实践的能动性,认识的辩证过程也不能只看到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认识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但不...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能动的辩证的复杂过程。认识的能动性不能只归结为实践的能动性,认识的辩证过程也不能只看到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认识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但不同的主体的反映也是不尽一致的。所有这些,还必须从认识的主体方面去追寻原因。认识的主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对认识主体的研究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本文只着重对个体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主体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知识 认识成果 科学认识主体 能动性 理性认识 实践活动 感性认识 认识过程 主客体相互作用 专业知识
下载PDF
论科学认识发展中的建构特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忱 赵建丰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3-48,共6页
“建构”(construction)一词源出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发生论识论原理》中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认识的个体在与外部客体进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自我平衡调节机制”逐步建立起思维结构和认识对象的概念以... “建构”(construction)一词源出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发生论识论原理》中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认识的个体在与外部客体进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自我平衡调节机制”逐步建立起思维结构和认识对象的概念以达到对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体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引用“建构”一词同皮亚杰的原来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有其确切含义.所谓科学认识的建构是指科学认识主体(科学劳动者)在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有目的地观察或运用各种科学认识工具和手段对科学认识客体进行作用,对所获得的有关对象诸信息要素或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加工和处理,或构造新质信息并使之概念化、形式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操作.建构是科学认识的动态机制,是科学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认识对象本质规律的过程.因此建构正是根本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体现,是科学认识发生、发展的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认识主体 认识对象 现代物理学 建构特征 认识工具 科学理论 科学认识客体 爱因斯坦 科学概念 形式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